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摘要:從質性研究的經驗,我體會出不同「田野」的意義」,再貼上「背包、現場、研究室、理論、審稿人」的五個標籤,我發覺田野是一個「思維辯證、開悟的地方(place)」文章由實踐大學國貿系向庭萱校稿。
田野一般被狹義定義為「研究訪談的現場」例如,管理研究的實際場域「企業」。可是,我對「田野」進一步解讀為一個「思維空間」;那麼,我認為田野可擴大解釋為五種:「背包田野」、「個案現場田野」、「研究室田野」、「理論田野」與「審稿田野」等五種。以下,我從個人的經驗裡,把田野分為五種:
背包田野
第一種是「背包田野」,也就是準備進入田野的背包,把進田野想像是一位「背包客」,我們得先做一些功課,對個案進行初步的探究。上網收集個案公司的網頁、報導與資料、透過關係打聽公司的現況與政治性脈絡等;一方面也得準備企劃書、錄音筆、心智圖筆記本、相機等田野工具。
現場田野
第二種是「現場田野」,也就是我們一般至個案公司、或咖啡廳的訪談現場。這時,重點是學習是如何與受訪者互動,從什麼角度關心受訪者的內心感受?並從「我來收集資料的心態」,轉化成「我來關心協助的心態」進行訪談。同時,訪談者也必須時時覺知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並依據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涉入程度。
研究室田野
第三種是「研究室田野」,也就是初步的資料分析。訪談回來之後,你得靜心的待在研究室,將錄音檔轉成逐字搞,儘可能持「客觀、不重覆、不遺漏」的抓取出意義單元。接著,試著發展出「有脈絡、有情節」的小故事。這時,我們又稱之為以「受訪者為主」的故事文本,或直接稱「受訪者文本」。這是第一層次的資料分析,重點是,儘量讓故事說話,自己不要過度詮釋、污染資料,或跳下去當演員。
理論田野
第四種是「理論田野」,也就是研究者進一步以「適當的」理論角度,詮釋前一階段整理出的「受訪者文本」,以進一步解讀出新意義,即發展「見所未見」的論點。通常,質性研究透過這樣「理論」與「資料」的對話,將「受訪者文本」轉化為「研究者文本」,也就是經過研究者創意鋪陳而解讀得故事;這時,我們又稱之為以「研究者為主」的故事文本,或直接稱「研究者文本」。
最後,我們又從「研究者文本」發展為「研究發現」。這是第二層次的資料分析,重點是有二,一是適當的理論角度,所以要覺知既有的角度適不適當?而非僅以套套邏輯般地「硬套理論」。二是要儘量從故事的事證而非判斷,解讀出發人省思的意義;所以要覺知這個發現「深不深?夠不夠具有批判度?」。
審稿田野
第五種是「審稿田野」,也就是研究者投稿後,審查人有不一定認同的意見。這是一種綜合式的檢視,評斷從「研究問題、故事、研究發現、貢獻」是否具備整體的一致性。而審稿人這些看法,可督促研究者進一步思索「故事的真實度、推理的合理度、以及研究發現的批判度」(Golden-Biddle & Locke, 1993);這時,我們經常可以從審稿人的意見裡,看到自己為覺知的盲點。當然,我經常從審稿人的意見,才覺知自己對「構念」表達不夠清楚,「構念與構念」之間混淆,也會意外自己寫作的缺陷,導致審稿人的誤解;真感謝這些審稿人的時間與生命,教我們成長。
我對田野的反思
其實,我認為田野就是一種「對話的場域」。從訪談前的準備、與受訪者的對話、與資料的對話、與理論的對話、最後與審稿人的對話;這些對話的空間與機會,正是我們修煉智慧的場域。多年來,我研究知識管理,一種感覺「實用主義的知識,是由密切的對話所浮現的(Orlikowski, 2007, 2010; Schultze & Orlikowski, 2010)。」
「對話」正是知識產生的有效機制。因此,「田野」不只是一個實體的空間(space)罷了;它也是一個還是可以對話的地方(place),深具在地意義(local meaning)、情感、「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脈絡。換言之,我個人認為「田野」也是修煉思維的場域,唯有「與受訪者、與故事、與理論、與自己、與審稿人充分地對話」,才能悟出新的道理來。
Golden-Biddle, K., & Locke, K. (1993). Appealing Work: An Investigation of How Ethnographic Texts Convince. Organization Science, 4(4), 595-616.
Orlikowski, W. J. (2007). Sociomaterial Practices: Exploring Technology at Work. Organization Studies 28(9), 1435-1448.
Orlikowski, W. J. (2010). The Sociomateriality of Organisational Life: Considering Technology in Management Research.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34(1), 125-141.
Schultze, U., & Orlikowski, W. J. (2010). Virtual Worlds: A Performative Perspective on Globally Distributed, Immersive Work.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1(4), 810-82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