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諺語深深烙印在台灣人的腦海中,清領時期的繁榮風華在北、中、南三個地區蓬勃發展,而位在台北的艋舺沿著悠悠的河岸坐擁豐富物產,貿易往來興盛的港口帶動了台北城的時代巨輪。
「這就是台北的根、台北的家」,長期耕耘在萬華的社區規畫師陳德君認為,這個「家」,對她來說穿越時光屹立不搖的存在著,至今仍能找尋的到當年燦爛風華的時代脈絡。
萬華位於台北的西區,擁有與台北東區迥然不同的地景面貌。在台北東區快速發展的同時,萬華留住了老城市獨有的人情與記憶,做為人潮聚集地的龍山寺一直是當地顯著的地標,也是展開萬華多樣生活面貌的軸心。香火鼎盛的龍山寺從清領時期就一直是信仰中心,象徵當時台北盆地做為貨物集散地而人口興盛的光景,百年來至今仍乘載著來自各地的虔誠信念與祝福。
走過龍山寺,萬華的「三流」文化──黑道勢力、性工作者、街友,在世俗紅塵中紛紛展開,有「龍山大飯店」之稱的艋舺公園長年下來是街友的聚集地,街友也因此在萬華地區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網絡,而性產業在政府廢除公娼後,則成了漂流在底層討生活的地下經濟。
沿著廣州街走去,剝皮寮歷史街區則是在電影《艋舺》的成功行銷下,成為外來遊客的必訪之地–電影《艋舺》不但為黑道勢力重新下了一個「義氣」的詮釋,更替剝皮寮帶來了嶄新的印象。
剝皮寮歷史街區是萬華地區歷史空間保存的著名案例之一,往清領時期追溯,剝皮寮在早期被稱做「福地藔街」,是當時艋舺對外街庄聯絡的要道。
在日治時期因被劃做學校用地,所以在日本人大刀闊斧改造城市時,保留了原本清代街區的原貌。到了民國90年代政府開始進行修復與保存的工程,原先在此生活的住戶與店家也被遷移他地,剝皮寮東側被做為教育局的鄉土教育中心,西側則是文化局給外界承租場地所用,而剝皮寮也在做為電影《艋舺》的片場之後聲名大噪,吸引了不少的觀光人潮。
但是如此景況在社區規劃師陳德君的眼裡卻相當不樂觀,她認為文化局在這裡成了一個「包租公」–剝皮寮街區平時緊閉的門窗無法讓人實際感受歷史的時空記憶,而做為片場又無法讓一般人自然的親近建築。
在陳德君的記憶中,過去剝皮寮街區是一條「生動」的老街,街上的印刷行、診所、浴池、茶室都是最真實的萬華生活寫照,當地獨特的人情味也是在生活中自然的流露,遷移前的「阿秀茶室」還經常營業至半夜,等挑廚餘的工人來店裡喝上一杯茶和閒話家常。
然而剝皮寮被政府徵收之後,原先生動的人情風景也不復存在。此外,陳德君也表示封閉的歷史街區對當地產業多少造成衝擊,從廣州街、青草巷一路走來,沿街的商業氛圍到了剝皮寮就被生硬的截斷,僅剩緊閉門窗的街區供外人瞻仰。
https://buzzorange.com/wp-content/uploads/2016/09/a4c2c3_eb6f4ad8b7... 300w" sizes="(max-width: 709px) 85vw, (max-width: 909px) 67vw, (max-width: 984px) 61vw, (max-width: 1362px) 45vw, 600px" />(圖片說明/現為文化局總管承租剝皮寮場地的業務,平日若無出租,則是門戶緊閉的歷史街區,少了剝皮寮老街原有的生動景象)
陳德君認為,對於一個古蹟、歷史建築,不僅只是看到建築表面的美麗,而是要去顯現建築裡面的生活方式,因為「某個年代的生活方式,這個就是文化本身」,所以不論是對於因電影而帶來人潮的剝皮寮歷史街區,還是位在西園路上因結合星巴克店面而有了新面貌的萬華林宅,陳德君都期望,「文資活化的第一步,在於傳承記憶和在地的教育」,而非在觀光浪潮的席捲之下,失去了萬華最原初的人情滋味和認同的記憶。
https://buzzorange.com/wp-content/uploads/2016/09/a4c2c3_28083f5435... 300w" sizes="(max-width: 709px) 85vw, (max-width: 909px) 67vw, (max-width: 984px) 61vw, (max-width: 1362px) 45vw, 600px" />(圖片說明/萬華林宅內部,一、二樓現為星巴克咖啡的營業空間)
位在大里街的糖廍文化園區,則是在陳德君長期深耕萬華的經驗裡,維持較好的歷史空間保存案例,在爭取保存的過程中也一再凸顯了萬華當地緊密的人際網絡,而由下而上發起的保存運動,也讓從日治時期風光一時的製糖業記憶得以保留至今,使糖廠附近設有員工居住的國宅,保存在社區裡的糖廠成了當地人們代代相傳的記憶。
至今糖廠內有附設展覽,糖廠外也多了甘蔗園讓居民共同照料,使其成了當地老人家散步、聊天的公共場域,也讓萬華的溫暖人情味成了城市中獨特的景象,這就是陳德君眼中能夠維繫人際網絡和當地歷史脈絡的營造方式。
但陳德君也表示,人際網絡是歷史空間保存與活化的成功之因,同時也會是造成紛爭難解的源頭,像是現今位於和平青草園的仁濟療養院,在過去是台灣歷史中第一座的精神病院,當初的保存因為地方派系不同,而有不同意見的摩擦,但在長期的溝通之下,仁濟療養院才得以用開放式活動中心的新面貌繼續存於萬華人的記憶中。
https://buzzorange.com/wp-content/uploads/2016/09/a4c2c3_b9952c8df8... 300w" sizes="(max-width: 709px) 85vw, (max-width: 909px) 67vw, (max-width: 984px) 61vw, (max-width: 1362px) 45vw, 600px" />
「萬華漂亮的房子很多,重點是要讓外人不僅認識一個「點」,而是整個萬華地區的發展歷史」,糖廍文化園區、剝皮寮歷史街區、仁濟療養院、萬華林宅……等等,這一個個歷史空間的節點,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花個幾分鐘的時間就走完了,但陳德君表示在觀光傳播上,應該更深刻的連結萬華區整個的歷史脈絡,「產業跟交通、城市發展是綁在一起的」,如清領時期最初沿著河流發展而起的艋舺市街,到了日治時期因為鐵路經過而帶動的工廠經濟,如彈珠汽水、玻璃廠、木材行,時光推進到民國四零年代的成衣業發展,至今在商圈中仍尋的到足跡。
萬華老城區在新舊雜處中仍能望見歷史的風霜,從最初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名,歷經了不同大時代的洗練,也匯聚了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三流文化,而能夠連結這些歷史記憶的,就是這些古蹟與歷史空間,不但訴說著百年時光中的萬華風情,更道出了萬華當地獨有的歷史故事與雋永的人情味。(更多精彩內容請閱讀《橘報》:https://buzzorange.com)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