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慶《中國名山》清涼佛國五台山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境內。傳說過去的五台山氣候炎熱。久旱無雨。文殊菩薩為了解救百姓遭受酷熱的苦難,化為一個和尚到東海龍宮去借寶,龍王領他看遍了宮內的奇珍異寶,他都不要,卻挑中宮外一塊叫做歇龍石的大石頭。這塊大石頭原是龍太子歇息納涼的地方。每當龍太子玩得大汗淋漓時,只要到石上一躺,便會遍體生涼。龍王雖舍不得被借走,但一想到石頭又大又重,諒這個和尚也搬不走,便假意答應了。不料文殊菩薩用手輕輕一點,歇龍石突然變小,裝入袖中不辭而別了。文殊菩薩回到五台山,將此石扔在山溝裏,只見瞬間遍山草長花開,清泉湧流,氣候突然涼爽起來。於是人們把這塊神奇的石頭稱作清涼石,至今還躺在台懷鎮西南18公裏處的清涼谷中的清涼寺內。傳說文殊菩薩還常坐在石上講經說法,所以又稱之為曼殊床。

其實,五台山被稱為清涼世界,主要是因為地處華北,海拔又在2000米以上的緣故。每年四月解冰,九月積雪,即使在七、八月盛夏季節,山上最高氣溫一般在20℃左右。“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夏,故名清涼。”清涼佛國之稱,由此而來。

五台山周圓250公裏,由五座圓渾的山峰環抱而成,分別稱為中、東、南、西、北台,其中北台最高,為3058米。台頂樹木稀少,猶如壘土而成,因此當地俗稱“禿頭山”。傳說文殊菩薩從龍王處取回歇龍石後,龍王五個兒子追到五台山,用龍爪亂扒亂翻,想要我回歇龍石,因此把五個山峰扒成平台。現在每座台頂的山麓,都可看到有成堆亂石,人們稱之為“龍翻石”。其實這是冰川時期由於冰凍作用造成的礫石堆。

台懷鎮位於五台山中心的台懷盆地中。這一帶青山翠壑,一條青水河水聲潺潺。即使在炎熱季節也涼爽無比,真是名不虛傳的“清涼勝地”。寺廟和僧侶多集中於此,成為五台山佛教和旅遊活動的中心地。

早在東漢時,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在台懷建造了靈鷲寺,成為五台山佛教傳播的開始。北魏、隋、唐各代又紛紛建起眾多的寺廟。據說唐代宗登基之前曾遇文殊菩薩,並助他脫險,所以在他當上皇帝(公元762年)後就詔修文殊殿,五台山由此成為專門供奉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台懷鎮四望,周圍寺塔林立,在靈鷲峰的南坡,有108級石階直達菩薩頂上的梵宇佛宮。相傳文殊菩薩就住在山頂。頂上有殿宇430間,占地45畝,其格局均按皇宮模式建造,上覆三彩琉璃瓦,下鋪青色細磨磚,十分豪華富麗,為諸寺之冠。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文殊殿、大雄寶殿等建築。文殊殿內的文殊菩薩騎著青獅,手持利劍,頭頂五髻,所以也有五台為文殊五髻的說法。在佛教中,文殊和普賢是釋詛牟尼的左、右脅侍,文殊是智慧和威猛的象征。菩薩頂前這108級台階,在佛教中暗指人間108種煩惱。上山朝拜文殊菩薩,則可以把人間煩惱丟棄於腳下。人們踏上這108級台階,都會想起《水滸傳》中魯智深大鬧五台山的故事。酒醉如泥的魯智深步履蹣跚地登上台階,砸開山門,演出了一出令人捧腹的鬧劇,卻表現出他不服清規戒律的豁達性格。

五台山以佛教名山而久負盛名。唐代就有印度、日本、斯裏蘭卡等國高僧不遠萬裏前來朝台。清朝康熙皇帝曾朝台五次,乾隆皇帝也曾六次遊山,並住宿在菩薩頂上。現中門匾上的“靈峰勝境”為康熙禦書,乾隆所題的禦砷高6米,四面刻有漢、蒙古、滿、藏四種文字。佛教最盛時期,全山留有寺廟36O多處,僧尼多達2000多人。

由於五台山接近內蒙、青海等蒙、藏少數民族地區,自清代起,佛教中的喇嘛教(黃教)也進入五合山。由此形成了黃農喇嘛的黃廟和青衣和尚的青廟並存的格局,這在我國各大佛教名山中是獨一無二的。台懷鎮上塔院寺中的白塔就是喇嘛教的象征。這座大白塔建於元大德六年(公元1802年),由尼泊爾工匠來此設計建造的。白塔高60余米,形如藻瓶,上下懸掛了252枚銅鈴,頂部銅制的大寶瓶金光閃耀,清風徐來,鈴聲余音不絕。喇嘛教信徒朝山多在此叩頭念經,虔誠備至。與塔院寺隔路相望的羅睺寺也是一座黃廟。寺前一對石獅雕工精巧,傳為唐代遺物。寺內正殿裏有一座木制的活動蓮台,喇嘛可在暗中操縱輪盤,牽動繩索,使蓮瓣張開,現出菩薩:稱作為“開花現佛”。

從羅睺寺沿山坡而上即為圓通寺,其前身就是五台山的開山祖寺——靈鷲寺。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巨大,占地120畝,共有七重殿堂,氣派非凡。寺內有一口重9999.5斤的大銅鐘和一座精巧玲玫的銅殿,均為明代鑄建。寺內的無量殿是一座全部用磚砌成的仿木結構重檐歇山頂的建築,顯示出我國古代建築匠人的高超技術。藏經殿內珍藏大量珍貴佛教文物,令人大飽眼福。

在這附近還有許多古剎依山旁谷而築,有廣濟寺、圓照寺、廣宗寺、萬佛閣、殊像寺、龍泉寺、竹林寺、金閣寺、鎮海寺、普化寺、南山寺等等,真不愧為佛國天地!

離龍泉寺不遠處的令公塔,是宋朝愛國名將楊業的葬身之地。相傳楊令公戰死沙場後,其予五郎收骨建塔,葬於此地,楊五郎即在五台山出家當了和尚。傳說楊五郎在此操練三千僧兵,幫助楊六郎大破水牛陣。至今在顯通寺年還存放一根傳為楊五郎用過的鐵棍。重81公斤,因打韓昌而成兩截。

五台山的東、西、南、北、中五台環抱之內稱為台年,五台之外稱為台外。散布在台內、台外的歷代所建的寺廟不勝其數。有不少古剎因地處偏僻,一般遊人蹤跡難至,歷代戰亂時期卻能逃避戰火,因此保持了古樸的建築風格,成為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其中地處五台山之西南的南禪寺和五台山之東北的佛光寺乃是國內少有的兩大唐代古寺。趙樸初先生曾讚道:“二唐寺,瑰寶世間無。”

南禪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木結構唐代建築,建於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1200多年。大殿古樸典雅。單檐歇山頂,殿內無立柱,鬥拱層層疊架,給人以莊嚴雄偉的感覺。殿內17座佛像,其形態、衣飾、手法與敦煌唐代雕塑如出一轍,堪稱唐塑佳作。

佛光寺的大殿為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所建,規模比南禪寺大,寬七間深四間,單檐廡殿頂,鬥拱寬大,出檐深遠,造型雄渾優美。寺內的塑像、墨跡、石刻均為唐代原作,是極為寶貴的文物珍品,這兩座古剎在我國以及世界建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遊人能親睹唐代古剎風貌,乃不虛此行。

相傳文殊菩薩在農歷六月十四誕辰,所以五台山的六月大會盛況空前。這一傳統從隋唐時期一直流傳至今。每年會期,四方僧尼香客蜂擁而至,各寺廟燈燭輝煌、香煙絳繞。尤其在六月十四、十五兩天,喇嘛教要舉行特有的“斬鬼”、“跳鬼”宗教儀式。喇嘛們頭戴鬼神面具,穿著奇裝異服,手持各種宗教器具,手舞足蹈,引八方來客爭相圍觀,熱鬧非凡。自古以來,每逢五台山六月大會,漢、蒙、藏、滿各族牧民還在此舉行騾馬大會,進行牲畜交易,商販也紛紛前來做生意,寧靜的台懷鎮一時擺滿各種貨攤。這一風俗沿襲至今,每年六月之前,當地政府作好精心安排,使之成為一個盛大的節目。六月也成為國內外旅遊者來五台旅遊的高峰季節,他們在這一佛國聖地領略了五台山人民特有的風俗民情。

Views: 10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