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武《微電影時代》電影裏的細節

電影裏的細節是通過鏡頭表現出來的靈魂深處的東西。故事裏的人物沒有細節不行,從頭到尾全都是細節也不現實,那會影響節奏。一個沒有細節的故事,就好像一個沒有靈魂的人一樣。細節是支撐人物性格的最基本保障,很多人物的內心世界,靈魂深處的東西都是通過一個個細節表現出來的。

清代作家吳敬梓寫過一本長篇小說叫《儒林外史》。他筆下的嚴監生是個很富有的人,又是一個大吝嗇鬼。在最後臨終之際,他遲遲不肯合眼,一直看著櫃臺上點著的一盞油燈,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大侄子、二侄子以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但都沒有說中,最後還是趙氏走上前道:“爺,別人說的都不相幹,我曉得您的意思!您是因為那燈盞裏點的是兩莖燈草,您不放心,怕太費油了。我現在挑掉一莖就是了。”最後直到趙氏挑掉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咽了氣。這一個小小的細節,深刻地刻畫了大吝嗇鬼嚴監生的內心世界,他吝嗇到就要死了還如此關註家裏的浪費情況。就這樣一個小小的細節,人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這就是細節的魅力。

另外,故事裏還有這樣一個細節:一個非常吝嗇的人總怕自己兜裏的東西被別人拿走。他每次到朋友家,在離開前都要仔細地看他坐過的位置周圍有沒有自己掉落的東西。有一次,他在朋友家喝完酒要回家了,站起來後,發現一張廢紙離他坐過的地方很近,他走過去拾起來,將正反兩面看了一遍,覺得沒有什麽才扔了,但走兩步又回過頭來看看那張廢紙,還有些不放心,認為那是從自己兜裏掉出去的東西,又回去撿起來看了一遍,看清確實沒有什麽了才放心地離去。這就是一個細節,細到人物內心的細微活動,把這些小細節放大了來寫,才能刻畫出人物的內心世界。

還有一個原因,也要求劇作家必須去寫細節。因為大多數劇本裏的故事是虛構的,就算是真的有這個故事,也都是利用這個故事的原型來改編的,所以編出來的故事就有很多地方是不真實的。而怎麽能讓別人一看這些故事就認為是真的呢?那就要用細節來處理了。當觀眾看到一個個逼真的細節時,就會去關註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當觀眾看到這個人反復去關註那張廢紙時,就會忽略這個情節是否真的能出現在生活中了。就這樣,通過細節去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就沒有人去研究這個情節是否是真實的了。因為他的吝嗇才導致他反復行動去關註那張廢紙,總擔心自己的財物丟在別人的家裏,用這種方法刻畫人物內心是非常有效的一種好方法。

劇本裏的每一個人物最重要的就是都要有自己的性格,把一個人物塑造出個性來才叫人物。個性不突出的人物是公眾臉譜,可有可無的人物,誰也不會記住他的。怎麽才能讓一個人物個性突出呢?還是得用細節,用一個個的細節展現在人物身上,才能把這個人物刻畫出來,而且具有與眾不同的性格和形象。比如說,有一個大個子復原兵,性子急,辦事總是按自己的方法。他每天來到辦公室樓下時,總是把鑰匙從兜裏先拿出來,邊走邊找能打開辦公室房門的那把,用手擺出一個開門的姿勢,人還沒到門前,胳膊就伸過去把鑰匙插進鑰匙孔裏,隨著腳步的到達,門也就開了,這是一個很小的細節,刻畫了這個人辦事很急但又很有規則。又比如說《浪蹺人》裏的大醜這個人物,總愛說實話,從來不說假話和恭維的話。因此朋友辦喜事都不願意讓他去,要是不得已讓他去了,也不讓他多說話,大家都想圖個吉利。而他只好憋著不說話了。一天,他最好的朋友給孩子過百日,這是大喜事啊,大醜又是他最好的朋友,不讓他去也說不過去,於是就讓他去了。朋友告訴他,你喝酒就行了,什麽話也別說。就這樣,大醜從到現場一直到離開,一句話也沒說,當他要走的時候,把朋友叫過來說:“我今天什麽也沒說呀,你孩子要是死了,可和我沒關系啊。”這個人物的特點可真是再突出不過了。

在講故事的時候,應該放大的地方就是細節,越細越能刻畫人物的性格,不需要細的地方也不要多寫,把握好細節,是刻畫人物性格的最好方法。接下來,就是把握節奏的問題了。

Views: 5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