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釋“西洋”——鄭和下西洋深遠影響的探析

【專題名稱】明清史
【專 題 號】K24
【復印期號】2005年02期
【原文出處】《南洋問題研究》(廈門)2004年04期第11~20頁
【作者簡介】萬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萬明(1953-),女,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提要】 “西洋”一詞在歷史上的淵源及其內涵的衍變,是我們研究鄭和下西洋首先應該認識和解釋的問題。但是迄今為止,中外史學界對東、西洋的界分爭議紛紜,莫衷一是,遮掩了對“西洋”一詞的探究。本文從一個新的視角——語詞衍變的視角考察“西洋”一詞的淵源何在,在明初的涵義及其衍變,揭示鄭和下西洋的影響力。
【日 期】2004-09-17
【關 鍵 詞】西洋/鄭和下西洋/影響

中圖分類號:K248.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856(2004)04-0011-10
“研究的基礎,是相關概念的界定。“西洋”一詞在歷史上的淵源及其內涵的衍變,是我們研究鄭和下西洋首先應該認識和解釋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洋”一詞的衍變,正是中國人對外部世界認識的一個深化過程。然而迄今為止,中外史學界主要聚焦於東西洋的分界,爭議紛紜,莫衷一是。(註:主要論文有:山本達郎《東西洋とぃり稱呼の起源に就ぃこ》,《東洋學報》第21卷1號,1933年;宮畸市定《南洋を東西洋に分つ根據に就ぃこ》,《東洋史研究》第7卷4號,1942年;洪建新《鄭和航海前後東、西洋地域概念考》,《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1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年版;沈福偉《鄭和時代的東西洋考》,《鄭和下西洋論文集》第2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85版;劉迎勝《東洋與西洋的由來》、陳佳榮《鄭和航行時期的東西洋》,《走向海洋的中國人》,海潮出版社1996年版,等等。雖然討論重心是在東西洋分界,但其中涉及西洋,均為本文的重要參考。)對“西洋”仍有專門探討和詮釋的必要。在此不揣簡陋,試考釋如下。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一、“西洋”一詞溯源
“西洋”一詞,是“西”與“洋”二詞疊加而成。“西”,是方位詞。日落的方向,西方。《說文》雲:“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為東西之西”;“洋”,本義是古水名,《爾雅》曰:“為洋,多也”;註:“洋,溢也”,是盛多、廣大意,引申為海外、外國之意。
“西洋”一詞在《辭源》裏的解釋,不能令人滿意。首先言“明時爪哇以西的印度洋為西洋,並指沿海的陸地”,出典是《明史》卷三二三《婆羅傳》,以文萊為界;其後雖然提到“永樂時鞏珍隨鄭和至南海各國,歸紀其事,著書名西洋番國誌”,但解釋糾纏在東西洋劃分上,不但沒有確切說明西洋一詞的淵源和衍變,而且先稱爪哇以西,舉例再以文萊為界,概念顯然含混不清,自相矛盾。[1]
追根溯源,“西洋”一詞何時在中國出現?值得探究。20世紀30年代,中西交通史家馮承鈞和張星烺認為始見於元代汪大淵《島夷誌略》。[2]40年代,劉銘恕對此提出了異議。(註:劉銘恕《鄭和航海事跡之再探》,載金陵齊魯華西三大學《中國文化研究匯刊》第3卷,1943年。此文為陳高華先生提示並親自找來給筆者,並將所藏《元大德南海誌殘本》借閱,謹此深表感謝。)他舉出西洋名稱見於元人著作,有較早於《島夷誌略》成書時代者,並進而提出了南宋說。他在南宋末年宋人所纂評話中,發現了西洋名稱用語。據雲:
金虜海陵王荒淫評話有雲:女待詔道:該有個得活寶的喜氣。貴哥插嘴道:除了西洋國出的走盤珠,緬甸國出的鈴,只有人才是活寶。若說起人時,府中且是緊得很,夫人恰是用不著的。你說恁麼活寶不活寶?
查上文引自汪乃剛輯《宋人話本八種》[3],其中收有《碾玉觀音》、《菩薩蠻》、《西山一鬼窟》、《誌誠張主管》、《拗相公》、《錯斬崔寧》、《馮玉梅團圓》、《金虜海陵王荒淫》等8篇,有胡適《序》和句讀者汪乃剛的《校讀後記》。胡適《序》中以內部證據說明話本產生年代約為南宋末年,並認為未經後人篡改。所以劉氏據此下斷語雲:“比之前此《島夷誌略》為濫觴說者,更可推早一二世紀乎”!而他在同時也說明這只是單文孤證,還有待探究。由於話本流傳委實難以確定年代而論,所以僅憑藉此證,南宋說恐難以確立。南宋說之外,或可以說還有北宋說。
18世紀發現了開封猶太教會堂中的三通漢文碑,其中,最早的一通是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清真寺記》碑,碑文中明確提到了“西洋布”,特錄於下:“噫!教道相傳,授受有自來矣。出自天竺,奉命而來。有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聶、金、張、左、白,七十姓等,進貢西洋布於宋。帝曰: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
碑文中的“宋”,指的是哪個宋王朝呢?是公元420-477年統治中國的劉宋王朝,還是公元960年-1278年統治中國的趙宋王朝呢?曾對碑文進行研究的西方傳教士有不同看法。對此,西班牙傳教士管宜穆(Jerorme Tobar)《開封猶太人的碑文與題記》一文註中做了進一步解釋(註:見耿異譯《中國的猶太人》,第388-389頁,註23,大象出版社即將出版。):英國安立甘會四美主教(George Smith)認為“很可能是於公元419年創建的那個繁榮的中國北方小王朝”(見《中國的猶太人》第70頁)。格羅夫(《巴比倫與東方文獻》第51卷,第5(6)冊,1891年,第130頁)最初曾堅信他在碑文的這一部分,發現了對其有關猶太人於公元:惜紀最早定居於中國觀點的確認。但他受到拉庫佩裏 (Terrien de Lacouperie)批駁(同上引書,第134頁):“這個宋朝指劉宋王朝,(都建業,即今之南京)。汴梁即所謂開封,不是其統治部分,汴梁當時尚屬於北魏的組成部分。它於960年-1127年才為北宋的首都。毫無疑問,碑文中所參照的正是北宋王朝的皇帝”。格羅夫稍後似乎改變了觀點,他於1895年指出(《梅裏登科學學會譯叢》第26頁):“這裏是指大宋王朝”。筆者認為,碑文中的宋王朝,只可能是北宋王朝,因為北宋定都於汴梁,所以才會有來自天竺的猶太人進貢西洋布於汴梁,並發生猶太人留居於那裏的事情。
總之,雖然碑文有的部分人姓氏已經因年久不堪卒讀,由其他錄文復原,但是,碑文清楚地記錄了汴梁,即開封的猶太人來自天竺,也就是印度,他們在宋朝時為進貢西洋布來到中國,並就此留居汴梁。“西洋布”名稱出現,產地在天竺即印度,是很明確的。問題在於這雖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關於“西洋”的記載,卻在年代上較晚,碑文為明弘治年間所刻,內容是一種追述的性質。因此,恐難以此為“西洋”一詞於北宋出現的確據。(註:莊為璣:《泉州宋船為蒲家私船考》(《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頁)曾引[清]蔡水蒹《西山雜誌》卷1蒲厝條:“宋紹定間(1228年)有進士蒲宗閔,司溫陵道通判,後升都察院(即判院)端平丙申中(1236)奉使安南,嘉熙二年(1238年)奉使占城,淳祐七年(1247年)再奉匣渤泥,後卒於官也。其子有三:長子應,次子甲,三子烈。蒲應入渤泥,蒲甲司占城,西洋之轉運使,大食、波斯、獅子之邦,蠻人嘉諧。記曰:蒲氏蓋從五代留從效使蒲華子蒲有良之占城,司西洋轉運使,波斯人鹹喜為號矣,故自宋元以來,泉郡之蒲氏名於天南也”。他所引用為“手抄本”,記“由林少川同學提供”。但據此清人追述,恐更難以得出自五代已出現“西洋”一詞的看法。)由此可見,元代以前的“西洋”,是一個仍然只能存疑,有待新資料出現再探討的問題。
    二、元代“西洋”確切出現與東西洋並稱
讓我們再回到元代。元代確實出現了“西洋”一詞,不在元末,而是在元初。那麼,“西洋”的內涵是什麼?細讀史料,分階段來看,元代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元初和元末,其間“西洋”一詞內涵並不完全相同,現將所見相關文獻資料略作梳理於下。
元朝初年,“西洋”一詞出現的重要文獻中,首推劉敏中《中庵集》卷一六《敕賜資德大夫中書右丞商議福建等處行中書省事贈榮祿大夫司空景義公布哈爾神道碑銘》,特錄於下:
公本名薩題世,西域人。西域有城曰哈喇哈達,其先世所居也。遠祖徙西洋。西洋地負海,饒貨,因世為賈販以居。父布哈爾得幸西洋主,使與諸弟齒,弟有五人,布哈爾稱六弟。俄總領諸部,益貴富,侍妾至三百人,象床、黃金飾相稱。布哈爾沒,公克紹其業,王益寵。凡詔命惟以父名,故其名不行,而但以父名稱焉。聖朝之平宋也,公聞之喜曰:中國大聖人混一區宇,天下太平矣,盍往歸之?獨遣使以方物入貢,極諸環異。自是終歲不絕。復通好親王阿布、哈斯二邸,凡朝廷二邸之使涉海道恒預為舟栰必濟乃已。世祖熟其誠款,至元二十八年賜璽書命某部尚書阿爾班、侍郎拜特穆爾列名往諭,且召之。公益感激乃盡捐其妻孥宗戚故業,獨以百人自隨偕使人覲。既見,世祖加慰諭賜以錦衣及妻廩之公館,所以恩遇良渥。聖上嗣位,特授資德大夫中書右丞商議福建等處行中書省事。前賜以巨萬計,而寵數益隆矣。至是年來巢,遂以病薨,享年四十有九……於是有葬贈謚碑之命……大德四年二月日撰(註:(元)劉敏中:《中庵集》卷16,《敕賜資德大夫中書右丞商議福建等處行中書省事贈榮祿大夫司空景義公布哈爾神道碑銘》,四庫全書本。此本與清抄本有不少不同之處。)。
此碑銘撰於大德四年(1300年)。其中,值得註意的有三點:一是西洋“地負海”,一定是屬於沿海地帶;二是有“西洋主”,即有國王或酋長,因此有了指代國家的含義;三是元使曾至其地,即元朝與其國通交,故有其國人來華。結合三點來看,顯然這裏出現的是一個有所實指的沿海國家。據陳高華考證,碑銘中的布哈爾與《元史·馬八兒等國傳》中的馬八兒宰相不阿裏,以及朝鮮史籍中馬八兒國王子孛哈裏為同一人,他的結論是:碑銘中的“西洋國就是馬八兒國。或者可以說,西洋國是馬八兒國的另一個稱呼。(註:陳高華《印度馬八兒王子孛哈裏來華新考》,《南開學報》1980年第4期。以“西洋”為實指國家,更早的記載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徐明善撰寫的《天南行記》,提到了“西洋國黃毛皮子”。)至於馬八兒國的地理位置,學者一般認為是在印度東南海岸的科羅曼德爾一帶。(註:[法]費瑯編,耿昇、穆根來譯《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註》(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22頁註③雲:“馬八兒國即科羅曼德爾(Coromandel)。阿布爾菲達(第2卷第2冊第121頁)說“伊本·賽義德認為,該地位於東經142°,北緯17°25′,第三氣候帶,在印度的邊遠地區”。)陳連慶認為:“馬八兒(Ma’bar)是印度大國,位於印度最南端科摩林甲以東地帶”。(註:陳連慶《〈大德南海誌〉所見西域南海諸國考實》,《文史》第27輯,1986年,第157-158頁。而馬八兒是否可能在印度西南馬拉巴爾海岸,由於音近,似乎也待考證。)以上碑銘內容,說明西洋是有實指的國名。然而年代上同為大德年間的文獻又有別說。
大德八年(1304年)陳大震等纂輯的《大德南海誌》,是迄今所見記載“西洋”最為詳盡的文獻,卷七《物產·諸番國》雲:
單馬令國管小西洋:日啰亭,達剌希,崧古啰,淩牙蘇家,沙裏,佛啰安,吉蘭丹,晏頭,丁伽蘆,迫嘉,朋亨,口蘭丹。
三佛齊國管小西洋:龍牙山,龍牙門,便塾,欖邦,棚加,不理東,監蓖,啞魯,亭停,不剌,無思忻,深沒陀啰,南無裏,不斯麻,細藍,沒裏琶都,賓撮。
東洋佛坭國管小東洋:麻裏蘆,麻葉,美昆,蒲端,蘇祿,沙胡重,啞陳,麻拿啰奴,文杜陵。
單重布噦國管大東洋:論杜,三啞斯,沙啰溝、塔不辛地,沙棚溝,塗離,遍奴忻,勿裏心,王琶華,都蘆辛,啰k24p201.jpg,西夷塗,質黎,故梅,訖丁銀,呼蘆漫頭,琶設,故提,頻底賢,孟嘉失,烏譚麻,蘇華公,文魯古,盟崖,盤檀。
阇婆國管大東洋:孫絳,陀雜,白花灣,淡墨,熙寧,啰心,重伽蘆,不直幹,陀達,蒲盤,布提,不者啰幹,打工,琶離,故鸞,火山,地漫。
在西洋和東洋之後,錄“南毗馬八兒國”,下面列有:
細藍,伽一,勿裏法丹,差裏野括,撥的蛭,古打林。
另外,單列有34國:
大故藍國,差裏也國,政其離國,胡荼辣國,禧裏弗丹,賓陀蘭納,迫家魯,盟哥魯,條(k24p202.jpg),靼拿,闊裏株思,家剌都,拔肥離,塗拂,毗沙弗丹,啞靼,鵬茄啰,記施,麻啰華,弼施啰,麻加裏,白達,層拔,瞻思,弼琶啰,勿斯離,勿拔,蘆眉,甕蠻,弗藍,黑家魯,默茄,茶弼沙,吉慈尼。[4]
以上記述了兩個小西洋和小東洋、大東洋,以及南毗和其他國,簡言之,包括地域大致包括了今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乃至歐洲。這裏值得註意的是三點:一是東西洋並列,又分大小;二是具體說“西洋”,分為“單馬令國管小西洋”13國,“三佛齊國管小西洋”18國,從所列國家地區的地理位置來看,前者大致屬於馬來半島及沿岸一帶;後者大致屬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沿岸一帶,這一區域在今天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境內,屬於東南亞的範圍;三是馬八兒國單列出來,冠以“南毗”,明確表明“西洋”並不包括印度南部的大國馬八兒。
以《南海誌》與上述碑文對照,同為大德年間的史料,陳大震《南海誌》與劉敏中所撰碑文,時間上僅相距4年,語詞內涵卻發生了如此差異,當作何解釋?似乎難以解釋。或可做這樣的推論:劉敏中所撰碑文是從元朝中央政權出發對交往國家的記述;陳大震則是從沿海地區出發以海域劃分來認識的。二者角度不同,認識不同。而“西洋”一詞的內涵有了如此差異的並存,可見在元初“西洋”一詞的內涵是模糊的。
發展至元末,“西洋”一詞出現了變化。元順帝至正年間,汪大淵撰《島夷誌略》,其中涉及“東洋”3處,“西洋”凡16處。涉及的“東洋”3處,是尖山、爪哇和毗舍耶。涉及“西洋”的16處中,提到“西洋絲布”的有3處:淡邈、古裏地悶、須文答剌;“西洋布”1處:無枝拔;涉及“西洋”,而從行文明顯可知不在“西洋”之列的,見蘇祿提及的“西洋之第三港”,舊港提及的“西洋人”,龍牙門、北溜的“舶往西洋”,崑崙的“舶泛西洋”,大八丹的“國居西洋之後”,萬裏石塘的“至西洋則百日之外……至西洋遐崑崙之地”,天堂的“西洋亦有路通”,馬魯澗的“西洋國悉臣屬焉”,甘埋裏的“商販於西洋互易”。除此以外,值得特別註意的有以下2條:古裏佛雲:“當巨海之要沖,去僧加剌密邇,亦西洋諸番之馬頭也”。[5]大烏爹雲:“界西洋之中峰……如西洋諸番國,鑄為大小金錢使用,與中國銅錢異”。[6]仔細分析,這裏實際上將“西洋”已縮到了很小範圍,也很具體了。先看古裏佛,西方學者柔克義(w.w.Rockhill)最先提出是位於印度西海岸的科澤科德(Calicut)(今譯卡裏卡特),蘇繼庼認為是正確的。[7]再說大烏爹,蘇繼扇認為是奧裏薩(Orissa),姚楠案為印度邦名,位於孟加拉灣西北岸。那麼我們可以知道是位於南印度東南沿海。蘇繼庼在此處註釋中,對“西洋”作了如下解釋:“蓋西洋一名,元代殆指南中國海西部榜葛剌海大食海沿岸與東非沿岸各地”。[8]結合上述汪大淵關於西洋的全部記述內容,我們顯然不能得出如此範圍廣闊的認識,古裏佛位於印度西南海岸,大烏爹位於印度東南海岸,由此可以認為,當時人認識中的西洋所指是印度南部西南與東南沿海一帶。這從北溜的“舶泛西洋”,大八丹的“國居西洋之後”,(註:大八丹,位於馬拉巴爾海岸,在坎納諾爾(Cmmanore)和特裏切裏(Tellichery)之間。見《島夷誌略校釋》第281頁註①。)也可以得到佐證。
元末提及西洋的,還有黃溍《松江嘉定等處海運千戶楊君墓誌銘》。作於元順帝元統年間,但記述的是大德年間事,也是一篇重要文獻,僅將相關部分錄於下:
君諱樞,字伯機……大德五年君甫十九,致用院俾以官本船浮海至西洋,遇親王合贊所遣使k24p203.jpg懷等如京師,遂載之以來。(冉耳)懷等朝貢事畢,請仍以君護送西還。丞相哈喇哈斯達爾罕如其請,奏授君忠顯校尉海運副千戶,佩金符與俱行。以八年發京師,十一年乃至其登陸處,曰忽魯模思。雲是役也,君往來長風巨浪中,歷五星霜,凡舟楫糗糧物器出頒一出於君,不以煩有司,既又用私錢市其土五白馬、黑犬、琥珀、蒲萄酒、番鹽之屬,以進平章政事。[9]
這裏所表明的是元朝初年海運副千戶楊樞事跡,至於他以官本船“浮海至西洋”,“西洋”實指一國,曾遣使到元朝朝貢。而這一國家的地理位置並不清楚,楊樞的“登陸處”在忽魯模思,是已達到了波斯灣,似也可理解為包括在“西洋”國中,因此地點是頗為模糊的。
涉及忽魯謨斯,元末周致中《異域誌》卷上《虎六母思》雲:“其國在西南海中,回紇之國,其地至熱,出番布、珍寶,與西洋國頗同。(註:周致元《異域誌》卷上,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此書原無撰者姓名,書前胡惟庸序,言吳元年時處士周致中所作,獻於軍門,初名《臝蟲錄》;開濟跋雲:其兄得之於太子宮中,乃國初故物,其兄重編後定名異域誌。清人修《四庫全書》時考訂年代,認為是有人依托,又因行文簡略,故列於存目(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現存目叢書本為萬歷夷門廣牘本,已是晚明刻本,此書很可能是後來明朝人所作,而非元人所作。)”這裏明確說明虎六母思,也即忽魯謨斯的異譯,並非是“西洋國”,西洋國另有所在。
同書有《西洋國》雲:“在西南海中,地產珊瑚、寶石等物,所織綿布絕細,瑩潔如紙。其人首,以白布纏頭,以金為錢交易,國人至富。[10]”這裏雖是確定的對於西洋國的表述,可惜地理位置僅記為“在西南海中”,令人完全無法確知其國地在何處。這段史料的價值就在於,它表明元末明初“西洋國”仍是一實指的國度,以“綿布”聞名於世。
實際上在元朝,“西洋”以布而聞名中國。當時人以西洋布作為禮品相贈,已是一種風尚。趙孟頫《松雪齋集》卷下《與晉之》雲:“數日來心腹之疾大作,作惡殊甚。今親至得所惠書,知安善為慰不可言。付至西洋布及惠法物一一拜領,感激無喻。”[11]這是友人之間以西洋布饋贈的真實記錄。
對此還有詩為證。謝應芳《龜巢稿》卷二《全僉憲自黃州以西洋布遣騎見惠,作詩謝之》雲:“十月北風方怒號,故人西布似綈袍。遠勞使者傳書信,笑看家人落剪刀。留得海圖飛鳳鳥,絕勝山罽集鵝毛。歲寒冰雪空山裏,千裏相思報木桃。”[12]
詩人在這裏將“西布”比作綈袍。綈的本義是古代一種粗厚光滑的絲織品。《說文》:“綈,厚繒也”。《史記·範雎蔡澤傳》雲:“取綈袍賜之”。由此可見西洋布是有薄有厚的,並不都只是很薄的織物,不只有如上所述單薄如紗的絲布,而且有織得非常光滑的粗厚織物。黃州,元時為黃州路,治所在今湖北黃岡,那裏並不靠近西域地區,出現以西洋布饋贈友人,可知此布在當時流傳較廣,但另一方面,作為禮品饋贈,又說明了西洋布屬於一種來自異域的貴重物品,在社會上也不會很普遍 。
馬格裏布旅行家伊本·賽義德(Ibn Sa'id,1208年或1214年-1274年或1286年)曾說:“馬八兒因旅行者而聞名,正是通過此地,該國的平紋細布才揚名天下,盡人皆知”。 [13]由此可知,馬八兒國曾以“平紋細布”聞名於世,所謂西洋布,也與馬八兒這一西洋國有關。這裏也說明了“西洋布”產於印度是無疑的。
在元朝人的生活中,“西洋”代表域外情調,可見於文人詩中。張翥《蛻菴集》卷四《初度日》雲:“八十一翁烏角巾,尊前才放自由身。病須善藥休離手,衰借佳醪可養神。誰謂仲連為俠士,或傳方朔是仙人。行當小築西洋墅,種杏栽桃作好春。”[14]詩的作者曾為《島夷誌略》作序,因此,詩中提到的“小築西洋墅”,可以想見是具有明顯海外異域情調的比喻。
值得註意的,元末還有“西洋路”用法的出現。孫存吾輯《元風雅後集》卷三王尚誌《暹國迴使歌》雲:“……東南島夷三百六,大者只數暹與倭。……方今聖人霑德化,繼呈壤貢朝鸞和。……卉裳口口錢塘客,能以朔譯通南訛。……樓船歸指西洋路,向國夜夜瞻星河。……(註:孫存吾《皇元風雅後集》卷3,清抄本。劉銘恕根據詩序,推測此詩作於在順帝即位初。)”這裏出現的“西洋路”,當是指往返西洋的海上路程。
綜上所述,元朝初年以迄末年的文獻資料說明,“西洋”一詞在元代出現並確定下來。“西洋”一詞的出現,應該是與人們對海域的認識和區分相關,學者們關於東西洋分界的討論中對此已有不少論述,在此不贅。歸納見於元代文獻史料中的“西洋”,大致有如下幾種:“西洋”,“小西洋”,“西洋布”,“西洋路”。概言之,元初當時人對於“西洋”有兩種認識:一種認識可以說是從元朝中央政權來看,遣使西洋,與南印度馬八兒國建立聯系,當時的馬八兒國代表西洋,是一個具體的朝貢國;與中央這種實指國度不同,是另一種認識,就是沿海地區出現的一種“小西洋”的觀念,將小西洋看作一個地理區域,包括東南亞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一帶諸國,時人將小西洋區域與小東洋、大東洋並稱,並且將馬八兒單列為“南毗”,不在“西洋”之列;發展到元末,“西洋”一詞有所變化,此時馬八兒國已衰亡,在《島夷誌略》中僅見“馬八兒嶼”,不見馬八兒國就是證明。元末的“西洋”一詞透露出兩層重要信息:一是“西洋國”,指代印度南部沿海國度;二是地域認識上,“小西洋”已不見載記,“西洋”的地理區域業已西移至印度南部沿海。值得註意的是,兩重信息在方位上的指向趨同。但是,雖然“西洋”範圍已比較明確,“西洋”一詞的利用率高於“東洋”,我們還是不能忽視,當時仍是以東西洋並稱的。
    三、明初“西洋”的凸顯
將“西洋”作為一個區域來整體看待,並將這種稱謂固定下來,被人們廣泛地接受、采納和統一應用,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簡言之,“西洋”一詞的確立,經過了一個動態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開端是在元代,而它的完成是在明初下西洋時代。
明初,從“西洋”一詞的衍變看,大致也可劃分為兩個階段: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
洪武初修《元史》,遍檢這部官修史書,其中未見“西洋”一詞出現。所設《外夷傳》,是全書關於海外記載最集中的部分,收入《外夷傳》的有以下各國:高麗、耽羅、日本、安南、緬、占城、暹、爪哇、琉球、三嶼、馬巴兒等國。[15]
然而,《元史》中沒有“西洋”一詞出現,不等於洪武年間沒有對“西洋”的認識。當時明太祖不但遣使四出,聯絡通交,而且立《皇明祖訓》,其中將“西洋國”正式列入了不征之國。《祖訓》以方位列,“西洋國”列於西南方面。“西南: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國、西洋國、爪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渤泥國”。[16]由此可見,“西洋”在明初很顯然是有所特指的國度。而從它的位置是擺在蘇門答剌與爪哇之間來看,似乎又是元代所稱小西洋的位置。
明初人繼承元朝人的觀念,來自元末的恐怕更為直接。翻檢明人文集,發現明初人出使資料值得註意,特錄於下。
龔(學文)《鵝湖集》卷五《贈劉叔勉奉使西洋回序》雲:“洪武二年春,皇帝若曰:海外之地不內之日久矣,蓋自中唐以來五六百年於茲,然亦天地之所覆載,日月之所照臨,朕豈忍棄之不使沾中州文明之化哉?其令劉叔勉持節往宣朕意。承命喜躍,即日就道。海舶間關風濤萬裏,三年夏才至西洋。其渠帥戎落越境出迎,叔勉以皇上之意慰諭再三,莫不感泣舞蹈,遂奉表入臣。”[17]查《明太祖實錄》卷三八,載有洪武二年(1369年)遣使事:“遣使以即位詔諭日本、占城、爪哇、西洋諸國。”[18]
可作為旁證的,是《實錄》在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記載派遣萊州府同知趙秩詔諭日本國王良懷時提及“比嘗遣使持書飛諭四夷高麗、安南、爪哇、西洋瑣裏”之事。[19]這裏首次出現了西洋瑣裏的國名。我們可以由此得知劉叔勉出使的西洋國,應就是西洋瑣裏國。有學者認為那裏也許就是印度東海岸的Cauverypatam地區。[20]
《實錄》卷五六有洪武二年遣使的結果:“西洋國王別裏提遣使臣亦疊納瓦裏沙等來朝,進金葉表文,貢黑虎一、兜羅綿被四幅、漫折的花被八幅,皮剔布四匹、槁尼布三匹、沙馬達裏布二匹。先是,嘗遣劉叔勉等頒即位詔於西洋等國,至是遣其臣偕叔勉入貢。”[21]以上是劉叔勉於明初洪武二年至三年出使西洋國的事跡。由西洋國貢品來看,以綿布為主,說明了西洋國以布聞名的事實,而這一明初彰顯的西洋國,地理位置是在馬八兒國故地。
緊隨劉叔勉之後,出使西洋瑣裏的還有塔海帖木兒。《實錄》於洪武三年六月記錄了此事,[22]又於五年(1372年)正月記錄了與使臣同來的瑣裏國王使臣:“奉金葉表,貢馬一匹、紅撒哈剌一連、紅八者藍布四匹、紅番布二匹、覬木裏布四匹、白苾布四匹、珠子項串一幅,並繪其土地山川以獻”。當時明太祖對中書省臣提到“西洋瑣裏世稱遠番,涉海而來”。[23]從此,西洋瑣裏國便以“新附遠邦”而聞名於明朝。[24]
此外,明朝出使西洋國的還有周君玉。明初林弼《林登州集》卷二三《書周君玉安患軒記後》雲:“錢塘周君君玉,善學篤義,時譽特推,先被命使西洋。萬裏涉海以投異域,人皆難之,而君不恤也。因名其寓軒為安患而自記之。嗟夫!世之懦夫由士溺於所安,足跡不忍離堂簷一遇憂患,失身喪氣,無復人色。然則周君之安以處患,其可謂君子也已。” [25]林弼是元至正八年(1348年)進士,為漳州路知事。明初以儒士修禮樂書,授吏部主事官,後至登州府知府。他曾與王廉同使安南,以卻金為明太祖所器重。他所備加稱贊的周君玉,其出使西洋事跡免於湮沈,幸賴林弼此記保存。
以上資料表明西洋乃是一實指的國度。洪武初年到洪武末年,西洋仍以具體國度而出現。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朝“更定蕃國朝貢儀”,將西洋瑣裏列於南方;[26]洪武三十年(1397年)八月禮部上奏時,明太祖話語中將“西洋”國列於“海外諸番”“三十國”以內,[27]均可為證明。值得註意的是,列入的是“海外諸番”。
到永樂年間,《實錄》載元年(1402年)十月有“西洋剌泥回回哈只馬哈沒奇剌泥等來朝,貢方物”。[28]西洋剌泥,有學者認為是在西印度古吉拉特地區中部。[29]
“西洋”一詞出現重要變化,變化始自鄭和“奉使西洋”。以下以時間為序,略作歸納。
首先,出現了西洋與古裏的連用。西洋國再次落到了實處,然而卻並非是在以往同一地理位置上,而是從印度東海岸移到了西海岸。《實錄》載永樂三年(1405年)九月,古裏國酋長沙米的遣使來貢,遂封為國王,給以印綬。[30]同月出現了“西洋古裏”之稱。 [31]無獨有偶,正是在這一年,鄭和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而他七下西洋,古裏國是每次必到之處。
其次,是把“西洋”與“諸番”連在了一起。馬歡《序》中“往西洋諸番開讀賞賜”,就是一例。然而我們發現,這裏並不是首次出現這種連用。《實錄》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載:“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32]是目前所見“西洋諸國”的首次連用。永樂五年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國,事實上立即就出現了這一把“西洋”與下西洋所至各國連接起來的語詞用法。
第三,出現了“西洋”一詞與動詞的新搭配,即“下西洋”。這是在以往“命使西洋”、“奉使西洋”基礎上出現的新用法。《實錄》永樂九年六月載:“內官鄭和等使西洋諸番國還”。[33]同年八月,“禮部、兵部議奏下西洋官軍錫蘭山戰功升賞例”。[34]還出現了“下西洋”與“諸番”連用。表述清楚的是明仁宗的《即位詔》,此詔為楊士奇所作:“以明年為洪熙元年……一下西洋諸番等國寶船悉皆停止。”[35]
第四,“西洋”與“西域”在範圍和用法上,出現了重合現象。《實錄》永樂十八年五月載:“凡使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回還旗官,二此至四次者俱升一級”。[36]這是“西洋”與“忽魯謨斯”連用的實例。上文所述,西洋與古裏連用,是不奇怪的,由於古裏本身就是西洋大國,而在此前的史籍中,忽魯謨斯卻一直是以西域大國見稱的,此時又被列入西洋諸國之列,西洋與忽魯謨斯連用,說明以下西洋所到之國通稱為西洋諸國之義已見。
第五,“西洋”一詞整合為一個新詞,成為代表海外世界的新名詞出現。為了說明這一點,首先讓我們從明朝人對“西洋”的應用入手,來看由此反映出的當時人如何理解“西洋”之義。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和鞏珍《西洋蕃國誌》,是記載鄭和下西洋的三部最重要的史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作者都曾跟隨鄭和下西洋,是親歷海外者所撰寫的。其中,記述詳實、史料價值最高的是馬歡《瀛涯勝覽》。現以此書為例,[37]將其中涉及“西洋”處均列於下,以便分析。
《紀行詩》:“阇婆又往西洋去”。《序》(馬歡作於永樂十四年):“永樂十一年,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監鄭和統領寶船往西洋諸番開讀賞賜”。《舊港》:“永樂五年,朝廷差太監鄭和等統領西洋大(舟宗)寶船到此處”。《蘇門答臘》:“其處乃西洋之總路”。《南浡裏國》:“西北海內有一平頂峻山……名帽山,其山以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名那沒黎洋。西來過洋船只收帆,俱望此山為準”。《古裏國》:“即西洋大國……西洋大國正此地也”。《忽魯謨廝國》:“差其頭目人等跟隨欽差西洋回還寶船赴闕進貢”。
以上“西洋”凡8見,僅古裏國一國就兩見。由此可見,馮承鈞指出“當時所謂之西洋,蓋指印度洋也”,“以爪哇以西之海洋為西洋”,[38]所言大致不差。但是明朝人沒有印度洋的概念,而是名為沒黎洋。按照馬歡的表述,在當時人看來,蘇門答臘“乃西洋之總路”,“西洋”更確切地說,是南浡裏國西北海中的帽山以西的海洋。關於南浡裏國,馮承鈞認為即Lambri,Lamure,英國學者米爾斯的解釋比較清楚,他認為是位於蘇門答臘北部海岸的Atjeh地區;帽山,即Kelembak Mountain,位於蘇門答臘北部Poulo Weh島;那沒黎洋,是沿著蘇門答臘北部海岸和Poulo Weh島以西延伸的海域。[39]
總之,以上反映的是明朝當時人具體理解的“西洋”之義。
其次,在具體理解之上,值得引起註意的是,當時更有一個引申之義的出現。向達指出:“明代以交趾、柬埔寨、暹羅以西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小巽他群島,以至於印度、波斯、阿拉伯為西洋”。[40]他所指出的正是鄭和下西洋以後,“西洋”一詞進一步出現的衍變。
據鄭和於宣德六年(1431年)在福建長樂所立《天妃之靈神應記》碑文,鄭和“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七次,所歷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踰南天竺錫蘭山國、古裏國、柯枝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余國”。伴隨下西洋,明朝對外交往擴大發展,西洋與諸番國聯系起來。經過“西洋”與“諸番等國”反復連用的形式,出現了一個經過新的整合意義的“西洋”,一個賦予了新的詞義的“西洋”。
跟隨鄭和下西洋,馬歡述“往西洋諸番”,費信載“歷覽西洋諸番之國”,而鞏珍所著書名《西洋番國誌》,顧名思義,是將下西洋所到國家和地區,包括占城、爪哇、舊港乃至榜葛拉國、忽魯謨廝國、天方國,一律列入了西洋諸番國,換言之,他把下西洋所至諸國都列入了“西洋”界限以內,無疑極大地擴展了“西洋”的範圍。此後,約作於正德十五年(1520年)的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更進一步,將“朝貢之國甚著者”全都列入了“西洋”的範圍,編輯的23國,包括了廣闊的區域,其中赫然列有東洋的浡泥國、蘇祿國、琉球國。[41]於是“西洋”不僅極大的彰顯,而且無疑前所未有地擴大到了包括東西洋,乃至海外各國之義了。
從此,“西洋”一詞凸顯,廣泛流行於明代社會。自此以後,“西洋”有了狹義和廣義的區別。狹義的“西洋”,包括鄭和下西洋所到的今天印度洋至波斯灣、北非紅海一帶;廣義的“西洋”,是一個象征整合意義的西洋,有了引申海外諸國、外國之義。時代賦予了“西洋”一詞新義,從東西洋並列到西洋凸顯,至囊括了東洋,進而成為海外國家的通稱。語詞的衍變,即內涵增值過程,反映了人們觀念的變化,一個新的“西洋”概念就此形成了。我們註意到這一概念形成後,即使西方東來,也不過是引申義更擴大了範圍而已,基本義不變,經歷了幾百年,至今仍然存活在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
    四、結語
“西洋”一詞沿用至今,盡人皆知,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盡管今天的“西洋”詞義與鄭和時代已有很大差別,然而追根溯源,元代出現的這一詞匯,它的凸顯,是與明代鄭和下西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下西洋時代賦予這一詞匯的新義一直存活至今。從語言學的角度追尋“西洋”一詞的衍變軌跡,“西洋”一詞引申指代海外、外國之義流傳至今,顯示出鄭和下西洋極為深遠的影響力當非虛言。今天是從昨天走過來的,歷史不能斷絕,文化不可割裂,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兩分的,這也由語詞衍變的追尋而得到了例證。
就此意義而言,明代“西洋”的凸顯,就是海洋的凸顯,是大陸文明到海洋文明轉換的標識;因此,下西洋不僅是對傳統的一次歷史性總結,而且同時也標誌了一個新世紀——海洋世紀的開端,在文明史上具有裏程碑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辭源:第3冊[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842.
[2]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序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91.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 2冊,島夷誌略·天堂國註[Z].北京:中華書局,1977.308.
[3]汪乃剛.宋人話本八種[M].上海:亞東圖書館,1928、1929.
[4]元大德南海誌殘本[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1.46-47.
[5]汪大淵.島夷誌略校釋[M].蘇繼庼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325.
[6]汪大淵.島夷誌略校釋[M].蘇繼庼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
[7]汪大淵.島夷誌略校釋[M].蘇繼庼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
[8]汪大淵.島夷誌略校釋[M].蘇繼庼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
[9]黃溍.文獻集:卷8上,松江嘉定等處海運千戶楊君墓誌銘[M].四庫全書本.
[10]周致元.異域誌:卷上[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Z].濟南:齊魯書社,1997.
[11]趙孟頫.松雪齋集:卷下,與晉之[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Z].濟南:齊魯書社,1997.
[12]謝應芳.龜巢稿:卷2[M].四庫全書本.
[13]費瑯.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註[M].耿昇譯.北京:中華書局,1989.222.註③.
[14]張翥.蛻菴集:卷4,初度日[M].四庫全書本.
[15]元史:卷208-210,外夷傳.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
[16]皇明祖訓·祖訓條章[Z].皇明制書本.
[17]龔學文.鵝湖集:卷5,贈劉叔勉奉使西洋回序[M].四庫全書本.
[18]明太祖實錄:卷38,洪武二年正月乙卯[Z].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62.
[19]明太祖實錄:卷38,洪武三年三月[Z].
[20]J.V.G.Mills,Ma Huan Ying-yai Sheng-Lan,the Over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1970,p.195.
[21]明太祖實錄:卷56,洪武三年九月[Z].
[22]明太祖實錄:卷53,洪武三年六月戊寅[Z].
[23]明太祖實錄:卷71,洪武五年正月壬子[Z].
[24]明太祖實錄:卷76,洪武五年十月甲午[Z].
[25]林弼.林登州集:卷23,書周君玉安患軒記後[Z].四庫全書本.
[26]明太祖實錄:卷232,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庚辰[Z].
[27]明太祖實錄:卷254,洪武三十年八月丙午[Z].
[28]明太宗實錄:卷24,永樂元年十月甲戌[Z].
[29]J.V.G.Mills,Ma Huan Ying-Yai Sheng-Lan,the Over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1970,p.202.
[30]明太宗實錄:卷46,永樂三年九月癸卯[Z].
[31]明太宗實錄:卷46,永樂三年九月辛酉[Z].
[32]明太宗實錄:卷71,永樂五年九月壬子[Z].
[33]明太宗實錄:卷116,永樂九年六月乙巳[Z].
[34]明太宗實錄:卷118,永樂九年八月甲寅[Z].
[35]楊士奇,東裏集:別集,卷1[M].四庫全書本.
[36]明太宗實錄:卷225,永樂十八年五月辛未[Z].
[37]馬歡.瀛涯勝覽校註[M].馮承鈞校註.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7.27.33.42.68.
[38]馬歡.瀛涯勝覽校註[M].馮承鈞校註.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39]J.V.C.Mills,Ma Huan Ying-Yai Sheng-Lan,the Overrall Survey of the Ocean'S Shor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Pr.,1970,pp.209,207.
[40]兩種海道針經序言[M].向達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61.
[41]黃省曾.西洋朝貢典錄[M].謝方校註.北京:中華書局,1982.^

Views: 1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