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初:摩納哥海洋博物館遊記

摩納哥東西北三面與法國接壤,南瀕地中海,面積約1.95平方公裏,略大於梵蒂岡,是歐洲最小的國家之一,有“袖珍國”之美稱。摩納哥公國雖小,但它的海洋博物館卻蜚聲世界。海洋博物館矗立在瀕海的斷崖上,面朝市區,背向大海,高87米,連同地下室共三層。它毗鄰親王府,是摩納哥僅次於蒙特卡洛大賭場的一處旅遊勝地,每年接待世界各國遊客達100多萬人次。

秋天蒼茫的暮色降臨了,天空灑滿了銀色的星星。大海尤為寧靜、純潔,海水擊岸而起的浪花像一條白練,隱隱約約地勾畫出海岸線。這便是法國地中海海岸仲秋的夜景。

我們驅車離開法國地中海著名旅遊城市尼斯,沿著一條燈火通明的公路向東駛去。公路時而像一條白色的絲帶從山上飄向海岸,時而離開海岸,消失在阿爾卑斯山脈瀕海的黑影中。山坡上處處閃爍著燈火。

車行約20公裏,一條白線呈現在公路上,路邊豎立著摩納哥公國的國徽,旗桿上飄揚著一面紅白兩色的摩納哥國旗。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越過國界,未辦任何手續便進入了摩納哥。

摩納哥東西北三面與法國接壤,南瀕地中海,面積約1.95平方公裏,略大於梵蒂岡,是歐洲最小的國家之一,有“袖珍國”之美稱。摩納哥公國雖小,但它的海洋博物館卻蜚聲世界。

海洋博物館矗立在瀕海的斷崖上,面朝市區,背向大海,高87米,連同地下室共三層。它毗鄰親王府,是摩納哥僅次於蒙特卡洛大賭場的一處旅遊勝地,每年接待世界各國遊客達100多萬人次。

博物館大樓如此巧妙而和諧地嵌在大巖石之間,就好像是從突兀的巖石裏長出來的一樣。面對法國著名建築師德萊福蒂的這一傑作,令我們佇立良久,贊嘆不已。這座海洋博物館經過長達11年的建設,於1910年3月29日隆重揭幕,正式向公眾開放。

博物館的入口處,安放著海洋博物館創建人——摩納哥親王阿爾貝一世站在海洋考察船艦橋上的塑像,以永遠紀念這位為海洋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大師。阿爾貝一世1848年出生於巴黎,1870年參加法國海軍。他從青年時代起就對海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把特許開設賭場獲得的大筆收入用於海洋科學研究。1873年,他買下了“燕子”號考察船,對地中海進行為期多年的科學考察。自1885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同世界許多科學家一起進行了28次遠洋考察,搜集了無數海生動物和植物的標本。阿爾貝一世把一生獻給了海洋研究,被譽為海洋科學的創始人。

博物館一樓正面是一排8米高、用整塊石料雕成的白色石柱。在石柱之間雕刻著12艘為海洋科學做出過貢獻的考察船的船名,其中有阿爾貝一世從事海洋考察用過的“燕子”號和“艾麗莎一世”號。

步人寬敞明亮的正廳,只見迎面墻上鑲嵌著一塊巨大的玻璃,透過玻璃可以望見浩瀚的地中海,藍天碧水,波光粼粼,近處有幾只海鷗展翅翺翔;在水天相連的遠方,有幾艘海船忽隱忽現,使人頓生置身於大海的感覺。

沿著參觀路線,我們從正廳步人左側大廳,便是海洋動物陳列室,室內擺滿大海獸和海魚的骨骼標本。大廳正中陳列著十幾種鯨目哺乳動物的骨骼標本,其中有條抹香鯨的骨骼長約10米,另一條魚鳁鯨的骨骼則長達20米。大廳兩側的陳列架上擺放著許多玻璃缸,裏面是各種海洋動物的標本,有魚、蝦、蟹、海星、海參、牡蠣、海葵等,其中許多動物是在3000米之下的深海中捕獲的。一種名叫“海公雞”的魚特別有趣,不僅體表斑駁陸離,而且能發出遠處聽起來很像公雞啼叫的聲音。這種魚生活在地中海,為世人所罕見。大廳一側的墻上掛著一個卵形的怪物,名叫“月亮魚”,橢圓形身體的兩側長著兩片高鰭,它主要生活在熱帶海洋中。

接著,我們參觀位於正廳右側的自然海洋地理和器具陳列室。步人展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花板和墻壁邊緣垂掛的形狀各異的大大小小的漁網:有巨大的拖網,也有極小的捕捉浮遊動物的小網。小網是用很難看出的細線編織的,整個網晶瑩剔透,都用玻璃制成。看到這些獨特的陳列品之前,我們很難想象世上竟有如此巧妙的捕魚用具。

陳列室內大多數展品是海洋科學家們考察海洋用的儀器和設備:水位自動記錄儀、水流波動自動記錄儀、測深錘、預定深度自動翻轉溫度計、采樣器,等等。在眾多的儀器和設備中,有兩個極為普通的密封香檳酒瓶格外引人註目。這兩個瓶系在一條一米半長繩子的兩端,其中一個內裝一些沙子,作測錘用,另一個則漂浮在水面上。據介紹,阿爾貝一世於1885年至1888年乘坐“燕子”號考察船考察墨西哥灣暖流時,就是用這種極為簡易的儀器進行測量的。

二樓正廳陳列著從古到今世界各國各種各樣的海船模型,把人們帶入船的世界。西大廳是海洋物理和海洋化學陳列室。它不僅直觀地展示出不同深度條件下水的特性,包括水溫、水壓和氣體狀態,還用立體模型展現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使我們置身於海洋世界。

二樓東大廳是實用海洋學陳列室。室內陳列著十萬多件海洋動物標本,其中大部分是阿爾貝一世1885年至1914年主持28次遠洋考察時捕獲的。在這些眾多的標本中,最引人註目的是生活在格陵蘭島烏佩納維克的北極熊標本;斯特勒的海獅標本,這種海獅的雄性要比雌性大兩倍;還有1877年在新地島捕獲的長達13米的槍烏賊。據博物館的管理人員說,該陳列室還有一些十分珍貴的標本,平時不公開展出。例如,俄國聖彼得堡博物館贈送給阿爾貝一世的斯特勒的裏蒂內海牛顱骨,這種生活在白令海峽的體形龐大的海牛於18世紀發現,17年後就已滅絕。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幾家博物館珍藏這種海牛的標本。

在實用海洋學陳列室四周的玻璃展櫃裏,還陳列著許多從各大洋捕獲的有經濟價值的魚類、海獸和海鳥的肉;鱈魚油和鯨魚油;蝦蟹,軟體動物和藻類;工業用脂肪、皮和各種化學制劑;農業用魚肥和飼料魚粉等。

隨後,我們參觀該博物館的圖書館。摩納哥海洋博物館的圖書館是歐洲規模最大、最古老和藏書最豐富的海洋專業圖書館,現有藏書約2.5萬冊,80多個國家的期刊3500份,以及為數眾多的海洋考察報告。除此之外,還有大量海魚、蝦蟹、貝殼、頭足綱等海洋動物的照片和底片。每張照片都是攝影家的傑作,令人愛不釋手。

摩納哥海洋博物館最令人感興趣的是位於地下室的水族館,館內向公眾開放的魚缸共90個,展出面積達1000平方米,另有100個魚缸供科學研究、存放新捕獲魚和儲存海水用。它目前有450種、4500尾海魚,100多種無脊椎動物和70多個珊瑚,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族館之一。

我們首先來到儲水量達2.5萬升的大水池旁,觀賞幾條大小不一的熱帶海洋鯊魚在水裏追逐戲耍。鯊魚十分兇惡,是人類的海上天敵,但水族館裏的鯊魚卻顯得溫順多了。許多孩子不顧家長的催促,駐足不前。一個長滿珊瑚的很大玻璃缸裏養著可怕的章魚。章魚屬頭足綱軟體動物,8只長長的觸手,上面滿布吸盤;碩大的身體像只口袋;一雙眼睛像人眼似的炯炯有光;角質的嘴像鸚鵡喙一樣。

第二個玻璃缸裏飼養著一只大玳瑁,是80多年前從亞速爾群島運來的。和大玳瑁一起的還有許多較小的玳瑁,在水中遊來遊去十分喜人。另一個飾有沈船模型和海底小山的玻璃缸裏養著屬於鰻科的海鱔,齜牙咧嘴,露出顆顆鋒利的毒牙。這些海鱔產於熱帶海洋,但常在地中海被人捕獲。相傳在古羅馬時代,海鱔被認為是一種最危險、最兇殘的魚,別的魚遇上它就會像犯罪的奴隸一樣被撕得粉碎。

在一排長滿珊瑚和海草的玻璃缸裏飼養著上千尾熱帶觀賞魚。那大小不一、五顏六色、如花似畫的魚,時而成群結隊,時而成雙成對,在水中追逐嬉戲,十分有趣,令我們流連忘返。

裝在玻璃缸裏的海葵和海百合,好像童話中奇異的毛茸茸的花束。在另外一些玻璃缸裏,人們可以看到海星、海蝦,海蟹、海馬、海參等。身上長著足有半米長像織針那樣細刺的海膽在慢慢地蠕動,格外引人註目。

參觀水族館後,熱情好客的館長娜迪姬·烏娜依斯邀請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到她辦公室。館長為我們沖上咖啡後熱情地說,請你們來辦公室坐坐,一是讓你們歇歇腳,回味一下水族館的所見所聞;二是想向你們簡要介紹他們是怎樣用現代科學技術侍弄好這些水中“貴客”的。她快言快語地說,要辦好一個水族館很不容易,最重要的是要營造一個真正的生態環境;不能把水族館看成是一個簡單的魚缸,而應把它看成是一個生命系統。近幾年來,他們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水族館進行了革新。目前,他們有兩個生態環境,即熱帶海洋生態環境和地中海生態環境。就熱帶海洋生態環境而言,他們在培植珊瑚和建立珊瑚生態環境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他們按照在自然環境中拍攝的水下照片,在魚缸中營造一個完全相同的環境,即相同的光線密度、同樣的魚群密度、同樣的珊瑚和海洋植物,以及其他許多細節。另外,為能使水族館具有生命力,還應該重視生物循環。剛捕獲的魚應放在儲備缸中進行檢疫隔離,以免汙染向公眾開放的魚缸;半年後方可移入展出的魚缸,一年後才能達到生態平衡。

在技術方面,他們水族館有著豐富的經驗。中央信息系統不間斷地監測著水族館的技術設備和主要魚缸的水溫、含鹽量、氫離子濃度、氧氣濃度等物理和化學參數。30個重要魚缸通過60個水下深測儀和130個傳感器進行晝夜24小時監視。通過這些技術手段,確保了我們水中“貴賓”的安全。

從淺綠色的水族館走到陽光璀璨的大街,我們再次向聳立在博物館入口處摩納哥海洋博物館創始人阿爾貝一世的塑像投以敬仰的目光,感謝他建立起這座為後人傳播海洋科學的殿堂。

(作者曾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武官、中國國際戰略學會高級研究員,現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收藏自 2015-12-09 《國際網》

Views: 14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