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寶泉·古渡邊,大江靜靜流~序散文集《丁香花,孤獨的回憶》

我第一挺見到方範同誌,是在江蘇張家港市盼一次散文詩筆會土。那時正是千裏鶯啼綠映紅的江南五月,開到極盛的油菜花,把溝渠縱橫的水鄉燃燒成一座座金黃的島嶼,而在有些地方,譬如水渠旁和田塍遺,紫雲英也風風火火地怒放了。它們似乎並不因為將要被農人的鐵犁埋葬而葉蔫枝垂,而是蓄滿勁勢期待著未來的燎原。

記得筆會上方範似乎講話不多,只是靜靜地聽別人說選說那,顯得有些文弱,沈默。後來我讀了她的一些散文作品,覺得她氣概屬於那種窮根究底問世界的愛思考的人。

她有過多艱的童年,也曾經跋涉坎坷。這在她的作品中可以讀出來。我喜歡那篇《丁香花,孤獨的回憶》。在共和國那段不平常的歲月裏,她因為誠實天真而遭人非議,在心靈上造成沈重的負荷,這大概促成了她的多思。然而她更愛年輕的共和國,以及在共和國土地上勤勞犁耨的人民。她筆下的鄉長,退伍其、船女、挑夫等,都顯得那樣生動與可愛、正直與熱情。

她的著眼點似乎並不在對好人好事的表揚上,而是探求人們心靈深處的世界,探索自然與人生的奧秘,希望我們的世界更加美好。她記得山外青山,地平線外別有人間。她緬懷革命元戎的偉績豐功。在雲淡風輕的春晨走向當年的托日根據地茅山。她追求樸實沖淡的藝術風格,她自己曾說:平和淡遠,是一種很高的審美境界,這是我今後的創作追求。在作家筆下,暮晚鄉間蟲兒們那熱烈的唱和,草原上那一抹燦爛的睛翠,乃至於暴風雨中默默忠於職守的老堤,都有了人類中智者的某些品性。表現了作者追求物我交融的心境。

對於自然與人生,不僅散文創作要表現,整個文學藝術都要表現的,無論誰都迫避不開。而作家藝術家筆下的自然,歸根結底也是人生。人生中的題目實在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古今中外那些被歷史稱作文學巨子、藝術大師的人,都是對人生表現了誠摯的情感、美好的祝福、百倍的珍愛,並且把自己的命運和絕大多數人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

第二次見到方範同誌,是在瓜洲古渡下大江的輪渡上。斯時月出東山,夕陽熔金,一條虹彤彤的路從夕陽那裏直鋪到腳下。如江流到這裏,江面已經根寬闊了,水面顯得淡泊,平和,而它的內驅力卻是無比強大的了。在上;辭,在它剛剛離開發源地不久,它一定是狂躁不安、東奔西撞的,快活得象一頭剛剛出世的牛轉。如果過,大江的上遊是一個手腳難得停下來的孩子,那麼,它到了瓜洲古渡就快是中年了。中年的心境該是既有青春的熱烈又有成熟的寧靜,由此我又想到方範的散文,我覺得她在創作上學習別人的長處,但不襲用。她不追求早熟,似乎也未在做文章上花費太多的精力。她是緣情為文,話多則多說,話少則少述,這是很可貴的。當然,再好的主辛也是做出采的,普是刻意求工,太看重了做字,也就會看輕了創作的創字,沈緬在渾重的工匠氣中就難得有大作為了。記得有一次。幾個青年作者問我散文創作怎樣才能盡快成熟起來。我說:由稚嫩到成熟,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想盡-決走完這段路途未必可行。還是要自然地生,自然地長,自然地從春到秋。文欲速熟者速朽,花欲早發者早雕。這話,我同不少青年作者談過。江水不走捷徑,江彎水彎,江直水直,自自然然地走,看似多走了路.然而在它由發源地到入海的一生行程裏,它曾經曰為彎曲而流域廣大,造出了廣裹的平原又潤綠了無邊的稼禾;也因為彎曲而見多識廣,懂得了根深以自養,水靜而流深,所以才逐漸具備了海的品性,未曾八海先自沈靜、平和了。仿佛風行水上,自然成文(紋),方是好文。如同大江經過千回百折終歸要入海一樣。文章經過作者多方體味,自然會成熟起來的。我不是說,方範的散文創作,己經抵達一種化境。應該說。她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如果她在閱世覽物上更成熟一些,藝術修養更深厚一些,學識更宏富一些,對有的作品動筆前醞釀得再久一些,她的創作還會再上幾個臺階的。

Views: 5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