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文化產業慕課札記:文藝復興·人與自然的關系

(2006年12月31日日記)人與自然相互牽連。藝術家的創作,在在都是這個或那個牽連的故事。可是藝術家不像伐木或殺豬工人那麼方便,有現成的山林或牲口等著,動手就是了。畫家當然免不了要揮動畫筆,必須動手。可是更重要的是,是動腦,動心;許多時候甚至動氣。因為他的工作內容、過程和結果都不是現成的。弄出世界上不曾有的一幅畫,那才叫創作。弄出曾有過的東西,那不是創作,那是印刷商或偽畫商的活動。既然是藝術家自己動腦動心動氣動手的事,追究下去,都是為人與自然那種種牽連而動起來的。更具體地說,是藝術家自身的和他外在的世界的互動。

這互動不是稀奇的事。令人側目相待的,這互動是否特別,是否能引起別人的感情的共鳴,要不某位香港阿叔在巴士上大嚷:“你有壓力我有壓力”,也算是藝術家在從事創作了。

自我,馬利坦所說的是“有血有肉、精神的生存者的獨特和無窮的內在深奧。”而自然、世界則具體體現在日常的事物:“作為藝術家的人所面對著的,這個已無法辨認的他者的遮遮掩掩的深奧,和不可變更的過程――在許許多多有關存在、外形、活動,以及恐懼於美的物質和精神的諸多糾葛方面,而我除了最貧乏、最陳舊的人類語言外,一無所有;我只好說:“世上的事物。”


(2006年12月31日日記)“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動手工作的時候,他們的自我慢慢張開眼睛,最後完全蘇醒歸來。他們在科學、解剖知識、透視畫法、數學等方面的實踐,增強了自己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抱負。

根據馬利坦(馬利坦,中文版,33頁)的說法,發生於文藝復興的其中一件事,後來持續不斷發展了好幾個世紀,它的意義更大。那就是藝術家在面對他所關懷的自然時,面臨著種種客體,下意識地,這對他的個性形成了壓力,而在其創作中自由地表達了出來。

“畫家不再追求外在的相似,外在的形式不能被模範但卻能被闡述。”“自然的外形盡管值得珍惜和崇尚,卻在受到自然滋潤的想象的自由中被捕獲和被吸引。”(同上,33頁)

誠如米開朗基羅所說的:“給感人的形象以火的火焰般的形式。”

“自然及其可觀察的現實,總是面對著作為獨立物自體的藝術家。”(同上,34頁)

陳明發補充,藝術家不再像中世紀的同行那樣,考察自然,為的是找尋諸種象征來繪作宗教中的那超自然的世界。用現在的話來說,一位男士親近一位女士,為的是分析女性在倫理上的符號象征作用,不是為了愛她。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有他們接近自然的另一套想法。他們的出發點不完全是宗教祭祀,思考的對象也不完全是神與超自然。他親臨自然,“對他來說,自然是他借助其幫助和合作,從事物中吸取想象世界的靈感的賦予者,而他所專註的主體,則是原自自然和充滿自然的想象之果,他試圖將這個想象之果呈現在我們眼前。”(同上,34頁)

盡管,“藝術仍然想方設法對發端於精神的深奧的宗教的莊重敞開門。”(同上,35頁)藝術家表現出了他的個性和他的風格。值得關注的是,他們渴望從外獲得風格,而不是從內具有風格。無疑的,作品比以往更公開地必然帶有創作者的印記。“藝術便從神的靈感中解放出來,成為真正的人的藝術。”(同上,35頁)

Views: 7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