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而立之年的劉維超,在南京已坐擁兩大創業公司,2014年他創辦的“螃蟹工作室”集聚了一批專註於物聯網技術的海歸創新達人,在不足百平的創客實驗室裏燃燒著他們的智慧和夢想,目前已研發出包括Q-Bit智能手表、綠色手機green phone、智能定位儀在內的6款概念性物聯網產品。

如今,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愈演愈烈,南京為越來越多像劉維超這樣被稱為“創客”的人群提供成長沃土,建設了一批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紫金科技人才創業特別社區,全面營造有利於人才集聚和創業創新的環境,為南京創新型經濟發展注入入新活力。

南京活動主場

眾創空間


奇思匯品牌活動眾創空間


南京高新區“創客星智匯”孵化器

南京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級創業孵化鏈條試點單位
金港科技創業中心

 

新苗發芽:眾創空間聚創客劃大船

    走在南京麒麟啟迪科技園的大街上,一個綠色玻璃幕墻的兩層小樓並不起眼,而成立短短的三個月裏,這個全省首家的“互聯網+”眾創空間就吸引了18位懷揣夢想的創業者,在這裏開啟他們的創業之旅。

    眾創空間是新生事物,在運營機制、盈利模式、標準規範等方面都沒有既往經驗可供參照。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南京市堅持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紫金科技人才創業特別社區、大學科技園為重點建設領域,充分釋放其資源優勢和政策紅利……在實踐中,南京科技創業創新大膽探索、穩步前行。

    為進一步激勵全社會參與到創新創業中來,《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創新的實施方案》、《南京市眾創空間(新型孵化載體)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南京市推進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繼出爐;確立了主動在審批程序上做減法,在優化服務上做加法的原則,完善創業環境、拓展創業渠道、增進創業活力,充分點燃創新創業的新引擎。

    俗話說,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隨著創業創新環境的不斷優化,“螃蟹工作室”、“奇思匯”、“U谷創客”、“創新公園”等一批新型創業載體,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南京各大產業園區,為科技創業開拓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其中Amaker創客孵化器、創新公園和啟迪之星等51家載體被納入省級眾創空間備案,涵蓋了創客孵化、專業服務、投資促進、培訓輔導和媒體延伸型等新型眾創空間載體類型。

    目前,南京創客空間的服務功能日趨增強。以國家級孵化器、省級加速器為核心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環境配套”的科技創業全鏈條服務逐步完善,示範作用明顯,南京金港創業中心成為科技部創業孵化鏈條試點示範單位。一些特色孵化器也逐步形成了“創業導師+專業孵育+創業投資”的科技創業全鏈條孵化服務模式。同時,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全市116家科技公共服務平臺、26家開放實驗室、62家院士工作站、45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6家產業協同創新基地等創新服務平臺,為全市各類創客的創業創新活動提供技術服務支撐。

    同時,創新生態正在全市範圍內快速形成。在研讀落實國家、省關於眾創空間政策意見的基礎上,《南京市眾創空間(新型孵化載體)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南京市推進眾創空間建設工作方案等文件已經擬定初稿,正在廣泛征求意見。市工商局已開放眾創空間註冊,試點“一址多照”,推進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

    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深化與在寧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合作,試點建設創業資源集中、創業機構集聚、創業服務完善的眾創集聚區。珠江路創業大街、模範馬路科技創新街區、創業市集等眾創集聚區也正在打破傳統的創業形態和組織方式,共同構成南京市大眾創業創新的核心要素和顯著特征。雨花眾創集聚區、新港眾創集聚區、江寧高新園眾創集聚區3家成為江蘇省首批試點眾創集聚區。

    政府搭臺,百姓唱戲。近年來,南京市還先後出臺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業創新載體建設和支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等多個文件,支持各類社會資本參與眾創空間的建設,社會資本參與眾創空間建設的載體迅速增長,湧現出了“先聲藥業百家匯”、“螃蟹工作室”等新型創業載體。據統計,目前全市民營資本參與建設或管理運營的科技創業孵化器載體有40余家,占總數的30%。

    老樹開花:科技孵化器釋放新活力

    南京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之路始於1989年,以國家、省、市三級科技部門與南京高新區管委會共同創建的“南京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為標誌,成立了我國第一批,也是江蘇省內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至今已走過了26年的發展歷程。

    位於金港科技創業園中的南京物聯網技術研究與應用中心,是園區與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合作共建,通過搭建項目與產業對接的溝通橋梁,引導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物聯網相關技術成果和高新技術企業資源在金港科創園落地。目前,該中心根據到企業調研技術難題的結果,結合研究所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分類處理企業需求,已成功對接服務了高華傳感器、三寶土壤養分分析傳感器、鐘山學院頤養院智慧醫療整體方案等十多個技術,引進中科院專家8人,培育南京市“321”人才6人。

    從最初的集聚資源為科技企業提供成果轉化服務,到逐漸建立起的以國家級孵化器、省級加速器為核心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環境配套”的科技創業全鏈條服務,南京科技企業孵化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走出了具有南京特色、符合科技企業成長規律的孵化器建設和發展道路,成為科技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高新技術企業的搖籃和新興產業成長的源頭。目前,南京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總數已達到158家,包括大學科技園、科技創業服務中心、軟件園、留學生創業園等多種形式。

    “十二五”期間,南京市加大“雙創”載體的政策扶持力度,出臺了鼓勵科技創業創新的系列政策,實施“321人才計劃”,啟動科技企業孵化器“躍升和孵鷹”計劃,聚力打造一批服務功能強大的平臺載體。政策激勵帶動民營載體共同發展,用人才政策支撐和社會資金助力載體成長,各級機構、企業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載體以平均每年30多家、100萬平方米的速度激增,為大眾創業和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形成了面向全產業、覆蓋全市的創業創新孵化網絡體系。

    各級載體通過完善政策、管理、法律、財務、融資、市場推廣和培訓等方面的系列服務,建成各類服務平臺155個,技術、人才、資金、政策、服務等資源在孵化器平臺上充分整合,滿足了科技創新小企業成長需求,降低了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本,提高了創業的成功率,為科技創新發揮出重要的“托舉”作用。

    經歷早期的布點培育和“十二五”的飛躍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已扛起了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大旗。全市已建有各類專業孵化器42家,在孵企業1909家,覆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軟件服務、動漫遊戲、環保、新材料、文化創意等多個產業領域。科技企業孵化器已經成為高科技新興產業培育的搖籃。2015年新公示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有49家誕生於孵化器,占當年總數的15.8%。

    “十二五”期間,南京市新增國家級孵化器7家和省級孵化器30家,目前總數分別為20家和50家。孵化載體的總數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省級以上和專業孵化器的數量居全省前列。全市科技企業孵化器總孵化面積550萬平方米,集聚科技型企業8000余家,從業人員10.7萬人,累計畢業企業1600家。

    老當益壯,不易白首之心。作為資歷最深的創新創業載體,科技企業孵化器繼續發揮著整合技術、人才、資金、服務等資源的作用。近年來,通過鼓勵和支持市場化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模式,南京科技孵化載體出現了國有、集體、民營和混合等不同所有制形式,均實現了運營管理公司化運作,形成多元化、靈活的科技創業市場運作新機制,載體服務也從自主建設逐步發展為引進品牌服務、多機構合作運營、拓展延伸功能等方向。

    築巢引鳳:特別社區彰顯平臺魅力

    “部分市級管理權限下放創業社區;公益性科研用地可劃撥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可以通過入股、聯營等形式使用集體建設土地;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至少60%歸個人或團隊……”2014年10月1日,全國第一部促進科技人才創業和科技創業園區發展的地方法規——《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創業特別社區條例》正式實施,標誌著南京科技創新創業進入法制化的新軌道。

    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了法律這個靠山,創業創新的人才、資源、項目蜂擁而來。

    近幾年來,南京堅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難題、推動創業創新。尤其是2014年10月1日頒發的《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創業特別社區條例》,開創了南京科技創新創業先河的“法典”,標誌著南京紫金科創特區建設進入法制化的新軌道。在條例的具體指導和規範下,全市正在努力打造一個宜生活、宜創業的社區化“創客棲息地”。

    目前,共有19家特別社區建成市級以上孵化器39個,其中國家級孵化器4個,省級孵化器12個,市級孵化器23個。依托“321”人才計劃、“科技九條”、“創業七策”等政策措施的疊加效應,先後引進科技型企業3752家,畢業企業328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36家,為南京加快形成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推進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儲備了力量、增長了後勁。

    針對不同類型創業企業的個性化需求,特別社區與中科院、清華大學、東南大學等重點高校院所,以及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南京銀行等開展多層次、寬領域合作,構建“政產學研金介”協同創業創新體系。在專業技術平臺搭建上更加註重合作共建,充分利用本地區和引進的優勢研發、學科和產業技術資源,加快提升服務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目前,全市特別社區可使用的專業技術支撐平臺72個,已搭建完成公共服務平臺66個,科技金融服務平臺46個。

    創業創新,人才是關鍵。基於創業特區和人才特區“兩位一體”的理念,特別社區著力引進和培育一批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領軍型科技人才和團隊,註重以人才集聚促進創業創新,以創業創新引領產業發展。

    中科院、清華大學等高層次科研團隊,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尤肖虎教授,中國工程院劉韻潔院士……據統計,全市先後已有1626名“321”人才,197名“千人計劃”專家等一批高層次人才入駐南京紫金科技人才創業特別社區,不斷集聚的創業創新人才成為特別社區發展的動力之源。各特別社區的主導產業也都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或其細分領域展開,初步形成了節能環保、電子信息、軟件、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產業等布局較為合理、功能漸趨完善的產業格局。

    黨中央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目前,南京全市上下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神與決策部署,搶抓全國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戰略契機,將特別社區作為實施科技體制綜合改革的特殊試驗田,勇於嘗試、敢於突破,不斷激發體制機制的生機活力。落實好《南京市紫金科技人才創業特別社區條例》及相關配套實施細則,著力破除影響和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人員和大學生創業的制度障礙,鼓勵各類人才積極投身特別社區創業。一些特別社區在市、區政策體系的基礎上,制訂並頒布了自身的優惠政策,發揮了激勵引導作用。

    圍繞“人才引領、科技創業”和“制度先試、園區先行”的工作思路,南京市抓品質、重特色、強內涵、促提升,高起點、高定位,按照國際一流標準,統籌配置良好的空間和卓越的服務,推動特別社區建設有序展開、穩步推進、快速發展。目前,全市特別社區共建成總載體面積672萬平方米,其中孵化器279萬平方米,加速器114萬平方米。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南京市各級政府部門加快轉變職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以構建“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紫金科技人才創業特別社區”為載體,有效整合資源,集成落實政策,完善服務模式,培育創新文化,讓創業者的奇思妙想與市場需求充分對接,從鋪天蓋地的初創企業中培育出頂天立地的“小巨人”,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動局面。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