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裏包括周遭所有存在的事物,像之前提到的鐵窗與公寓建築,是與建築藝術相關的。在一個城市的發展期,我們會發現好像到處是工地,許多許多的房子匆匆忙忙地蓋起來,如同雨後春筍。外來的朋友曾批評說:“為什麽臺灣的城市這麽醜?為什麽沒有自己的風格?”

我們知道巴黎有它自己的建築風格,倫敦、紐約也發展出建築上的特征。有一個名詞叫作“天空線”,在紐約的曼哈頓,會有人問:“在什麽地方看紐約的‘天空線’會最美?”“哈得遜河口那幾座大樓的剪影是最美的!”

我常常用“天空線”的觀念回過頭來審視我們自己的城市,我在想應該從哪裏來觀看我們的“天空線”。好像這個城市是從來沒有被規劃過的,它的混亂狀態可以新舊雜陳,老建築與新建築之間產生這麽多的矛盾與尷尬。這幾年大家意識到要保護古跡,認為臺灣有很多古老的民居、廟宇其實非常珍貴,應該予以保護。可是,我記得有一次擔任某個保護古跡委員會的委員,當時感到最痛苦的一點是,古跡的確被保護下來,可是古跡周遭近到只有兩米的地方,就蓋起一些大樓,這廟宇被整個包圍在一片奇怪醜陋的建築當中。當時我們的感覺是:“為什麽西方沒有這樣的問題?”

你沒有辦法想象羅浮宮四周會有奇怪的大樓出現,所以法國的朋友到臺灣會問:“怎麽你們臺北‘故宮’的對面,會出現這麽一棟奇怪的大樓?”

他說如果羅浮宮的周遭有這樣的建築,將是不得了的事情,全民都會起來抗爭的!我們才意識到我們不只是要保護古跡,其實還要保護古跡周遭空間裏,可能兩百到三百米之間所有“天空線”的幹凈。如果這個天空線被破壞了,這個空間被破壞了,等於是這個古跡被淹沒掉,也被擠壓死掉了。

很多朋友應該還記得臺北市有個古跡是“北門”,大概是幾座古城門裏最漂亮的一個。在日據時代拆掉很多清朝的城墻和城門的時候,這個“北門”被當時的建築史學者認為應該要保留下來。可是有一段時間為了新城市的交通,建造了一條快速環道從“北門”旁邊擠壓而過,甚至連半米的距離都沒有,壓迫到了這個古跡——你會覺得“北門”是一個年歲很老的老太太了,然而旁邊的年輕人呼嘯而過,似乎騎著重型摩托車把她震得搖搖欲墜。這個環道現在已經拆掉了,因為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它讓我們難堪,讓我們覺得我們的歷史沒有被好好對待。

所以我相信生活美學的確是要回到生活的周遭。相信很多朋友的周遭都有類似的情況存在——不管在美濃、鹿港、新竹、臺北——到處都有老房子,這些老房子是怎樣被對待的?如何被對待的?我們過去有沒有善待傳統美學的正確、健康的態度?我們應該知道我們怎麽對待前人,後人就會怎麽對待我們。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城市裏,一個市鎮中,因為我們尊敬之前的歷史和傳統,以後的人才會尊敬我們留下來的東西。如果我們對所有過去人留下的東西如此草率、如此踐踏、如此糟蹋,可以想象下一代人也會把我們留下來的所有東西,隨便地糟蹋和踐踏,如此這個地方就存留不下任何美的情感。

生活的美學是一種尊重,生活的美學是對過去舊有延續下來的秩序有一種尊重。

如果這種尊重消失了,人活著再富有,也會對所擁有的東西沒有安全感。所以現在回到了一個問題點,是不是生活在臺灣的朋友非常缺乏安全感,才會用一道一道的防盜鎖,一層一層的鐵窗鐵門把自己關起來。我們在害怕什麽?這種安全感的缺乏,是因為社會上真的存在許多竊盜、許多不安全的威脅嗎?還是說我們心理上已經對人根本不存在尊敬了,我們覺得所有的人都可能是竊盜?這種防範,使得大家的心理處在一個不安全的狀態,最後生活要談美,恐怕就難上加難了!

我的意思是說,美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從容,美應該是生命中的一種悠閑,美應該是生命的一種豁達。如果處在焦慮、不安全的狀況,美大概很難存在。

我在“生活美學”這樣的題目裏,跟大家談的內容可能是:我們在吃什麽樣的食物?我們在穿什麽樣的衣服?我們所有的交通工具是如何去設計而和人產生情感關系的。我們的住,房子是怎樣被設計的?所謂的食、衣、住、行,不過是人活著最基本的一些條件而已。可是我們知道所有先進的國家,生活美學是實際在食、衣、住、行當中體現出來的。在歐洲,一個傳統城市的居民,對食物的講究是有品位的;對服裝的講究,價格不一定貴,可是要穿出個人的風格。我們知道所有的交通工具在設計時,考慮點都是跟人的空間感有關的,所以當交通設計沒有弄好時,人在都市中就變得匆忙與擁擠。當然,更重要的還有居住的空間,所以城市的美學才會如此清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試試看,把生活美學拉近到食、衣、住、行,開始實際改善這四個層次。

Views: 2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