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德‧傳統中的無限可能

我想,現在紙本刊物,包括報紙、雜誌、期刊等等的發行人和編輯們最樂於看到,或者宛如感受到打了一支強心針的訊息是,紙本刊物在這個互聯網時代,還是受到擁護的,並且許多人所說的,電子數位化閱讀已經取代了傳統閱讀方式,紙本刊物隨侍準備成為歷史,不是絕對的事實來的。

現在很多人會很坦白的說,自己已經很久不讀報紙了!讀報紙是長輩“愛好”,年輕一代都是“讀”網絡的。網絡技術日新月異,連在編輯台上的人都臣服於它,認為如果不善加利用網絡,那就會被時代給拋棄,凡事都得數位化,若還在靠紙張來作業,那既不環保,又落伍。

這些趨勢和看法,看來和聽來,令每個傳統報刊編輯們心有戚戚焉,似乎今天不趕上數位列車,那就是等著世界末日,坐以待斃。

但真實情況並沒有那麼糟糕。悲觀的人老是往壞的方向想。為甚麼換個角度正面思考呢?

每一位在編務路上的人,在面臨任何時勢和市場的改變時,必須莫忘初衷;如果能夠堅持注重質量的提昇及辦報的理念,勢將成為編輯台的新動力,重新綻放新能量。

任何的衝擊帶來的是危機還是契機,往往取決於當事人的心態,同時也由我們的思維和視野決定成敗。很多人只想到年輕一代不看報了,卻沒有去對那些仍在 閱讀報紙的長輩身上尋找突破點。日本的《讀賣新聞》就看到了老年人的影響力,推出了《讀賣兒童新聞》,販賣對象是祖字輩的老人,由家裡的爺爺奶奶帶領孫兒 們產生愛閱讀報紙的習慣,結果訂戶節節上升。

不少雙薪家庭的小孩與祖父祖母生活的時間,遠比在外打拼的父母來得長;祖父母的生活習慣很自然的就會影響小孩,祖父母們閒時就捧一份報紙在細讀,小 孩耳濡目染下,就會好奇這東西究竟哪兒比他們手上捧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更精彩,能如此這般吸引爺爺和奶奶。好奇心驅使下,就產生第一次的接觸。當接觸變 成習慣後,他們很自然就會成為潛在的讀者群。這是吸引法則成功的第一步。

他們同時接觸紙本和電子畫面之後,對比下會發現電子畫面有時很擾亂精神,紙本畫面雖然靜態“無聲”,卻更易讓心神平靜穩定,閱讀起來更易明白消化。他們也會發現祖父母們不習慣電子畫面,原因在於電子畫面尺寸有先天性的局限,放大縮小又會因為畫面的移動而諸多不便。

相反的,捧起報紙無論是攤開在桌面還是地板,“意外的”竟可以祖孫可以共讀,一種無價的天倫之樂油然而生。

紙本還是有它的價值的。傳統不一定是落伍的。這不單止證明紙本還有生存的空間,更證實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讀賣新聞不就從祖輩身上取得了靈感,從 而取得了發行上的突破嗎?從這個突破點延伸出去,從祖孫兩代的共讀時光找到發行新突破口,同時小孩那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小腦袋,以及消化不完精力和創 意,反過來也能激發及讓編輯產生尋選新題材的衝擊。

丹麥某報今年發行了一份週報叫《Kids'News》,對象是6到12歲的兒童,編採人員除了“大人”,還有16名學童記者負責採訪,另外有一組學 童擔任編輯部的輔導,給編輯部提供正確的問題,選擇正確的題目。沒錯,小孩最明白自己的小伙伴愛讀甚麼,關注甚麼,做出來的刊物絕對是完全適合小孩口味 的,這是真正針對市場的實效策略。

這成功的二例,說明了傳統紙本刊物可以發揮的空間還有很多,也讓編輯們能有更多的新角度和新切入點,創意無限。這個世界機遇處處,但機會是給留給隨時都做好準備的人,絕對不會同情那些自怨自艾的人。

無疑,網絡時代正衝擊著傳統報業,傳統作業必須響應新趨勢,運用新技術,適應新媒體,開闢新空間,走向轉型和創新。但這絕不是隨波逐流,而是去找到新方向,打開新格局。傳統現代相結合是一個出路,在傳統中走出一條別人意想不到的新路,效果和收獲必然更為豐盛。

在此,我要向報館裡負責學生刊物的同事致敬,他們的創意和突破,跟上述例子相比,絕對不輸人,甚至更加出色。(25.10.2014 星洲日報/騎驢看本‧作者:張立德‧《星洲日報》主筆)

Views: 7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