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學術~評陳明發詩想〈說法〉:情動轉折視角下的詩意

〈說法〉文中反覆出現「這裡沒有書法」「這裡也沒有繪畫」的否定語句,並同時揭示出感受與思想被形象化但無法落在既定藝術形式的落點上(即書法或繪畫)。這樣的詩作主題非常貼近「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在近年人文社會科學與文學理論中的興起:關注人類經驗中那種超越語言與形式的情感/情動,以及這些情感如何構成主體、藝術以及知覺的場域。

理論框架

情動轉折強調情動(affect)與情緒/情感(emotion/sentiment)之間的差別:情動常指事先於意識與語言的、身體性的、強度與張力(intensity)的突發狀態,是一種尚未完全被形式或語義所固定的經驗。其代表性理論家有 Brian Massumi、Patricia Clough、Sara Ahmed 等。

此外,「感覺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一詞(Raymond Williams)指出,有些文化經驗是共在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e)且難以言表的,是生活感受中微妙而複雜的一整體結構。這與詩中「滿滿的一面文字,但說不出的想法」的狀態相通。

文本分析

以下從幾個維度,用 affect 理論的工具來分析詩意。

對照與文獻

以下幾本文獻與該詩的情境、分析具有強烈共鳴,可作為對照/參考: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ed.),《The Affective Turn: Theorizing the Social》
此書集合多篇文章,探討情動如何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與藝術場域中生成與運作,尤其是形式、物質(materiality)、身體與知覺之間的張力。詩中形式的否定與情動的強度可從 Clough 等人的論述中得到理論支撐。

Modernism and Affect(Julie Taylor 編輯)
探討現代主義藝術/文學中情動與感情如何不被傳統形式完全控制,即在形式與非形式之間滑動、游離。與詩人提出「這裡沒有書法/繪畫」卻又在感受中形塑形式的狀況極其吻合。

Sarah Ahmed,《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雖然這本書主要談情緒在文化、身份、社會政治中的流通與價值,但其中對「情緒與語言/身體之間的交織」以及「情動如何在語言未說完全之前就已經構成主體與關係」的論述,可對詩中「說不出的想法/感覺」提供解釋資源。

Raymond Williams,「structure of feeling」概念Williams 所言之「structure of feeling」正是那些尚未被制度化/語言化,但在文化與藝術中共在的、體現當代生活細微感受的一整套感情結構。詩中反覆提及的感受與思想充滿卻不可言說,正與這一概念對應。

詮釋結論

從 Affective Turn 的視角來看,這首詩的含意可總結如下:

詩人在拒絕藝術形式(書法/繪畫)作為情動完整的載體,並非否定藝術,而是指出它們的不足。藝術/形式只是情動被感知、被經驗、被逼近的方式之一,卻無法完全包覆感受本身。

那個「說不出的想法」與「感覺」是詩人主體的核心,是存在於形式與語言之外的情動場域。詩作在形式否定與情動生成之間營造了一種張力:它既被語言填滿(「滿滿的一面文字」),又被語言挹注限制(形式之外、形式之後的感受)。

主體經驗在此詩中不是固定的、可命名的,而是一種含有張力的、流動的狀態。也即是說,詩人把主體存在與情動經驗合一,讓「我」成為那個無法言說的感覺本身。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