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路名怎麼譯?蔡增聰:難說清,靈活運用

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執行主任蔡增聰認為,中譯路名應符合靈活運用,街名及其譯名不僅指涉街道的單位,也是歷史淵源及文化背景的定位。

他指出,「司馬懿路」中譯路名是蠻有趣的,這只是個單純音譯,不代表這條路的住戶與司馬懿後人有關聯,而是這位翻譯人對中國文學歷史有關。對文史工作者來看,當作是個有趣,也不必去質疑太多,因為路名很難去作個判斷。

蔡增聰稱,Semayor其實是砂拉越沼澤地一種樹,為何要用個不對稱的譯名?而不直接用譯音?這就很難說,主要看靈活運用。他舉例,當時的綜合診所(Poliklinik)路段,將當地交通島譯為「保吉利交通島」,這是有用意的,因為診所是看病地方,取個吉利之名。翻譯往往很難說清,譬如Rambutan路,直接譯為「紅毛丹路」,有些則是用對音比如Pedada路(巴拉路)。


雙語路牌在詩巫從來不是一個課題,華巫字體共存的路牌也是詩巫人的驕傲。

「詩巫以人物命名就有黃乃裳路、黃景和路、邱炳農路和林開臻路等,特定族群則有華僑路、籍貫則有廣東路、福州街、廈門路等,與地理有關的就有長橋路,因為當時確實是有座橋。」

蔡增聰說,以往市議會將馬來路名定出來就結束了,但詩巫有中譯路名需要,就要找人做翻譯的額外工作,所以中譯路名的標准不同,也缺乏一套機制或規范。還有馬克律、南蘭律,這所謂的「律」,在新加坡就是用「律」代表路。可能與閩南語有關,反觀今日人們看到這「律」感到有點怪,但這是有它的歷史存在。

「文協曾有個想法,就是登記全砂的中譯路名,但這范圍太廣,因為單在詩巫范圍就很大,所以這是說易行難。就詩巫有雙語路牌是個特色,也是個值得保存的傳統。強調一個市鎮的多元性,這是好事。許多西馬人來到砂拉越,尤其在詩巫看到這中文路牌的風景線。」

路名有歷史性,易名即割掉記憶

對於近年來詩巫市區有些道路被易名,蔡增聰表示,一個地方路名存在許久,其實不鼓勵隨意更改,尤其是具有歷史的路。若要紀念有功之人固然是好,但可以找條比較沒有爭議的路,或新路替代。若將舊路易名,等同割掉了一段記憶。若要易名,至少征詢受影響的地區居民,起碼舉辦公聽會,聽取他們意見。或是設定一個特定條款,避免路名隨意更改,否則日後可能衍生更多問題。

「當這地方使用這路名時,可能根據這地方的地理或特殊景觀,若改名後,這歷史就可能被遺忘了。以長橋路為例,他們會去思考,原來這裡以前有條長橋通往拉讓江,當地曾是高腳木屋區,發展後就把路名保留,因有這歷史背景緣故。」(13 Aug 2022 砂朥越星洲日報)

砂朥越詩巫邱柄農路~~90年代之前的邱柄農路是小販攤位林立的一條街道,江邊的木製運貨船只,是來往拉讓江上下游各小鎮提供服務的重要水上交通工具,處在這裡的小攤販為船員與岸上的搬運工人提供食物的服務,很多經營者是來之附近的土著人士,白天經營生意,晚間就住在這簡陋自建的攤位,過作簡單的生活,那時候雜亂無章,衍生了許多衛生與各方面的問題,後來當局在現今的林曼岸河上蓋了一座大型的小販中心,將市內所有的小販集中在那裡,情況才有改善。(珍藏自Chua chonghian FB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