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遠澤·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 關子尹序 上

哲學中「語言轉向」的別支

自從美國學者羅蒂提出哲學中有所謂的「語言轉向」後,哲學界便必須回答一個問題:語言的論述在哪一意義下可有助於哲學問題的懸解!就這一議題,學界一般認為「語言轉向」指的是英美分析哲學傳統對哲學語言的使用做出批判與重審的「治療模式」。

但筆者向來認為,由於語言的關鍵作用,近世除了分析哲學以外,我們於許多其他哲學傳統中其實也可以找到「語言轉向」的另類模式:例如首先有現象學傳統藉意向性分析(胡塞爾)或身體理論(梅露龐蒂)而展開的「意義建構模式」;有德里達為首的,力求揭露哲學語言包含著各種帶壓抑意味的對立的「解構模式」;有伽達默爾為首的,強調不同界域與傳統之間的辯證調和的「詮釋學模式」;有以哈伯瑪斯為代表的,強調社會不同持份者之間的溝通行動的「超驗實用模式」;而在這些模式之外,我向來最重視和認為更根本的,其實還有由洪堡特締建,並特別重視人能仗語言之習得與積極操作以開顯一世界觀的「育成模式」。

多種模式對語言的理解及其各自強調的語言功能雖不盡相同,而且彼此間往往存在著爭議,但不約而同地都與當世過分偏重語言的客觀表達功能的英美傳統相抗衡。這些「另類」的語言轉向,其更重視的,是語言的文化功能,乃至其社會功能,換言之,對這些語言哲學的「別支」而言,語言的習得、運用與溝通,歸根結柢而言,是一些人文現象乃至是一些社群現象!

最近得觀林遠澤君新著《從赫德到米德》,展閱之餘,深慶上述這一意義的另類的語言轉向得到了更深入的闡述。林著展視了作者深邃的哲學史識:他首先是把分析哲學意義的「語言轉向」歸根於亞里士多德的語言工具觀的復熾與貫徹,並指出這根自亞氏對語言的工具理解,實乃後世乃至當今只知偏重自然科學與對象認知這一主流思想的觀念源頭;亞氏流風所及,當今哲學乃能振振有詞地對諸如、詰問、祈願、虛擬等人文訴求下的語言運用以其不涉認知為由而予以忽視。林著即據此以顯出,歐陸傳統語言哲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力求擺脫亞里士多德語言工具觀此一桎梏,而洪堡特認為語言並非單純的表達工具,而乃人類思想得以同步塑成的「器官」,和其認為應重視語言的活動多於重視其果實這些立場,實即此一另類傳統的鮮明旗幟。

洪堡特於學術思想上的地位是很多元的,撇開他於教育學、政治學、史學和美學方面的許多貢獻不表,他首先憑其豐富的語言知識(包括漢語和梵語)被譽為現代普通語言學之父,而在哲學領域中,他繼承了康德哲學的精神,也堪稱為德意志觀念論之殿軍!而他這兩方面的成就的有機整合,便釀成其楬櫫的既立足於經驗觀察,亦不失於觀念深度的語言「育成模式」,和使他所倡議的語言理論於處理經驗對象之餘,能更合理地安頓人類社會中極盡豐富的人文現象與意義世界。


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作者:林遠澤;出版社:台灣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19/06/04)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