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穎等 詩歌療愈對情緒的干預作用——以拼貼詩為例 1

摘要: 本研究基於詩歌療愈的基本理論,通過拼貼詩的方式探索詩歌對負性情緒的療愈效果。拼貼詩是一種通過拼貼詩歌達到心理療愈效果的創新型詩歌療愈。實驗采用單因素兩水平被試間設計,以58名大學生作為被試,通過前後測及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來探究拼貼詩能否對被試的負性情緒起到干預作用。結果表明,拼貼詩確實能在正負性情緒的不同維度影響被試情緒。文章嘗試從文學前景化、陌生化的處理方式及心理學的潛意識理論探討拼貼詩對情緒的調節機制。

1.1 引言

詩歌療愈是指使用特定的語言、象徵和故事,來達到干預效果、教育意義或者團隊建設性的目的(Mazza, 2012)。美國心理學家阿瑟·勒內說:「詩歌在治療過程中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說教」(杜浩,2017)。但以往的研究中,對於詩歌的療愈機制鮮少被提及。詩歌的療愈機制可能來源於詩歌可以有效改變創傷者的認知方式,從而對創傷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干預。

盡管在應用層面詩歌療愈一直都佔有一席之地(Alfrey et al., 2021),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詩歌療愈才有了長足的發展(Mazza & Hayton, 2013),使它成為基於表達藝術治療領域中一個較為年輕的分支(Heimes, 2011)。

詩歌療法的應用十分廣泛,其應用場景包括心理健康診所(Schwietert, 2004)、精神病院干預(Danila et al., 2018; Johnson, 2017)、社區(Sjollema & Hanley, 2014)、監獄(Rothman & Walker, 1997)和學校(Sassen, 2012)。詩歌療法可以改善的病症也多種多樣,包括治療各種心理健康困難、建立心理韌性(Tegnér, Fox, Philipp, & Thorne, 2009)、發展共情(Ingram, 2003)、改善認知(Danila et al., 2018; Levine-Madori, 2007)、預防心理與行為問題(Esterling, L‘Abate, Murray, & Pennebaker, 1999)、風險評估(Sharlin & Shenhar, 1986; Stirman & Pennebaker, 2001)、社區創傷中的意義形成(Whitworth, 2017)以及支持青少年發展(Kloser, 2013; Williams, 2011)。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詩歌經常被用來補充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療,特別是基於正念的方法(Shapiro, 2001);形成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Segal, Teas-dale, Williams, & Gemar, 2002)和基於正念的減壓(Santorelli, Kabat-Zinn, Blacker, Meleo-Meyer, & Koerbel, 2017)的課程的一部分。

其實,關於詩歌療愈的實踐,中國古代也不乏先例,比如杜甫好友鄭少文之妻患「情志病」(屬於抑郁症類),杜甫便以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夜寐」讓她反復吟誦,不久她的病情逐漸好轉。2003年「非典時期」醫務人員創作的「抗非典詩歌」,2008年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震詩潮等現象都是采用詩歌療愈作為心理干預的有效方式(葉靜靜等,2012)。當代在閱讀療愈方面也曾經有過嘗試,但就國內而言,詩歌療愈的概念還停留在文學理論的層面,缺乏心理學上的論證分析。

拼貼詩是以詩歌為載體,借用拼貼藝術療法中的拼貼手段,完成的一種「極具美感,是一種視覺享受,但大多與單詞本身的意義無涉(Segebrecht, 2005)」的藝術形式。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人作為「未被承認的人類立法者」,「世界的推動者和塑造者」,必然涉及疾病這一人類最基本的反面生命經驗(吳迪,2004),拼貼詩作為一種極具美感的詩歌形式,必然能對人的心理起到愉悅和療愈的作用。而這種療效兼具詩歌內容方面對於人認知的干預,也包含「拼貼」這一行為對潛意識層面所起的干預作用。

「拼貼」一詞最初源於繪畫,是在畫板或畫布上將各種不同的材料重新拼合以創造出新的美感的一種技巧。這個詞語後來被借用到文學領域, 這種文字的組合方式與傳統文本的敘述方式不一樣,它將不相干的信息碎片組合在一起以創造出新的意義,產生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張帆&馮曉春,2011)。這樣的表述方式關照人內心世界的無意識活動,融合人的各種感受(朱芳,2021)。


(陳思穎,方紫夢,艾麗皮熱•吐魯洪,陳佳欣. 詩歌療愈對情緒的干預作用——以拼貼詩為例;Intervention Effect of Poetry Healing on Emotion—Taking Collage Poetry as an Example[J]. 心理學進展, 2023, 13(03): 1125-113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3135 / 作者單位:陳思穎1*,方紫夢1*,艾麗皮熱·吐魯洪1,陳佳欣2;1湖北大學師范學院,湖北 武漢;2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 武漢))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