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大鵬:論詩性智慧與藝術文本的創造 3

自調性: 文本是自我調節的,為了有效地運行轉換程序,它不向自身以外求援,各種轉換旨在維護和贊同使它們得以產生的那些內在規律,並且把本系統「封閉」起來,不使它和其他系統接觸,文本內的各要素必須呈現均衡性的相得益彰,為維護整體的生存而各顯其能,這便使文本成為一個自具自足,自我闡釋與自我調節的系統,一種「純形式」。它是自足的實體,而不是我們借以感知其它實體的「窗口」。內容是形式的功能顯現,不是和形式分離的什麼東西。也不是在形式之外或通過形式可以感覺到的東西。

文本的上述五大特征處處秉承了詩性智慧的性格,詩性智慧作為一種具有物化傾向的創造性的感性(激情)衝動,在化為文本時,也把自身的性格帶入了文本。它是流變的,是在時間流程中展現的,這決定了文本的歷時性,無論是創作還是欣賞,都必須在一個時間流程之中完成;感性衝動不可能漫無際涯,與其相對立的理性在不斷地對其做出調整,以維持生命整體的存在,這決定了文本的自調性與整合性; 文本就是通過自調而達到整合,自具自足而完整無缺;感性在遭逢世界時,必然顧及到物的本身的特點,
物的差異性,並把這種差異性與形式原則統一起來,這便形成了文本的關係性與轉換性。

二、文本的意義生成

根據文本的自調性我們已知:文本是自具自足、自我相關與自我闡釋的系統。任何文本在以代碼傳達某種內容信息時,還釋放出一種關於它們本身形成過程的單方面的信息。「一部虛構作品只能在講述另一些事情的背景下講述自己是如何產生的」[2] (第 66頁)。

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家羅曼·雅各布森對語言在交流過程中的功能分析啟發了我們對文章意義的理解。雅氏認為,任何交流都是由說話者所引起的信息構成的,它的終點是受話者。但是這個過程並不那麼簡單。信息需要說話者和受話者之間的接觸。接觸可以是口頭的、視覺的、電子的或其他形式。接觸必須以代碼作為形式:言語、數字、書寫、音響構成物等等。信息都必須涉及說話者和受話者都能理解的語境,因為語境使信息「具有意義」。信息不提供也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動的全部「意義」,交流的所得,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語境、代碼和接觸手段。

各類藝術文本作為一個等待閱讀等待解碼的符號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是語言特質的復合體現。托多羅夫就把整個文本看做是一種書寫的句子結構,他把人物看做名詞,把他們的「特征」看做形容詞,而他們的行為則是動詞。這樣,文本作為一種「書寫的句子結構」就具備了語言的功能特質。當然,由於文本的代碼不同,不同的藝術類型的文本又會分別在指稱、詩歌、交流、元語言、情感與意動的功能方向上顯現出相對強烈的傾向。以詩為例:

由於詩的語言具有美學使用的獨特本質,被視為「功能性的」並和整個人類交流相關聯,所以它具有自我意識。首先關心的是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本質,自己的音響格式、措詞、句法等問題上,而不是先指出外在的某種「現實」,它在自己的意象中構造現實。詩的語言的自我意識、自我認識是非常強烈的,它強調自身是「媒介」,這媒介超越它所含有的「信息」,它特別關注自身,而且系統地強化自身的語言素質。

所以,語詞在詩歌中具有的地位不只是作為表達思想的工具,而是實實在在的客體,是自主的、具體的實體。語詞是作為語詞被感知的,而不只是作為所指對象的代表或感情的發洩。詞和詞的排列,詞的意義,詞的外部和內部形式具有自身的分量和價值。詩歌語言的功能在於最大限度地凸現話語,它不是用來為交流服務的,而是為了把表達的行為,即言語自身的行為置於最突出的地方。「詩的語言提高種新的、童稚的、生氣盎然的前景灌輸給我們。」[2] (第 61頁)詩歌中所運用的全部技法生成並因此也構成了詩歌的「意義」范圍 ,詩歌就成為自己的技法,詩歌就是自己的形式。它在 構成意象時構成了自身 ,並因這種構成自身的活動凸現出了文本本身的意義。

因此 ,文本的意義首要的不在於表達了「什麼」,而在於「如何」表達。詹姆森認為 ,每一部作品,每一部小說,都是通過它編造的事件來敘述自己的創造過程、自己的歷史 ,作品的意義在於它講述自身,在於它談論自身的存在。敘述等於生命 ,沒有敘述就等於死亡。

Views: 1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