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榮·文化自信與詩性表達 上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沈、更持久的力量。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於文學而言,如何以詩性表達再出發,築牢文化自信,或許是新時代語境下我們應該思考之要。

堅持文化自信的詩性表達,應該把描摹社會和人生的筆觸

深入到揭示價值觀和價值尺度的層次,也就是文化的核心層次

文化無論作為一個概念或一種現實,都意味和代表著一個非常寬泛和複雜的範疇。人類生存所依托的器物形態、制度形態和意識形態,都可以歸屬到文化的範疇內。若只為說明文化內涵的豐富、外延的廣闊,而列舉出這些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可觀可感層面,到看不見摸不著的精神思想層面的種種形態,當然毫無疑問,是完全必要、完全應該的。但若是要從必須展開細致、深入的刻畫、描繪和鋪陳的文學寫作中,把握住文化,進而表現出寫作者對它的自覺和自信,那麼,一個近乎無所不包的、無邊無沿的大文化範疇,就顯得過於艱巨、也過於龐雜,難以選材,也難以聚焦。

明知文化之大、文化之重,卻還要以文學的羸弱之軀勉強去支撐、去承載,這樣的實踐已有先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從小說創作和小說的理論批評中興起的「文化尋根」潮流,上世紀90年代初期興起的大文化散文寫作,都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猛精進,趟出了一條文學來擔當甚至探尋和拯救文化的道路。其經驗並未過時,其影響也並未斷絕。但如今回望之下,「尋根小說」和「文化散文」盡管藝術創造上的價值懸殊、造成的實際影響也差別顯著,相形於以整個民族、國家為主體的文化,歸根結底它們還只能算是一種及表不及里·的「小敘事」 ,在對文化的把握上,都顯現著從一開始就避免不了的方向和層次上的迷失。個人成長和地方生活的獨特經驗,把「尋根小說」和「文化散文」推上了瞄準文化而一路縱深勘察的漫漫行程,也最終把這個行程牢牢牽制在了感性經驗的平面,甚至連這一行程方向也漸漸卷曲回了寫作者私人化懷舊的原點。

拋開寫作肌理上的問題不談,「尋根小說」和「文化散文」可以給今天為堅持文化自信而進行的詩性表達提供一點方法論上的鏡鑒,就是需要有一種更清醒、更具體的針對著文化本身的認識,來給有志於在創作中把握文化的寫作者做思想支點。這個支點一方面是作為觀念和現實的文化本身的內核和軸心,一方面是寫作者在創作思維活動中的發力方向和聚焦目標。而它,就是價值觀和價值尺度。客觀的社會現實生活和文學創造的虛擬世界,實質上都是展現單個的人如何形成或接受某種價值觀,進而又如何運用某種價值觀來判斷和取舍自我與外界各種關係——也就是把價值觀貫徹為一種價值尺度的過程。器物形態和制度、習俗形態的文化,究其根本也是在體現和維護某種價值觀的價值尺度的意義上發生和存在的。(2018年03月27日;中國藝術報

Views: 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