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中華詩歌:塑造民族共同化性格 1

1900年,敦煌藏經石室打開。就像藏有絶世武功秘笈的暗室被開啟一樣,無數珍貴的文獻重見天日,其中包括大量的唐代詩歌冩本。這里不乏鼎鼎大名的詩人的作品,包括劉希夷、陳子昂、孟浩然、李白、高適、岑參、白居易,等等。

有許多發現都彌足珍貴,比如韋莊的長篇敘事詩《秦婦吟》,描冩唐末黃巢起義時的大亂局面,韋莊當年因此名聲大噪,號稱“秦婦吟秀才”。但這首長詩到宋朝就亡佚了,直至在敦煌被發現,世人才有緣重睹了這首詩的真容。還有李白的《惜樽空》,有學者認爲,相較於傳世的《將進酒》,更能體現出李白的“狂”,是更加接近李白創作的原版。


敦煌藏經洞《惜罇空》。(圖片來源:新華網)

如此大量的詩集冩本出現在遙遠的敦煌,説明唐詩的影響力之大。這些作品走紅、出圈,被各族群文人、學者廣泛傳抄,從中原擴散向河西,來到敦煌,並且被人珍而重之地和諸多經捲、典籍一起,存放於藏經洞中。

爲何詩歌在中國會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它是如何突破壁壘,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達到新的藝術高度?它何以承載各民族共同情感?近日,中國民族報“道中華”就此話題對蒙曼教授進行了專訪。

記者:中國是詩的國度,過去不少人家的大門上都冩有“詩禮傳家”四字,您認爲詩對中國人文化性格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蒙曼: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春秋時期,孔子向弟子傳授《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從此之後,《詩》就成爲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經典。把詩上昇到“經”的高度,用詩來表達共同的民族信仰,傳遞共同的民族精神,在全世界恐怕也只有中國具有這樣的文化特色。中國古典詩詞正是從《詩經》《楚辭》一路走來,承載着中國禮樂文明的特質,也塑造着中國人溫柔敦厚的性格。

就以“詩禮傳家”來説吧,爲什麼要把“詩”和“禮”並列起來呢?因爲中華文明的特徵是禮樂文明,荀子説:“樂合同,禮別異。”“禮”塑造着有差異的社會秩序,而“樂”則促進着群體的和諧。可是,古代的“樂”都是和“詩”配合演奏的,而“詩”靠文字傳播,當然比靠樂譜傳播的“樂”更具有穩定性。後來,六經之一的《樂》亡佚了,“詩”就逐漸取代了“樂”,代表着中華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成爲和“禮”並列的文明符號。以儒家爲主體的中華文化傳統,也就形成了以詩來抒發、化導、提昇心靈,增加生活之美,暢達人際關係以及了解社會人心、改善社會治理等種種目標的“詩教”。詩教與禮教並立,既是儒學的文教傳統,也是個人的修養路徑,一代代中國人就是在“詩禮傳家”的熏陶教化之下,化民成俗,育才濟世。

中國人的大門上冩着“詩禮傳家”,大門里的中國人,也形成了以詩言志,藉詩抒懷的文化性格。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在中國古代,衡量一個人是否是才子或者才女,最基本的標準就是他(她)能否冩詩。

(原題:【道中華】蒙曼: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中華詩歌怎樣塑造了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性格?日期:2022-11-29;來源:道中華微信公衆號

Views: 2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