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中國文化向來把文學空間和想象空間看得比物理世界更加重要。
在討論新技術和虛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時,人們似乎已經默認它會對個人隱私與公共空間造成的雙重威脅。
當我們接受這種來自西方的憂慮時,兩位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卻給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結論。人文主義地理學奠基人、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榮譽退休教授段義孚和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院長阮昕一致認為,由於中西方城市理念的不同,新技術帶來的挑戰也應該區別對待。
「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我們向來把所謂的虛擬世界、文學空間、想象空間看得比物理世界更重,我們向來都是重文輕物的」。在城市空間裏承襲中國文化的脈絡,發揚傳統中國城市與建築的優勢,或許是應對未來的最佳答案。
91歲高齡的段義孚從具體的城市場景出發娓娓道來,以書面形式回復了專訪。在談到新技術對建築風格的沖擊時,段先生推薦我們關註阮昕教授對中國傳統合院的研究。阮昕對於中國傳統空間的闡述與段先生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研究遙相呼應,兩者共同構成了此次采訪。
三聯人文城市:雖然兩位的研究領域分別是地理學和建築學,但你們都很強調建築與城市的人文性和歷史感。你們怎麽看待當今的這些新技術的影響?它與城市的人文性之間是否會發生沖突?
段義孚:很多人會認為,如果住在景色壯麗的摩天大樓上,有一種能主宰眼前一切的感覺,就會覺得很幸福。我們確實需要視覺上的滿足。現代中國城市有非常雄壯的景觀,那不僅是視覺盛宴,也是向人類智慧的致敬,是需要投入所有的科學和技術才能實現的。
但這對人來說就足夠了嗎?美好的生活僅僅是由美麗的圖畫組成的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我們不僅需要視覺上的享受,我們還有其他的感官,觸覺、味覺等等,也都急切地需要得到滿足。我稱它為「樸素」或「家常」(homeliness),是居住空間給人帶來的安全感和親密感。
如果城市能夠給我們提供美好的生活,它必須滿足人類生存的這兩極的需求。
阮昕:數字技術和虛擬空間的出現,到底是創造了更高的私密性,還是讓城市失去了公共空間,這都是一個很西方的概念。
西方人可能會很著急,虛擬空間的出現是不是會因此喪失集體生活?市民廣場是不是沒有用了?在16世紀之前,我跟朋友見面可以到威尼斯的聖馬丁廣場上去,在19世紀的英國,我們可以到火車站去。但今天,這些空間是不是不再給我們集體生活帶來這樣的機會了?
而在中國,我覺得不見得是這樣。從我們中國文化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我們向來把所謂的虛擬世界、文學空間、想象空間看得比物理世界更重,我們向來都是重文輕物的。
我們不一定需要封閉性的物理空間,來給個人的意識和思維提供一個刺激。我們可以在西湖上搭一個開敞的亭子,做到 「外化而內不化」;大觀園到底在哪里我覺得並不重要,它完全不會限制我們對《紅樓夢》的想像空間,在這個虛擬的空間里我們反而更自由了;我們說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對中國人來說,橋的模樣和位置其實不太重要。因為,意境和想像完全地超越了物理世界的存在。
今天的虛擬空間似乎形成了一個分離的世界。但如果我們從中國文化背景之下看待這個問題,能夠在文化傳承方面做得更有創造力,更加坦然。它不應該是所謂的技術威脅,也不應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過分的異化。
畫作中的大觀園 [清] 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三聯人文城市:您說的超越物理空間的文化想像很有意思,但我們可以用中國的文化傳統來比照數字技術的影響嗎?
阮昕:從本質上來講它們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虛擬空間的存在方式和技術手段不一樣了。
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我們都意識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西方人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把物理世界建造得盡可能永久,讓思想有所承載,所謂流芳百世。從考古的角度來看,羅馬就像一個千層糕,它可以被一層一層地挖下去,而且都無遺地展示在你面前,從古代世界、中世紀、文藝復興、新古典,到近現代,它的每一個層面都留存著。這個意識是自始至終的。
而在中國文化里,我們很早就意識到理念比它的物理存在更重要。中國建築,無論是皇宮還是民宅,無論是氣魄恢宏的建築群,還是簡易的民居,它在建築構造上,在用材上都沒有本質區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也不太看重這些實實在在的展示歷史的實物。有時候,我們把它拆了,也不太心疼,也沒有那麽傷感。當然現在這種保護意識越來越強,這是非常好的事情。
實際上中國有一些現象跟這個傳統文化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從合院搬到了高層住宅里,原來的鄰居都已經分離了,但是並不妨礙家庭之間的來往。大家打麻將的時候還是能聚到一起,家庭關係並沒有因為物理空間的改變而改變。在中國你是不用去設計具體的公共生活空間的。從高層建築下去以後,你可以看牙醫,去市場買菜,它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可在西方世界,這種高層住宅小區的煙火氣往往很差。
三聯人文城市:二位都很推崇傳統中國院落在當代的生命力,能不能具體講講為什麽?
段義孚:正如我在前面說的人類生存的兩極需求,中國傳統城市都具備了。一方面有合院的溫馨舒適,另一方面它又有蒼穹之下的恢弘。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城市,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千年,經久不衰,這可能就是因為人類所渴望的兩極追求都能在其中得到滿足。阮昕教授也有論證,為什麽傳統的中國合院能夠讓人們獲得美好的生活,這也是所有文明形態的重要目標。
阮昕:如果談中國合院為什麽能夠代表一種美好生活的追求,我想先從中西方對待空間私密性和公共性的不同觀點講起。(原載 2021-10-20 三聯人文城市:虛擬空間,在中國已存在上千年,作者|吳麗瑋 蔡詩瑜)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