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柱:中文系與寫作(中)

聶華苓夫婦主持的那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講習班在中國甚為知名,其基地就是一個常年開設的的創作藝術碩士課程部(MFA Program in Creative Writing)。

北美大學里文學創作課程的發展緣於近半個世紀來社會上兩個重要的變化:大學的普及和寫作市場需求的擴大。記得中國在文革中曾有過一個引人笑話的烏托邦口號,「大學大學,大家來學,」這在今天的美國已經基本上成為現實。既然那麼多人都能上大學,文學系又總是文科各系中最大的系,難道社會需要那麼多文學史研究者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寫作者的需求量卻隨著出版業、大眾媒體以及各行各業公關市場的急劇發展而大大增加了。中文里的「作家」這個詞限定得很嚴,只能指搞藝術創作的文學家,而英文的writer就開放得多,更接近於老舍出於自謙而杜撰的那個「寫家」,既可指象牙塔中的作家,亦可指為人操刀的寫手,沒有任何情感的褒貶。在文學系學過創作的大學生碩士生自然未必都能成為有成就的作家,但至少可以是稱職的甚至比較優秀的寫家,有很多人白天是給別人做事的寫手,晚上就是自由的作家。至於那些成功的作家,有些在上大學之初本來並不知道自己具備文學才能,但大學自由選課的體製和文學系開設的創作課程,鼓勵學生做出各種嘗試發掘自己的潛力,並最終把一部分人引上了文學之路。

近年來中國的大學也在不斷擴招,中文系來了那麼多學生,都讓他們學些什麼呢?與此同時,出版業和媒體增長速度之快令人目不暇接,公關業從無到有,已經遍地開花,這都給「碼字」的寫家創造了極大的市場。事實上,堅守文學史為主、批評為輔這個純學術的中文系既定方針已經越來越不現實。包括一些名牌大學在內的許多大學中文系早已開出了教授應用文寫作的文秘專業,似乎也並沒怎麼損害學校的聲譽,那麼,為什麼作為藝術門類的小說、詩歌、散文、影劇的創作卻總是不能進入中文系的正式課程呢?有時看到零星報道,某大學聘請某名作家前去任教,卻總伴隨著「正規學者」的異議,如金庸和賈平凹都曾被有身份的教授視為學問還夠不上門檻。其實問題根本不在於他們的「學問夠不夠」,應該問的是:如果有人可以因研究金庸賈平凹的小說而寫出論文評為教授,得到講臺上的話語權,為什麼金庸與賈平凹們偏偏就不可以來教學生如何寫好小說呢?

大作家肖伯納也曾有一句被廣泛引用的名言:「那些自己不會做的人才去教別人」,與楊晦「中文系不培養作家」那句名言恰好反映了兩個極端,但此二老殊途同歸,都把作家和教育人為地割裂開來。其實大家都知道,名言往往是名人張揚自己特立獨行性格的一種手段,實不宜輕易當做真理而去放諸四海規範大眾。肖伯納要是活到現在,很可能也被牛津或劍橋聘去當教授了。和法學院的律師教授、醫學院的醫師教授、工學院的工程師教授一樣,文學系里出現一批作家教授絕對是正常現象,甚至是好現象。當然這些作家不一定非得是著名小說家或詩人不可,他們也可以擅長寫非虛構的傳記、散文,或者其它普及性的文科讀物,這些文體也都為當今社會所廣泛需要,也是文學系應該研究的。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既有這樣的市場需求,也在中文系作了一定的研究,又有現成的有經驗的老師在那兒,為什麼就不能跟他們直接學一點寫作的技能,偏偏只能自己去摸索呢?

Views: 3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