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關於新時代民族文創產業的對話(1)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把握時代大勢,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並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納入到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如今,文化創意產業正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逐漸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而且對於有效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厥功至偉。當前,中國民族文創產業發展現狀如何?面對哪些突出的機遇和挑戰?帶著這些問題,本刊專訪了兩位80後學者董傑、韓晗。

韓晗,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顧問、四川大學符號-傳媒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董傑,內蒙古師範大學教授、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記者:非常高興邀請到兩位學者接受我刊專訪。首先請兩位談談中國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是何時興起的?目前發展的情況如何?


韓晗: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它不是「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而是「民族文化+文化創意產業」。我們所說的「民族文化」,指的是包括56個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文化,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在很大程度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來呈現。


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興起時間並無定論,大致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是以「傳統文化熱」的形式出現的。如果說真正構成一個業態較為齊全的文化產業現象,它應當是在2010年前後開始規模化發展,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故宮文創的出現。


故宮文創走紅之後,「博物館文創」成了熱門。像敦煌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等,都設計開發出風格鮮明的文創產品。但一些規模不大的博物館在搞文創開發的初期,盲目跟風,甚至東施效顰,造成了重復低端的生產。同樣的東西在很多不同的博物館文創商店都能見到,有些地方文創產品甚至淪為了低端景區紀念品。


當然我們也必須肯定,不少博物館在文創上借助技術紅利,實現了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及創意產業全覆蓋。


董傑:如今,中國的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蓬勃發展。發展最早、特色最為明顯、也最引人關注的,是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產業化開發。其間,諸多民族文化產業科研機構成立。如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族文化產業創意研究中心、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內蒙古民族文化產業研究院等。此外還有專門圍繞56個民族整體文化產業開展產學研工作的機構,如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民族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和連續舉辦七屆的中國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論壇。(原載:2020-05-16 中華民族網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