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詩性智慧」的命題,還不能不將我們引向一位當代的宗教學者伊利亞德 (Mircea Eliade)。伊利亞德的討論,特別與「詩性」和「靈性」的互釋相關。第一:「只有在其自身的層面上把握宗教現象,也就是說,只有將其作為某種具有宗教性的對象加以研究(to be studied as something religious),宗教現象才能真正被認識。試圖通過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語言學、藝術或者任何其他研究來把握宗教現象的本質,都是錯誤的;這會失去其中獨特的、不可化約的因素,即:神聖的因素。」(13)強調宗教之「自身的層面」及其「宗教性」,並且將「藝術」並置於「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這似乎否定了關於宗教的「詩性」研究方式。
然而伊利亞德從宗教中發現的「不可化約的神聖因素」(irreducible element of the sacred),恰好是要從「與神聖相遇」的宗教本質回到人類本然的「詩性象征」。第二:「在文化最古老的層面上說,人類的生活本身就是宗教的行為,因為飲食、性愛和工作都有類似聖事的價值」,所以「宗教並不意味著對上帝、諸神或者鬼魂的信仰,而是指對於神聖的經驗」(14)。這不僅不需要人們脫離凡俗,而且剛好相反,「神聖的存有(sacred beings)是借助凡俗的存有(profane beings)得以彰顯」;比如通過「一塊石頭、一棵樹、一頓晚餐、一個婚禮、一次生日聚會、一場狩獵活動」,我們都可能「與神聖相遇」(15)。
這樣,「凡俗」所提供的「象征語言」(symbolic language),才使難以把握的宗教經驗得到了可以把握的存在形式。中世紀的歐洲曾經為西方文學與基督教的關聯提供過充分的空間,中世紀的歐洲人所要顛覆的,正是古代希臘的道德主義、形而上學和審美主義三大原則(16);其藝術興趣在於超越肉身、通向彼岸的可能性。在1960年代以後,巴爾塔薩 (Hans Urs von Balthasar)、范·德·略夫(Gerardus Van der Leeuw)等人大致描述了所謂的「神學美學」(Theological Aesthetics)(17)。而伊利亞德的思考,則可能將我們帶回一種西方文學與基督教發生關聯的最初形態,並同時透露出詩學與神學的雙重意味:「象征」在文學藝術與宗教訴求之間達成的同構關係,不僅將「詩性」確認為「不可見的神聖」之唯一可見形式,而且反過來也使「神性」真正獲得了語言的載體。
由此,「詩性的智慧」將哲思,神聖與文學藝術再次納入了同一路向:只有詩人可以不斷試圖「呈現無法呈現的東西」(18);哲人則最終會借助「詩性的道說」(19)、並承認「思想來自象征」(20);神學家也不再諱言:「我屬於我的語言,遠甚於它屬於我」(21)。曾經被遺忘的「詩性智慧」,就這樣隨著我們對「有限性」的覺察、隨著我們超越「有限性」的努力而得以復蘇。施萊爾馬赫的神學詮釋和伊利亞德的宗教學思考,始終在啟發和接續著一個「詩性」的話題,亦即施萊爾馬赫的「敬虔的情感」和伊利亞德「與神單相遇」的「宗教性」。
這實際上大大深化了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延展,同時也有助於我們理解詩人與哲人、詩性與神性之間剪不斷的淵源。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有一吟詠布谷鳥的佳句,被郭沫若先生譯得頗為傳神:「你可是一只鳥兒,還是一串飄蕩的聲音?」這亦如西方文學與基督教之間的關係:何者為「鳥兒」、何者為「聲音」的分別,其實並不需要多少推論和思辨,卻全憑它們自身洋溢的詩情和靈性。就像朝拜者在佛堂之外領略暮鼓晨鐘、睡蓮錦鯉,就像懷古者在須臾之間揣測滴水穿石、江月照人(22),就像基督徒通過「風隨意思而吹」(23)感受「道與上帝同在」。
(13)Mircea Eliade,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translated by Rosemary Sheed (New York:Sheed & Ward, Inc.,1963)xiii.
(14)[羅]伊利亞德著:《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第29、26頁,吳靜宜等譯,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版。
(15)遊謙:《埃裏亞德的世界宗教理念史》,見[羅]伊利亞德著:《世界宗教理念史》卷一第15頁,吳靜宜等譯,臺北商周出版社2001年版。
(16)[英]鮑桑葵著:《美學史》第159-198頁,張今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17)Hans Urs von Balthasar:The Glory of the Lord,A Theological Aesthctics,trans.by Erasmo Leiva-Merikakis (San Francisco:Ignatius Press,1982); Gerardus Van der Leeuw:Sacred and Profane Beauty,the Holy in Art,trans.by David E.Green (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63).
(18)[法]利奧塔德:《呈現無法顯示的東西:崇高》,見《世界文論》編輯委員會編:《後現代主義》(第二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19)[德]海德格爾著:《現象學與神學》,孫周興譯,見劉小楓選編:《海德格爾與神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版。
(20)Paul Ricoeur,The Symbolism of Evil (Boston:Beacon Press.1967) 167.
(21)David Tracy,Pluraliity and Ambiguity: Hermeneutics,Religion,Hope (San Francisco:Harper & Row,1987)50.
(22)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23)《約翰福音》3第7-8頁,耶穌有言:「風隨著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裏來,往哪裏去;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
(作者簡介:楊慧林,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原文出處:2006 年 08 期 長江學術)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2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2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