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幼棣《後望書》母親河累了

降水時空分佈:長江黃河上遊互補性的缺失 

被稱為“西北都江堰”的引大(通河)入秦(王川)工程建成後,黃河水穿越祁連山,跨流域調入了甘肅蘭州市以北60公里永登境內的秦王川地區。20066月,新華社的《瞭望》發表了《西北調水工程緣何屢成包袱》的文章,披露了這一工程存在問題。其實,這也是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無法回避的難題。

在大通河的上遊,海拔近4千米的扁都口附近,我看到了另一處穿越祁連山的跨流域引水工程,即引大(通河)濟金(昌)工程。那里有景色極美的硫磺噴泉,在河道上形成黃白色的硫華——據說,當年溫家寶在西北水文地質大隊時,曾經到這里作過地質調查。

 

沿黃兩岸,主要用於農業灌溉的引黃用水迅速增加。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黃河年均引水量是128億立方米,到九十年代增加到約300億立方米。引黃朋水量最多的是1989年,全河高達334億立方米,接近黃河可利用的徑流量(340-380立方米)。(《黃河斷流與流域可持續發展》) 

黃河蘭州河段以下,有景泰電力引黃工程。這一高揚程、長管道、多梯級、大流量工程,由13級泵站、120臺大型抽水機提水,高程達504米,年灌溉近600平方公里土地。

 

寧夏、內蒙古引黃灌區面積的擴大,用水量居高不下。沿黃引水的工程星羅棋布,分散多樣,僅上中遊就有引水、提水工程5萬處。黃土高原區為治理水土流失建有淤地壩18萬座,下遊山東、河南境內引黃灌區面積擴大。 

這一組數字經常被人們所引用的數字:黃河以占全國2.2%的天然經流量,滋養全國12%的人口,灌溉著全國15%的耕地,還為沿岸400多座城鎮提供用水。近十年來,黃河水資源開發率已經高達60%以上,遠遠超過國際上公認的40%的警戒線。黃河下遊的平灘流量,已從三十年前的7000立方米/秒,急劇下降到不足2000立方米/秒。進入黃河的汙水量在近20年內從21億噸/年,增加到44億噸/年。此外,黃河幹流上大型水庫年蒸發損失的水量也超過了10億立方米。黃河水利委員會公布的《2004年黃河水資源公報》顯示,2004年資源總量482.65億立方米,總取水量為444.75億立方米,水資源取用率高達92%。

 

什麽是解決黃河流域缺水問題的治本之策? 

——爭水?節水?還是從長江調水?

 

南水北調西線的各項工作,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加緊進行。 

西線調水的意義。被稱為解決北方缺水,特別是黃河流域的城市和工農業生產缺水,解決黃河生態危機的唯一有效的措施。——此外還有更一個宏偉的目標,規劃由黃河向河走廊的黑河、石羊河調水,解決西北更廣大地區的缺水問題。 

其實,這些經不起科學的分析。國家環保局司長楊朝飛指出,要走出新的認識誤區,依靠修建造水庫工程、依靠東、中、西線南水北調解決黃河斷流、維護生態平衡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楊朝飛:《黃河斷流的生態思考》)

 

——南水北調西線能解決北方城市的缺水嗎?

 

調水工程規劃的簡介中,把西安、咸陽、渭南、銅川、太原等大中城市缺水放在突出位置。似乎從上遊調長江水入黃河,就能解決這些城市的嚴重缺水。 

差矣! 

黃河幹流在內蒙古托克托(河口鎮)以上為上遊,河道長為3472公里,沿黃僅有蘭州及銀川、包頭等幾座城市,且城市水源均為地下水和黃河支流上的水庫,而非直接引自黃河幹流。托克托至花園口為中遊,河長1224公里,托克托至潼關為黃河中遊,是下遊洪水和泥沙的主要來源地。黃河上遊大中城市少,蘭州等沿黃城市缺水並不嚴重。

 

人口密集、經濟比較發達、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包括西安、咸陽、太原、銅川等城市,幾乎都分佈在黃河一二級支流上,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幾乎不能惠及。若黃河中遊一二級支流沿河城市缺水,都從幹流提水調水,違反自然規律,顯然有很多問題。

——跨流域、長河距離、高成本往黃河幹流輸水,能解決黃河的生態問題嗎?

黃河幹流的水資源,85%左右是用以灌溉。新華社在《母親河累了,讓她休養生息吧》的報道中說,從蘭州到河口鎮區間,氣候乾旱,蒸發損失巨大。黃河的寧夏、內蒙兩大灌區,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損耗浪費嚴重,僅寧夏灌區年引黃河水量最高時達90億立方米。據統計,全國農田畝均灌溉用水479立方米,而在“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地方,畝均引黃超過1100立方米。黃河下遊告急,河套地區漫灌農業與搶水狀況,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最大的可能只能是“調水種糧”——若用調來的長江水來擴大高耗水、低收益的產業,無助於西北地區的經濟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Views: 3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