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卡內蒂的秘密心臟(上)

1927年7月15日,因為一場不公正的判決,維也納的工人發動了一場暴動。他們拋開了一直信賴的社會民主黨領袖,從各區湧上街頭,點燃了司法大廈,警察接到命令,射殺了九十多人。時年22歲的埃利亞斯•卡內蒂(Elias Canetti)被熊熊的火光所驚呆,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群體」的力量,這種盲目而巨大的力量是如此駭人,以至於事隔五十三年之後,卡內蒂在他的自傳三部曲之二《耳中火炬》中回憶起來,依然心潮澎湃:「在那個被照得通亮的可怕的日子里,我獲得了一幅我們這個時代里最真實的群體畫面,我徹底接觸了被自己日後稱作開放的群體。火將大家團結了起來,在大火中他們看到了自己,火是他們點燃的,只要大火存在,他們就能避免瓦解。一切都被『火』這個詞掌控著,然後是被火自己本身」。

大概從那個時候開始,卡內蒂就隱約感受到了「火」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和豐富的隱喻,以及「火」與「群體」之間的隱秘關聯。當這位化學博士終於在三十餘年後的1960年完成了煌煌巨著《群眾與權力》,並且在1981年獲得卡夫卡獎的同時,以「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火」的意像一直在他的作品里綿延不絕,成為卡內蒂的一顆秘密心臟。

其實,當寓居英倫的德語作家卡內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並沒有太多人知道他。這位出生於保加利亞的西班牙猶太家庭的作家一生顛沛流離,他是猶太人的兒子,出生時拿的是土耳其護照,曾有一段時間沒有國籍,之後獲得了英國國籍,最終在蘇黎世去世。雖然卡內蒂宣稱只有「在流亡的過程中,人們才真正能夠找回自己」,但這也讓他付出了艱辛的代價,直到65歲的時候,卡內蒂才能靠他的書養活自己,長期以來,他一直是一個默默的隱居者。《群眾與權力》的出版固然讓他獲得了巨大的聲望,但這本無法歸類的「大書」實在是讓讀者望洋興嘆,說它是人類學也好、政治學也好、社會學也好,總之是贊揚者多,閱讀者少。何況,從學術性上來講,《群眾與權力》並沒有超越群體心理學之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R. LeBon)出版於1895年的那本《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真正讓卡內蒂獲得普遍的世俗聲望和榮譽的,是他分別寫於1977年、1980年和1985年的自傳體三部曲,《獲救之舌》、《耳中火炬》和《眼睛遊戲》。

這三本記錄了二戰前歐洲的回憶錄,分別記載了卡內蒂三個時間段里的生活。它具備了一部暢銷書所應有的要素:動蕩的時代背景、個體的浮生輾轉、維也納等地文化圈的是是非非,以及最重要的——卡內蒂經歷了半生的寫作,平息掉身上那種猶太式的憤怒與潦草,最終達到了德語文學應有的絲絲入扣以及不乏冷峻幽默的卓越文風。

Views: 5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