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 (36)

“五四”的時候有一個說法,叫“改造國民性”。

也許有辦法改造國民性,比如改變教科書內容曾改變了清末民初的讀書人,所以民初有人提倡“教育救國”,是個穩妥可行的辦法,只是中國至今文盲仍然很多。

但通過讀書改造了自己的“國民性”的大部分讀書人,又書生氣太重,胸懷新“禮”性,眼裏揉不進砂子,少耐性,好革命,好指導革命。

我在雲南的時候,每天扛著個砍刀看熱帶雨林,明白眼前的這高高低低是億萬年自然形成的,香花毒草,哪一樣也不能少,遷一草木而動全林,更不要說革命性的砍伐了。我在內蒙亦看草原,原始森林和草原被破壞後不能恢復,道理都就在這裏。

我後來躺在草房裏也想通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一廂情願,而且它們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關系都不是,皮、毛到底還是可以分開的。

糟粕、精華是一體,世俗社會亦是如此,“取”和“去”是我們由語言而轉化的分別智。

魯迅要改變國民性,也就是要改變中國世俗性格的一部分。他最後的絕望和孤獨,就在於以為靠讀書人的思想,可以改造得了,其實,非常非常難做到,悲劇也在這裏。

所謂悲劇,就是毀掉英雄的宿命,魯迅懂得的。但終其一生,魯迅有喜劇,就在於他批判揭露“禮下庶人”的殘酷與虛偽,幾百年來的統治權力對這種批判總是撲殺的。我在這裏講到魯迅,可能有被理解為不恭的地方,其實,對我個人來說,魯迅永遠是先生。

我想來想去,懷疑“改造國民性”這個命題有問題,這個命題是“改造自然” 的意識形態的翻版,對於當下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意識,我們不妨多讀一點弦外之音。而且所謂改造國民性,含禮下庶人的意思,很容易就被利用了。

中國文化的命運大概在於世俗吧,其中的非宿命處也許就是脫數百年來的禮下庶人,此是我這個晚輩俗人向“五四”並由此上溯到宋元明清諸英雄的灑祭之處。

Views: 6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