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宋克夫:吳承恩著《西遊記》新證(3)

在思想上,《贈張樂一》與《西遊記》的一致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第一,這種一致性表現為對“猿驚象醉”的批判與“心猿意馬”的否定。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敘及《西遊記》主旨時指出:“假欲勉求其大旨,則謝肇淛(《五雜俎》十五)之‘《西遊記》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於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服,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數語,已足盡之。”(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133頁,齊魯書社,1997年版。)“求放心”語本《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求,哀哉!”(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十一•孟子注疏》310-31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十一•孟子注疏》310-31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所謂“求放心,”大致相當於王守仁的“致良知”(注:《傳習錄中•答陸原靜書》,《王陽明全集》6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實質上強調的是把失落的“仁”、“義”等倫理觀念納入主體意識,以實現人格的道德完善。在《西遊記》中“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注:《西遊記》45頁,嶽麓書社,1987年版。),“緊閉牢拴休曠蕩,須臾懈怠見參差”(注:《西遊記》706頁,嶽麓書社,1987年版。)表達的也就是這個意思。《西遊記》主張對“心猿意馬”“緊縛牢拴”,與《贈張樂一》中對“顛狂逐物”所導致的“猿驚象醉”的批判在思想上是完全吻合的。

第二,這種一致性還表現為要求“靈臺拂拭”與主張“明心見性”。《西遊記》作者的本意就是通過唐僧師徒西行取經的形象化故事,敷衍“明心見性”、“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注:《西遊記》91頁,嶽麓書社,1987年版。)的微言大義。這一點正是作者尋找的一種既能發揮主體意識,又能避免自私欲念的方式。書中寫道,“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注:《西遊記》1頁,嶽麓書社,1987年版。),“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注:《西遊記》651頁,嶽麓書社,1987年版。),這些思想表明孫悟空、豬八戒、唐僧分別從猴王、野豬精、玄奘到鬥戰勝佛、凈壇使者、旃檀功德佛,正是他們修心向善,格物致知的結果。唐僧師徒取經的主要目的,就是“求放心”,把已經失落的“仁”“義”等倫理觀念及善良本心重新納入主體意識,就是在普救眾生的同時達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贈張樂一》中“清寧天地合方寸,妙含太極生陰陽。靈臺拂拭居中央,殊形異狀難遮藏”表達的也正是這個思想。

在語言上,《贈張樂一》與《西遊記》的一致性也主要體現為兩個層面。

第一,在語言的運用上,《贈張樂一》與《西遊記》有頗多相似之處。如《西遊記》中有孫悟空求仙學道的“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注:《西遊記》7頁,嶽麓書社,1987年版。),《贈張樂一》中有“清寧天地合方寸,……靈臺拂拭居中央,……”;《西遊記》中孫悟空“心猿意馬”,“逐日家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注:《西遊記》12頁,嶽麓書社,1987年版。),《贈張樂一》中有“猿驚象醉無束縛,心如飛鳥云中翔”;《西遊記》中有“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注:《西遊記》10頁,嶽麓書社,1987年版。),《贈張樂一》中有“舉頭忽見天上月,金波一片□流光,散彩皎皎分千江”等等。類似這樣的似出一人之手的語句在兩者中還可找到一些。

第二,在語言風格上,《贈張樂一》與《西遊記》中的詩歌都具有清雅流麗、酣暢自然、如行云流水的語言特點。吳承恩的詩歌風格,據天啟《淮安府志》:“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遊之風。”(注:劉蔭伯《西遊記研究資料》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陳文燭《吳射陽先生存稿敘》也論其詩歌曰:“今觀汝忠之作,緣情而綺麗,體物而瀏亮,其詞微而顯,其旨情而深。……沈辭淵深,浮藻云峻,文潛之後,一人而已。”(注:劉蔭伯《西遊記研究資料》1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贈張樂一》就較為典型地體現了吳承恩詩歌的這樣一種語言風格,而《西遊記》中的詩歌清雅流麗,酣暢自然,與《贈張樂一》一詩的語言風格十分類似。

綜上所述,既然《贈張樂一》是受明代心學思潮影響的結果,《贈張樂一》與《西遊記》在思想及語言上存在著多方面的一致性,而《西遊記》與明代心學思潮的密切關系又是學術界公認的,那麽,我們就不難推斷二者極有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在此基礎上,結合《淮安府志》等相關文獻,我們還是應該確認《西遊記》的著作權當屬吳承恩。(愛思想網站2016-02-16)


取經,所謂“經”,就是經典,是完滿神聖。取經的過程是這些不完滿的個體走向完滿新人的心路歷程。一群前世有惡的犯人,保著一個善良的庸才(這個庸才也是因有過錯而被貶下凡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求取真經。在這一路上,過去高大的變得瑣屑了(唐僧),過去矮小的變得高大了(孫悟空)。

取經的路中由“家”走向“經”的路,一個小小群體之中,各懷其心:孫悟空幾經放逐,豬八戒數次動搖,沙僧略保中庸,白馬則抖落了一路的無奈。因為“經”之外,每個個體心中還有一個“家”:花果山召喚著悟空,高老莊吸引著八戒。家是欲望回歸的方式,走向經的路途中,退可以有家。唯有唐僧這最弱者最堅定,因為他的外在力量最小,靈魂的堅強戰勝了肉體的柔弱,無欲則剛,所以他成了這個小群體的領導者——師父。

何以為師?——這是心力和武力的較量。人是魂與魄的組合,師徒四人中,孫悟空兩者皆備,唐僧的魂無魄,豬八戒有魄無魂,沙僧兩者皆弱。然而,四人之中卻以唐僧為尊,可見心力更高一籌。(這里大約同樣有儒家風范,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

取經途中,退可以有家,而旁可以有欲。欲望構成了災難,阻撓著西行之路。災難一個個走過,欲望也被一次次戰勝。這一路是對欲望不斷“消解”的一路,因為此行的目標,靈心勝地中的如來佛是讓人無欲的。

八十一難雖多,但歸納起來不外兩類,一類是要吃唐僧,吃了可以長生不老,一類是要與唐僧交合。兩者都是為了心中的欲望(妖怪的欲望),對唐僧一行而言,吃與被吃,女人與非女人,前者不由其選擇,後者卻充滿了引誘,盡管他心中知道應該禁止,因為只有對女性的遺忘,才能達到純陽,才能領悟佛之正道。

魂虛無縹緲,但仍受沈重肉身之累,取得真經之後的唐僧仍需借助四大金剛之力才能乘云,靈肉的統一,天人的統一,只存在西天成佛之後才能達到。至於八戒沙僧是否也獲得統一,不得而知。因為作品是一個開放系統,沒有講他們的歸宿,留待讀者自思。(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西遊記》一行五人,頗合中國易經的陰陽五行說,金(孫)木(豬)水(馬)火(沙)土(唐)。一路上有神(人)妖的陰陽二氣的對立,有女性世界與唐僧男性元陽世界的對立。(這里又有道家思想陰陽家思想)

在今天,同樣東土仍然在進行著“西”遊記,但這個神話不同於過去時代。如今,“西天”被渲染得燦爛無比,今天的人去西方不再是“取經”而是“舍身”!寧死也不回頭東望神州。廣大深沈的熱情與顛簸不破的堅定更勝於唐僧師徒,但是那師徒四人取經後仍然回家了,唐僧還在雁塔寺宣經,四人拒絕了引誘回來了。西行只是他們“正名”的手段和超越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他們達到了否定之否定的目的。

今天的人“西”行“正名”過程卻是“失名”,失去了自己,處於夾縫中,成為香蕉人(文化認同問題)。真可謂時代不同了。(愛思想網站2009-04-11)

Views: 9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