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星:“氣”與中國鄉土本色的社會行動 (3)

而諺語是民眾生活與思想實踐的直接反映,或因押韻而朗朗上口,或因對仗而便於傳誦,從而成為民間觀念在空間上傳播最廣、時間上傳承最長的一種形式。盡管傳統文人常常參與創作,甚至官紳有時也加以改造利用,但諺語仍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民間觀念(趙世瑜,2002)。

比敘事文學更能反映民間傳統的傳統戲曲,則是研究中國社會史與文化史的另一個重要入手點。①為此,本文在分析的材料上將綜合運用民間諺語和傳統戲曲。本文所引的大多數諺語出自溫端政主編(2004)的《中國諺語大全》。有學者估計,中國傳世的諺語大約有30萬條(武占坤,2000),該書收錄了10多萬條,當屬收錄漢語諺語最全的辭書了。

本文所引戲曲出自王季思(1999)在明人臧晉叔所編《元曲選》等基礎上,整理出來的十二卷本《全元戲曲》。必須承認,奠基在目前這些材料上的分析還是非常初步的、啟發性的。要把“氣”這樣一個極具中國味道、卻又極其含混的概念,真正改造為一個中國社會學的適用概念,還需要長期、深入的,特別是以田野調查和史料分析為主的經驗研究。

 

二、以忍禦氣與以氣立人:日常生活中的氣

 

由於氣的內涵的複雜性和含混性,本文先把鄉土中國的現實世界劃分為日常生活與抗爭政治兩大類,然後根據材料對氣在這兩類現實世界中的各類展現形態進行歸納,最後再總結出中國鄉土本色的氣的內涵。本節先分析日常生活中氣的不同形態。

 

(一)以忍禦氣

 

從中國儒家文化的大傳統來說,(血)氣盡管是人的生命力的基礎,且具有自尊自強、富於勇氣的心理含義(如晏嬰所謂“凡有血氣,皆有爭心”[《左傳。昭公十年》]),但還不是人格的至高境界,需要靠誌(倫理或良知)來引導和提升。孟子說:“夫誌,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誌,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誌,無暴其氣”(《孟子。公孫醜上》)。儒家的這種大傳統自然會對民間小傳統產生重要影響。民間也常見各種關於“忍”的勸誡和警示,我總括為“以忍禦氣”。但是,以忍禦氣在鄉土小傳統的展現方式並不與儒家文化完全重合。

 

1.以忍禦氣是修身之道

 

我們首先來看看儒家文化對氣產生直接影響的部分。從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到荀子的“凡用血氣、誌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荀子。修身篇》),強調的都是以禮修身、懲忿窒欲及“和為貴”的思想。民間諺語對此也有相應的反映。民諺謂“人爭閑氣傷元氣”。何謂閑氣、何謂元氣呢?另一句諺語說得很明白:“血氣之怒不可有,禮儀之怒不可無”。也就是,凡與禮儀無關的血氣之爭,都是破壞個體平衡和社會和諧的閑氣。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正在於“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諺語中還有另一種說法:“乖氣致戾,和氣致祥”。乖與和這兩種狀態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氣象。而乖戾之氣又與對中國人至關重要的家運聯系在一起:“家和萬事興”:“鬥氣不養家,養家不鬥氣”。如果非要因瑣事而鬧上衙門,就會被看成是如打虎與別祖先一般危險而叛逆:“打虎、告官、別祖先,三般事情做不得”:“告官打虎,辭別祖宗”。因此,氣是需要養的。“才出於學,氣出於養”。而所謂養,又與忍緊連在一起——“為人處世兩件寶,和為貴忍為高”,“爭氣不如忍氣”。忍不僅能占據主動,“讓幾分時也無妨,處世讓一步為高”;也不僅可以心寬安居,“得理讓三分,高壽享不盡”;而且還可以避禍消災,“禮讓息幹戈,能忍者自安”,甚至可以“吃小虧占大便宜”,“和氣生財”。

 

2.以忍禦氣是人情之道

 

下面再來看與儒家文化相關、但更具鄉土本色的一個因素。

眾所周知,中國社會是一個重人情的社會。對儒家倫理來說,“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非學而能”(《禮記。禮運》)。也就是說,人情是人的自然情感,通曉人情的人能夠將自己在各種生活處境中的感受推己及人,這即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進一步說,個人必須與家人講親情(特別是孝悌之情),與朋友講友情,與熟人講人情,與自己關係越近,人情越重,而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陌生人則被排在人情關係圈之外。這正是費孝通(2006:20-25)所說的“差序格局”。

Views: 41

Facebook Facebook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