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發揮著作用,而且對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產生了廣泛影響。由於古絲綢之路沿途先是僧侶,後有神父、牧師往來傳教,中衛宗教之盛、教類之多全國罕見,道教、佛教、伊斯蘭教一應倶全,基督教、天主教傳入較早,全國多數地方只知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時,本地人就已知曉比利時國神父。中衛部分人信奉佛教、喜好道教,古往今來已成習俗。據史料記載:中衛人信佛肇自隋唐,中寧縣的石空大佛寺、沙坡頭區的香巖寺香火鼎盛。中寧石空大佛寺建於隋代,由石窟和寺院兩部分組成,俗稱九間無梁寺,求子還願者絡繹不絕,留存有“石空燈火”景觀;沙坡頭區南部香山地域,明代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慶王的封地,香山主峰海拔2361米,唐代建有佛寺一座,名香巖寺。在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 加以修葺,現存有寧夏候補知府李景春所撰《重修香巖寺碑記》,形成一景——香巖登覽。臺灣書法家協會監事會主席釋廣元曾為香巖寺篆書古詩邊城古剎勢崔嵬,竟日登臨未擬回。俯視河山收眼界,恍疑身在雨花臺。”明清時期,衛寧地區建廟禮佛之風達到了歷史巔峰,真可謂村村信仰彌陀佛、戶戶膜拜觀世音。民國時期,20多萬人口的中衛縣,寺廟道觀竟達200多座,平均每千人擁有一座,堪稱天下之最。原中衛縣城素有“九寺十八廟,三觀兩庵加一祠”之說,而且在高廟之下建有地獄,民間還建有眾多宗族祠堂,女子貞節牌坊更是屢見不鮮……中衛境內的宗教建築主要有四類:一是道教建築,包括建於漢代的“塞上道教第一觀”老君臺和大漠邊緣的龍宮廟等道教建築;二是佛教建築,包括氣勢恢宏的中衛高廟、香山香巖寺、柔遠磚塔寺、宣和羚羊寺,中寧石空大佛寺,海原天都山石窟、南華山靈光寺遺址等;三是伊斯蘭教建築,主要是遍布於海原縣各地和中寧縣喊叫水的清真寺,以九彩坪拱北規模最大;四是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等西方宗教建築。由於寺廟文化的發展,以廟堂音樂、舞蹈、經典儀式為基礎,帶動了廟會、社火、繪畫、彩燈、泥塑、紙紮、雕刻、刺繡、剪紙等各類民間文藝的興盛。
回族文化海原縣系寧夏回族人口分布主要行政區域,2011年回民比例達到總人口的69.7%。回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上溯到唐代末期。絲綢之路從西漢初辟,一直是連接歐亞陸路交通的要道,海原正處在這條商路的必經地區。唐朝盛世使“絲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活躍,而當時同樣強大且與大唐接壤的大食國和包括當地波斯人及已經信奉伊斯蘭教的中亞各族穆斯林,在這支異常活躍的絲路商旅隊伍中占有很大比重。他們從西域經河西走廊,人涼州(今甘肅武威)、景泰,過黃河到靖遠,越干鹽池、西安州到今海原縣城,穿莧麻河過黑城、三營到固原城,而後經開城、瓦亭、三關口出寧夏境,最後到達京畿長安,其中部分人在海原境內定居下來,成為這里最早的一批回族先民。元朝是海原有大量回民進人的重要時期。1227年蒙古軍隊滅亡西夏,遷徙大批“回回軍”進駐其地,屯墾牧養,以資守禦。明代對回族采取懷柔政策,使回回民族群體穩定發展,人口快速繁衍。明代初年,還不斷有大批“西域回回”離鄉歸附,被安插到靈州及海原等州縣,在原有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比較大的回族聚落。到明代中後期,史書中已有了回族的正式記載。長期以來,中衛回族與當地各民族一道創造著光輝燦爛的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回鄉風情。“九彩坪拱北”建築精美別致,是漢儒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融匯結合的樣板。
海原花兒作為回鄉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與甘肅河湟花兒、洮岷花兒有著姊妹親情關系,融有阿拉伯音樂風格,具有濃郁鄉土氣息。海原回鄉花兒群眾基礎廣泛,民族特色鮮明。在海原山鄉,無論是在盤山小道,還是在麥地谷場,都能隨時隨地聽到男女老少動人的花兒歌聲。海原花兒形式靈活,曲調優美,不用樂器伴奏,即興演唱,通常把手往耳後一搭,張嘴就來,看到什麽唱什麽,高興時唱,憂愁時也唱,內容非常廣泛,唱法獨特,曲調悠揚,自成體系。“漫花兒”是回族男女老少生活、勞動、娛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群眾都要自發組織“民間花兒會”,並運用花兒進校園形式普及之。因此,海原花兒不能不說是中衛地方文化的一枝奇葩。2008年以來,由中衛市委宣傳部牽頭,杜秀嵐常委精心策劃組織,舉全市文化之力,成功舉辦的“黃河浪起花兒紅”大型演唱會,創編的大型花兒風情歌舞劇《回鄉婚禮》、電視專題片《花兒的家鄉》,出版的花兒影視光盤,迄今已為中衛贏得了多項殊榮。尤其《回鄉婚禮》大型原創歌舞劇目,除入駐旅遊景區表演外,現已走進了繁華都市,登上了北京的舞臺,步入了阿拉伯國家,由此也更進一步撩撥起人們對花兒故鄉的無限向往。
民俗文化民間的風俗生活文化統稱為民俗文化,是民眾在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通常表現為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傳承性和變異性。
清代《乾隆中衛縣誌》載:“中衛人性勇悍,以耕獵為事,孳畜為生。今考中俗,樸厚強力,士業詩書,能取科第,有衣冠文物之風。貧則躬自耕鑿,逐末者少。儒童肄業,惟春冬居館,夏秋大半從父治田,皆耕讀相兼云。”所謂“勇悍”是指人的性情,因地緣關系而帶有草原遊牧民族血統;“衣冠”引申為世族,意為士紳;古代以農業為本,以商業為末,“逐末”意為經營商業。這種自古已有的民情遺風,為當代民俗奠定了文化基礎。十里一派風情、八里一種鄉俗是個樸素道理,人們可從“中衛十六怪”中窺見一斑:
麥草織網沙難跑枸杞常吃人不老
房頂平坦能賽跑臘八早起把水挑
酸湯喝罷宴席散城內環水城外湖
村村都有方神廟電燈泡上點煙卷
石頭縫里長瓜奉生下娃娃掛布條
人在火上來回跳男人也可稱姥姥
羊皮渾脫水中躥娶了婆姨娘不理
儒釋道教一鍋攪說話就像外國人
這種風情鄉俗,通過人們共同恪守,約定成俗,耳染口傳,吐故納新,並以非物質文化形態表現出來,最終成長為一個地方的文化印記。就一地一域而言,民俗文化既是人們重要的精神財富和民族文化根脈,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承載著大量的地方歷史信息和厚重的文化元素,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據不可替代的地位。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