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對話】
華商樂善好施 與當地人和睦相處
人物名片:張昭和,祖籍漳州府海澄縣(今廈門海滄),菲律賓華商聯誼總會理事長
記者:早期遠離祖國下南洋謀生很辛苦,您家族有怎樣的往事?
張昭和:我的祖父從老家到菲律賓做生意,後來父親也過來,我是在菲律賓出生的。
當時,祖父、伯伯和父親到菲律賓賺錢,主要是寄回去養家。
抗戰爆發後,父親變賣在菲律賓的家產回國,但當時大陸沒什麼生意可做,只能買地收租,後來時局動盪,父親不得不再次跑到菲律賓,隨後在菲律賓結婚生子。
記者:「一帶一路」已上升至國家戰略,您對此有何看法?
張昭和:以前中國虛弱、貧困時,菲律賓民眾雖然知道我們的祖輩把掙到的錢寄回國,但他們並沒有排斥華人。所以,我認為,菲律賓人能接受外來民族和文化。日本入侵後,菲律賓爭取獨立時,很多華人與菲律賓人民並肩作戰。
當然,華僑華人總有一份難以割捨的家國情懷,對中國發生的大小事很敏感,會特別留意。如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中國有技術、有資金,而菲律賓在基礎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商機,雙方可以共贏。
【非遺】
唐人街的亞倫素街,有六七間久負盛名的老中藥店。作為福建三寶之一的片仔癀,是此處中藥店的鎮店之寶。由於片仔癀十分貴重,藥店櫃檯上一般只擺放包裝盒,顧客前來購買,店老闆才從裡間的倉庫拿出貨來。其中,天壽堂是當地最古老的中藥店。店內大堂上懸掛著銅鏡做底的店牌,歷經歲月沉澱,古樸里透出厚重的歷史感。這間面積僅五六十平方米的小店,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前來買中藥的顧客絡繹不絕。
「給我來兩粒片仔癀」,祖籍泉州石獅的李麗英,今年84歲了,身體十分硬朗,是這裡的老顧客,常買片仔癀放在家裡備用。「片仔癀比其他許多中藥貴,主要是華人來買」,店老闆蔡振團祖籍泉州晉江東石,今年78歲,是該店的第三代掌門人。1949年,蔡振團年僅12歲,隨父親漂洋過海到菲律賓開藥店。「我們剛開店時,就有賣片仔癀了。」蔡振團說,雖然遠離祖國,但華人依然保持著服用中藥的習慣,而片仔癀常是華人的首選。「片仔癀在治療腫痛等病症時療效非常好,許多華人家中常備著」。一直以來,馬尼拉唐人街的中藥店都在爭相售賣片仔癀。天壽堂中藥房斜對面,蔡振團的一個親戚也開了一間藥店,也賣片仔癀,雖然彼此存在競爭關係,但幾十年來,他們一直和諧相處,「沒有關係,反正賺錢的都是自己人」。
【札記】
白銀貿易樞紐「呂宋客」冒險地
時間回到1521年,麥哲倫首次環球航海時抵達菲律賓群島,改變了菲律賓的命運。
翻開世界貿易史,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西班牙殖民菲律賓的目的。菲律賓正是歐洲殖民者在歐、美、亞洲進行大規模三角貿易的重要一環:從歐洲出發販賣黑奴到美洲挖銀礦,然後在菲律賓用白銀與中國商人交易換取絲綢、陶瓷等物品,再運回歐洲。
在漳州出土的西班牙銀元數量較大,龍海、雲霄等地均有發現。這些銀幣多在拉丁美洲製造,途經呂宋島流入漳州,是漳州海外貿易繁榮的直接物證,「呂宋客」在閩南方言也一度指稱有錢人。
隨著大量白銀從月港流入,不產白銀的中國進入「白銀時代」,這使得明朝的東南地區經濟得到很大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閩南商人與歐洲列強展開頻繁的貿易競爭,背後卻是一場不對等的較量:歐洲列強得到官方的絕對支持,而閩南海商一度是偷偷出海的散客。
儘管呂宋發生數次屠殺華人事件,但閩南人「尚相率往」。他們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對呂宋經濟文化的發展作了重大貢獻,閩南文化逐漸融入菲律賓文化之中,對菲律賓社會生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第2站 馬來西亞馬六甲
漳州味青雲亭 超越信仰的華人中樞
16世紀,漳州海商與歐洲商人 在馬六甲相遇,後人至今深遠影響大馬
核心提示 馬來西亞簡稱大馬,祖籍漳州的華僑主要在馬來西亞北部的檳城和南部的馬六甲。
馬六甲古時為滿剌加國,扼東西洋交通之要衝,一度是東南亞的國際貿易中心。鄭和下西洋曾到此,而明永樂、宣德年間,馬六甲的國王和王室成員都曾多次來華,兩國關係密切。
明朝古航船地圖「水路薄」《指南正法》明確記載了月港與馬六甲的往返航線,這說明明代後期,漳州與馬六甲的通商關係有穩定發展。此外,一位葡萄牙人繪製的《1613年馬六中市街圖》標明有「中國村」、「漳州門」等地名。其中,馬六甲歷史上十位甲必丹中有4位原籍漳州海澄縣。
馬六甲的漳州籍大家族有陳禎祿家族、徐垂青家族、薛佛記家族、陳篤生家族等,對馬來西亞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尋跡】
三保山:海外最大華人墓群
在馬六甲市的東南面,有一座小山丘,相傳鄭和下西洋時,在此設倉庫囤放糧食貨物,並作為維修船隻的根據地,故名三保山。三保山上共有12500多座墳墓,1685年由華人第二任甲必丹李為經集資購置,然後獻給青雲亭,作為馬六甲華人專屬墳山。
林源瑞稱,這是中國本土以外最古老且最大的華人墓群,還有五位甲必丹葬於此處,包括鄭芳揚。儘管馬六甲華人已經無法清晰知道最早開埠馬六甲的先人是哪一位,但因為鄭芳揚是首任甲必丹,且為華人社會建樹頗多,華人稱他為「鄭甲」,並親切地稱其為開基甲國的「漳州國王」。
不過,在密密麻麻的墓群中,如何尋得這位漳州先賢的墳塋呢?海都記者與當地嚮導何小姐兵分多路,最終在三保山東南面的山腰上尋得。
鄭芳揚墓地風格與漳州常見古墓並無差異,墓碑上寫著「文山 顯考甲必丹明弘鄭公之幕」。根據漳州華僑史專家鄭來發考證,「文山」即現在的龍海市榜山鎮文苑社一帶的燈號。該社族譜記載著「第十一世祖鄭啟基,在麻六甲」。
東南亞最老華人古廟 華人中樞
青雲亭坐落於馬六甲市區的廟堂街,是東南亞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古廟。
青雲亭由荷蘭殖民地政府委任的第一任華人甲必丹鄭芳揚(又名鄭啟基),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所建,取名寓意凌霄直上,青雲有路,從此能光宗耀祖,享受富貴榮華。
青雲亭是東南亞最古老的華人古廟
馬六甲史學專家林源瑞介紹,遠在葡萄牙人占領期間,馬六甲已擁有相當大的中國村,大約位於今日的豆腐街及甲板街一帶,「其中漳州人是最早來馬六甲發展的」。
走入青雲亭,會發現每個細節都極富「漳州味」,同漳州許多廟宇一樣,採用雕、塑、彩、貼、砌、寫、畫等七種建造工藝,古色古香。大殿正座供奉觀音大士,左右為關帝和媽祖神座。大廳兩旁則懸掛十八羅漢大像。殿堂四周圍以庭院,偏殿祀各神像和孔子。
青雲亭與漳州淵源很深,創建者鄭芳揚祖籍便為漳州府。
此後,祖籍漳州府海澄縣的甲必丹蔡士章也對青雲亭的發展貢獻巨大。林源瑞介紹,清嘉慶六年(1801年),蔡士章將廟宇加造重修,才奠定了青雲亭今日的面貌。現今大殿懸掛「雲山第一」的木匾,就是蔡士章親筆所書。
1824年,英國接管馬六甲,廢除了甲必丹制度,採取亭主制管理青雲亭。1842年,祖籍漳浦的亭主薛佛記(別號文舟)獨資重修,如今廟內石碑仍可見「漳州浦邑薛文舟」字樣。林源瑞稱,薛佛記幾乎所有的題刻,落款都喜歡標註「漳州浦邑」,家鄉觀念很強。
林源瑞說:「早期南來的華裔移民,越洋過海,歷盡艱險,認為是受了神明的庇佑。實際上,他們通過青雲亭,建立起了在異域相互幫扶的組織,其功能也非簡單的廟宇,而是華人社會的政務、法庭、精神信仰的中心。」
陳禎祿:維護華人文化 古街以其命名
11月18日,馬六甲氣溫最高達38℃,走在逼仄的荷蘭街上越發感覺炎熱。這是馬六甲華人自古以來聚居的街道,兩旁儘是古色古香的中國風格古厝,外部門楣窗欞寫著典雅的門聯,內部有大廳、中廳、小廳,深度近百米,與漳州古街竹竿厝相仿。
荷蘭街上有一座歐式的徐氏宗祠,該家族來自漳州,人才輩出,一直追尋祖先在漳州的歷史
這條古街上極富特色的便是峇(音kè)峇娘惹文化。峇峇娘惹是指明清時期,男性華人與當地婦女通婚所生的後代,又稱土生華人或海峽華人。他們在保存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吸收馬來文化。
荷蘭街又叫敦陳禎祿街,這條因漳州人而改名的街道,與陳禎祿對馬來西亞的貢獻不無關係。陳禎祿的祖先陳觀夏於清乾隆年間,從漳州到馬六甲發展,事業有成,富甲一方。
1883年,陳禎祿出生於荷蘭街111號的古厝,如今古厝門楣上仍掛著繁體的「同發」牌匾。馬六甲史學專家林源瑞介紹,陳禎祿家完全是華人古老的布置,有牌匾及對聯,還有一個神主龕寫著「孝思不匱」的字樣。他滿架的書雖然全是英文的,其實卻是四書、五經及老子、莊子的翻譯本。
1949年,陳禎祿組建馬華公會(如今馬來西亞第二大黨),並任首任總會長。
陳禎祿有句名言流傳至今:「華人若不愛護華人文化,英人不會承認他是英人,馬來人不會承認他是馬來人:畜生禽獸,是無所謂祖籍的」。
荷蘭街上除了陳禎祿故居外,還有一座歐式建築的宗祠與漳州有關,便是徐氏宗祠。徐氏家族人才輩出,如徐垂青是馬、新著名銀行家,目前其家族仍是新加坡華僑銀行大股東,家族散居全球,每年清明返回祭祀。2008年前後,徐氏後人曾抵漳州,想探尋祖先歷史,未能如願,後又委託林源瑞探究。
【對話】
留住鄉音續鄉情 閩商重推華文教育
人物名片:邱財加,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總會長、拿督
記者:大馬福聯會為當地華人做了哪些事?
邱財加:大馬福聯會由全馬各地福建社團聯合組成,成立於1957年,至今共有164個團體會員,旨在聯合馬來西亞各地福建社團,團結福建同鄉,共謀福利,並促進文化慈善公益事業。
大馬福聯會於1977年設立了大學獎貸學金,獎助成績優異的清寒同鄉子女,至今已有數百人受惠,撥款超百萬元。1977年,大馬福聯會與雪蘭莪福建會館聯合設立「雙福文學出版基金」,每年公開給馬華寫作人申請。獲選者在其著作出版後可獲得獎金。此項活動一路來獲得寫作人的支持,至今已有134部作品獲選出版成書。
閩籍華人辦教育的參與度很高,馬來西亞有60間華文獨立學校,超過一半是由閩籍華人贊助的,福建人在發展教育上的貢獻有目共睹。我本人也是中國公學等3所學校的理事。大馬華人積極推廣華文教育,是為了傳承中華文化,留住鄉音、延續鄉情,真正讓一代又一代的閩籍華僑華人「把根留住」。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