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知識化生存

知識社會,掌握現代,並具有創新、創造和運用能人的成為知識社會中的主力軍,財富的有定義和利益的再分配取決於擁有的信息、知識、智力和創造力。

十二、資本家、工人、知識工作者

無限制資本家正從根本上重塑著社會,推動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過渡。他們是當今產業界經營著最激動人心。最成功的企業的英才,從他們的成功中可以體驗到人類智慧的無限延伸,洞察到目前根深蒂固的生活形態怎樣被顛覆,因為他們所創建的知識標誌著對傳統智慧進行徹底的反叛。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知識工人正在迅速成為社會的帶路人。大量的而且不斷增長的工人階級家庭出身的人,正在學校接受長時間的教育,以成為知識工人。 
  知識工人懂得,他們的知識,即便是不太先進的知識,也能為他們提供流動的自由。知識給了他們自由。

               無限制資本家

  一些巨大的力量正從根本上重塑著美國社會,推動著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渡,徹底改變著我們做生意的方式,迫使許許多多美國經理每天穿著牛仔靴和牛仔褲去上班。 
  他們就是無限制資本家;他們知道得最清楚的事情莫過於:我們生活在一個發生史無前例的變革的時代。他們知道,身處革命的時代,你必須正視變革。歡迎變革,還得竭盡全力為變革掃清障礙:最重要的是講話撰文要言簡意賅。 
  無限制資本家懂得,威力空前。無可逃避的歷史力量正改變著現實。其中有描述微處理器性能的迅速革新的穆爾法則;有說電腦網絡的價值等於節點數目的平方的梅特卡夫法則;有說硅谷的數字腦袋中一有可笑的念頭冒出,便會迅速傳播開來並影響美國企業界心理的蓋茨文化霸權法則。 
  因此,身穿休閒服裝。崇尚令人驚異的未來學、講起話來口無遮攔的風氣正改變著白領世界的顏色。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正在做的一則電視廣告把該公司的設計小組描繪成車庫中的一群技術頑童。美國鋁公司正在拆除公司辦公室的隔牆,使經理套房具有起步階段的軟件公司那種露天靈活性。突然之間,美國企業界出現了一批批無限制資本家。他們全都虔誠地信仰科技馬克思主義;他們堅信技術必然推動歷史的發展,堅信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的開端。 
  1997年7月號《布線》(Wired)雜誌的封面文章完美地體現了技術馬克思主義。彼得·施瓦茨和彼得·萊登寫道:「兩大並存趨勢——根本的技術變革和開放的社會新風——將改變我們的世界,使之進入一種全球文明的初期階段。所謂全球文明是指新的文明中的文明,它將在整個下一個世紀呈現繁榮。」他們的文章題為《長期繁榮》充溢著「無限制資本主義」的語調和詞句:「無休止的進程。前所未有的組合、強大的力量。不可逆轉的趨勢。密不可分的聯繫、驚人的增長、五大技術浪潮、空前規模的全球一體化、全新的工作」,等等。兩位作者頌揚電信技術、遺傳技術、毫微技術和顯微技術等的改造力量,並預言將發生以永久經濟繁榮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同一切有記載的歷史的決裂。 
  6月23日一期《財富》雜誌登載的加裡·哈梅爾的封面文章也談到這種扣人心弦的奇跡:「我們生活在一個缺乏連續性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中,數字化、取消管制和全球化正深刻地改變工業界的面貌。我們所看到的是新經濟生活形式的顯著增多:虛擬機構。全球財團、網上貿易,等等,不勝枚舉。在創造新財富的努力中,我們已經達到了漸進主義的終點。這裡有一個由尋求差異變為尋求一致的轉折點,一種新的集體主義觀點正在出現。」 
  大多數人不能理解我們今天看到的變化所具有的那種可怕的、徹底改造世界的力量。67歲的管理學權威達伊·沃德·霍克宣稱:「我們正好處在一個歷時400年的時代即將結束、另一個時代正衝破阻力而來這樣一個時刻。」在大多數技術馬克思主義者看來,霍克所說的400年時間跨度太小了。他們認為,貝爾系統的解體是自500年前發明印刷機以來最重要的事件;微處理機是自2000年前出現阿拉伯符號數學以來最重要的進步;鼠標是自有老鼠以來最重要的發明。 
  你必須具有絕對的。確實的、極大的雄心壯志。你不應當制訂5年計劃。你要制訂千年計劃。你不應當只考慮生意上的事。你要放眼一個全新的世界。 
  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由權力社會向知識社會。由等級社會向網絡社會、由喝脫脂奶的社會向喝2%脂肪奶的社會轉變的時代,而在這個新時代中,每個人都得作許許多多的預測。施瓦茨和萊登在他們發表在《布線》雜誌上的文章中展望了一個美好的未來,就像諾斯特拉達穆斯(1503年一1566年,法國醫學家。占星學家、預言家)曾預言會出現Prozac(6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一種毒品)一樣。據他們說,互聯網絡將是21世紀的主要傳播媒介。大約到2002年,歐洲將合併成一個國家;到2005年前後,將有20%的美國人用電話購物方式購買食品和雜貨;電視電話將大行其道;德國將受到勞工短缺的困擾;大約到2012年,癌症的基因療法將得以完善;到2018年,將可以用顯微裝置來修補細胞;到2019年,美國人將建立起一個多文化社會,一種全球性的文明中的文明將已存在3年之久;2020年,汽車將由氫來驅動;到2050年左右,寬宏大量的精神將重新回到美國人的靈魂之中。 
  無限制資本家不是在拿未來打賭,他們是聖賢。他們瞭解歷史,知道歷史不是個人創造的,而是技術創造的,懂技術的人也就理解創造「新人」的那種力量。正因為如此,那些有影響的雜誌每3期內必登一篇仔細探討比爾·蓋茨大腦皮層的文章。 
  當今的無限制資本家與1789年的法國革命黨人。1913年的藝術界革命者。1917年的俄羅斯革命黨人。1968年的嬉皮革命者持有相同的觀點。過去已沒有意義,未來從現在開始。物質力量推動我們前進,人性不復存在。宗教已無關緊要。聰明人自能領略正在興起的力量。我們正目睹新人的誕生。我們——幸運的我們——就是為迎接所有這一切的開始而存在的。這種激奮只有自我擴張的驟然狂喜才能與之媲美。整個歷史在圍著我們轉。 
  如果你還不熟悉最新技術的話,那它很快就會變成歷史的灰燼。以前在哈佛大學商學院執教。現任斯坦福大學教授的約翰·科阿曾這樣告誡他的學生和客戶:「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由權力社會向知識社會、由等級社會向網絡社會。由喝脫脂奶的社會向喝2%脂肪奶的社會轉變的時代,你必須毫不吝惜地拋棄各種妨礙創造性的因素:標準的運作程序、禮儀、行為準則。限制性的品牌形象、對以往成功滿懷崇敬的記憶。」 
  無限制資本家為新思想。新思維。新的思維方式而生活。甚至講話的規則也必須拋棄。你絲毫不能咬文嚼字,而得像一個玩遊戲機上癮的15歲少年那樣講話。 
  正如《布線》雜誌文章的兩位作者所說,「開放是好事,封閉是壞事,要把這句話刻在你的腦門上。」無限制資本家確實夠開放的!始終是先鋒派的無限制資本家們試圖把自己的公司管理成像爆米花機內部那樣。等級在名義上已被拉平。有些公司取消了職務頭銜,因為這種頭銜是限制性的,業已過時。吸人療法服務公司總裁羅伯特·切斯取消了經理辦公室,現在,所有人都坐在稱為「牛欄」的大房間裡。丹麥生產助聽器的奧蒂康公司沒有固定的辦公室。寫字桌下裝著輪子,僱員們可以到處轉,根據當時的任務集中在一起。奧蒂康公司幾乎實現了無紙辦公;普通郵件由「文件室」裡接收,如果你想把文件帶到自己的寫字桌,你得把它掃瞄進電腦內,然後把原件送人碎紙機。 
  寶潔公司已經拆掉了封閉式電梯,代之以自動扶梯,原因是據認為前者使人無法交談,而後者便於交談。走廊很寬,隔不遠就安放一張長沙發,鼓勵人們多聊天。柯達公司辟有「逗樂室」,裡面遊戲機、玩具和「蒙蒂·皮東」(70年代英國製作的一套幽默電視節目)光盤應有盡有。 
  走進一位無限制資本家的辦公室,你決不會看到一批身穿藍色西裝、雪白襯衫、打著紅色領帶的人坐在那裡。相反,為了證明他們是放蕩不羈的文化人,他們往往會穿微軟公司的制服:泰伯萊休閒鞋,帆布外衣和褪色的法蘭絨襯衫。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一個極端保守。極其刻板的人,無限制資本家需要一種古怪的裝備,例如,夢幻工程公司的老闆卡芩貝格和許多其他老闆所選的是一幅高壓水龍,它是權力的象徵。老闆可以用它來懲戒下屬,而下屬決不會報復。 
  為了裝飾自己的空間,無限制資本家需要有些俗氣的收藏。有人收藏拉線滾球,有人收藏煙灰缸。級別較低的僱員可能用一些不值錢的東西來裝飾他們的辦公地點,例如從天花板垂下一隻滑雪板,在電腦終端的一側用膠條貼上從兒時喜歡的卡通書中剪下的圖畫。女士們的辦公處則往往擺放著著名大師的幽默作品。 
  無限制資本家不僅僅是商人,他們還是藝術家。商人們過去喜歡以鬥士自詡;現在,藝術家是人們趨之若鶩的樣板角色。硅谷成了20年代的巴黎,只是對當時的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來說,創造性的產品是在域外小說,而現在則是圖像壓縮系統和為《連環殺手》和《食人者》等電腦遊戲設計吸引人的程序。 
  早在1964年,馬歇爾·麥克盧恩(1911年—1980年,加拿大傳媒問題專家)就宣告了無限制資本家時代的來臨。他在(瞭解傳媒卜書中寫道:「簡言之,計算機技術會帶來聖靈降臨節式的相互理解和團結的局面。理所當然的下一步看來將是……避開語言,使之讓位於一種普遍的無限制意識。」 
  以往,這種現代風氣——即這種擺脫歷史。跨入一個嶄新的未來的願望——僅在政治。建築設計或文學藝術領域盛行過。但是,就在你認為這種現代主義的衝動已經如此久遠和過時,以至它將衰極而亡的時候,它卻在高技術谷地盛行起來,硅谷片專家們正大步行進在那些谷地中,根本沒有意識到在他們之前已有好幾代人走過這條路。無限制資本家看到了未來。

              傳統資本家的衰落

  與無限制資本家相比,在發達國家中,傳統資本家從經濟角度而言,已變得幾乎無關緊要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相比,其經濟權力和政治權力已大大降低。在那時,像約翰·洛克菲勒,J·P·摩根,安德魯·卡內基,艾爾弗雷德·克魯普一類的大商人能夠用自己的資產資助整個工業。他們確是馬克思所說的資本家擁有並且控制了生產資料,今天,美國1000名最富有的人的財富總和(根據《幸福》雜誌統計)勉強能夠在幾個月內滿足美國的一個主要工業部門的資金需要。僱員通過退休金基金成了資本家。的確,今天的任何一個人,甚至最為富有的石油酋長或富甲天下的日本不動產億萬富翁的資產(根據通貨膨脹和稅收作出調整後)也無法與1900年的「巨頭」所擁有的財富相提並論。如果發達國家的所有超級富翁突然消失了,世界經濟將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他們已變成了「新聞界關注的對象」。他們的來去行蹤只是在報紙的趣聞欄目中加以報道,而不是出現在金融版面上。從經濟上看,他們已經無關緊要。 
  資本家的權力與他們的經濟重要性一樣,都迅速下降了。在1907年,J·P·摩根出資購買股票的要求足以制止股票市場的恐慌。在1922年,一位生產煤炭和鋼鐵的巨頭胡戈·施廷內斯憑借獨自的力量就強迫德國政府實施了一項導致這個國家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的政策。今天,沒有一位商業人士會夢想採取這種行動。他知道他不具備這種力量。在發展中國家裡,剝奪財產和違約行為比起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來更為司空見慣。然而,「炮艦政策」不會再現了。在20世紀70年代,歐洲。美國,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左派堅信:美國政府曾密謀推翻智利的阿連德政權,以阻止阿連德剝奪美國所有的智利電話公司的所有權。這家公司確實努力讓尼克松總統對此事加以干預——但是沒有絲毫作用。在1973年,當阿連德政府被一場軍事政變推翻時,美國政府曾毫不諱言地拒絕幫助這家美國公司收回它的財產。從19世紀9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商業是華盛頓的最強大的政治院外集團,即使在「反對商業」政府時期也不例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工會——當然,它關注的仍然是「商業」——成為華盛頓最有勢力的壓力集團(在所有發達國家的首都中都是如此)。今天擁有1500萬成員的退休人員快會,通過其退休金基金成為美國工業中一個最大的財產所有者。但是,毫無疑問,他們並沒有把自己看作是「商業」,他們也不關心影響商業的一些問題,很少贊同或根本不贊同商業價值。

                知識工作者

  在知識社會,相當多的知識工人,也許是大多數人,仍然將在商業機構或為商業工作。但他們的地位已與昨天的老闆或昨天的工人截然不同了。他們是僱員,但同時又因擁有退休金而成為唯一真正的資本家。他們確實有一個老闆,因此他們是「下級」。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有下級,因此,他們自己也是「老闆」。仍然在底層的那些人當然也期待著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主管人或部門的領導人。此外,他們還是專家。他們自己的領域也許是十分狹窄的。但是,在他們的領域中,他們則勝過其老闆,不管他們在組織管理體制中的地位多麼低下。因此,知識工人與老闆是一個同事和一名合作者,而不是一個部下。他必須這樣被人管理。馬克思的一個觀點是,資本具有流動性。在這點上,它不同於諸如土地和勞動一類的「生產要素」。資本能夠流向收益最多的地方。知識現在已成為發展經濟的真正的資本。知識工人懂得,他們的知識,即便是不太先進的知識,也能為他們提供流動的自由。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商業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大量被解雇的經理和專業人員——甚至包括上了年紀的老人——發現他們都能夠獲得新的工作,而且在很多情況下,他們所找到的工作比他們喪失的工作要好。知識給了他們自由。這是美國知識工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知識人員學到的經驗,他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個經驗。所有的人——地質學家。數學家。工業工程師。計算機程序編製人員。使用文字處理機的秘書。職員培訓人員。會計、護士、售貨員一一都懂得,他們並不依賴任何一位僱主。實際上,每一個機構都在一個方面或另外的方面需要他們。每一個人的知識都有著多萬面的實用性。 
  越來越多的現象是,知識工人有著不止一種職業。在鋼廠工作的工人干了30年的艱苦的體力勞動後就準備退休了。知識工人工作了30年以後,其體力和腦力兩方面仍然精力充沛,雖然到那時他們已對此感到厭倦了。大多數人在很久前就到達了事業的終點。他們的退休金已準備好,當到了65歲時,他們就可以積累一筆錢。他們的子女已長大成人,住房的抵押貸款已如數付清。他們準備從事一項第二職業,他們也許會正式地爭取早點退休,他們也許不想獲得另一份有薪水的工作,但是,尤其在美國——他們都自願為非盈利機構服務。有些人改做另一項工作。許多人則堅持從事同樣的工作,只是工作環境不同。以會計為例,他可以從主管一個小公司變為主管本地的一家醫院,或到本地教會當商業經理。對所有這些人而言,他們工作的機構並不是主要的。他們的知識和技術才是主要的。他們為之效力的單位是否是一家商業機構,這對他們來說並不太重要。在一兩年以後,他們可能會辦一家醫院或一家當地政府機構或一家咨詢公司或另一家不同的公司工作。無論是管理工程師,還是石油工程師,無論是X射線的醫院技師,還是稅收分析家,對他們的工作來說,要緊的是他們的知識領域,因此,商業僅僅是一個人工作的地方。「我在一家商業機構工作,但我不是一名企業家,我是一名市場研究員」。這是我們經常聽見的一句話。

               新的職業選擇

  在29世紀和20世紀早期,商業幾乎是擺脫折磨人的、令人喪失希望的貧困和低下地的位唯一途徑。那時,專業性的工作機會很少,而且,作為一種規則,這些機會只能為那些富家子弟獲得。在發展中國家裡,這種情況今天依然存在。然而,在發達國家裡,商業上的成功,打開了通往職業選擇和富裕的大門。商業僅僅只是其中的一種選擇。甚至在英國,教育現在也能夠為「下等階級」提供知識社會中的工作機會了。在過去的英國,教育制度曾經是社會流動的障礙,而不是促進流動。 
  在19世紀以前,幾乎就沒有社會流動的途徑。兒子跟在父親後頭犁地,大多數人的一生都依賴出租雙手為生。如果年輕婦女買不起嫁妝,她就會淪為家庭僕人。19世紀創造的商業工作是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者。在西奧多·德萊瑟的小說《嘉莉妹妹》(1900年)中——這部小說出色地描寫了19世紀末期的美國社會——那個也許還不到16歲的年輕女孩對自己成為一名服裝廠的縫紉工或殘酷無情的芝加哥商業中心一名女售貨員以後會得到什麼,毫無幻想。但是。這些工作卻是她離開中西部農村的唯一機會。她是在那個無望。單調乏味和條件艱苦的地方長大的。25年以後,德萊瑟創作了另一小說《一個美國人的悲劇》。女主人公羅伯塔在麵粉廠裡找到的工作,也是她擺脫農村裡同樣令人失去生活慾望的。毫無希望的貧困生活的唯一途徑。 
  在1913年,英國唯一大的職業團體仍然是家庭僕人,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婦女。1914年,男人都參加了戰爭,婦女也離開了家庭僕人的工作,進了兵工廠。每個人都明白,在戰爭結束的那天,她們將會從「撒旦的磨坊」裡重新回到那舒適的家庭僕人職位上;在那裡,有一個「善良的女主人」會照料他們。然而,幾乎沒有人重操僕人舊業。不管工廠裡的工作是多麼艱苦,它的薪水比作一個僕人的薪水更豐厚。在工廠裡她們按固定的小時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引進了8小時一工作日),下班後他們就可以自由行事。在作家庭僕人時,她們必須坐等她們的主人在凌晨3點鐘從舞場回家。 
  從工廠的工人或售貨員晉陞為中產階級的機會並不多。但是,這樣少的機會是到處都有的唯一機會。在農場幫工只能永遠是幫工。在1889年把第一輛汽車投入廠市場的德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和美國的亨利·福特兩人開始都是工人。早期的每一個汽車製造商開始時都是工人。實際上,19世紀的其他製造商也都有如此經歷。本世紀大多數銀行家和大商人開始時都是身無分文的職員。就上層階級而言——英國的紳士。普魯土的容克地主。法國的貴族和牧師,他們對商業和貿易的蔑視和牴觸首先是因為他們不滿和擔心商業能為太多的「下等階層」的成員提供社會流動性。而這些「下等階層」的成員在流動後就會很快忘記自己的「地位」。大多數工人和職員的生活條件確實是十分艱苦的:工資微薄,工作時間長,勞累不堪,安全無保障,居住在老鼠成患的貧民窟。但對於數千萬個德萊瑟筆下嘉莉妹妹和羅伯塔來說,湧人19世紀的城市(如曼徹斯特、格拉斯哥、波士頓、芝加哥。柏林、維也納、布拉格、布魯塞爾和巴黎)後就能在商業中找到一個工作。儘管這個工作十分艱辛,但它卻能使人在社會等級的梯子上升高一級,而且這是他們唯一能得到的工作。 
  但是,嘉莉妹妹的曾孫女——雖然她還不及德萊瑟小說中女主人公那般聰明月p般雄心勃勃和富有才華——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她將先從地方中學畢業,然後進入州立大學,並取得一筆豐厚的獎學金。4年後,她會面;臨許多選擇。當然,她可能會選商業,但她在一開始會接受管理方面的培訓,才最容易得到的工作機會。在可預見的將來,商業部門仍將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的最大僱主。但是,這類商業工作不會帶來100年前的那種機會,它們已成為死胡同了。戈特利布·戴姆勒和亨利·福特如果不具有工程學學位或一個商業管理碩士學位,如今則難以達到事業的頂峰。任何一家有名望的金融公司在今天都不可能會聘用一位象摩根這樣的大學退學生。沒有大學文憑的人所能獲得的工作仍然是一個世紀以前同類人能找到的工作。他們的工資收人高得多,他們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指發達國家)遠遠優越於當時的甚至是特權人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但是這類人現在是「失敗者」,他們缺少腦子。沒有抱負,缺乏毅力。知識工人之所以成為勝者,恰恰是因為在商業部門中工作僅是他們的許多選擇中的一個。他們是勝者,因為他們有能力作出選擇。 
  因為他們是知識工人,所以他們不會被束縛在任何一個僱主或一個用人機構中。對計算機專家而言,無論在百貨商店。大學。醫院或政府機構中工作,還是為一個證券經紀人工作,都是不重要的。除了工資以外,他們還關心設備是否具有最新工藝水平,工作是否具有挑戰性。金融分析家和理療師、人事部門經理和冶金學家。推銷員。當地藝術畫廊的書畫刻印藝術家和助理營業經理所關心的也是這些問題。這些人並不反對商業;的確,「反對商業」這一術語對他們毫無意義。他們也許甚至「熱愛」商業,學習管理,並追求商業所具有的學術上的挑戰。但是,他們關心的問題不大可能是:這個工作有利於公司,或醫院,或博物館嗎?他們關心的問題可能是這個工作具有專業性嗎?可以肯定,他們懂得,並大體上承認這一點:工藝必須根據其僱傭機構的使命。需要和追求作出調整。然而,這一認識是次要而非首要考慮的因素。事實上。絕大多數知識工人,尤其是商業部門的知識工人,將這一點看成是「高層管理部門的工作」,而非『飛的工作」。甚至在較大的教會中,「專業人員」(如音樂指揮或幫助已婚和未婚年輕人的「牧師」首領),也傾向於首先把自己看作是音樂家、幫助青年人的工作者或婚姻顧問,其次才看成是牧師。這是正當的,也是合理的,或者至少是無法避免的。知識工人除非認真地對待他們的技術,否則他們不會幹好一項工作。 
  因此,在知識工人的價值體系中,商業價值是從屬的,甚至看來好像是行為的障礙。即使在知識工人在他們的機構中不佔多數的時候,他們也越來越明顯地制訂出規範和標準。的確,任何發達國家在未來面對的一個挑戰——美國早已遇到這個問題——就是如何維持對經濟行為所承擔的義務;這種經濟行為對於力圖增強競爭力的每一個發達國家來說都是必要的。他們怎樣在知識工人的職業價值與傳統的商業價值的必要性之間尋求平衡?傳統的商業價值包括整個經濟和單個商業中的生產率和盈利率。 
  這些變化在美國已進入縱深發展階段。在其他許多發達國家中,這些變化剛剛出現。只有在日本,它們仍然被看作是「不可能的」事物,尤其是老一代的公司領導人有此看法。但是,即使在日本,這種變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它是由知識的本性決定的。由於知識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資源,社會必定會演化成一個後商業社會和知識社會。 
  在所有發達國家中,知識工人正在迅速成為社會的帶路人。然而知識社會也存在著反主流文化。在商業社會中占重要地位的產業工人正在成為「另一半人」。他們佔缺乏高等教育。因而難於勝任知識工作的人口的一半。另外,僅僅在美國,第二種反主流文化正在形成之中:即由非營利與非政府機構組成的「第二部分」。這些機構中的不計報酬的「志願者」業已成為美國勞動大軍中的最大部分。這些第三部門組織具有獨特的精神氣質。獨特的價值觀念以及獨特的社會奉獻,它們正在塑造著積極進取與卓有成效的個人品德操行。

               藍領工人的興衰

  歷史上從沒有哪個世紀象20世紀這樣經歷了如此迅猛和激盪的社會變革。在發達國家,家庭僕人已不復存在。而自人類歷史的初期以來,這些人就已構成了每一個社會的主要階層。農民在社會中的比重越來越小,儘管在本世紀發達國家的農業增產速度超過了其他生產部門。在過去的一千年中,農民(無論是農業技術人員還是家畜飼養員)就是文明。然而本世紀社會歷史中最富戲劇性的事件,還不是這些古老階層的衰落,而是產業工人的興衰。 
  當早期的社會主義者首次把產業工人當作一種新興力量之時,他們預測無產階級將崛起。然而這種預測仍然是預言多於判斷。到1925年,製造業中的男女藍領工人已構成社會中唯一最大的職業團體。25年後,即在50年代,在所有發達國家中,工人和工會已成為占重要地位的政治力量。然而從70年代初開始,產業工人迅迅速衰落,這首先表現在勞動力的比重上,爾後又反映在工人的人數上,最後表現在政治力量與政治影響上。他們的衰落速度遠遠超過了他們崛起的速度。到2010年(20年後),發達國家的產業工人將減少到目前農民在勞動力中的比重即5%—10%。現在還不知道他們的組織——工會能否繼續生存。可以肯定的是,工會決不會再有往日的作用與形式。 
  自相矛盾的是,使產業工人迅速崛起與最終衰落的竟是同一種力量:知識。在整個19世紀,經濟學家都認為,增加生產的唯一途徑在於提高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這是不言自明的。一位名叫弗裡德裡克·泰羅的美國工程師突破了前人思維的界限:他把體力勞動作為研究與分析的對象。泰羅表明:增加生產的真正潛力在於「更聰明地工作」(泰羅的論著(科學管理的原則),1911年出版)。不僅極大地提高了產量,而且使增加工人工資、同時又降低產品價格和增加對產品的需求成為可能(事實上泰羅要求工廠主必須大幅度地提高工資,有時甚至是提高3倍,否則他拒絕提供幫助)。沒有泰羅,產業工人的數量仍會急劇增長,但他們會成為受剝削的無產階級。由於有了泰羅,就業的藍領工人人數越多,在收人和生活水準上成為「中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人數也就愈多,而他們在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上也就會變得更保守,而不會成為革命者。 
  知識應用的下一步(從70年代以來異常活躍)是把分析與系統應用到生產過程本身之中。其實質並非機械化(「自動化」這個名稱易於使人誤解)。通用汽車公司在80年代發現了這一點,當時,通用汽車公司花費了300億美元,用於開發機器人,其結果並未減少僱員,也未降低成本,質量也未獲巨大改進。自動化生產線的本質,在於它是一個圍繞著信息組織起來的系統。而一旦系統設計完成之後,對體力勞動的需求也就急劇下降。因此生產的重心由體力勞動者轉向腦力勞動者,這在製造工業中更為明顯。這一過程所創造的中產階層的工作機會遠遠大於藍領工人所失去的工作機會。從整體上看,這個過程的影響堪與300年前產生收入優厚的藍領工人的影響相提並論。換言之,我們並沒有面臨經濟問題,產生「異化」的危險也不大。即使是在受這種轉變的衝擊最強烈的群體(如美國的黑人。英國約克郡的鋼鐵工人。德國魯爾地區的煤礦工人和鋼鐵工人)之中,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兄弟。侄子。叔叔或姑姑受到了必需的學校教育,並成為一個知識工人。 
  無論如何,一個不同尋常的時期已告結束。在那個時期,社會向富裕和中產階級地位發展所需要的不是技術或知識,而只憑一張工會會員卡。大量的而且不斷增長的工人階級家庭出身的人,正在學校接受長時間的教育,以成為知識工人。這種情況對於其他沒有受教育的人來說,則意味著處境的惡化。較少受過教育的人將越來越被其較為成功的同伴甚至被那些本身就是處於不利地位的群體中的成員(如受過教育的美國黑人)視作失敗者。落伍者、有某種「缺陷」的人。二等公民。有「問題」的人。總之,統統是低劣者。問題並不是金錢,而是尊嚴。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由於未受過教育而難以勝任知識工作的人,為數不少。例如在美國,80年代末以來,在40歲以下的勞動力中僅有四分之一是大學畢業,另有四分之一的人在高中畢業後受過技術培訓,因此也能勝任知識工作,如護士。法律文書、時裝採購員。書畫家。計算機技術人員。牙科衛生學家等等,這種知識密集型工作有一千個或更多。這些人都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因而可以利用美國教育體系所提供的機會來繼續學習。他們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有大量晉陞機會。然而,美國的勞動力中仍有一半無法勝任知識工作。在歐洲,不勝任知識工作的人在全部勞動力中的比例遠遠高於美國;英國的這一比例更高。我們難以輕而易舉地提供完成許許多多非知識工作的勞動力。問題在於社會地位。社會承認和自尊。因而確實有必要使那些非知識工作(其中有些工作需要很少的技術)盡可能地成為高效益和自尊的職業。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把知識應用於掃地、鋪床或幫助殘疾人照料自己等工作上。兩家大型樓房維修公司和家庭服務公司(一家在丹麥,另一家在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成功的服務體系,它們給予未受過教育的人所從事的體力勞動和非技術性的工作以效益。尊嚴和機會。美國的一些大醫院也有類似的做法。這僅僅是個開端,然而卻表明,這些工作是可以做的,而且應該做這些工作。 
  19世紀的歷史表明,資本家是資本主義初生的寵兒。現在大多數人仍相信這一點。然而經濟學家早就認為這是不正確的。資本家的出現遠遠早於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真正產物是產業工人。他們是現代經濟的寵兒和現代經濟的受益者。現代經濟使產業工人在收人、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方面成為「中產階級」,他們的工作不需要更多的技術和更深的知識,而在勞動強度和工作時間上卻遠遠不如以前的工人所於的工作。現在他們正在成為「另一半人」——然而社會卻無法阻止他們失寵。

             十三、知識社會教育優先

  一個由知識工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在社會行為與社會責任方面,提出了更新(甚至更嚴格)的要求。我們還必須重新考慮這一問題:受過教育的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同時,學習的方式與教學的方式也發生了飛速與巨大的改變——一部分原因是對學習的進程獲得了新的理論上的瞭解;另一部分原因是運用了新技術。最後,學校中的許多傳統的學科正在變得枯燥無味或過時。因此,我們所面臨變革的不僅是學習與教授的內容,而且是知識含義的本身。

                教育的責任

  由於學校教育與學位越來越決定著人們在知識社會中的工作、生計與職業,社會的所有成員都應該有文化。現在,學習文化不僅包括「讀書、寫字和算術」,還包括初級計算機技術。知識社會要求對技術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包括技術的層面。特性和形式——這一點在當今幾乎所有國家都是欠缺的。知識社會需要關於複雜世界的大量知識;在這個世界中,城鎮、民族與國家的界限不再限制人們的見識。由於這個原因,關於一個人的祖先和社區的知識也變得更加重要。新的媒介在這方面提供了一些新文化。對今天的小孩來說,電視與錄像機提供了與學校不相上下的信息——事實上可能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但是只有通過學校——通過有組織的。有系統的、有目標的學習——這種信息才能轉化為知識,才能成為個人的財富與工具。 
  知識社會還要求其所有成員學會如何學習。知識的本質是知識經常發生迅速變化。手工勞動的技術變化很慢,作為石匠的蘇格拉底(他謀生的職業是石匠)在現代的採石場中能應付自如,但是作為哲學家的蘇格拉底則會對現代哲學中的一些主要學科(如符號邏輯學與語言學)所關心的問題和使用的工具感到莫名其妙。 
  10年前走出學校大門的工程師如果不是經常地更新自己的知識,早就「落伍』了,物理學家、律師。教師。地質學家、管理人員與計算機程序設計人員概莫能外。進而言之,現在存在著大量的可供選擇的知識職業,即使是擁有最悠久的教育歷史的最好的學校制度,也無法使學生能接受所有這些選擇。學校所能做的只是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知識社會是繼續學習與尋求第二職業的社會。

             美國的學校與教育重點

  世界上的許多學校體系提供了普及性文化(雖然至今為止仍然採用傳統的模式來做到這一點):所有的北歐與西歐國家。日本和韓國都是如此。不久以前(1960年前),美國的學校也是這樣做的。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無論原因何在——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肯定是美國學校將其教學的責任從屬於其他社會需要——美國的學校已與其教育義務相違背。未能提供普及性文化的美國學校才是美國真正的「生銹地帶」,這一缺陷比高耗低質的商品具有更大的危害。在知識社會中,知識根底是經濟的基礎。 
  30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年代裡,美國的學校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1960年其他國家的一些「最好」的學校或許優於美國「最好」的學校,但其他國家的普遍水平都沒有美國那麼高。正如美國在工業中的領先地位,使得美國製造商洋洋自得,美國30年前在教育上的領先地位也使得美國的教育者洋洋自得。因此,重新恢復美國學校在普及文化上的高水準(遠不能僅僅限於小學),已成為當務之急。學校與教育將成為未來年代美國的公眾生活與政治的關鍵。 
  事實上,我們清楚地瞭解什麼是需要做的工作。這個工作並非難如登天。但它卻包含重要的政治意義。它要求在學校之中實施高標準和紀律。自身受過良好教育並有著將入學子女的父母所提出這種要求(實際上早已提出這種要求)。然而,有些子女的家長,尤其是那些貧窮的家長,卻拒絕接受高標準與紀律,儘管其子女十分需要它們。他們認為這些要求是「種族主。義」與「歧視」。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美國,而且還出現在德國的一些大學中。在那裡,新左派60年代權勢日長(如在不來梅)。正如美國的「三流學校」的畢業生被大多數僱主拒之門外那樣,西德的「三流大學」的畢業生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美國是唯一在學校體系內沒有競爭的發達國家。法國在小學以上有雙軌體系,一種是公立學校,另一種是天主教教會學校二者都由國家出資。意大利的情況亦是如此。德國有大學預科:即為少數尖子學生設立的大學預備學校。在日本,根據學生高考的成績,把大學分成了三六九等,在一流學校中的教師能得到賞識和晉陞,並獲得相應的薪金。相比之下,美國的公立學校則達到了幾乎是壟斷的地步——沒有衡量工作好壞的標準,既沒有學校體系內部的競爭,也沒有來自外部的競爭。這種情況已開始發生變化。在明尼蘇達州(該州在傳統上一直是社會創新的先驅),家長可以把自己的孩子送往本州中的任何學校,州政府為從學校管區外來的學生償付學費。這是走向擔保人體制的第一步,在這種體制之下,州政府為家長與孩子所選擇的學校支付學費。公立學校的院外集團強烈地反對這種做法。但它又能抵制多久呢? 
  大家都認為芝加哥的公立學校是美國最差的學校。而在其相鄰的芝加哥天主教教區的教會學校中,來自芝加哥地區最差的貧民區的黑人兒童卻有著不錯的學習成績。這些成績斐然的學校經常面臨財政危機。而對於芝加哥城區的黑人家長來說,即便是為數有限的學費也意昧著一種犧牲。芝加哥面臨著兩種選擇:要麼繼續提供學費,以便使本市的黑人能夠把子女送到可以學到知識的學校;要麼黑人(他們是芝加哥最大的投票團體)拒絕交納教育稅,從而使該市的公立學校慢慢地衰落(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而芝加哥的白人,無論貧富,早已拒絕去市公立學校。他們或者搬到郊區,以便進入體面的學校,或者讓孩子進入擁有高標準和嚴格的紀律講能學到知識的私立學校。 
  在紐約州的羅切斯特,美國教師協會於1984年與該城市通過談判達成了一個新協定。該城市為那些達到不斷提高的高標準的教師提供更多的薪水,並解雇那些不能達到標準的教師。只要把紀律、教育標準與競爭機制引進學校,那麼,可以肯定,這種學校儘管不能創造奇跡,但完全能勝任傳播普及性文化這一高質量的工作。與給予學生以繼續學習和渴望學習的能力和知識相比,傳播文化(即使是傳播與知識社會相適應的高水準文化)更容易。沒有一種學校制度已解決了這一問題。有一句拉丁格言:我們不是為學校而學,而是為生活而學。但老師與學生從沒有認真對待過這個問題。實際上,除了醫學院。法學院和工商學院等職業學校以外,尚沒有哪個學校去測試一下學生在畢業10年後能否記得他們學過的專業——無論是數學。外語,還是歷史——儘管他們在學校時獲得了很好的考試成績。但我們的確知道人們是如何掌握學習方法的。事實上,我們在2000年前就知道應如何學習了。偉大的希臘傳記作家與歷史學家普魯塔克是最早撰寫培養兒童書籍的最富有智慧的作家,他於公元1世紀在一本薄薄的。引人入勝的《培養兒童》一書中就已闡述了學習方法。這種方法的要求是使學習者取得成就。這種方法強調學習者的能力與天賦,以便使他們在任何有所作為的領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所有那些教授年輕藝術家(音樂家、演員、畫師)的教師都瞭解這一點,所有那些教授年輕的運動員的教師也明白這一點。然而學校並無這些要求。它們強調的是學習者的弱項。 
  當教師召見一個10歲孩子的家長時,他們經常這樣說:「你們的吉米要在乘法口訣表上下功夫,他這方面太差了。」他們很少這樣說:「你們的瑪麗在寫作方面很不錯,為了寫得更好,今後她應多寫」。教師(從小學到大學的老師都是這樣)常強調學生的弱點,並為此振振有辭:無人能預見一個10歲孩子在10年或15年後做什麼。人們不能扼殺孩子的其他選擇。學校應該給予學生以基本的技能,使他們可以應付未來的需要。他們應能發揮作用。但是,人們不可能把業績建築在弱點上,甚至不可能建築在已被改正的弱點上。人們只能把業績建築在特長上。但學校常常忽視這一切,認為這一切是無關緊要的。特長不會產生問題——而學校卻是針對問題進行教育的。 
  在知識社會中,教師必須學會這樣說:「我要使你們的吉米和瑪麗多作寫作練習。孩子的這種天賦應被開發與完善。」正像在下面要進一步討論的那樣,新的教學方法將使這種目標的實現成為可能。的確,開發與完善人的天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強調人的特長。 
  但是,我們需要的教育制度也應強調知識的責任。「知識就是力量」是一句老話,現在第一次閃爍出真理的光芒。作為一個整體的知識工人將成為「統治者」。他們也將成為「領導者」。這就需要精神氣質,價值觀念與道德標準。「道德教育」在今天已變得聲名狼藉。為了壓制思想、討論和不同意見,還為了灌輸對權威的盲目服從,「道德教育」常被過多地濫用。事實上,這種「道德教育」已變成「不道德教育」。然而,從孔子到拉格比的阿諾德,這些教育大師都知道:沒有道德價值觀就沒有教育。如果按照現代教育所建議的那樣去拋棄道德價值觀,那麼其結果只能意味著教育將傳播錯誤的價值觀。它將傳播漠不關心、毫不負責和玩世不恭。知識社會中教育的道德價值觀是什麼,這個問題將引起激烈的辯論。然而,道德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以及屬守道德價值觀將是主要的。有知識的人必須學會承擔責任。

              作為社會目標的教育

  今天,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大部分學校教授的科目是一樣的。作為一種規則,教學方法在幾個世紀中都未發生變化。雖然學校本身看起來形式一律,但教育的社會目標(即教育試圖改造的社會以及教育想塑造的統治者和領導人物)則千差萬別。 
  教育的社會目標是一目瞭然的概念,也是一個最古老的概念。中國的理想是讓儒家學者與紳士成為統治者。這一概念早在公元前就提出來了,並在不遲於公元7世紀的唐朝正式定型,一直延續到今天。當代中國的高等教育在結構和基本價值觀上仍有很多儒家學說的東西,儘管在內容上已不是儒家學說。 
  在西方,類似的概念直至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才被提出來。於是,耶穌教教士第一次發現,印刷的圖書,使他們有可能通過對高等教育的壟斷,來獲得對國家政治與社會的控制。他們設計出最早的近代學校,以使自己成為那些名門子弟和學者。不久,一位名叫揚·阿莫斯·誇美紐斯的捷克人(提倡普及教育的先驅)發明了教科書與識字課本。他希望這些東西可以使他的同胞在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期的苛政之下,依然保有新教教徒的本質。誇美紐斯認為,識字可以使人們在自己家中閱讀《聖經》。直到今天,仍有為數可觀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是新教信徒。
  在18世紀,整個西方都贊成把學校與教育視為重要的社會力量。深受科姆尤斯思想的影響的北美殖民地,從一開始就把學校視為公民的塑造者。托馬斯·傑斐遜為弗吉尼亞制訂的教育大綱正是自中國的孔子以來最為全面的教育方針。它提出了不分貴賤普惠眾生的主張,並致力於培養民主精英。在19世紀,當向美國移民由涓涓細流變成滔滔洪川之時,美國的學校成了使新移民美國化的途徑與灌輸美國信念的場所。學校的這一功能比其他因素顯得更卓有成效,以至於一個世紀後我們把它作為實現種族平等的工具。 
  幾乎與此同時,美洲殖民者發展了他們的普及教育體系——18世紀的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曾在歐洲創立了這種體系。約瑟夫二世致力於發展高等教育(即『大學預科」),並以此作為其社會政策的核心。「大學預科」教授的課程與耶穌會學校和北美殖民地的學校教授的課程相同,但其目標卻與上述學校南轅北轍。約瑟夫準備從天主教會手中奪取對教育的控制,他要使受過教育的人世俗化和反對僧侶統治,他還要使有能力的年輕平民獲得社會流動性。在把教育作為一個社會代理人方面,奧地利的大學預科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它使奧地利在不斷升級的民族主義衝突與危機之下,完整地生存了150年。其畢業生雖然是用奧地利帝國的多種語言教育出來的,卻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如出一轍的精神氣質。在1918年帝國解體以前,他們組成了一個受過教育的統治階層,他們共同克服了語言與民族根源方面的障礙。 
  幾乎與此同時(18世紀中葉),在遙遠的日本,「文人」(即「文人學士」或人文主義者)用教育創造了新的思想與新的社會階層。他們反對以血緣和三個世襲階層(武士、農民與市民)為基礎的世襲統治,以高級學者階層取而代之。在這種高級學者階層中,重要的只是學者、書法家或藝術家的成就。他們奠定了現代日本的基礎。在100年之後的1867年,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終於垮臺,明治維新開始。所有的新領導人都是書畫家貫名海屋和賴山陽等傑出的文人於70年前創立的學院的畢業生。 
  拿破侖竭盡全力地更新了教育機構,以締造一個煥然一新。改弦更張的新法國。尚未稱帝之前,他就創建了大學,將其作為培養精英的學校。培養教師的師範學校與培養工程師的技術學校是為了保證使法國無法回到大革命前的社會與政治中。他們要給法國帶來一個富有才智的統治階層——這個階層不是由貴族組成,他們反對僧侶統治,提倡民族主義。直到今日,大學仍在塑造著法國的統治精英,並通過他們塑造法國政府與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與思想境界。 
  幾年之後,但仍然處於拿破侖戰爭期間,威廉·馮·洪堡——普魯士政治家。大學者和現代語言學的先驅——於1809年創立了第一所現代大學。作為對拿破侖的回答,洪堡的柏林大學如同拿破侖的大學一樣,旨在為由普通人組成的精英提供教育。但其目的卻並非為了防止舊政權的復辟,而是要使這種政權能夠統治革命後的社會。洪堡所創立的大學的任務在於為社會提供一個學術自由領域。它還想提供另一個自由領域即市場經濟。這兩個領域聯合起來,共同支持一個絕對的君主制,並使之繼續存在。這就是所謂的「法制國家」,在這一種政治制度中,統治者是「法制下的國王」,而不是「人民」。它以種種不同的形式一直持續到1918年。事實上,直到1933年納粹上台時,它才真正被廢止。 
  近代高等教育的最後一位塑造者是托馬斯·阿諾德博士,著名的「拉格比的阿諾德」。每一種早期的高等教育制度——中國的。美國的、奧地利的、日本的、法國的和德國的——都把學校視為社會流動的催化劑,即通過這種流動,使才華橫溢。奮發有為的「下等階級」人士可以進入社會上層和獲得社會地位。而阿諾德的公立學校卻旨在使階級體制永世長存。它是一種教育「紳士」的學校,而「紳士」是天生的,不是學校教出來的。由於阿諾德把公立學校變成了出身高貴的人的寄宿學校,英格蘭的學校制度遂成為社會流動的障礙。常有人指出,無論以何種方法來衡量,19世紀英格蘭的社會流動性超過了除美國以外的任何西方國家。但是英格蘭直到今天仍要為強烈的階級意識與階級感情付出代價。這是因為,在各種高等教育制度中,英格蘭的學校不允許(更談不上吸收)年輕有為的下等階層中的年輕人進入領導集團或使其承擔起碼的社會責任(與此相比,蘇格蘭的學校與大學在18世紀被發展成社會流動的最有效的催化劑。

           教育在知識社會的社會目的與貢任

  關於教育在知識社會新現實中的社會目的與責任問題,將會有(應該有)嚴肅討論。這是一個重要的決定,不能通過鼓掌或漠不關心的方法來作出。一些主要的要求早已顯而易見。 
  ——存在於知識社會而又服務於知識社會的教育將擁有一種社會目標。教育不可能沒有價值,沒有一種教育制度是無價值的。 
  ——所需的教育體系必須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它不能使高級知識分子與「另一半人」之間的分界線成為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有才能。有作為的人應該受到教育,並通過教育向社會上層移動,無論其出身。貧富以及以前所受的教育如何。這方面的變化已初露端倪。比如在日本,教師應關心班上的小學生,並保證使他們在學習上出類拔萃,從小學升入初中,從初中升入高中,從高中升入大學。日本的教師不但是教室中的園丁,而且還是學生與家長的參謀。德國利用其傳統的學徒培訓制為學術上的進步創造了一種平行的階梯。有人從向學術方向發展的中學(即傳統的大學預科)升入大學。有人進入學徒計劃,在這個計劃中,年輕的男女學生一周3天工作,3天學習,這樣既能取得實踐根底,又能獲得理論基礎。這使得他們可以去高等技術學校深造,以得到一張畢業證書,這一證書為他們今後的晉陞(尤其是在商業界的晉陞)提供了機會。 
  然而至今最有前途的探索還是美國的方法。在其他所有教育體制中,學生必須在適當的年齡取得某種適當的畢業證書,或初中、或高中、或大學。在德國,學生可以在大學裡呆7—10年一一也可以呆一輩子。但是,除非他們在19歲或20歲時進入大學,否則他們就很難進入。日本、英國。法國的情形也大致相同。在美國,中途退學的學生則被鼓勵在日後重返學校以得到高中或大學的畢業證書。 
  ——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每個學校都把自己視為教育的終點。一旦學生上完足夠的學期,其教育過程即告「完成」。在知識社會中不存在這種「完成的教育」。它要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入學校。人們的再教育尤其是醫生、教師、科學家。管理人員。工程師與會計師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再教育,必將成為未來發展極快的新行業。但是到現在為止,除了美國和一定程度上的英國之外,其他國家的學校和大學仍然對再教育不是退避三舍,就是充滿疑慮。 
  ——教育無法再局限於學校之內。每個工作單位都要成為學校。日本的大型組織(政府機構和商業機構)早已認識到了這一點。而在這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仍然是美國。在美國,僱主(商業、政府機構和軍事部門)在教育與培訓其僱員(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僱員)方面所花的經費和精力與國內所有大學與學院所花的經費和精力相仿。歐洲的跨國公司也越來越重視對其僱員(尤其是經理)進行繼續教育。 
  ——最後,教育的社會責任在於防止「精英管理」退化為「富豪統治」。畢業證書的獲得應憑才能和智慧,而不是憑借財富。只有這樣,才能允許獲得好工作和好職業的途徑依賴於畢業證書。為了不使畢業證書成為能力的障礙,而是使其反映出這種能力,人們必須倍加小心。畢業證書不應該像阿諾德博士在英格蘭的公立學校那樣成為「等級」的標誌。這種威脅早已在日本成為現實。在這個以「精英治國」而著稱的國度中,大學不收或收取極低的學費。然而越來越多的富家子弟進入優秀的大學,從而獲得了在政府部門與企業中的前途光明的職業。對日本青年來說,除非在家裡有一個進行學習的房間,否則在入學考試中將面臨很大困難。而對於一個人滿為患的國家來說,只有相當富有的人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 
  富有家庭的孩子與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總會有一些優勢。然而這種優勢不應該成為其他孩子不可逾越的障礙。一個辦法——在美國這是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允許學生從畢業後的收入償付高等教育費用。在現代經濟中,沒有什麼投資會像高等學位這樣帶來巨大的收益,因此,讓納稅人去資助學生是毫無道理的。但當他們仍然是學生的時候,他們沒有錢。正義。公道與經濟學都要求他們在畢業後用高等學位所獲得的超出平均水平的工資來報答社會。

               受過教育的人

  教育刺激著經濟發展,教育左右著社會,但是教育是通過其「產品」(即受過教育的人)來達到這一目標的。 
  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既要為生活做好準備,又要為謀生做好準備。蘇拉格底與拉格比的阿諾德都只強調「精神生活」,而把「謀生」不是視為庸俗就是無足輕重。但是在所有的社會中,像哲學家蘇格拉底那樣清心寡慾的人畢竟微乎其微,很少有人像阿諾德「紳士」那樣有一個腰纏萬貫的父親。其他所有的教育哲學觀總是要在二者之間尋求平衡;知識社會中的教育觀也是如此。它既不能容忍有知識的野蠻人(這種人過著吃穿富足而精神貧乏的生活),也不能容忍有文化的非專業性人才(這種人缺少責任感與效益)。在知識社會中,教育在傳授獲得效益的技術時還必須傳授「美德」,這兩點是現在的教育制度都做不到的——其原因在於我們從未問過:在知識社會中,受過教育的人是一種什麼樣的人? 
  現在,尤其在美國,我們常聽到人們抱怨「人文學科」在衰落或消亡。大量書籍哀歎人們對文明與文化賴以生存的偉大傳統全然無知。這些抱怨與感歎言之有理。今天有這樣一種危險:有知識的野蠻人將充斥社會。這是誰的過失?有人說,今天的年輕人不能被「傳統」吸引,他們具有「反歷史」傾向。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某種方式使傳統和歷史與青年人的經歷、社會以及需求聯繫起來,那麼,他們就會熱情地對歷史和偉大的傳統作出反映。年齡稍大一些的人是再教育的接受者。他們往往不能得到足夠的倫理學知識和歷史知識,沒有讀到足夠的經典文學名著,他們缺乏有助於瞭解自身經歷和生活。工作中面;臨的挑戰的足夠的知識。他們也不瞭解基本的科技知識,不瞭解政府與政治的方式與價值。一句話,他們缺乏那些構成廣義上的文科教育的一切知識。 
  然而我們應該使這一切變得有意義,並使它突出我們所處的現實。有必要恢復「人文學科」的本來面目:使其成為幫助我們觀察和指導正確行動的燈塔。這不是學生的工作,而是教師的職責。60年前,即1927年,法國哲學家朱利安·本達出版了(知識分子的背叛卜書,對他那個時代的那些使真理屈從於左的或右的種族偏見與政治教條的學者與作家提出了嚴厲的批判。本達的批判是有預見性的,他預見到了希特勒時代德國知識分子對真理的背叛行為和30年代以及二戰後的20年或30年間那些政治同情者和斯大林主義者對真理的背叛行為。聽任人文科學被瞞上欺下、目空一切或懶散的行徑所窒息,也是一種背叛。知識社會的出現將迫使我們把過去的成就與智慧集中在現實的需要和弊端上。這正是學者和人文主義者對謀生的貢獻。 
  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在於我們有必要使學生為謀生做好準備。我們的教育體系從沒有想到如何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與工作的現實,從而使他們得心應手。我們的學校必須正視這一事實:在知識社會中,大部分人將以僱員的身份來謀生。他們要在組織中工作成效卓著。這個事實恰好與今天的教育制度的設想截然相反。阿諾德的公共學校是以這樣一種設想為基礎的:它的畢業生將成為社會的領導人。阿諾德的公共學校沒有指望其畢業生成為「僱員」。美國與德國大學所培養的專業人員能單獨地謀生,至多也不過是參與小規模的合夥。尚沒有任何教育機構(即便是攻讀管理學的研究生院)試圖向學生提供作為某個組織中的一員發揮作用的基本技術:以口述和書面(簡練地、清楚地)方式表達思想的能力;與別人合作工作的能力;籌劃與指導自己工作、貢獻與職業的能力;以及把組織作為個人奮鬥和實現價值觀的工具的技巧。 
  順便說一下,這些就是2500年前蘇格拉底在《柏拉圖對話錄》中,所談論的不虛度一生的關鍵。

               從教授到學習

  現在我們知道了人們是如何學習的,也知道了學習與教授並非同一個事物的正反兩面——它們是彼此截然不同的過程。能被教授的知識只能被教授,用其他方法是學不到的;而能學習到的知識只能通過學習來獲得,難以通過教授來得到。這種新的見解將越來越把重點轉向學習。幾千年來,人們一直以教學為重點。今天的教師仍以3000年前的方法進行教學。尚沒有人發明一種能替代這種教學方法的新方法。但是,直到19世紀末,人們才開始問:我們是如何學習的?人們一旦提出這個問題後,新的知識與見解便開始迅速積累。 
  由於新的知識總要通過長時間後才能變成技術和被人應用,我們對學習的瞭解遠遠超過了學校對這種知識的運用。然而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把關於學習的新知識付諸實施的階段。我們早已知道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式。確實,學習如同人的指紋一樣充滿著個人的特點。世上沒有哪兩個人的學習方式是相同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注意力範圍。如果把其他人的速度。節奏與注意力範圍強加在某個學習者身上,那麼,他就不會學到知識或學到很少。他只會感到疲倦和產生牴觸情緒。 
  但我們還知道,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學習不同的科目。大部分人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即以不斷的練習與重複)來學習乘法口訣。然而數學家並不學習「乘法口訣」,他們只是領悟它。同樣的道理,音樂家並不學習如何識譜,他們只是領悟它。沒有一個運動員,生來就必須學會如何投球。某些東西必須通過教才能學會——這不僅僅限於價值、見識或內涵。教師應發現學生的長處和把他的才能引向成功。即使是莫扎特,如果沒有一個音樂老師的父親,也難於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天才。學習的對象是課目,教授的對象是人。 
  現在,我們能把這種新知識付諸實施了。原因之一是人口方面的變化。因此,學生不再被局限在只有一種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的學校中,只有那些小村莊才採用這種單一的方法。學習者可以選擇學校,這些學校很近,無論是步行。騎車或坐公共汽車都能到達;每所學校都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學習環境。未來教師的使命在於為每個學習者指出其學習方式,並將他們送到最適合其學習能力的任何學校。

                學習新技術

  新技術將迫使我們作出這樣的變化,因為這種技術是學習的技術,而非教學的技術。40年前加拿大人馬歇爾·麥克盧漢首先提出,改變中世紀大學的並不是文藝復興運動,而是印刷書籍的出現。麥克盧漢那句有名的名言「媒介就是信息」未免有些誇大其辭。但是「媒介」確實意味著什麼信息可以被輸出與接收。同樣重要的是,媒介也決定了什麼信息不能被輸出與接收。媒介正在迅速變化之中,正像印刷書籍成為15世紀的教育的「高科技」一樣,在20世紀中,計算機、電視。錄像帶已成為教育中的高科技。因此,新技術將不可避免地為學校與學習方式帶來極其深遠的影響。印刷書籍遭到了15、16世紀學校校長的頑強抵制。這種抵制直到17世紀初,耶穌會教士和科梅紐斯創立了使用印刷書籍的學校後才停止。但印刷書籍從一開始就迫使學校在教學方式上作出根本性的改變。在此之前,學習的唯一方法是含辛茹苦地抄錄原稿或是專心傾聽講座和背誦。突然之間,人們可以通過閱讀來學習了。今天,我們正處於類似於技術革命的初期,而這場技術革命的勢頭更大。電子計算機與印刷書籍相比更易於被人們接受,對兒童來說尤其如此。計算機具有無限的耐心。無論使用者出了多少差錯,計算機總能再作一次嘗試。聽命於學習者的計算機是任何一個課堂裡的教師都無法比擬的。在繁忙的教室中,教師不可能單獨給每個學生以時間。相比之下,無論使用者是一個聰明。愚笨或中等的學生,無論他想學的課程是容易還是難,無論他想學新知識還是溫習,計算機總是隨叫隨到。與印刷書籍不同的是,計算機有無窮無盡的變化,令人興趣盎然。 
  還有電視以及由此而來的一整套直觀教學方法。一個30秒鐘的電視商業廣告所使用的教育方法要勝過老師在一個月內所使用的各種教學。電視商業廣告所宣傳的主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所表明的技巧。專業性和說服力。因此,今天帶著某種期待走進學校的兒童注定要感到沮喪和失望。他們期待著一種超越大多數教師力所能及的教學水平。學校將被迫使用越來越多的計算機、電視、電影、錄像帶和錄音帶。教師將更多的扮演監督者與輔導者的角色——可能更像幾百年前中世紀學校的教師。教師的工作將是幫助。引導。舉例和鼓勵學生,而不是以教授課程為主。 
  印刷書籍在西方引發了一次空前絕後的熱愛知識的浪潮。它使得社會各界人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在自己的小天地中與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進行學習。它還能使那些被距離和地理隔開的人一起學習。在西方,產生「學問」的決定性事件並不是「重新發現古代」——古代從未消失過,而是印刷書籍的新技術。計算機與新技術會再次激發人們熱愛學習嗎?如果你看到那些七。八歲的孩子花1個小時在計算機上做一個數學程序以及更小的孩子在觀看「芝麻街」電視節目時,你就會感到引發這場革命的彈藥正處於積累過程之中。使學校竭力壓制這一趨勢,由新技術帶來的學習的樂趣仍會產生巨大影響。在美國與日本,越來越多的學校在經過30年的對新技術的頑強抵制之後,開始熱衷於使用新技術,把新技術充實到教學方法之中,並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願望,這種願望是受教育的實質所在。

               知識是什麼?

  當15世紀出現印刷書籍時,構成「知識」的內容如同傳播知識的方法一樣,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現在正處在同一個轉折點上。今天,我們很像印刷書籍出現時的經院哲學家;在過去的200年間,專業化是取得新知識與傳授新知識的最佳途徑。這在今天的自然科學中依然如此。而在其他方面,專業化正在成為獲得知識的一種障礙,而在使知識發揮效益的過程中,專業化更成為一個絆腳石。學術界把一切印刷成書的東西都看成是知識,但這肯定並不是知識,它只是未經加工的數據。知識是可以改變某些事物或某些人的信息——或成為行動的基礎,或使個人(或機構)具備採取不同的和更有效的行動的能力。就此而言,那些新「知識」很難建樹。 
  僅在50年前,當時最有水平的學者常寫暢銷書。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和約瑟夫·熊彼特(本世紀兩位偉大的經濟學家)都不是「普及讀物作者」。但他們的著作都為許許多多的非經濟學家如饑似渴地閱讀。30年代,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托因比並沒有作迎合大眾的嘗試;伊迪絲·漢密爾頓與維爾納·耶格爾這兩位古典主義者撰寫的關於希臘的專著同樣沒有試圖去取悅於大眾。但是他們的著作如同當年著名的美國歷史學家的著作一樣,常被列入暢銷書的行列。他們的後輩在今天不得不自己出錢,以便使自己的論文登在學術雜誌上,儘管這些論文連他們的同事都不看。 
  今天我們不再接受這個古訓:學者的使命在於向大眾普及知識。然而,在普及知識以前,不會出現新的知識。讀者在那裡渴望知識。每當優秀的學者(如美國歷史學家巴巴拉·塔奇曼。法國歷史學家費納爾德怖勞德爾。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以優美的文體推出一本著作時,它就會立即引起轟動。這種蒙昧主義應歸咎於誰或歸咎於什麼?這個問題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學術專家的學問不再成為「知識」了。它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博學」,在最壞的情況下,僅僅是「數據」而已。200年來一直產生知識的學科與方法,現在已不能產生其足夠的知識,至少在自然科學之外是這樣。跨學科與交叉學科研究的飛速發展表明,新知識不再產生於某一學科之內,而在19世紀與20世紀中,教學、學習與研究總是圍繞著學科開展的。 
  1943年,德裔瑞士作家赫爾曼·赫塞出版了他最後一部著作《盧迪老師》。在這部著作中,赫塞塑造了一群隱世蟄居的知識分子,他們以演奏中國音樂和猜難解的字謎作為消遣,但不與庸俗的外部世界作任何接觸。事實上,赫塞心中想的是納粹統治時期,德國的思想家與作家從現實中隱退到內心世界的完美。然而到最後,赫塞書中的主人公拋棄了這種「內心流放」的學術遊戲,重新回到骯髒、喧囂。污染與腐敗的現實世界中去,重新回到真正的知識中去。現在的知識分子並沒有希特勒時代德國知識分子的那種借口,但他們卻一頭扎進了赫塞所描寫的那種遊戲中去。現在,他們是否會被迫重新使知識發揮效益,重新使知識成為真正的知識?
  學校與教育在未來肯定會面臨變革——知識社會需要這種變革,新的學習理論與學習技術也將引發這種變革。我們當然不知道這種變革何時來臨。但我們卻可以有把握地確定這種變革在哪裡發生和對誰影響最大:美國。部分原因在於美國擁有最開放、最靈活,以及最分散化、最少干預的教育體制,但部分原因也是在於它又是當前令人最不滿意的教育體制——就這方面來說是事出有因的。

             十四、學習方法的革命

  在新知識社會,人力資源是公司的競爭利刃。由於新的知識總要通過長時間後才能變成技術和被人應用,我們對學習的瞭解遠遠超過了學校對這種知識的運用。然而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把關於學習的新知識付諸實施的階段。我們早已知道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式。把教室搬到電腦屏幕上,「虛擬教室」將伴孩子們成長。在家上課與在學校上課將同時並存於現行教育中。對成人來講,對每個年齡段的人來講,你都可以從小學一年級學起,至到拿到大學文憑。交互教育方式是一種遠程教育,它將伴你終生。

               記憶力的革命

  所有的記憶,都可分成純為個人的記憶和社會共有的記憶。個人記憶隨著個人的死亡而消失。而社會記憶卻永久存在。我們能夠儲存和回收共有記憶的能力是驚人的,這正是人類進化結晶的奧妙。我們創立。儲存和利用社會記憶方法的任何重大改革,都會深深觸及我們命運的根源。 
  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兩次社會記憶的革命。今天在建設新的信息領域時,我們也處於另一場這樣變革的邊緣。在原始社會,人類被迫把他們儲存的共有的記憶和個人記憶放在同一個地方,這就是儲存在個人的大腦中。部落的長老,聖人以及其他人,以歷史,神話,口頭傳說,傳奇等形式,把記憶保存下來,並且用語言,歌詠,頌歌等形式傳給他們的子孫:怎樣取火,誘捕小鳥的最好方法,怎樣扎木伐,搞芋頭,怎樣削尖犁杖和飼養耕牛。所有這些積累起來的經驗,都儲存在人類大腦的中樞神經和神經膠質以及神經原的觸處中。 
  只要這種情形依然存在,那麼社會記憶的範圍就必然有限。不論長一輩人的記憶如何驚人,歌曲和課文如何容易記憶,人類大腦可供儲存記憶的空間,總是有限的。 
  第二次浪潮文明衝破記憶的障礙。它傳播了群體文化,它保存了系統的業務記錄,建造了上千個圖書館和博物館,發明了檔案櫃。一句話,它把社會記憶擴展到人們大腦之外,找到了新的儲存方法,這樣就衝破了原來的局限。由於積累起來的知識的儲存增加了,它又加速了發明和社會變革的進程,使第二次浪潮文明,成為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急劇變化和不斷發展的文化。 
  今天,我們正向一個完全新的社會記憶階段躍進。傳播工具急劇地非群體化,新的傳播工具的發明,衛星繪製全球地圖,醫院採用電子傳感器觀察病人,公司檔案計算機化。所有這一切,都說明我們能把文明活動的微末細節都精確地記錄下來。除非我們毀滅地球和隨之而滅亡的社會記憶,否則我們不久將獲得幾乎能保持全部文明紀錄的能力。第三次浪潮文明,將擁有關於自己並受自己支配的有條理的信息。這一點,在二十五年前幾乎是不能想像的。 
  但是,向第三次浪潮社會記憶的轉變,並不僅僅限於量的變化。就像已經發生過的那樣,我們還正在向人類記憶輸人生命。 
  當社會記憶儲存在人類頭腦中時,它不斷地被侵蝕,更新和變動,不斷地以一種新的方式組合,再組合。它是積極的,能動的。它確確實實是充滿著活力,是有生氣的。 
  當工業文明把很多社會記憶從人類頭腦中取出來時,記憶變成了客觀對象,體現在人工製品,書籍,工資單,報紙,照片和電影中。但是一旦符號被寫在紙上,複製在照片上,攝人電影中,印刷在報紙上,就變成消極靜止的東西了。只有當這些符號再一次被人腦所吸收時,這些東西才變活了,並且以一種新的方法操縱和重新組合。第二次浪潮文明在急劇地擴大社會記憶的同時,實際上也將社會記憶凍結了起來。 
  第三次浪潮信息領域所以成為歷史性的大事,不僅是它極度地擴大了社會記憶,並且還把它起死回生。因為計算機能處理它儲存的數據,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現象:社會記憶變得既豐富又活潑。這兩者的結合,證明是有推進力的。 
  這種情勢將釋放出新的文化能量。因為計算機不僅能幫助我們將「瞬息即變文化』組成或合成為現實的有條理的模式,它也開拓了可能的極限。圖書館,檔案櫃都不能思考,更不用說用非傳統的方式來思考了。但是相比之下,我們可以要求計算機「思考難以想像的和以前沒有想到的事情」。這樣就有可能出現大量新的理論,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藝術見解,新的技術進展,新的經濟和政治的創見。老實說,在此以前,這些事情都是難以置信和不能想像的。這樣,它促進了歷史變革,向第三次浪潮多樣化的社會挺進。 
  在過去所有社會中,信息領域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工具。第三次浪潮使這些工具成倍地增加了。但它也同時第一次在歷史上為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訊交流,甚至更令人驚訝的是,它為人和周圍智能環境的交往,提供強大的設施。當我們高瞻遠矚這一雄偉的圖景,信息領域的革命顯然至少和技術領域,能源體系以及社會技術基礎的革命一樣,具有激動人心的變化。 
  建設新文明的工作,將在各個方面集中全力奔騰向前。

                成人教育熱

  當今,成人教育日益迅速地發展起來。過去10年中經濟與政治的巨變猶如浪潮把成年人推回到學校的課堂。 
  這些新型的終身學習者有:想要改行的人,向上流動的管理學碩士,迅速發展的科技領域中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重返勞動市場的家庭主婦,經理,原來的汽車工人和鋼鐵工人等。 
  某一位繼續教育指導人說:「進校IJ聽課的每一個人都是為了找職業。很少有人是為了充實自己。」 
  而這個時候,成人教育發展起來了。作了很多改變的學校——為了迎合當今30多歲的大學畢業生的需要——把一個人口學的挑戰轉化為一個有利可圖的機會。他們不是重新改組來對付少數全日制學生,而是增加機構來滿足為數眾多的業餘學習的大學生的需要。 
  成人教育新高潮最有革命性和最有意義的方面在於它的教學地點和時間。 
  我們正在逐步按照成人終身學習者的方便,而不是按照學校的要求來安排課程表重新創造教育。 
  為了使今天的教育得到最大的復興,學校必須設在學生的所在地:辦公室,電視機前,美國的硅谷,甚至在火車上。 
  大多數成功的成人教育課程,是能夠結合學生所在企業的實際並加以理論化,以便使學生「學習如經營」企業的課程。

                教育與公司

  美國公司自身也在經歷著不同尋常的變化,實際上是憑自己的力量把公司轉變成規模巨大的。名副其實的大學,從而對傳統的教育制度提出挑戰。 
  公司作為教育積極分子的新角色充分說明教育與公司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教育的工作就在於為學生的一生——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工作——作好準備。然而,當今,工作單位所需要的和學校所能提供的二者之間卻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是如此之大以致迫使企業必須大步跨入教育領域。 
  今天準備不足的畢業生將成為公司明天的包袱。美國有3/4的大公司要對僱員進行補課和基本技能訓練。根據美國培訓和發展協會的數據,僅僅是補閱讀課每年就要花公司3億美元。由於工作人員不會閱讀所犯的錯誤,公司就要損失幾百萬美元。僅僅是這一原因就足以使很多公司轉而扮演教育積極分子的新角色。 
  現在公司在充當兩個新角色——積極分子和教育工作者。積極分子謀求提高教育質量的途徑;教育工作者則要求公司成為一所供終身學習的大學。

              公司教育積極分子

  在美國,公司作為教育積極分子的角色是眾所周知的。到學校擔任教學,為學校提供教學設備,以及向青年人顯示出角色作用的企業家的人數空前增長。公司在對文盲宣戰中發揮了出色的作用。 
  高技術公司是美國教育對付嚴重缺乏自然科學與數學教師的秘密武器。一批工程師。計算機科學家以及其他專業人員,已經辭去了公司的職務去從事富有革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交流項目。 
  美國公司正在從事著空前規模的教育實驗。它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建議,諸如為每一個教室提供一台計算機,保證每一位大學畢業生能得到一份工作等等。 
  企業與公司對於扮演新角色的興趣還不是很濃。由於美國聯邦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撥款日益減少,所以教育工作者鼓勵在企業公司與學校之間建立各種各樣的合作關係。 
  在這方面,美國企業與公司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了,他們對學校的貢獻的基本方式就是捐助資金。

               公司也是大學

  當今,大學越來越像是企業,而公司也越來越像是可供終身學習的大學。 
  對於人是公司的至關重要的資源——也是公司最大的知識庫——的認識正在日益加強公司對培訓和教育的關注。歸根到底,公司總是會願意對人員及其技能進行培訓和教育投資,而其程度相當於對於設備的投資。 
  信捷公司的唐·伯爾在談到該公司的硬資產時,他指的不是飛機而是人(他說,飛機屬於軟資產)。 
  用摩托羅拉公司(Motorola,Inc.)總裁羅伯特·高爾文(Robert Galvin)的話來說,人是「最高的高技術」。 
  卡內基教育基金會的一份關於教育水平的報告進一步肯定了我們長期以來的猜想: 
  美國企業公司的培訓和教育規劃如此廣泛與深入,實際上代表著全國公私立學校、學院以及大學的另一個體系。 
  內爾·尤里奇博士是題為《公司課堂:學習的企業》的卡內基教育基金會的240頁的報告的作者。他說:「深深扎根於美國企業界並在世界各國廣為採用的替代的教育體系已經成熟並在不斷發展。」 
  該報告說,公司每年花於教育和培訓的錢約為600億美元,這一數額相當於全國四年制學院和大學的費用。大約有800萬人在公司內學習,這一數字也相當於在高一級的學校註冊入學的人數。 
  公營和私營企業每年所花費的總計高達1000億美元,尤里奇博士認為這個數額太高了。 
  尤里奇博士說,由於公司對於傳統的教育體系不滿意,所以制訂了公司的教學計劃。但是現在,據卡內基教育基金會的報告,由於利潤的動機,公司的教育在試驗新的教學方法——特別是有了計算機和其他技術方面比傳統的教育要有效得多。 
  該報告用文件的形式表明了公司正在轉變成終身教育的機構。 
  ·至少有18家公司和協會有權授予學位。 
  ·王安公司、阿瑟一安德森(Arthur Andersen)會計師事務所。休曼納保健管理系統等都有權授予碩士學位,而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則有權授予博士學位——不僅面向本公司僱員,而且也面向公眾。 
  ·施樂公司、國際商用機器公司以及控制數據公司等擁有400所大學校園和建築物。 
  ·「教育巨人」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僱員的教育方面一年花7億美元。 
  關於公司教育方面我們還瞭解什麼情況呢? 
  美國培訓和發展協會簡略地提出公司培訓和教育方面的概況: 
  ·信息公司通常進行較多的培訓,而財務。保險和專業服務的人員則得到最多的培訓。 
  ·大多數培訓的內容都是與企業有關的一些課題。 
  ·大型公司基本上都配備有專職教師,金融。交通運輸企業也配備有專職教師。 
  ·在大多數公司中,3/4的培訓主要是針對白領工人的。 
  ·大部分的培訓主要是針對25—34歲的人員的。 
  ·最有主動性的人通常得到最多的培訓,因為在公司內,個人必須提出要求,然後才能被接受進行培訓。 
  有時,企業內的教育是對新近僱用的管理碩士進行單科補課。有些公司抱怨說,現在的管理碩士「多如牛毛」,但是,公司需要的是「會做人的工作」的經理。塔登計算機公司。美洲銀行等都要讓新僱用的工商管理學院畢業生接受關於人際關係技能的訓練。 
  通用電氣公司負責招收專業人員的主管人羅伯特·米爾斯(Robert N Mills)說:「我們恰恰希望工商管理學院不要把學生的弦擰得太緊。」他進一步說,管理碩士必須忘掉他在工商管理學院所學習的一部分內容,以便滿足通用電氣公司的需要。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管理與技術教學計劃主任威廉·漢密爾頓(William Hamilton)得出結論說:「未來的工商管理教育可能會以公司為主。」 
  公司教育可以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方式:夜校,工作時間內學習,公司贊助的定期不脫產輪訓等等: 
  ·堪薩斯城市電力公司(Kansas City Power and Light)有一所夜校,僱員可以在該校學習各種科目,從電子學、計算機到閱讀。寫作以及管理學。 
  ·波拉羅依德公司有30%以上的僱員在工作時間內免費參加個人發展課程的學習,內容也很廣泛,從英語口語,到振動分析和老化過程,生產率的神話。 
  ·孟山多化學公司每年派出20多名最優秀的化學工程師去密蘇里州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進修一年,學習本領域的最新發展,包括從計算機的應用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90%以上完成進修的人回公司後提升了職位。 
  孟山多化學公司的成功模式充分說明,如果技術專家要做到。他們所要求的終身學習,那麼,就必須加強高技術公司和高等學校之間的聯繫,這也就是麻省理工學院四位教授於1982年秋提出的,關於終身接受多方面教育(Lifeloflg cooperation Education)概念所包含的意見。

             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學習

  為了使工程師適應科學技術方面的最新發展狀況,高技術公司和大學之間必須加強密切的合作關係。 
  其必要性是明顯的。到學生從工程技術學院畢業時,他在校學習的知識就快要過時了。 
  這樣的繼續教育應該怎麼搞呢?麻省理工學院的四位教授一直在宣傳電視教育的好處。 
  這是達到在高技術與師生密切接觸之間保持適當平衡的方式。以及教師隨時可出現在螢光屏上參加學生的討論會並現場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斯坦福大學同體利特一佩克卡特公司的工程師開創了這種電視教育。 
  顯然,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們撥動了高技術公司的心弦。隨後的電視教育討論會吸引了一批美國第一流技術公司的上層領導人,其中包括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管理委員會主席弗蘭克·卡裡(Frank Cary)、貝爾研究所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弗蘭克·赫夫隆(Frank Hegron)。漢尼威爾信息系統公司的愛德松·斯括塞(Edson W.Spenser)。 
  電視教育課程的主要吸引力之一在於它的收費適中,這一點就可能對小型高技術企業具有號召力。

             小型企業的新型培訓模式

  小企業和自我僱用者也必須終身學習。但他們怎麼可能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相比用幾百萬美元花於數育上呢?在很大程度上希望寄托在私立學院、社區學院以及專業協會上。小企業和大公司的分公司雖然缺乏象大公司那樣的物質條件和資金,但也直接同學院。大學、社區學院簽訂辦學合同。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會把自己的辦公室和廠房改造成教室。 
  對於那些需要兼顧工作。家庭和繼續教育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天賜。雖然學校與企業之間有統一的教學安排,但是企業還是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專業需要的: 
  ·數字計算機設備公司設在弗蒙特州的伯林頓工廠從傑克遜社區學院請來教師對其生產線工人講授企業管理,公司還用計算機的個別指導來補充教學內容。 
  ·西雅圖內河拖輪公司(FOSS Launch and Tug Company)的調度員,在公司舉辦的。由西雅園社區學院的教師講授的學習班上學習營銷、顧客關係。編排進度表以及解決問題方法等課程。 
  ·設在俄勒岡州比弗頓市的泰克特朗尼克斯公司的技術人員不必脫產學習也可以取得工學士的學位。波特蘭大學同計算機製造商合作設計了這種有典型意義的教學計劃,參加學習的技術人員達100人。 
  在新知識社會,人力資源是公司的競爭利刃,一些小企業在培訓與教育方面也轉而求助於社區學院。

            摩托羅拉公司的培訓帳戶模式

  一家大公司已經創造了自己的具有創新意義的培訓模式——其他公司也許會認為這種模式可能適合他們的要求。摩托羅拉公司的培訓帳戶是在1983年建立的,它向經理顯示如何才能減少培訓費用和增加利潤與生產率。 
  摩托羅拉公司培訓部主任比爾·韋根霍恩回憶說:「在資本設備的維護成本和把資本投入有最多改善機會的人力這二者之間,我們曾經對前者更關心。」 
  到了1984年,公司要求各分公司按僱員工資總額的1.5%提存作為當年的培訓費用。到1986年,提存比率最低限度要達到2.5%;根據分公司的需要也可高達10%。 
  韋根霍恩說:「這筆提存是專款專用。初始資金來自利潤而不攤人成本,當年沒有用於培訓的結余必須上繳公司金庫。」 
  「開始,一些經理認為培訓解決不了他們的經營問題。現在,他們被迫改變這種態度,認識到賺錢的唯一道路就是要擁有受過培訓的人員。」 
  摩托羅拉公司近年來的實踐經驗,使韋根霍恩得到了一種有效手段用來說服那些對培訓工作既能減少費用又能增加利潤持懷疑態度的經理: 
  1.參加過16周;每天4小時的解決問題課程的一批工程師提出了可以大大節約費用的措施。韋根霍恩說:「即使考慮到總的培訓費用……由於運用了所學到的新技能,公司也可以節約209萬美元。」 
  2.公司對參加為期三個月的銷售技術課程學習的人和沒有參加過學習的人作了工作績效方面的比較。結果是:一年中培訓的費用是35000美元,獲得的利潤為100萬美元,大大超過沒有參加學習的人所取得的成績。 
  3.為了維護保養新近才實行自動化生產的工廠,摩托羅拉公司一直是由未經正規電子學訓練的機械工人負責的。機器維修停工的時間每月平均有4天,以致公司必須僱用一些具有電子學知識的機械工人。 
  但是,公司沒有這樣做,他們決定作試驗,即向機械工人講授電子學知識。起初,儘管一些年紀大的機械工人對這種做法表現消極——他們認為讓自己再去受培訓簡直是個人記錄上的一個「污點」。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同意參加這一學習。 
  培訓的成績是令人驚奇的。經過14周學習,維修停工時間從4天減少到4小時。 
  改變經理對待培訓的態度取得了成功。韋根霍恩說:「當經理在考慮解決問題的辦法時,培訓工作已經納入他的思維過程中。以前,他們不是想增加人,就是增加資本。現在,他們認為還是培訓人員好。」 
  摩托羅拉公司的培訓模式提出了使公司轉變成大學的一個全新的前景。 
  在知識社會中,教育不僅僅是令人愉快的場所,而且還是發展人才和增加利潤的主要工具。

               大學也是公司

  同把自己發展成培訓和教育機構的很多公司(例如摩托羅拉公司)一樣,一些大學也正在謀求使自己更加企業化。 
  大學必須這樣做。費用高,教育經費撥款少,以及由於生源少而加劇的競爭等等因素的結合就意味著,學院和大學必須根據專業化。市場地位以及戰略計劃——就像企業所做的那樣——來考慮問題。 
  大學成為公司這一趨勢的另一個跡像是,學院和大學現在更願意找一位具有企業背景的人來當校長。達德茅思學院(Dart—mouth College)院長戴維·麥克勞夫林曾任多羅公司(Toro Ch.)總經理;他說:「博士學位已不再是當校長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了,具有企業背景日益變得重要。」

             學校進入信息高速公路

  美國Long Branch小學是在工業界和各大學支持下,參加由國家科學基金會主持的Golbal SchooyHouse Peoiect的美國20所小學和初級中學之一。學生們通過弗吉尼亞州連接該州所有200所公立學校的公共教育網絡使用Internet。這些學校使用Internet最新工具,如伊利諾斯大學開發的Internet音響軟件Mayen。有了這些工具,Internet可提高學習質量,因為它生動有趣,靈活而富有啟發性。long Branch小學使用Internet召開電視會議及進行其他活動。有一位四年級教師說,不久前,當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而她不能回答時,她就讓他們進入圖書館查找百科全書,現在她已讓學生把問題公佈在一個適當的Usenet佈告板上亡。例如,一個孩子問道,當他在操場上蕩鞦韆時,如果蕩得足夠快,能否甩過頂?常駐在Internet上的「科學先生」回答說「不」,並建議他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演示其中的物理原理。 
  教師們已在承擔越來越多的教學雜務。她們說:「我現在不需要教更多內容,而是需要更好的工具進行教學。」long Branch小學的學生們還可以與宇航員及政府高級官員這一類人物一起參加電視會議。該校計算機資源教師說:「Internet網使我們能訪問通常情況下不能訪問的名人。」 
  美國紐約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金·奇克和大學顧問尼爾·卡特提出,搞一所電信大學,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向全民辦出售教學內容,傳授世界上一些教育中心的全部教材。他們把項目取名為「全球學習網(GLN)」,用戶可以用能顯示圖像的個人電腦從這個網絡中編教材。 
  GLN的發起人除了大約50個熱心人外,還包括團體。企業以及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參加這個項目的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瑞士的國際電信聯盟以及約120所大學,其中主要是美國。瑞士、南非和英國的大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生產計算機的「硅圖解公司」也是GLN的核心成員,後者將提供能作多媒體傳播的電子計算機。GLN已經同硬件和軟件的提供者以及若干大學簽訂了初步協議。 
  一些著名大學的專家已經在編製網絡教學程序。預定GLN總部設在瑞士。這裡將有數據庫計算機,存儲教學軟件。 
  尼爾·卡特以GLN董事的身份說:「這個網絡將供全世界各類居民使用。」除普通的基礎知識外,主要傳授大學教學內容。屬於世界尖子行列的大學教授(主要為自然科學、工程學。醫學。環境和能源領域的教授)將通過GLN網絡傳授他們的專門知識。將由一個國際機構確定課程和教學內容,幻想家們已經考慮全世界統一的畢業標準。 
  技術上的做法是為了能調用瑞士數據庫計算機中的材料,至少要裝備ISDN(綜合數據服務網)的線路接口,這樣,用戶就可以用自己的電腦調用所需要的課程,並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展情況加以鑽研。以後還可以通過電腦。攝像機和信息線路直接同指導老師聯繫。一個內容廣泛的文獻資料庫也在計劃之內。 
  他們還計劃搞所謂的非ISDN的電信大學,這主要是為那些信息基礎設施不夠的第三世界國家設立的。這些大學有電腦,可以通過衛星取得最高水平的知識。一般大學和企業可以把這種電信大學作為培訓和繼續教育的補充手段。 
  奇克和卡特的計劃有一個隱患就是資金問題懸而未決。專家們認為,起步資金約需要2億美元。調用教學程序的人將被要求付款。紐約的這些教育革命家沒有被開始時的籌資問題嚇倒。相反他們認為將有許多人利用他們提供的材料,以後他們甚至可以發行股票,為進一步擴大網絡籌集資金。他們的想法是,發行這樣一次股票就可籌集10億美元。

               換個地方上課

  假使計算機能被成功地引進日常教學中的話,這就意味著課程的設置和教學方法的全面改革。紐約州立大學的技術與社會系主任托馬斯·廖說:「你必須將新技術與新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你得這麼說,讓我們重新制訂整個教育計劃吧。」否則,計算機仍然會被當作多餘的東西,被放在教室的後面,僅供學生們練習或自學。比這更糟的還有:計算機被放進了計算機實驗室的大廳裡。即使現在,一些公司像約斯坦斯學習公司和計算機課程公司仍發現,最歡迎他們的交互學習系統的是由聯邦政府承擔費用的補習教育。 
  把計算視傳授知識課編入正式課程並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等好些年。首先,是機器的費用問題,另外,還有來自教育部門的抵制。教師們對突然出現的技術奇跡的承諾持觀望態度。這是可以理解的。此外還要徹底修改並重新設置原教學方法所面臨的問題。專營學習軟件的普羅克特·豪斯頓說:「讓學校董事會批准進一台金屬探測器要比批准進教學設備容易得多。如今,社會要求教師們做些奇特的工作:照顧非健全家庭的孩子們,照顧酗酒。吸毒的孩子。」
  另外一個困難是如何說服出版商出版全套的電子課本及教學材料。出版《商業週刊》的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是美國的一家主要教科書出版商。其董事長約瑟夫·迪翁說:「我們拒絕的前提是如今計算機在教學上還沒有找到中心角色,大多數計算機僅僅用於補習和消遣。」儘管麥格勞·希爾出版公司和其他數科書出版商正在對電子產品進行實驗,迪翁說,在弄清楚這些產品不僅僅是輔助品之前,他們是不會大量投資的。他說:「直到計算機在教學過程中能發揮重要作用時,它才會起飛。」不過,他還是很樂觀的。 
  最大的動力可能來自孩子們的父母,因為他們看到,在家裡,寓教於樂程序使孩子們興奮不已;另外,還來自同計算機一起長大的一代青年教師。瑪格麗特·霍尼說:「孩子們從中學到了技巧,此外,為使用這些程序,孩子們還必須瞭解掌握一些具體。真實的信息。對此,教育家們大加讚賞。程序應用了很好地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戰略。」 
  隨著Internet的到來,提供交互教育程序的工作會變得容易得多。這將使交互教育和寓教於樂的程序走入千家萬戶,並為連接教室和起居室提供一個重要紐帶。把教室搬到電腦屏幕上,「虛擬教室」將伴孩子們成長。在家上課與在學校上課將同時並存於現行教育中。對成人來講,對每個年齡段的人來講,你都可以從小學一年級學起,至到拿到大學文憑。交互教育方式是一種遠程教育,它將伴你終生。 
  十五、知識化社會的新技能 
  沒有技能的人是知識社會繁榮前景的障礙之一,也是取得成功的一個威脅。這些新技能——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無論是學校還是公司這些能力都同樣是寶貴的。

                心靈的年代

  有些人說,70年代是太空探索的年代,80年代是貪婪的年代,90年代會是探索心靈空間的年代:這是我們最終懂得並逐漸利用人腦巨大潛力的年代。 
  沒有技能的人是知識社會繁榮前景的障礙之一,也是取得成功的一個威脅。 
  那麼,我們現在應該學習什麼技能呢?我們大家——從兒童到經理——應該開始掌握知識社會的技能又是哪些呢? 
  無疑,如果我們的目標是重新創造生活,那麼我們也必須考慮重新創造教育的問題。 
  人們已經意識到教育必須有所改革。這對學生和將要僱用學生的公司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是,以為改革教育就可以解決我們將要面臨的問題是錯誤的。 
  目前的教育體系——某些改革者希望提高它的水平——從來就不是要用來滿足當今知識社會的需求的;這樣的教育體系是專門用來滿足工業社會的需求的。 
  工廠中和管理中的統一、控制與集權制曾是工業社會的典型。學校也是按照工業社會的這些價值觀的形象和喜好來塑造的。在過去這是正確的,但是今天就不正確了。 
  個別化。創造性和獨立思考能力——現在我們所重視的價值觀——在裝配線上,甚至在經理的職位都很難能被認為是一種資產。 
  如果要使我們困守在工業社會的教育範例中,那麼實際上就是宣告我們在知識社會中將成為智力不完備的人。 
  此外,當前很多對提高教育水平的探索令人聽來會懷疑它很像是反對工業化運動的者口號:「回到基礎」。在一個已經不再是工業經濟而是知識經濟的社會中,反對工業化有什麼意義呢? 
  同樣,在已不能適應知識社會的教育體系,提高水平又有什麼好處呢? 
  我們實際上已具備了與工業社會相同的教育體系,現在我們正在設法使它為知識社會服務。 
  這就是當今教育的實際問題。使現行教育體系更完善無助於解決這個問題。 
  相反,我們必須自問:「現在應該怎樣來創造我們的教育?」「知識社會要求其成員具備什麼樣的技能呢?」 
  我們願意聽取關於這個問題的種種答案。但是,如果必要的話,就讓舊日的教育體系同它的創造者舊工業社會一起消失吧! 
  人們已經意識到,這樣的體系已經不再起作用了。同那些正在重新創造自己的先進的公司一樣,大多數有創造性的學校和學者正在進行新模式的試驗,以便區分哪些方法和安排具有現實意義。一旦我們接受了重新創造教育的挑戰,我們就用不著止於證明現行教育體系的不足之處,而是要走向創造新的教育體系,也就是回答「我們往何處去」的問題。 
  這些新技能——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無論是學校還是公司這些能力都同樣是寶貴的。

               學習如何思考

  不教你如何思考的教育有多大價值呢?哀歎當今學生思考能力差的很多人,腦子裡總在想這個問題。 
  思考能力就是指能夠綜合。概括,整理分類,作出論斷,區分事實和觀點,以及提出事實,以便於分析某一個問題。 
  傳統上,我們一般把思考能力歸入創造性的範疇,因而認為(顯然是不正確的)思考能力是生來就有,或一輩子也學不到的。 
  知識社會的教育改革者也不同意利用一整套新程序來傳授思考能力的陳舊的方法和試驗。
  把思考能力作為一門專門技能來傳授的。世界上範圍最大的訓練程序的創建人和指導者愛德華·德·博諾指出:「思考能力必然同為了作決策。解決問題。創造機會以及發揮人的潛力等而安排和重新安排信息的方式有關」。 
  他認為,「思考能力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技能。如同人類的的其它技能一樣,它也是可以學習和可以發展的」。 
  除了主持本人設立的思考能力研究會以外,愛德華·德·博諾還是一位在牛津大學受過教育的坎布裡奇大學教授。他可能是世界第一流的傳授思考能力的宣傳者。 
  德·博諾方法的明確性作用就在於,他的思考能力課程對學童和經理都完全適用。 
  在美國,德·博諾對500名經理講授了如何提高他們的思考技能,他的課程也一直在世界各地多達5000所學校講授過,其中有工業化國家。發展中國家。 
  例如,在委內瑞拉,19.6萬名受過訓練的教師講授了德·博諾思考技能課程;這成為委內瑞拉為提高人民的知識水平而特設的全國性課程。 
  德·博諾在全國第一流的教育雜誌撰文宣稱(該雜誌的讀者可以把思考技能課程傳播給上百萬美國學生),我們一直注意著如何在知識社會中傳授思考能力。 
  信息不能代替思考能力,思考能力也不能代替信息。難辦之處在於,從來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傳授可能有用的全部信息。 
  德·博諾的論斷是絕對正確的。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是需要成為勝任的思考者。這就是知識社會的兩難之處:我們擁有了太多的信息,但又缺乏知識,缺乏思考能力去從中挑出有用的信息。這就是思考能力現在已經同閱讀能力一樣成為基本能力的原因。 
  德·博諾的程序包括60個不同的思考課程,學生可以通過個別教授涵授或經過安排的小課堂來學習這些課程。 
  第一課叫PMI,是用來介紹德·博諾程序的一種簡單練習。 
  PMI代表正(plus);負(minus)。有趣(Interesting)。這是審視和勾畫某一意見或某一可能行動的結果的一種方法,它用於代替我們通常會遇到的在對某一意見的各種可能結果沒有探索時就匆促作出喜歡或不喜歡的判斷。 
  PMI適用於探索任何意見——再回學校讀書、要求老闆提高工資、同朋友去看電影,等等。不管你要探索其結果的意見是什麼,首先要列出:正點(P)表,說明表示贊成的各種理由;負點(M)表,說明表示反對的各種理由;以及既不正也不負的有趣(I)表,說明既不贊成也不反對的各種理由。 
  對經理來說,要探索其結果的意見可能是:「如果公司的全體人員都佩戴徽章來顯示各人的情緒處於什麼狀況,那麼結果會是怎樣呢?」 
  對於佩戴徽章的意見作出的反應可能是: 
  (P)其中理由之一是,這就表示「大家知道老闆的情緒不好,不要向他提出增加工資的要求」。 
  (M)其中理由之一是,這就表示「宣佈自己的情緒正處於喜歡獨處,不要來干擾」。 
  (I)其中理由之一是,這就表示「我早上起床情緒很好,所以一整天也會很好」。 
  這聽起來很容易,做也容易。但是,客觀地探索某一意見要求經過訓練。這種方法確實可以使你進行思考。如果你不喜歡那個意見,你就不會在正點表上劃上記號。 
  會思考的人的特性之一是能夠容納不同的意見。但卻很難被說服。PMI是一種特殊的工具,有助於指導你(或家庭成員,或合作夥伴)探索某一意見的結果。 
  數百萬人一直在利用德·博諾程序來提高思考能力;當然,這不是提高思考能力的唯一方法。

               學習如何學習

  不管對哪一門課程的教師,學生都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了對未來作好切實的準備,我應該學習哪一學科? 
  回答多半是要學習諸如「計算機程序」或「纖維光學」這樣一些高技術學科。但是我們卻要意味深長地回答: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門或一套課程可供給在可見的未來使用,或可供你終身受用。現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學會如何學習。 
  如果像掌握了學習方法,那麼不管技術、社會和經濟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你就總能夠適應。 
  如果你懂得如何學習,你可能就不會像一些美國汽車工人那樣感到沮喪。 
  如果你懂得如何學習,那麼也就意味著掌握了一種必要的工具——學習技能——可以研究新領域,學習新知識。 
  學習需要有開放性和好奇心。 
  英國語言研究學者理查德伯頓在100年以前就寫道:「我們首先必須學習的是『如何忘卻過時的陳見』。」 
  學習需要有虛懷若谷的謙虛精神。 
  作家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在一篇題為《學會如何學習》的文章中介紹了她學習伊斯蘭教泛神論的經驗:「你必須承認……總會有人比自己更優秀。更聰明。」 
  有時,學習也需要找一位合格的教師,甘當學生,不恥下問或放棄自己已有的概念,以便獲得真正的知識。 
  這也就意味著要通過反覆的試驗來獲得信息。這就是「親口嘗梨」的學習方法。教師就常常是這樣來教學生的,他說:「你自己到圖書館找有關國內戰爭的資料。」 
  新聞工作者在接受一項他完全不熟悉的任務時,先要一點一滴地收集信息,然後形成假設,再驗證假設。 
  學習還需要有自知之明。就是說要回答這樣一些問題,諸如:『哦應如何努力學習?」「我應從哪些方面努力學習?」 
  很多人發現,業餘學習比脫產在校學習收益更大。例如,在業餘學習中,常常可以學到關於如何學習的大量新概念。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解釋了他的關於7種不同類型智力的理論或者稱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 
  數學的(科學家和數學家); 
  語言的(詩人); 
  音樂的; 
  空間的(建築師、雕塑家。飛行員。畫家); 
  動黨的(舞蹈家。外科醫生。運動員); 
  人際關係的(瞭解別人和激勵別人); 
  個人自身的(瞭解自己)。 
  加德納認為,這7種智力各自獨自發揮作用,並有不同的壽命週期。例如,音樂智力可能在嬰兒時期就顯露出來;數學家和抒情詩人的智力通常是20歲才達到高峰,面對人際關係以及個人自身的認識則在人的一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人們多半會把全部的大學課程用於學習某一專業知識,但是在週末的業餘學習中,我們卻可以在一門課程上學習到(並且將會牢記)相當於一個大學畢業生所要學習的全部課程;這樣的一門課程,我們可以稱之為「學會如何學習」。 
  在週末的業餘學習中,我們不是閱讀教授所指定的參考書,而是同各門課程的講授者交談,同時也認識了很多同樣出色的學習參加者。

               學習如何創造

  多數企業家認為創造性領域與他們無關。在現在的社會上,我們也認為創造性是科學家、美術家、音樂家的事,不是典型的公司經理的事。 
  但是,在信息豐富。分權制以及全球性的新知識社會中,創造性在工商界的重要性將日益顯著。創造性是公司的競爭利刃,是發現正確市場地位的一種特殊才能。在重新創造的公司中出現對創造性的需要,是一種比較新的現象。以劃一性為基礎的大量生產是工業社會的產物。在大量生產的裝配線上,創造性和個別化卻是不受歡迎的。在新型的公司中,創造性和個別化是公司的組織財富。 
  但是,即使接受了關於人人都必須更富有創造性的概念,仍然存在一個問題:創造性可以傳授嗎?答案是肯定的。正因為是這樣,所以有很多公司在試驗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激發創造性。他們僱用一些創造性顧問,向僱員講授如何構思、甚至鼓舞僱員聽輕音樂——所有這些都應歸因於對創造性(TIC的一個內容)的重要意義的認識。

               公司的創造性

  《當頭一棒》的作者羅傑·馮·歐奇(Roger Yon Dech)一直在促使諸如安達爾、阿爾科(ARCO)。威爾斯、發戈。國際商用機器。洛克希德、施樂等這樣一些公司舉辦「培養思想」學習班,向僱員講授如何創造性地擺脫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傳統方 
  在瓦利安聯合公司,馮·歐奇的任務是幫助公司利用一種叫做摻的新材料試製出更有效的太陽能電池。參加學習的工程師在一星期以後就使電池的有效係數從22%提高到24%。我們一般人可能會認為提高2%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事實上這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在杜邦公司,馮·歐奇對會計師講授了他的方法。得到的成果是:會計師們因發現到比主要利率低2%的借款來源而為公司節約了幾百萬美元。 
  他說:「我的方法秘訣就在於,別人不見得會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意見,或者別人在同一個角度反覆考察也不會認為是一種新鮮的意見。通常人們需要在腦子裡思索一番。」 
  那麼,如何「在腦子裡思索一番」呢?馮·歐奇提出了如下建議: 
  ·對慣例提出疑義。 
  ·審查自己的慣例。 
  ·放棄對自己的慣例與意見的偏愛。 
  ·不著邊際的思考。視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為玩笑。 
  這最後一條建議使人想起了著名的廣告專家戴維·奧吉爾維的建議。他彙編了一系列關於創造性思考的規則。第一條就是:「最好的主意來自玩笑。盡可能使你的思考成為一種有趣的新奇活動。

               公司的音樂氣氛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音樂在使身心放鬆的同時,也刺激著創造性。辛格公司的高級經理一向很重視這樣的認識。他們認為這是在辦公室裡一邊聽搖擺舞音樂或巴赫樂曲,一邊在「白日做夢」。 
  此外,在辛格公司為其歐洲公司的銷售經理舉辦的由理查德·勞倫茲(Richaxd Laxenz)主講的學習班上,公司的高級經理仍也學到了這種不同尋常的行為。勞倫茲認為,在成為一名電氣工程師之前先要成為一名專業的提琴家。他把這種培訓方法稱為「想像工程」。而他的學習班是以這樣的假設為基礎的,即某種類型的音樂可以使神經放鬆和激發創造性。 
  想像工程始於阿波羅登月計劃。那時,勞倫茲是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工程師,他利用音樂來使宇航員放鬆情緒。雖然花1小時在海灘散步多少有助於緩解一天16—18小時的緊張狀態,但是勞倫茲還是發現,使宇航員處於悅耳的音樂環境中非常有助於放鬆情緒;而且只要需要就可以隨時使用這一方法。 
  加利福尼亞聲譜研究所的音樂研究家史蒂文·哈珀恩(Steven Halpern)也得出同樣的結論。哈伯恩創作了用於放鬆情緒的樂曲。樂曲唱片的銷售量3年來每年翻一番。 
  哈珀恩說,他的唱片的訂單一直來自這樣一些公司,例如貝爾—豪厄爾教育公司集團(Bell& Howell Education Group,Inc.)、道化學公司(Dow Chemical)、厄普約翰公司(UpiohnCompany)、可口可樂裝瓶公司(Coca-Cola Bottling Co.),以及美國紅十字會。

               公司的精神狀態

  一位有22年工作經驗的芬蘭管理顧問雷因諾·艾夫拉(Reino Avela)在《國際管理》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我發現,經理們通常在工作中承受很大的壓力,以致他們越來越跟不上新思想的步伐,或者是如果不加以強迫,他們就不會開拓任何新事業。我認為,坐下來反思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 
  美國的一些公司也發現到反思的好處。儘管有些人向受到壓力的管理當局介紹關於反思課程的好處,但是,在增強創造性方面也還存在著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講授反思問題的公司有:阿道夫,庫爾斯公司(Adolph)、通用汽車公司、大陸公司、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康涅狄格通用人壽保險公司、安佩克斯公司等。 
  挖掘人類潛力運動的基本假設是,我們只利用了人的全部潛力的一小部分。通過諸如反思、做「白日夢」,以及在創造性研討班中聽消遣音樂,甚至集思廣益等這樣一些做法來發揮創造性,其目的就在於使人們的思考超出一般的意識。 
  大多數有創造性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都談到他們意景變化的體驗——做夢。類似於沉思的出神、白日夢、直覺的瞬間。完全放鬆,以及想像。發展創造性就意味著學習如何在家裡造成這些奇妙的新意景。北伊利諾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湯拇·羅伯茨博士堅信,我們最終一定會把「受過充分教育的人」界定為這樣一種人,「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選擇合適的意景,自動進入意景,利用並發展存在於這種意景之中的能力」。

             在教室中培養創造能力

  上述種種活動能否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流呢?在大多數情況下,答案是否定的。 
  學校是理性的完美模式——教室內桌椅整齊,按時上下課。正如阿爾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晰指出的,為了使社會人便於在工廠工作,學校被組織成工廠。 
  教育制度承認在人和社會實際生活中只同線性的。邏輯的。理性的方面打交道。在這樣的制度中,青年人所具有的創造性潛力也就被消耗殆盡。 
  怎麼樣才能使完整的人、完整的頭腦參與教育過程呢?~ˍ當今的教育改革者正在接受這一挑戰。他們最有意義的改革之一是,除了基礎教育外還要培養想像力。老師要求學生在實際從事某項活動之前先閉上眼睛複習一下某一項技能或活動——奧林匹克運動員也使用這同一方法。想像有助於學生提高閱讀。寫作以及數學演算的能力。 
  洛杉磯綜合教學中心主任貝弗莉·柯麗娜·高利恩博士在向公立中學的學生宣傳她的所謂4Rs——放鬆(Relaxation)、沉思(Reflection)、再創造(Recreation)、更新(Renewal)。她對教育行政主管解釋說,4Rs可以加強3Rs。高利恩博士把放鬆、深呼吸、注視、專心、引導想像、形象化以及感覺意識等綜合在英語、音樂與文藝的課堂教學中。 
  她得出結論說:「在每一堂課上,在認為是認知的每一領域,即自我意識、賞識、自我促動、創造性。加深理解、激動。展現、內省等等方面,我都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收穫。」她認為,大學生也可以利用形象化來提高運動成績,改善人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提高工作績效。 
  華盛頓州的迪·狄克遜(Dee Dickson)是爭取教學新水平聯合會協調人,他向華盛頓。加利福屁亞、康涅狄格等州的教師表演了如何利用形象化和引導想像的方法。 
  在康涅狄克州的米德中學和加利福屁亞州的沃登中學,狄克遜的同事一直在對教師講授動覺方法——即利用諸如中國的太極拳這一類的心理生理學練習。學生一早起來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利用深呼吸和緩慢而連續的運動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狄克遜說,當學生用自己所有的感覺器官而不只是用讀或聽學習時,就更會得到更大的刺激和吸引去專心學習。在利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的一些學校中,一年之後學生的數學和閱讀成績就提高了29分。 
  即使是工商管理學院也正在接受這樣的教學方法:斯坦福大學的管理學院開設了「企業中的創造性」課程,目的就在於講授正確用腦的技能終身學習。 
  在處於不斷變化的新知識社會中,我們已不可能期望受到一次教育就一勞永逸了。現在,已經沒有一種教育或一種技能可以終身受用。 
  不管人們是否願意,知識社會已經把所有的人都轉變為終學習者;我們必須定期地提高從事市場買賣的技能和提高擴大知識的能力。 
  在工業社會中,某一項工作的廢棄簡直就是世界的末日。而在未來的10年中,工作的廢棄將日益普遍,人們甚至歡迎有機會一輩子從事四五項不同的職業。

              每個人必須掌握電腦

  美國副總統戈爾說:「正像槍炮和電視將人類帶人20世紀一樣,信息高速公路將把我們帶人下個世紀,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的確如此,除了傳統的通訊業務外,知識經濟時代將會有新「乘客」和服務。醫院和學校的「班車」將首批開上信息高速公路;家庭是現在社會的基礎單位,為方便「居民」,「公共汽車公司」肯定會為家庭乘客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設立停靠站;出版物成為信息高速公路上當然的主要「貨物」;圖書館將成為信息高速公路的「保稅倉庫」。而信息高速公路則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幹線,它是高科技與經濟結合的產物。 
  現在,電子技術。國際互聯網和全球網為即時與幾乎地球上任何人進行通訊提供了途徑。第一個充分意識到這一力量並將其與新的學習技巧聯繫起來的國家就會在教育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值得慶幸的是,在每個發達國家,富有特性的學校在將電腦與學習相連的潮流中處於領先。大型電腦公司、電子公司和攝影公司也顯示了這一方式,巨型通訊公司正在建立將來能為許多形式交互式學習提供基礎的網絡。 
  而天堂式的交互式電子遊戲,只不過是用電子元件使學習充滿樂趣方面的先驅而已。 
  我們並不想過多地強調一生中太早學習太多專門技巧,但電腦對對世紀的重要性就如電話在20世紀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樣。 
  高度先進的計算機既能用作家庭教師又能用作圖書館,把即時的信息和反饋提供給每一個學生。「虛擬現實」的技術已經使任何一個人都能參與像歷史和太空旅遊那樣變化多端的經歷了。 
  這種技術將使任何年齡的任何一個學生都有可能設計一份私人課程表並最終實際體驗一下每一種課程。交互的電腦——衛星—錄像—電視和電子遊戲技術提供了共同的摧化劑,它將最終使教師的作用發生非常必要的變化:從信息到變革。全世界的每一個學校系統,應該與一家願意支持變革的公司結合,以回應新技術對社會及教育的衝擊,如果它還未這樣做的話。 
  許多教育專家都贊同這一觀點:從學齡前程序學起,使掌握基礎知識變成一種樂趣。這種樂趣從中學——直延續到大學。他們認為,作為一項關鍵的技術,交互多媒體軟件將改進美國教育。紐約智囊中心——兒童與技術中心副主任瑪格麗特·霍尼說:「在大學的城市和公共交通課上使用的類似西姆城的程序是一些非常非常行之有效的學習工具,它們的魅力是如此之大,以致於激發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同樣,其豐富而複雜的內容又足以使學生在課堂上長時間全神貫注地學習。加州教育部教育與技術辦公室主任多納范·默克補充說:『哦們要改革課程的設置,要做到這一點,只有求助於多媒體軟件。」 
  能證明用於教育的軟件使掌握知識的數量有所不同的可靠數據並不多。由紐約的一家顧問公司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傳統學習方法相比,交互軟件可提高30%—50%的學習速度。但即使沒有數據證明,其優勢還是顯而易見的。前小學教師,現為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候選人並任時事通訊《兒童軟件評論》編輯的沃倫·巴克雷特納說:「毫無疑問,它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這也是孩子們被電視吸引而厭惡算術。閱讀的原因所在。計算機使學習的主動權又回到了孩子們手中。」 
  甚至在許多當今的有關教育與娛樂的文章中,批評教育偏向娛樂的專家也承認,多媒體的交互軟件。圖像。聲響。影像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西北大學的科學研究院院長羅傑·香克認為,正在設計的。在教室裡進行的交互訓練系統將成為確定美國學校教育方向的重要因素。為什麼會這樣呢?香克說:「我們需要一種能經濟地提供個人教育的方法,計算機可做到這一點。

               知識社會的家庭

  目前家庭的生活模式是較死板的,做家務、買東西,真正的休閒時間很少。即使一天忙完坐下來看電視,又發現沒有什麼好節目。這種情況大部分是由信息問題引起的。比如,買東西似乎和信息關係不大,其實不然,你上街5次,也許有4次是探問價格、款式等信息的。知識經濟時代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能夠解決家庭生活因為信息不暢造成的不便,提高生活質量,使家庭生活擺脫死板僵化,更加隨意。事實上,信息高速公路將使家庭獲得多種新型服務,如在熒屏上點播和收看直接傳送的電影,閱讀交互式報刊。數字式日報將直接傳送到訂戶家中,訂戶可選閱感興趣的文章。500個電視頻道。電視購物。可視電話等也將成為普通的事情。從技術上說,家庭所需要的服務,幾乎都可以借助信息高速公路直接或間接獲得。 
  比如,看電視恐怕是家庭的一項主要的活動,但是現在人們對看電視有許多無奈:頻道太少,你拿著遙控器翻了一遍,也沒有感興趣的東西;廣告太多,正在興頭上,它偏要給你打斷;時間太死,有好節目,但這時恰好有事……。總之,你很不滿意這種死板的「古代電視」。信息高速公路能把「死板」變活。通過信號的數字化壓縮,即使是使用現在的有線電視的電纜,也能傳輸500個頻道,如果採用光纖就更多了。你想自己選擇節目,跳過廣告,這就需要視頻點播。真正的視頻點播則使你覺得好像在地下室擁有一個視頻節目資料庫,你能用電子手段瀏覽一下電影目錄,從中選擇一部影片,然後隨便什麼時候播放都可以,也許還能使用「暫停」功能,先做完手頭的事回來再接著看。要實現點播,首先要將放映的電影數字化,變成數字拷貝,好萊塢已經準備發行這種東西;其次電視台或社區當然要有點播服務器,存儲所需的影像資料。 
  信息高速公路的逛商店購物就在你的家中,打開電腦,進入購物頻道,用遙控裝置便能從眾多的電視商店中選擇,彷彿在真的商店中來回巡遊。因此你不用抬腿,可逛遍全世界著名商場。將來的電子商業街會更像今天的看目錄訂貨,像服裝、化妝品和禮品一類,在不遠的將來將壟斷電子商場的貨架。 
  你能從各個角度觀察以你自己為模特的服裝穿著效果。想試穿一下,只要一按鍵,屏幕上的「你」出現了,與真實的你至少在外表尺寸上分毫不差。當然這是電腦人,是按你的身體資料事先儲存在消費者的資料庫中的,可「臉」卻是真實的你,用電腦攝影事先已拍攝好多角度的相片儲存其中,因此「你」在電腦商場試衣時,會令你感到比本人親試的效果還好,即免你來回穿脫,又快速無比,只消按鍵的功夫就換過了一套,更超越了對鏡自顧的平面感。 
  當然可以和「電腦商場」討價還價。就在你試衣時,電腦商場的高速運算機又摸集了這款衣服目前已售出幾件,價格多少,有興趣試穿過的人有多少等數據,這意味著賣家已掌握了市場前景,因此也許它給你一個出你意料之外的低價,也許它一分不肯讓。但它絕不會「宰」你,它是機器,只會利用數據統計來做生意。當然你若願意回答它幾個問題,它會給些優惠作為交換。這些問題無非是你為何買(或不買)這件衣服?電腦列出一排原因,你只需依次按鍵即可,也就是說,「電腦市場」在賣貨同時也在作市場調查。 
  衣服買下後如何付款,拿出你的貨幣卡在電腦上「唰」一下就行了,也許「唰」下都不必,只需輸入你銀行卡號碼即可,為了防止他人冒用,你還得把指紋一同傳送過去。 
  衣服如何到你手中?如果你想盡快穿上身,離你住處最近一家倉庫的特快專遞車已出動了,但是為了這種便利可能要多些破費——約多加100至150。如你不是那麼急,明天,至多後天,捷運系統將把貨送到府上,當然也就便宜許多。如果這件衣服不是在本地產的,你身在太平洋東岸,衣服卻是在巴黎電腦商場買的,而且這件衣服產量稀少,除了巴黎,其他各地的倉庫並無存貨。那也沒關係,只要你買下了,48小時之內準能收到。 
  在人們利用信息高速公路究竟可望接受何種服務這一問題上,各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見。還沒有人以幾百憎愛分明的家庭為樣本,來調查分析錄像點播服務的市場前景。500個電視頻道也顯多餘,令人有眼花繚亂之感,因為人們明天使用多媒體並不僅僅是為了觀賞節目。電視購物對許多人來說也許並不需要,因為他們可以從逛商店中得到樂趣,多少年來一直如此。據國外的一項調查,在800名被調查者中,有大約75%的人選擇信息和教育服務作為最重要的業務項目。後面的依次為:根據要求播放電影(61%),獲得旅行服務(55%)和可視電話(44%)等。也許現在的電視節目檔次不高、廣告太多的緣故,500個電視頻道、電視遊戲以及家中購物被列為受歡迎程度最低的項目,僅有約三分之一的調查對像對它們感興趣。

                電子醫院

  醫院和醫療活動基本上都是信息活動。上醫院看病說是拿藥,不如說是獲得病情信息。在現代醫院中,這些信息來自兩個方面:各種監視器、激光儀器、成像系統和微型機器等探索著病人身體信息;醫生們憑外在的現象,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獲得病人的病情信息。然而在這種醫療模式下,信息傳輸並不是很暢通,加大了治療成本,浪費了社會資源。醫療設備產生的數據被寫在文件上,為了這種信息傳遞,醫生和護士要把50%以上的時間花在對病人沒有直接價值的上述活動中;有關病人病史的信息如能被所有醫生共享利用,將使許多的診斷不需重複;家庭和醫院通過信息高速公路相聯,許多的急診和護理就不再需要住院;低價的個人計算機視頻會議系統可使數千英里之遙的醫生聚首討論;醫療專家系統將幫助醫生診斷、提醒醫生處方是否開錯等。 
  網絡演示包括一次模擬急診,對加利福尼亞鄉村中車禍受傷者進行緊急處理。車禍中有人受傷的信息通過信息網絡發出以後,由鄉村醫院的衛生保健工作者。南加州大學創傷治療中心的醫生和放射科技師以及受傷者在巴爾的摩的私人醫生立即組成了醫療小組。鄉村醫生根據傳來的相關信息簡單救治以後,車禍受傷者即被送往洛杉磯的創傷治療中心。該組織的官員們演示了醫院怎樣利用現有的計算機和電信技術使不同州的醫生迅速查閱患者病情記錄、X光片以及其他先進的診斷圖片。查詢患者醫療記錄可以避免出現過敏反應;排除某些診斷,有助於醫生提出治療方案。高速傳輸手段可以傳送數字化X光片、三維磁成像圖片,並使醫生們能夠更加容易地處理這些圖像。 
  這次模擬實況演示利用了衛星。光導纖維和計算機技術,目的是試驗醫療信息網絡的可行性。儘管試驗進行得很順利,但由於目前尚無標準的醫療磁卡,加上不同的醫院。保險公司和衛生機構的計算機記錄系統互不兼容,醫療信息網絡為普通患者提供幫助還為時尚早。美國信息基礎設施試驗集團的成員說,將來的信息高速公路可能會加快各地醫療信息的溝通,使醫生們可以就危急患者的病情即刻進行討論,可以降低醫療成本又改善對衛生保健的質量。在提高效率、利用率和質量的同時,每年節約開支多達360億美元。

               書刊媒體運作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的圖書、期刊。報刊等都是以紙為傳播媒體,而進入知識社會以後,出版物就變成了看不見的數字信息流。事實上,電子出版物在80年代就誕生了,而且被認為是繼中國的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和德國的古騰堡首創鉛字印刷術後出版領域中的一次最大的革命。
  電子出版包括了三方面的意思:第一是在出版物生產過程中採用計算機排版技術,取代了傳統出版的揀字。排版的鉛印技術,但它仍需要經過制原印刷、裝訂,最後成為印刷出版物。第二是指不僅生產技術採用電子技術手段,而且最終產品也是電子形式的出版物。這種出版物的信息存儲在磁帶。磁盤和閱讀型光盤等載體上,需要借助於計算機才能閱讀。第三是指以電子形式傳遞信息的任何技術,即「無紙」出版,它包括可視圖文。電子郵件。電視和廣播等。電子報刊實際上就屬於第二種電子出版物。 
  「電子報紙」講得通俗一點就是在計算機(電腦)上看報紙,

   一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擁有一台裝有調製器的便攜式個人電腦,通過普通電話線即可與某一報社的電子信息網連通,使用調閱鍵或用普通的鼠標器,把游標指向代表不同版面的圖形,開出一個窗口,報紙上當天這個版面的所有內容便出現在你眼前,股市行情、外匯牌價,全是最新的。同步變化的。要想打印或儲存,只需按相關的功能鍵即可。若想查找一篇文章或某一階段關於同一主題的系列文章,或某一事件的背景材料,只要按鍵打人有關關鍵詞,即可通過信息網從報紙總庫中找到需要的材料。「電子期刊」與電子報紙的情況類似。要閱讀電子報(期)刊只要在電子計算機和電話線中間接一個通訊裝置就可以了。當然,利用電子報刊者必須簽訂加入電子計算機網的合同,同時通過電子計算機還要同提供報道的報社和雜誌社簽訂合同。 
  電子報刊服務是1982年德克薩斯州的《沃斯堡明星電訊報》最先搞起來的。據美國報業協會資料,目前,美國已有數十個報刊開始發行電子版,通過電子信息服務公司的網絡進入個人電腦,為讀者提供服務。美國現在有三大電子計算機網提供報紙和雜誌社的報道,除了「天才聯機服務公司」外,還有「美國聯機公司」和「計算機服務公司」。那麼利用電子報刊的費用如何呢?對於已經有電子計算機和調製解調器的人來說,除每月支討10美元左右的電子計算機網使用費之外,利用報刊的報道時還需交每小時不超過16美元的費用。不過天才聯機服務公司的網絡在畫面上有與報紙相同的廣告,所以閱讀電子報刊的費用每月可控制在10美元左右。電子報刊服務與印刷形式的信息服務現在「平分秋色」。 
  電子報刊有許多優點,一是信息量大,電腦作為信息數據庫,其存儲的容量幾乎是無限的,讀者可以隨時調閱編輯編好的隨時輸人聯機網絡的重要新聞和文章;三是檢索方便,電腦與數據庫連接,不管在何地,不管多麼小的新聞,都可檢索到,同時,有些只能在有限的報紙版面上刊登主要內容的報道也可以一次性在電子報刊中提供全文;三是直觀,比如記者招待會的記錄。演說肩記者公佈的資料全文,還有在報紙上難以刊登的許多照片,隨著軟件的不斷開發完善,只需按一下鍵就可將這些照片變成活動畫面。 
  對於報社來說,電子報刊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信息最大,而且也使它從印刷費用的沉重壓力下解放出來,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報刊的出版發行中節省了紙張、油墨,據美國報業協會調查,報社發行報紙的費用中有50%至60%是包括用紙在內的印刷費。1992年,報社的紙張費。油墨費、輪轉機運轉費等共用去60億美元。與此同時,電子報刊還省去了排版、付印和通過郵局發行大量開支,降低了成本,縮短了出版發行時間,提高了新聞時效性和競爭力。 
  電子報刊還有助於解決環境問題。以美國為便,舊報刊是垃圾中的主要成分,美國的廢舊報紙都作為垃圾填海造地,填海用的材料中10%至18%都是廢舊報紙。大力提供廢物再生利用的美國,廢舊紙的再生利用市場極小。其次因不使用紙張,所以對森林遭破壞的擔心也可以減輕。 
  當然,目前報刊的電子版還有一些不方便的地方,現在家庭閱讀的顯示屏幕主要是14英吋的電視機,閱讀電子報刊的報道時必須提供分割畫面,無法整頁閱讀。電腦的屏幕也太小,不能一覽無遺,標題字體小,不醒目等。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問題終將會逐步得到解決。

                居室圖書館

  圖書館是人類知識的寶庫,當然也是信息密度最大的地方。然而地理位置和藏書限制了圖書館作用的發揮,異地借閱非常不便,而且一本書也只能供一人閱讀。信息高速公路給圖書館帶來了一場革命,圖書館也將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信息倉庫」和最大的信息源。圖書館或類似的信息中心將成為人們的主要活動場所,其地位將比目前重要若干培。要把「信息汽車」開進圖書館需要解決許多問題;文字。圖像等信息的數字化,還要有大量、高速度的信息服務器,滿足世界上成千上萬人同時訪問的需要。 
  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為了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同步進行,該館於1994年10月份宣佈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數字化圖書館計劃。所謂數字化就是通過數字表達任何圖像、原文和聲音,通過電子技術進行儲存和傳播,通過計算機網絡就可以接收。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的圖書館也開始試著將印刷品數字化,國會圖書館在所有圖書館數字化的技術和政策兩方面負責牽頭協調。 
  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設想是:把該圖書館以及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和研究圖書館中的藏書資料等轉化為數字形式儲存起來,這項計劃將著眼於把圖書館的圖書資料製作成高質量的數字化圖像所需的技術上,到2000年將完成最重要的圖書資料的轉化。這個世界最大圖書館的負責人比林頓說:數字化圖書館可以直接造福於我們的學校、閱覽室、大學、研究機構和數以百萬計的公民,他們可以在家裡免費查閱歷史資料、聽本世紀初歷史人物講話原聲帶或歌曲。檢索他們所需的文集,從而為文化傳播打開新的電子時代的大門。將整個圖書館的資料數字化需要數億美元經費,目前他們已得到美國兩個私人基金組織捐獻的1300萬美元。 
  一項題為(實現數字化圖書館的戰略方向)的備忘錄草案概述了國會圖書館的這項計劃的細節。一是購買、安裝及維修數字化和傳輸給讀者所需的設備。二是創建一個龐大的「虛擬圖書館」,其中所有的圖書、繪畫。手稿和照片都將轉化成數字化圖像,在閱讀時與原件一模一樣,還有通過計算機網絡傳送到計算機屏幕和高清晰度電視機上,供上千萬的學生和研究員調看。國會圖書館的最終目標是向全國公眾提供電影和音樂資料。 
  國會圖書館資料數字化目前已將21萬份文件和文集數字化,通過與交互式網絡聯網的世界各地的計算機都可以查閱。已經數字化的文件多半是美國的歷史文件、地圖。電影、照片。歷屆總統及社會名流的個人文件等。經過試驗階段後,國會圖書館確定66份文集名單進行數字化,以便使任何中心或個人通過個人計算機就可查閱。其中包括從1502年到1820年西班牙佔領到今天構成美國的北美概況的600幅地圖和文件等。還有一套美國獨立戰爭文集,包括2000幅地圖。諸如華盛頓、傑斐遜、威爾遜等總統的個人文件和講話,19世紀美國歌曲彙編15000首也將數字化。計劃到2000年國會圖書館創建200週年之際,將數字化500萬份文件。 
  圖書資料數字化的花費是很高的,數字化一頁普通書籍平均需2至6美元,珍本和易損書籍可能耗資更多。 
  這項計劃帶來的好處也是明顯的。現在圖書館需要大量書架和書櫃來存放它的收藏品,幾乎每個館都有館舍緊張的問題。圖書館多年來一直為許多文件迅速變質而傷腦筋。如果採用數字化形式,數十本書可以存放在一張盤上,上述問題迎刃而解。此外,許多人因喜歡書中精美的圖片或插圖而將數以千計的珍貴圖書盜走。數字化後,珍貴的手稿可以反覆閱看,圖片可以複印下來,原件不會被損壞,也不必擔心被盜的問題。 
  圖書館數字化以後,原來地理位置上不相連的圖書館將能實現夢寐以求的資源共亨,全國甚至全球將聯成一個圖書館網絡,它將成為信息高速公路上最廣泛的信息資料來源。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圖書館變了。

               未來的辦公技巧

  隨著時代的進步,美國白領的工作環境正在悄悄發生著一場深刻的變革。今天,當你走進Alcoa首席執行官保羅·奧尼爾的辦公室,你一定會大吃一驚:Alcoa堂堂的首席執行官居然沒有一間像樣的辦公室!在他的「辦公室」裡,你根本找不到門和固定的牆壁,所有高級行政人員都在以木牆或幕牆分隔成的開放式空間辦公。這個開放式空間的中央是一個「交流中心」,配有電視、傳真機、報紙和用於臨時會議的會議桌。此外,它還設有一個「小廚房」,在這裡,奧尼爾可以和同事們自由自在地邊品嚐點心邊談工作,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像在家裡一樣」。 
  目前,這種辦公模式還只在Alcoa高層行政管理人員中試行。奧尼爾將在近期把「小廚房」和「開放式空間」在全公司推行。為此,Alcoa總部將遷入匹茲堡郊外一幢3層高的新樓.奧尼爾自豪地說:「公司將利用搬遷的機會,為全體白領創造一個更為寬鬆自由。更便於交流的辦公環境。」 
  但Alcoa的創新與位於美國加州威尼斯的Chiat Day廣告公司總部辦公樓相比,又稍遜一籌。在這幢樓內,總經理的專用辦公室不見了,秘書們佔據的小隔間也消失了,更找不到一排排高大的文件櫃。老闆的轉椅換成了長沙發,連電話都被輕巧的。開蓋即用的大哥大取代。辦公室內唯一帶私人色彩的東西是塗成五顏六色的雜物櫃,僱員可以各自存放自己的物品。工作人員不必坐班,哪裡有生意就去哪裡工作。他們在家裡或在外面忙,通過尋呼機。移動電話。傳真機或是電腦和調製解調器與公司保持完整聯繫。 
  Chiat/Day花了6個月時間完成從傳統辦公室到現代辦公室的轉變。現在,僱員可選擇任何一間辦公室上班。進入大樓後,他們可以在前台領取一部膝上型電腦和一部便攜式電話,帶著這些東西到大樓內的任何一個開放空間去工作。這些空間佈置得如同起居室,牆上安有各種插座為了便於有時舉行會議。樓內專門隔出了幾間「戰略性單元」,實際上,也就是會議室,只有它們才採取了封閉式設計。 
  除了鎖在雜物櫃裡的私人文件之外,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紙張。傳真和備忘錄都被顯示在電腦屏幕上,而口信則被留在語言信箱裡。曾經堆滿文件櫃的文件現在全部存人計算機中,可以從散佈在每個樓層的終端上隨意調取。到公司總部來的客戶可以進入公司的計算機系統,檢視廣告策略,甚至對某些概念提出批評意見。 
  雖然沒有CliatDay走得這麼遠,許多美國大公司都開始實驗新的辦公模式。對於IBM公司13000名銷售、市場、技術和行政人員來說,流動性無法避免,因而公司繪他們配備了電腦。打印機、傳真機與調製解調器,便於每個人在辦公室以外工作。由於這個原因,公司在丹佛的分支機構,得以把辦公面積由9層減為4層樓。並計劃在5年內再節約出600萬美元。 
  美國第二大會計公司安達信公司甚至把辦公面積減少了一半,秘決在於:在砍掉一些辦公室的同時,把剩餘的辦公室變成「旅館」。大部分會計和咨詢人員都通過電信手段與公司保持聯繫,如果他們需要到辦公室去工作.必須至少提前一天預訂房間。公司要做的則是,給每一間辦公室配齊必要的硬件設備。 
  全新的「未來的辦公室」模式和概念的出現則是與以信息技術代表的高科技的突飛猛進分不開的。全天候、全方位的Internet和Intrant(內部網)的興起,以及電子郵件。移動通訊等等的發展,無不改變著今日辦公室的面貌,開始把更多的資金投入計算機網絡和相關技術;同時大幅度削減用於新建辦公室的經費。據美國著名的建築公司西裡爾集團統計,在全美最大500家企業中,約有72%的企業把信息技術的投資列為頭等大事。在65%的企業裡,高新技術的支出超過了設備和房產的支出,成為企業所有支出中僅次於工資和福利的第二大項支出。 
  當然,這意味著做生意的方式在發生變化。據估計,美國已有300萬公司和僱員遠距離工作,即在家裡使用與工作單位相連接的計算機終端開展業務,而且這一數目還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隨著更新的、專門針對流動性大的僱員而開發的電腦和通訊技術的出現,可以預期這一進程還會加快。 
  辦公模式的轉換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轉換過程也不會一帆風順。它首先對建築師。室內設計師和辦公傢具製造商提出了新的挑戰,他們不僅要為企業簡單地繪製藍圖,而且還要考慮企業內部個人行為和組織行為的特徵,因為企業希望改善辦公環境來提高效率。因此,一批專門設計新型辦公場所的機構應運而生,例如,新誕生的SnIDIro公司已經為通用電氣公司、硅谷圖形公司及其他公司設計完成了新的「創意式」辦公樓,頗受好評。 
  「白領工廠」式的辦公室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現在的辦公室裡除了秘書和打字員外,主要是如計算機程序員這樣的職員,他們的工作複雜得多,需要更高的技術水平。因此,已經沒有必要也不大可能監督他們的工作了。有一些心理學家、建築師和高級經理注意到,這種新型職員需要的是在辦公室找到一種個人和公開之間的平衡。現在的辦公室顯然難以做到。60年代,德國一所學校提出了「美化辦公室」的設計思想,現在已被建築界注意。他們認為辦公室設計應該像搞城市規劃一樣,將其劃分成各種不同用途的區域,有個人用地、公共用地、走道等等。 
  為了在個體和團隊工作之間。隱私和公眾之間找到平衡點,總部設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法倫/麥克伊裡戈特廣告公司,率先推出了一種「私穴和公洞」式設計,公司可根據工作需要隨意組合或分割辦公空間。在這種設計中,辦公室成了可伸縮的空間。根據美國國際設備管理協會的一份調查,83%的美國企業願意實施「私穴和公洞」策略,可伸縮式辦公室正在成為一種時尚。 
  新的辦公環境從根本上廢除了過去那種以等級觀念為中心的辦公室設計原則,在新的工作環境中,你絕不可能根據一個人的辦公空間的大小,辦公設備的優劣來判斷他的職務。以寶潔公司為例,它最近剛剛完成了一棟耗資2.8億美元,建築面積13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樓。在這幢現代化的辦公樓裡,一切設計都服從於它的功能需要——促進新產品的開發。在開放式的辦公室裡,員工不分職務高低,都能相互對視;公司相關的資料都放在輪式辦公架上,員工可根據自己需求隨時查詢,所有信息都能在這種開放式空間裡得到迅速傳遞和有效利用。在員工餐廳,設計者配備了能將手寫字體轉換成電子信箱信件的電子白板;大樓內的走廊特別寬敞,並配有長椅,員工們可以在此聊上幾句。這幢大樓自1996年3月正式啟用,公司生產效率提高了22%,正是得益於這種新的辦公空間產生的信息資料快速傳遞和決策的正確有效。

    十六、知識化與現代化美國總統克林頓今年2月在美國科學年會上發表講話指出,保持美國科技優勢是美國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同時應加強教育工作,「使美國的教育質量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教育質量」。歐盟委員會在1997年7月發表《2000年議程》,提出「將知識化放在最優先地位」,同年底發表《走向知識化歐洲》的報告,強調加強科技。教育工作。日本政府於1996年7月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加大科技預算、強化人才培訓和加強獨創性基礎研究等新措施,表明日本已由「技術立國」開始轉向「科技創新立國」。 
  知識的革命不僅改變著世界經濟結構和總體格局,也改變著社會組織結構和人類生活方式。90年代以來,以信恩和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知識型產業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增長點,知識化。全球化、網絡化、數字化和虛擬化等成為新經濟的主要特徵。 
  美國總統克林頓今年2月在美國科學年會上發表講話指出,保持美國科技優勢是美國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同時應加強教育工作,「使美國的教育質量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教育質量」。歐盟委員會在1997年7月發表《2000年議程》,提出「將知識化放在最優先地位」,同年底發表《走向知識化歐洲》的報告,強調加強科技、教育工作。日本政府於1996年7月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加大科技預算。強化人才培訓和加強獨創性基礎研究等新措施,表明日本已由「技術立國」開始轉向「科技創新立國」。

               致力於知識創新

  現代化既是發展的過程,也是發展的目標。作為過程,現代化是指人類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現代社會是一個相對概念,指社會發展階段上人類的理想與現實能力和條件的一種藕合,即在某一歷史時段人類向理想社會邁進所能達到的最佳狀態。顯然,現代化是一個動態過程,涉及人類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變化,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法律和理念等各個層面。 
  人類社會的發展經歷了幾次革命性的轉變。第一次是完成從動物向原始人類的轉變。第二次是人類從原始社會向農牧文明社會的轉變。第三次是二百多年前開始的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第三次轉變持續到現在。現代化一般是指第三次轉變。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第四次轉變過程之中,即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的轉變,部分發達國家也許已經越過了轉折點。 
  我國現代化起步較晚。如果從19世紀初算起,比英。美、法等國家晚了數百年,但與日本和德國等大致相當。1949年前的一個半世紀,在血與火的衝撞中中國完成了現代化的前期準備。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我國大規模現代化建設的開始。在建國伊始,我國提出了工業化的任務。其後,又提出了建設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技的社會主義強國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即實現四個現代化。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把我國現代化建設道路總結成「三步走」發展戰略。到21世紀中葉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趕上當時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是以人類社會的第三次轉變,即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為背景的。 
  如果說,實現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是第一次現代化。那麼,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的轉變就是第二次現代化。已經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第二次現代化是其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處於第一次現代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將面臨工業化和知識化的雙重挑戰,現代化的壓力和緊迫感更重,同時也是一次世紀性機遇。目前,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不一,農業經濟所佔比例和農業現代化程度各異。如果等到實現了工業化後再向知識化轉移,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只會拉大,不會縮小。如果能實現工業化和知識化的協調發展,發展中國家真正實現現代化的努力將會成為現實。要實現面向知識時代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建設將經歷工業化為主、工業化和知識化並重。知識化為主三個階段。在工業化為主階段,在加速工業化進程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同時,必須提高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加強知識和信息基礎設施,加速知識傳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並大力發展知識型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和知識型服務業,形成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協調發展的基本格局。在第一階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體系,提高國家創新能力,增強全民創新意識,是我們成功與否的關鍵。在工業化和知識化並重階段,重點是加速知識在工業和農業領域的擴散和應用,實現工業和農業的現代化。同時,完善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強化國家知識創新體系,加強知識的生產和應用,提高知識型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在知識化為主階段,要建立適應知識時代的政治、法律、經濟和社會體制,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知識經濟、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格局,實現中國人民在現代化基礎上的共同富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發展知識經濟,實現現代化,是我國跨世紀的選擇。雖然我們可以借鑒工業化時期的現代化經驗,但畢竟知識化不同於工業化。知識社會,科技發展更快,技術和產品的生命週期更短,知識創新和知識應用的頻率更高,工業化時期的「後發優勢」效應將明顯減弱。

              知識產權的重要性

  在農業社會,資產的主要形態是土地;在工業社會,資產的主要形態是工廠;在知識社會,資產的主要形態則是知識,知識資產是由專利、商標、版權和商業秘密組成。 
  知識資產和以往的資產形態有所不同,它是無形的,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易於傳播。另一方面,它和其它資產形態也有共同點,即可以買賣,可以登記註冊,可以交換和轉讓。 
  知識產業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經濟增長點。例如,美國的計算機軟件工業在1980年到1992年期間以年均28%的增長率發展,而同期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增長率不足3%,計算機軟件工業在美國製造業中已佔第六位。據美方統計,美國生產的軟件占世界市場的70%,其出口佔其工業產值的一半。知識資產由於其無形性,總讓人有點感到玄之又玄。 
  知識必須經過註冊登記等法律程序才能多少有形化,成為資產,否則得不到法律保護。 
  知識資產的價值評估很難,例如,有的商標的價值可能高達百億美元,有的商標可能一錢不值,甚至是負數。知識資產很難用一般成本核算的方式確定,一個有創意的思想、技術、軟件或商標的價值是遠遠超出其勞務製造成本的,知識資產的價值只能在長期的市場活動中逐漸體現出來。 
  知識資產有兩重性,一方面,知識資產只有擴張和廣泛應用才能產生廣泛的效益,另一方面,創造知識資產的發明者和投資者需要得到適當的利益回報和保護,否則這方面的積極性將遭挫傷。這就是說,在知識資產的開放性和內斂性之間,要通過某種社會機制找到一個平衡點,才最有利於人類的進步。 
  舊金山太陽微系統公司有人提出了一些頗有新意的思想,他認為,知識的基礎構件是不能作為資產來保護的,而對知識資產的過度保護會毀掉它的市場。知識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文化融匯過程,其基礎構件應視為全人類的社會財富,不能當作有壟斷性的資產來保護,而對現有受保護的知識資產,則必須有適度的期限,過了期限,則應視為人類的共同財富。 
  作為世界知識資產大國,美國保護知識產權的呼聲很高,美國指責的對象遍及全球,其中重點是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在現在和將來,這個問題都是國際經濟關係的一個爭執點。
  在創建市場經濟並積極和世界經濟接軌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必須面對這一問題。 
  首先,在建立國內市場經濟體制和與世界市場接軌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必須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其中包括完善有關法律基礎設施和執法機制,這不僅是為國際經濟往來所必須,也是為國內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所必須。在商言商,在一定的機制中就要按一定的規則運作,即使這樣做會有短期的痛苦。從長遠看,作為智力資源大國的中國一定會成為知識資產大國,我們應當有這個信心,也要做這方面的準備。 
  其次,發展中國家也要有自己的聲音,維護自己的權益。現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近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成果,也是發達國家在世界市場中的利益表述。在這方面,發展中國家也應有自己的利益表述。國際性協定應是兩者利益的平衡點。例如,發達國家在知識產業中以低成本大量吸收了發展中國家的智力勞動者,這雖說是市場機制使然,但從道義上對發展中國家則欠公正。從全世界共同繁榮目標出發,發達國家應承擔某種向發展中國家無償或低價轉讓知識產權的道義責任。 
  第三,在目前出現的國際知識產權問題爭端中,較好的辦法是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的個案方式,不宜動輒採取經濟制裁等辦法,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發達國家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用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時間,直至現在問題也還不少,要求發展中國家在很短時間內達到同樣標準,這是不現實的。坦白而言,在當前有關的國際協議中,發達國家給予發展中國家的寬限期太短了一點。

            智力資本與教育觀念的轉變

  當今世界有兩大特點,一是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大大加快,二是人們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世界範圍內信息技術革命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使得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空前地顯現出來,出現了被稱為「知識經濟」的經濟增長方式。智力正被不少國家作為最重要的資本投入經濟運行,並取得巨大成功。教育怎樣為未來培養人才?我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教育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首先是轉變教育觀念。 
  轉變教育觀念是一個複雜和深刻的過程,涉及許多理論和實際問題。傳統高等教育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能,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意義的高等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生產知識,也就是加強科學研究工作,對知識進行物化,搞產品開發。能否生產知識、物化知識,是現代大學和傳統大學的分水嶺。 
  轉變教育觀念的關鍵是轉變教育管理思想,教育如果不能從管理體制上有所變化,那麼轉變教育觀念就有可能流於形式。如果將教育經費投入到沒有改革好的學校,這種投入是低效益的投入。加大教育投入很重要,投向何處需要慎重考慮。 
  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轉變教育觀念是一個緊迫的、尚需系統深入研究的課題,這不僅是中國教育界面臨的課題,也是世界面臨的挑戰。 
  高等學校:知識社會的重要角色 
  高等學校作為知識生產(科研)。知識傳播(教學)和知識利用(科技產業)的一個綜合載體,在知識經濟時代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無可替代的作用,扮演著重要角色。在80年代初,美國政府認識到知識經濟正在崛起,裡根組織的由經濟學家、學者、科技顧問參加的「工業競爭研究委員會」得出以微電子和軟件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超大型高速增長的研究結果。裡根政府由此制定了「依靠高等學校與工業界相結合」。「發揮自己特長」的發展戰略,大力加強計算機、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當美國擁有280家芯片工廠時,日本只有20家;計算機、軟件公司,美國比日本多千倍以上。而在這個過程中,美國的高校起到了關鍵作用。 
  高校不僅擔負著為全社會培養大批高層次人才的任務,而且承擔著面向經濟建設、面積社會發展的科學研究。切切實實發揮高校在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科教興國,為國家經濟。為區域經濟服務成了高校在知識經濟時代中的主要任務。 
  一所高校,評價它的辦學水平,固然要看論文,看得獎,但更要看這所高校對國家、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創新能力。這裡所說的貢獻,包括畢業生對社會的貢獻,科學研究成果對國家、對區域經濟的貢獻,也包括高校提供的新知識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高校要為經濟服務和為區域經濟服務的關係重大。當前,高校為區域經濟服務是一個全面化的趨勢,高校應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中的強勁支撐。每一所高校應當辦出自己的特色,各所高校可以在多個點上來支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1994年,上海交大與上海活塞廠簽署了桑塔納轎車活塞加工關鍵專用工藝設備合作研究開發協議;1995年,這個國產化項目正式啟用,多學科精兵強將聯合攻關已取得成效,製造出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高精密鏜床等十台關鍵設備。創造出數千萬元的經濟效益,節約了560萬馬克的引進費用。

              知識社會的最大需求

  在知識社會到來的今天,知識以及知識的載體——人才顯得格外重要。高校作為一個產生知識又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又需要人才的集中地,會更受到人們的關注。 
  知識需要創新,高校應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獲取知識和信息能力的培養。大學說到底,就是教學生怎麼去獲取知識、怎麼去思維。怎麼去創新,從而成為人才。只有培養出高層次的人才,讓他們具有接受終身教育的素質,這樣在生產實際運用中就會使產品更新換代越來越快,產品的知識含量越來越高。 
  高校辦學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師資力量。這不僅要求高校在知識社會中有新的變化,同時也對國家和社會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國家和社會的支持。首先應當從法律上。政策上確保教育經費的投入,在教育經費有較大提高和社會就業保障制度逐步完備的前提下,高校逐步實行真正的聘用合同制。高標準。高質量。高強度的工作要求,高水平的收入待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使人員能在高校中不斷流動而最優秀的人才能在高校中穩定下來。 
  高校在面對知識社會的新挑戰,為國家經濟和區域經濟服務的過程中,應當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關係:一是基礎理論研究和支持支柱產業發展的關係:二是為區域經濟服務和爭取國家級大項目的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在提高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效益和在對社會貢獻上不斷攀登新的台階。

Views: 10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