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上猶太人的財富課(28)頂級的消費智慧

由於猶太小孩子從小就接受“自主”教育,所以猶太老人也不可能依靠子女贍養,只有自己賺到了錢,安逸的生活才會有保障。正是因為猶太人自知天命,他們便拼命抓緊時間賺錢。同時,他們又是世界上最懂得享受的人。

猶太人認為,一個人不思考事物本質時,絕對摸不清人生的方向;而一個人如果總是走捷徑的話,他就不會得到真才實學,更不會贏得別人的尊敬。所以,為了解什麽而去思索的人,才是有人情味兒的人。

因此,猶太人認為,應該松弛一下自己緊張的心情——放下一切工作,去思索一些問題,譬如:自己為什麽會誕生到這個世界上?負有什麽使命?何謂人生的目標……這是人們最基本的思索,即使永遠無法求得答案,也會加強一個人的深度。

同時,人還應該學會放松自己,學會去休息。生活很緊張,有很多人常常為了努力工作,而逐漸遠離自己本來所應擁有的生活。猶太人認為,乍見之下,“忙碌”似乎是一種勤勉,其實不然,忙碌並不能一味地值得稱贊。

為此,猶太人最大的生活特色之一,就是他們十分重視假日。在以色列,猶太人有許多假日,遍布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常常把度假作為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

在假日裏,猶太人不談論有關工作的事,不思考有關工作的問題,不閱讀有關工作的書,也不從事有關工作的計算,全身心地娛樂、放松。

在假日人們可以訪問朋友,把工作拋諸腦後,可以彼此交談,談人生觀、愛好以及藝術……父母與孩子相處,查看孩子們的作業,詢問他們在學校中學到些什麽,約好友或者帶全家周遊各地,既飽眼福又飽口福。

在猶太人心中,工作對人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只知工作,而不知休息的話,他們會失去人性。因此在假日裏,猶太人能真正脫離所有工作的羈絆,全身心地休息。

猶太人知道“如何休息”,所以他們擁有一個豐碩的人生。

頂級富豪們的消費智慧

有錢先盡孝,被稱為乞丐股票超人的約瑟夫?賀希哈是紐約成功猶太商人的代表,經歷了從地獄到天堂的滄桑人生,留下了一串從街頭乞丐到股票超人的奮鬥足跡。

在腰纏萬貫的富商巨賈中,寡廉鮮恥、爾虞我詐者有之,為富不仁、恃強淩弱者有之,但是從乞丐變成億萬富翁的約瑟夫?賀希哈卻保留了幼年時養成的善良天性。這種天性不僅表現在他對母親的拳拳赤子之心,體現在他與合作夥伴的深情厚意,更表現在他對整個人類命運的關註。

在約瑟夫?賀希哈的早年,一次賺到16.8萬美元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急於把這筆對於他來說來之不易的金錢全部投資於他迷戀的股市交易,而是拿出了絕大部分為相依為命的母親購置了一幢房子,讓母親早日走出了低矮潮濕的貧民窟。約瑟夫也從不忘記與自己長期合作、患難與共的夥伴,他讓合作夥伴朱賓全盤負責開掘鈾礦,事先就給予了朱賓1/10的股票優先權,使朱賓在用自己的智慧掘出鈾礦的一剎那便成為百萬富翁。而且約瑟夫延用1/10股票的優先權法,給以後同他合作的重要夥伴都提供這個優厚的條件。約瑟夫不僅對與他有重要經濟合作的夥伴是這樣,對他公司的下屬職員也十分關心,甚至對一個開電梯的孩子也是如此。這個可憐的孩子有一個多病的母親,微薄的薪水難以支撐母親的醫藥費,約瑟夫便長期地承擔對這個家庭進行接濟的責任。

在約瑟夫從乞丐到億萬富翁的一生中,他永遠對被別人罵作“窮鬼”的乞丐生活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在成為富翁以後,他並不認為已經斬斷了與貧窮的聯系。他一直把捐助像他童年時一樣貧窮的人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向學校捐款,為的是使貧窮人家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教育,以開掘他們的天賦;他向盲人醫院、孤兒院捐款,為的是使殘疾人和無依無靠的孤兒得到救助。由於自己對藝術的濃厚興趣,他特別喜歡資助貧窮而又富有藝術才華的學生們,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的王國之中,並通過他們去完成自己少年時沒有完成的大學之夢。他經常駕駛一輛黑色的超豪華林肯轎車,不斷地駛入哥倫比亞大學、曼哈頓大學、加州圖書館、孤兒院、盲人醫院、教會等處,不辭辛勞地把一筆筆捐款送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和組織。這就是充滿傳奇色彩的約瑟夫?賀希哈,他通過在充滿風險的股市不斷搏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通過普渡眾生的慈善事業,彰顯著人生的價值。

約瑟夫並不是一個只知道賺錢的機器,而是一個充滿生活情趣的和藹老人。他70歲的時候忽然迷上了搜集藝術品。他又拿出當年執著於股票的勁頭兒,到圖書館收集資料,派出幾路人馬千方百計獲取更多方面的信息。不久以後,他就成為一個鑒賞藝術的行家能手。他認為全人類都有責任更好地保護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為此,他收藏了3000座雕塑、6000幅名畫,還專門設立了一個藝術基金會,用於人類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他為藝術事業作出了他應有的貢獻。他說只要他的心臟還在跳動,他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就不會停止。

把讀書當成享受的普利策

猶太人約瑟夫?普利策是美國著名的報業家和新聞學者。早年他白手起家,先後購買了《西方郵報》、《聖路易斯快郵報》和《紐約世界報》,並對他們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他們成為當時美國首屈一指的大報。他還捐資興辦了美國第一所新聞學院——舉世聞名的哥倫比亞新聞學院,以他的基金並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聞獎是美國最高新聞獎,並且馳名世界。


作為媒體大亨,約瑟夫?普利策的消費方式有著猶太人的特點,講究經商享受兩不誤,他的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周遊世界各地的旅行中度過的。他的晚年雖然雙目失明,但仍然勤奮好學。

在普利策後半生的旅行中,他總是乘坐豪華、舒適的船只和遊艇,帶著秘書和隨行人員,穿越各大洋,到世界各地去漫遊。他喜歡清新的空氣和浩瀚無垠的海洋,他已習慣了在狂風巨浪中感受顛簸,習慣了在水天相搏中體味人生……他已經對大海產生了濃厚的感情,為了能夠長期與大海結伴,普利策專門為自己建造了一艘豪華的大遊艇。這艘大遊艇成了他後半生的一個重要居所。

普利策擁有大量的財富,因此,他能過得比一般人更舒適。從清早到深夜,從起居飲食到其他事物,都有眾多仆人和六七個秘書輪流為他服務。秘書們陪他散步、兜風、聽音樂會,為他口述、記錄、傳達命令,而且只要一有空閑,他就讓秘書們輪流用英語、法語、德語給他讀小說、報紙和劇本。這樣的日子年復一年,這位雙目失明的老人逐漸成為“讀書”冠軍。據普利策自己的不完全統計,在這21年中,他的秘書每年平均要給他讀100本左右的書。因此,他對秘書的需求也是驚人的,他不斷更換秘書,不斷尋找新人和朋友以驅散黑暗中的孤寂。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的消費

猶太人洛克菲勒家族的創業者老洛克菲勒於19世紀70年代成為石油大王,他對美國石油工業的壟斷達85年之久。洛克菲勒家族之所以能在美國保持自己家族的地位近一個世紀之久,正在於老洛克菲勒有一群成功延續和擴展家族事業的子孫。老洛克菲勒的孫子約翰?戴維?洛克菲勒是一位銀行家,他的消費方式是從小培養成的。

1915年,戴維?洛克菲勒出生在聲名顯赫的洛克菲勒家族,他的父親是小約翰?戴?洛克菲勒。在他出生以前,他們家已經有一個大姐姐和四個哥哥降臨到這個富有的家庭,戴維?洛克菲勒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小的。當戴維還是三、四歲的幼童時,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參戰後,國內物資供應異常緊張。母親參加了紅十字會組織的支前活動,為前方做繃帶,戴維和他的幾個哥哥在母親的影響下也參加到這一活動中來。

盡管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國最富有的家族,但是戰爭也使戴維?洛克菲勒體驗到了當時生活的艱辛。他清楚地記得當年在廚房裏並排放著6只玻璃杯子,在最邊上的那個杯子上貼著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戴維?洛克菲勒”,這個杯子裏裝的便是他一周的定量配給糖。當時處於戰時的特殊經濟時期,食糖供應采用配給制。有一次,戴維的杯子在星期五的時候就空空如也了。他找到母親,撒嬌地說:“媽媽,我杯子裏的糖沒有了,我還能再要一點嗎?”

戴維的母親慈祥而又嚴肅地說:“對不起,孩子,現在每個人每周用的糖都是受到限制的。你既然用完了本周的糖,那只好等到下星期再給你發了。記住了,那杯子裏面的糖是你一周的食用量,以後可別再提前用完這個限量。不過,你喝茶和咖啡的時候,可以從你的哥哥姐姐們那兒借一點。”

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戴維?洛克菲勒獲得了同哥哥姐姐們一起參加各種活動的權利。父親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經常安排特定的活動對孩子們進行訓練。孩子們在每周有一個固定的任務,那就是在周三為父親準備一頓晚餐。往往他們在星期一的時候就開始籌備策劃,他們要親自去市場買菜,到超級市場或百貨店裏買調味品和佐料,然後自己決定主食和副食。一切準備停當之後,再按部就班地燒烤烹炸。父母在開飯的時候準點驅車趕來,他們一進門便會看見6個子女站在餐桌旁邊等候他們的大駕光臨。用餐完畢,父母便驅車離開,剩下收拾殘局的任務也同樣屬於這6個孩子。戴維因為年齡小,所以他的任務也就局限於輔助性和準備性的事務。他常常被分派去幹打雜、遞盤子、倒垃圾之類的事,偶爾被分派去幹削土豆皮、切菜之類的事情,但是戴維卻總是細心觀察學習。

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國是首富,但是他們家族中沒有一個人揮金如土。

戴維的祖父老洛克菲勒在他年輕時候就開始記錄個人的收支賬目,每一分錢都要在這個賬目上寫出用途和使用時間,每一筆開支必須有正當而可靠的理由。老約翰在臨死時將他的傳統交給了兒子小約翰?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繼承了父親的光榮傳統,又把它像接力棒一樣傳承了下去。

在戴維的記憶裏清楚地記著一件難忘的往事,在他7歲的時候,小約翰?洛克菲勒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間裏,意味深長地說:“戴維,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每周獲得30美分的零用錢,我想聽聽你打算如何處置這30美分。”

戴維高興地回答:“爸爸,我想您會同意我花10美分去買我最喜愛的巧克力。另外,我要和哥哥們一樣擁有一個儲錢罐,我每周節省10美分放進去。剩下的10美分我做機動處置,如果到星期六還沒有花出去的話,我可以考慮在做禮拜之前捐給教堂。”

“對你的處理我十分滿意,可愛的孩子。不過,我還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拿到每周零花錢時,附帶一個小本子,你必須在本子上記下每筆錢的用途。”


“爸爸,有這個必要嗎?”戴維?洛克菲勒不解地問道,“您說過這是我的零花錢,我有權自由處理的啊!”

“當然是有必要的,這是你祖父創立的傳統,洛克菲勒家庭的每個孩子都要這樣做的。你在每天花了錢之後,晚上在睡覺之前,記下花錢的原因、數目,並給這筆開銷的必要性作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這裏面有一點我想有必要提醒你一下,所有的記錄必須要真實,你知道誠實是最寶貴的。”

“爸爸,我記住了。”

“對了,我每周在發給零花錢之前,都要檢查你的花錢記錄本。如果你的記錄令我滿意的話,你會得到一點小小的獎賞,那就是在30美分之外再加上5美分。要是記得模糊不清的話,相應地要將30美分扣為25美分。”

戴維少年時所受的“賬目訓練”讓他以後的理財生涯受益匪淺。戴維通過對每筆賬目的記錄,逐漸明白哪些錢是該花的,哪些錢是不該花的。

這種方法也使他從小養成了節約、勤儉的良好習慣,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計算能力。

小約翰?戴?洛克菲勒仍然保持著老洛克菲勒教育孩子的特有方式,對最小的孩子戴維也從不特殊對待。他對戴維金錢意識的培養並不限於一個小小的記賬本,還有別的辦法。他給戴維的零花錢一般來說並不是能足以維持他在各個方面的開銷的。戴維往往會感到手頭比較桔據,要想得到更多的錢,指望父親增加每周零花錢的配額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能學著哥哥姐姐的樣子,通過幹些家務活兒去掙來一點點收入。

戴維的勞動是按照勞動成果的數量來計算報酬的。根據當時父親的規定,在家裏打死100只蒼蠅可以得到10美分;捉住一只耗子可以得到5美分;拔草每小時5美分;背柴草每小時10美分……每當戴維感到經濟緊張的時候,總是通過自己半天或一個晌午的勞動來獲得一項開銷所必須的數目。

讓孩子們通過家務勞動來掙錢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一貫傳統。對此,小約翰?戴?洛克菲勒和他的父親老洛克菲勒有同樣的看法。在他們看來,雖然孩子們出生在富有的家庭之中,但是絕不能因此而隨意揮霍,那樣會使孩子們養成不良的習慣。他希望孩子們在養成勤儉節約生活作風的同時,還能意識到金錢是勞動的成果,只有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獲得相應的金錢報酬,這樣可以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念。他當然也知道,包括戴維在內的孩子們並不是非常自覺自願地去幹那些家務的,甚至有時他們對那些事情感到厭惡。他們只是屈從於經濟上的需要才去十分賣力地做家務活兒的。他十分固執地相信,自己在這方面的培養有助於孩子們養成堅定的意誌和頑強的毅力。

富翁哈同的生活習慣

猶太人哈同是舊中國上海灘的猶太商人,來自印度孟買,曾經寄身於沙遜洋行的門下,並為沙遜洋行經營煙土和房地產。在自立門戶以後以經營房地產為主,同時也兼營煙士,經過多年的奮鬥而成為遠東的第一巨商。

哈同曾與孫中山、章太炎、蔡元培交往甚密。在社會活動方面,他興辦教育、發展慈善事業、資助和組織學術文化活動,對於舊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曾經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勤儉節約、潔身自好、不近嫖賭、不吸食大煙,成為上海灘商界的人格典範。

1902年,哈同夫婦結識了曾留學日本、擅長詩畫的僧人黃宗仰——烏國山僧。在愛妻的努力下,1903年至1904年,他們請山僧幫忙設計策劃,在靜安寺一帶自己的地皮上,建造了一座占地50畝的別墅花園。花園正式命名為愛儷園,以表哈同對夫人——儷穗?哈同的深深愛意。3年之後,在羅迦陵的竭力堅持下,他們又把附近的土地圈進一百多畝。這次擴建後,哈同花園占地兩百多畝,成為舊中國最大、最漂亮的私人花園別墅。花園內亭臺樓閣、池湖水榭、曲徑小屋、茂林修竹、奇花異草、小橋流水、珍禽異鳥一應俱全,園內還造了一座占地兩三畝的佛寺,由烏目山僧率10余個僧尼住持。1910年,花園又進一步擴建。擴建後花園中常住的人有700多個,其中半數為傭、仆、差和雜工。哈同花園成了名副其實的“大觀園”,其奢華程度已經超過了清朝王公貴族的官邸,清末權傾朝野的李鴻章在上海的丁香園也只有40多畝。1931年,上海灘黑社會老大黃金榮在上海南郊修建的黃家花園,是上海華人中最大的私家花園,也才占地60多畝。1904年初,哈同夫婦正式入住哈同公館——愛儷園,在這裏,哈同夫婦共同指揮著上海灘最大的房地產王朝。

在哈同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乃至億萬富翁後,一直保持著勤儉持家的老習慣,從不講究奢侈豪華,經常是深居簡出。他本人的居室和寢食也都非常簡單,幾片面包、一杯牛奶就是一頓早餐。午餐若在家吃,也不過兩菜一湯。辦公環境也非常簡樸,寒冬臘月,辦公室裏既不升火,也不安暖氣。在生活方面,他也有自己的清規戒律。雖然從事鴉片生意,但卻從不抽一口大煙;雖然腰纏萬貫,但他的身影從來沒有在上海灘賭場出現過。此外,哈同還遵守猶太民族的家庭婚姻觀念,終生沒有納妾娶小,也從不沾花惹草,或調戲、**家中的侍女。這在多妻制合法的舊中國,在燈紅酒綠的十裏洋場,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此外,哈同夫婦還熱心於教育和慈善事業。他們一生膝下沒有一個子女,但卻前後收養過40多個孤兒,共中有20多個被立為義子義女。1902年,哈同夫婦通過黃宗仰的聯系,興辦了附屬於革命團體愛國學社的愛國女學,由羅跡陵任董事長,並一直維持到解放初。愛國女學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女學堂之一,解放後改名為愛國中學,成為上海的名牌中學。1938年,哈同洋行將國貨大樓收回後,改為“慈淑大樓”,專門用於興辦慈善事業,對於各種募捐活動哈同都是慷慨解囊。

像愛惜生命一樣愛惜自然

為了使人們生活在清潔的環境中,《塔木德》還規定:“禁止生活在一個沒有一座綠色花園的城市裏。”

猶太人認為,人應該居住在清潔的環境中,並且禁止任何人去做任何會對城鎮的衛生有害的事。

猶太人為使最神聖的耶路撒冷清潔、美麗,實行了10個特殊的規定。

其中包括:在城裏不得堆糞堆;不得建磚窯;除了早期先知們留下來的玫瑰園以外,不得耕種其他花園或果園;不得養雞;死人不能在城裏過夜。

城裏不得堆糞堆——因為會有害蟲在糞堆裏繁殖。

不得建磚窯——因為它會帶來滾滾濃煙。

不得養雞——汙染太大。

死人不能在城裏過夜——人死了以後肉體易變質腐爛而引起汙染。

不得耕種花園或果園——因為肥料和腐爛的花、水果會發出難聞的氣味。

為了使人生活在潔凈的環境中,猶太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有力的環境保護者。把人的生活環境作為生活文明的重要內容,這是猶太民族較其他民族更為先進的意識,也是他們保持身體健康的傑出智慧之處。

在猶太人的生活智慧中,還有一條就是要像愛惜生命一樣愛惜大自然。

猶太人認為愛惜大自然,是敬重上帝的體現。

猶太人的這一觀念是出自《聖經》的記載和教誨。《聖經》中說:上帝造出第一個人後,帶著他看遍了伊甸園中所有的樹木。上帝對人說:

“看啊,這些都是我的作品,它們多麽美麗,多麽值得贊美啊。我所創造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想想這一點,不要使我的世界腐爛,也不要破壞它;因為如果你破壞它,就沒有人在你身後修補它了。”

猶太人認為,這個世界只是上帝選擇和被選擇中的人創造的。

猶太拉比一聽,滿腔怒火,轉身對他的兒子說:“我的兒子,你讓無花果樹在它的節令到來之前就結了果,這給造物主帶來了麻煩。你最好也在你的日子到來之前,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吧!”

猶太人愛惜大自然的心情由此可見一斑。愛惜大自然,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是猶太先民的最偉大之處。

第七章

尋找財富的鑰匙——猶太人的全球分布

猶太人的足跡遍及全球,在美國、俄羅斯、中國、希臘、法國、英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都有大量的猶太人。

猶太人之所以會成為我們所關註的一個群體,不僅因為歷史上的很多名人都出自這個民族,還在於這個僅有兩千多萬人口的民族分布在世界範圍內的各個地區,並且在當地的經濟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猶太人相較其他民族,人數是很少的,但這個只占世界人口約五百分之一的民族卻出現了太多我們所熟知的,在整個人類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名字,比如愛因斯坦、畢加索、基辛格等。對於從事商業的猶太人來說,他們不僅僅只是會賺錢做生意,而且還諳熟經濟理論,懂得賺錢做生意的秘密,提得出發展商業、貿易和金融業的創造性思想。當代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猶太裔,如愛德華?伯恩斯坦、阿瑟?伯恩斯、艾倫?格林斯潘、羅伯特?海爾布羅納、威廉?哈伯、保羅?薩纓爾森(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奈特?亞羅(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密爾頓?弗裏德曼(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勞倫斯?克萊因(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等人。

自1968年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以來,三分之一的獲獎者是猶太人或者有猶太血統的人。猶太商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並在當地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生活中扮演了獨特的角色。

猶太人在美國

美國是猶太人最大的聚集地。據1987年不完全統計(當時猶太人口1450萬),猶太人主要分布的國家按猶太人口排列是美、蘇、以色列、法、英。世界上的猶太人有47%住在美洲,美國有584.5萬人,居世界的首位。早在1654年,第一批猶太人就來到美國。從此以後來美的猶太移民源源不絕,但大批猶太人到來卻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的。在1860年突然從以前每年數千人猛增到每年15萬人,在1880年達到18萬,到1924年美國的猶太人口竟有420萬之多。二次大戰前後又出現一次移民潮,從1925至1975年共有57.6萬猶太人遷移到美國。現在美國的猶太人已近600萬,猶太人是城市居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城市裏:

紐約、洛杉磯、費城、芝加哥、邁阿密、波士頓、華盛頓,新澤西的伯根縣、巴特摩爾等。其中紐約一直是猶太人最大的集中地,擁有美國34.5%的猶太人口。

語言和來源的不同,使美國的猶太人也分為塞爾法迪(指分布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猶太人)和阿什肯納齊(指中歐和西歐的猶太人),前者比後者來美國的時間要早。從先後到來的次序上看,在美國建立第一個猶太殖民地的是塞爾法迪猶太人,接踵而至的是分別來自中歐和波蘭說德語和波蘭語的猶太人。19世紀中葉,大批移民來的先是來自德國西部的巴伐利亞和普魯士波森,說西猶太語、波蘭猶太語或德語的猶太人,於80年代又從東歐立陶宛、波蘭、烏克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來了許多說猶太地區方言的猶太人。而後至今猶太移民多來自奧托曼帝國、納粹德國、前蘇聯、拉美和以色列,分別說西班牙語、猶太語、俄語。

在各個不同時期來美國的猶太移民,由於當時的經濟狀況和自身條件而形成不同的發展格局。美國內戰前,從德國來的猶太人經濟發展得最好。他們是從巴伐利亞等地的村鎮來的小商販和農民,是單身漢,到紐約登岸後便以那裏為基地在東部一帶分布和發展。當時美國正值立國之初,需要小商販在商業中起流通作用,於是來的這些猶太人便重操舊業,把從歐洲帶來的生意如賣舊衣、賣幹貨、制鞋、裁縫等行業在美國搞起來了。由於他們善於經營,很快就壟斷了這幾個行業的買賣,後來又打入肉類和包裝業。三四十年後一個猶太商業精英團便出現於美國社會,他們主要經營銀行、百貨公司、服裝公司、制鞋廠、肉食加工企業,那時紐約80%的零售商店和多數服裝批發公司都是猶太人開的。這些富裕起來的德裔猶太人以德國文化為其文化生活和知識生活的中心,當時猶太人的俱樂部和文化團體深受德國文化的影響。他們讀德文報紙,欣賞德語戲劇,有些還認同於德裔美國人。但在上述德裔猶太人之後來的一大批東歐猶太人卻迥然不同,他們中多數說俄語,所以又被稱作“俄羅斯猶太人”。他們的分布和以前差不多,在登陸後大部分留在紐約,然後擠進東部和中西部的城市。

1860年,全美四分之一的猶太人都在紐約。東歐猶太人開始一般是幹體力勞動,住在民族混雜的城市貧民區裏。後來他們也逐漸經商,主要是服裝業,據統計,美國1/3的裁縫是猶太人。另一個猶太人常做的是制香煙的手工業,還有些人當面包師、屠夫或建築工人。到1913年,俄羅斯猶太人擁有1600家工廠,在那裏做工的幾乎全都是猶太人,這時他們中大多數是商人、白領職員和專業人員了。

隨著生活的富裕,他們對保持傳統文化也日漸重視起來。他們有自己的工會、聯誼會、文化中心、娛樂中心。他們在猶太教堂做禮拜,過猶太教的節日。

Views: 1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