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2)

其四,層級結構。海上絲綢之路構成了一個等級分層、井然有序的國際貿易體系:歐洲、中國和印度是核心地區,有最大的國內市場並且出口產品;第二階層地區不生產和出口產品,但經濟規模巨大,東南亞地區就屬於此類;第三階層地區主要為較大型的市場提供原料產品。各地的產品「互相補充、互相吸引、互相調劑」,極大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與物質的交流和交換。

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改變15世紀以後世界的面貌,是因為它以其多樣性、開放性和分散性,突破了文化與民族的邊界,建立起了一個真正具備世界性的跨文化貿易網絡。

然而,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世界性的海上貿易活動使得航線被霸權壟斷,喪失了開放性、分權性和多元性特征,同時,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被納入殖民經濟體系之中,原來居於海上絲綢之路中心的那些地區被變成了歐洲經濟中心的依附經濟體和邊緣地帶,海上絲綢之路也日漸式微。


與此同時,整個世界的生產體系和經濟地理也在發生巨大變化,主要的經濟板塊、制度創新和技術研發活動都集中到了北美和西歐,而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體系中的部分核心地區,數百年來依然處於世界經濟版圖的邊緣地區和第二、三層次區域。只是在最近的幾十年中,隨著東亞生產網絡的建立與發展,原本位於邊緣地帶的東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才得以深深地融入全球價值鏈之中,重新進入世界經濟的重心。

目前,全球主要形成了三大區域性國際生產網絡,分別為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的北美生產網絡、以歐盟主要國家為中心的歐洲生產網絡以及東亞各經濟體之間的亞洲生產網絡。20世紀80年代中期,亞洲生產網絡首先擴展到東南亞國家,並得到快速發展。自20世紀末起,中國大陸從沿海地區開始,憑借著與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之間的緊密生產聯系,進入了東亞生產網絡,經過21世紀10多年的迅猛發展,逐漸成為東亞生產區域最重要的核心國家。


國際生產網絡也同樣被稱為「跨界生產網絡」;而在「跨越邊界」方面,亞洲生產網絡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學者們認為,亞洲生產網絡之所以意義重大,首先就在於它重塑了亞洲經濟體之間的分工結構,使區域內各經濟體共享國際產業鏈分工的發展機遇;其次,它促使亞洲各國經濟利益緊密相聯,加強了地緣經濟關係的緊密程度,大大促進了亞洲的區域一體化進程,也推動了制度上的合作;最後,亞洲生產網絡的發展改變了這一區域部分國家淪落為邊緣地帶的境遇,從而大大提高了這一地區在全球政治和經濟體系中的話語權。

Views: 3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