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餿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幹,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了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了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

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裏稍燙,撈起瀝幹入碗,然後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結果在熱氣騰騰中竟然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

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麽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幹面”。

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了一家熱幹面面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作“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幹面的名店。後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幹面”。

至今,“蔡林記”已成為武漢家喻戶曉做熱幹面的老字號了。

家鄉小食譜熱幹面

食材準備:

堿面,香油,芝麻醬,辣蘿蔔,胡椒,味精,小蔥,醬油(根據個人口味還可放入香醋、辣椒油)

做法:

簡單的制作工藝是熱幹面快速傳播的重要原因。大鍋長筷將堿面迅速下入鍋內,長筷上下翻動,防止面條成團,約八成熟後,迅速用笊籬把水瀝幹,放入各種調料即可。熱幹面豆皮

豆皮

湖北·武漢

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幹面;

談炎記的水餃,五方齋的湯圓,面窩油餅豆漿和油條。

武漢有一首專門唱“過早”的方言歌,裏面開頭就是老通城、四季美、蔡林記,這是武漢最有名的三家小吃品牌。

“過早”是武漢對吃早餐的一種俗稱,我很小開始就在外過早。早上起來後,家長帶著我到小攤上買碗熱幹面、面窩什麽的,吃完就去上學。那時候豆皮基本屬於奢侈品,好幾周才可以吃到一次。家家戶戶幾乎沒有在家做早餐的,基本都是在外過早。現在武漢人仍然保持著這一習俗,並且由於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工作、學習的場所與居住區距離的增大,在外過早就更為普遍。或許也是因此之故,武漢當地的小吃店極為發達,大街小巷無處不有,而且幾乎都是生意興隆,食客盈門。

武漢幾大名早點,依次是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蔡林記的熱幹面,來武漢不吃這幾樣,可謂白來一趟。三鮮豆皮排首位,更是不可不嘗。

若到武漢而不去“老通城”,就不能說品嘗過“漢味”美食。“老通城”之所以有名,一是因為有獨特的名吃“三鮮豆皮”;二是因為“老字號”數十年滄桑;三是因為改革力度最大,是全省餐飲業首家股份公司;四是因為布局巧妙,文化色彩濃郁。

老通城酒樓創建於1931年,其豆皮根據傳統做法,博采眾長,以豆、米、漿拌雞蛋做皮,以糯米為餡,色澤金黃透亮,外脆內嫩,以其獨特風味遠近聞名。因餡內包以豬腿肉、玉片等得名“三鮮豆皮”,後經改進,形成多種口味的豆皮。

摩爾城開業,老通城復出,店鋪不大但很幹凈,人氣夠旺,既有傳統的

小吃如豆皮、涼粉、豆花、熱幹面、炸醬面、牛肉粉、土豆粉、湯包等,也有海鮮、蓋澆飯一類的,但最暢銷的還是主打產品——豆皮。老通城的復出令老武漢人驚喜,新武漢人歡喜,因為它承載了武漢人對美食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金黃的豆皮,一看之下就讓人食欲大增。蛋皮煎得黃燦燦的,焦度正好,薄薄的吃起來很嫩。配料筍丁和香菇丁調得不鹹不淡,味道剛好。紅色的甜味臘腸配上滿滿的雞丁、牛肉丁,還有少量蝦仁和軟糯的米粒一起入口,味道真是好極了。

早年因機緣巧合,認識了豆皮大王高金安的家人,當時高先生的兒子在深圳老通城工作,後來我們成為朋友,回漢後還被邀請到他在臺北路的家中

作客,談了很多高先生當年的故事。

高金安(1917—1989),孝感人,15歲來漢賣豆絲。後來在豆絲裏加上糯米、叉燒、瘦肉等配料,創出獨具特色的三鮮豆皮。1946年到老通城酒樓掌勺,“老通城豆皮”成為漢口的一張名片。特別是毛澤東1958年先後兩次到老通城,高金安和徒弟制作的豆皮受到毛主席贊賞,使老通城豆皮更負盛名。高金安先生,被譽為武漢名廚“四大天王”之一的“豆皮大王”。www.19zs.com

高金安的“三鮮豆皮”,皮薄色艷,松嫩爽口,餡心鮮香,油而不膩,成為老通城的招牌產品。他能在同一口鍋上同時做出幾種不同的豆皮,比如有年輕人愛吃的老火豆皮、老年人喜吃的嫩火豆皮、不吃蔥的人吃的免青豆皮等。高金安的好技術,使得老通城很快在武漢三鎮聞名遐邇,登門的顧客絡繹不絕。

家鄉小食譜豆皮

食材準備:

豬肉,雞蛋,綠豆,水發香菇,玉蘭片,叉燒肉,油,大米,料酒,醬油,糯米,精鹽

做法:

1.將綠豆磨碎放入清水中浸泡4小時,去殼淘洗幹凈。大米淘洗幹凈,放入清水中浸泡6小時,與綠豆一起混合磨漿;

2.豬肉洗凈,切成寬約6.6厘米、厚約3.3厘米的肉塊入鍋。加清水浸沒後,在旺火上煮約1小時,加入醬油、料酒、味精、精鹽、清水適量,燜燒至燒熟透入味,撈出(鹵汁另用)晾涼,與叉燒肉一起,分別切成如豌豆粒大的丁。香菇、玉蘭片切成顆丁,分別放入沸水鍋中煮10分鐘,撈出晾幹;

3.鍋置旺火上,加油燒熱,放入玉蘭片丁煸炒5分鐘,再放入香菇煸炒幾下;倒入鹵汁燒10分鐘,放入豬肉丁10分鐘,待燒熟透味、鹵汁漸幹,起鍋成餡;

4.糯米淘洗幹凈,在溫水中浸泡8小時,撈出瀝幹水分,入籠在旺火沸水鍋中蒸熟,取出略涼即下鍋置中火上,加入油、精鹽、溫水炒勻,待糯米入味粒散時,盛入盤內;

5.鍋置火上,用油和水刷鍋燒熱,倒入綠豆、大米漿,用蚌殼(現在基本用鐵板)向四周燙勻,磕入雞蛋4個塗勻,蓋上蓋,烙成熟皮。用小鐵鍋鏟將熟皮周圍鏟松,翻過面後撒入精鹽,熟糯米鋪勻,再撒入豬肉、香菇、蔥花,將糯米和餡包攏,沿豆皮邊淋入油,用旺火煎烙,邊煎邊切成小塊,迅速翻面,再澆入油,起鍋分別盛入盤內即成。煎好的豆皮

蹺腳牛肉

蹺腳牛肉

四川·樂山

樂山的蹺腳牛肉,跟唱響川江號子的碼頭文化有關。位於四川樂山中心城區西部的千年古鎮蘇稽,是連接峨眉山和樂山佛兩個世界自然遺產的交通樞紐,有著深厚的民間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積澱,又素有“魚米之鄉”、“龍燈之鄉”的美譽。樂山市的特色飲食“蹺腳牛肉”湯鍋就發源於此。

清代中葉,蘇稽是樂山到峨眉的交通要道,水、陸運輸業繁榮發達,有不少人以此為生。樂山的五通橋鹽業發達,鹽商專門用牛拉車,運輸制鹽的原料鹵水,這些牛老了之後,就送去宰殺。蘇稽的周村,祖祖輩輩都以宰牛為業,人稱“殺牛周村”,就專門宰殺這些拉鹵水的牛。周村宰殺的牛肉絕大多數運銷牛華鎮、樂山城、沙灣、水口、峨眉符溪鎮等地。因牛肚、腹雜類不便運輸,又不能久留,只好就地處理。

周村人周天順率先在蘇稽場峨眉河西岸碼頭的河灘上埋鍋煮牛雜,擺起湯

鍋攤。因為蘇稽水碼頭、旱碼頭的苦力人很多,牛肉湯鍋便宜,就成為最佳的下飯菜,很受老百姓喜愛。湯鍋攤上沒有凳子,也沒有棚戶,既不遮風,也不擋雨,幹活的人大多一只腳蹺在條桌的橫條上吃牛肉湯鍋,“蹺腳牛肉湯鍋”因此得名。

Views: 3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