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 (2)

前言

  在我把這本書交給出版社之前,進行最後一次校閱時,我頓時有一層覺察。

  這本書正是一份「策展」的結果。

  它是一個編輯流程的結果,但卻又不像我過去曾經經歷過的任何事。在與我過去不曾遇過,或不熟悉的這許許多多極為聰明且思想極為豐富的人們接觸時,我發現他們每個人都思考過策展(curation)這個概念,並圍繞著這個概念形塑自己的工作願景。

  傑夫.帕爾弗(Jeff Pulver)這位自九歲起便能預見未來的連續創業家,視他規劃的研討會是一種策展行為。他挑選日期、地點、講師,甚至包括他希望看到的出席者。他將他熟習且信任的人,以及那些在他稱之為「現在」(now)網路(經由推特最佳化的即時資料)上,從事重要且能振奮人心之事的新人的聲音,揉合在一起。傑夫是策展領域裡的一位卓越人士,你可以透過這本書深入了解他的構想。

  艾絲特.戴森(Esther Dyson)不但是一名創造者,也是一名策展人(curator)。她在健康照護、科技、隱私、國際關係及創新等領域的成就,讓她成為當今最多產的連接者。艾絲特匯聚、分享知識的決定,是不可思議的。身為具開創性的個人電腦論壇(PC Forum)研討會創辦人,她早在網際網路成為大眾實用工具之前,便有能力讓世界上才智最非凡的一群人齊聚一處。她分享的內容,甚至包括她熱愛的每日晨泳。無論她人身處世界上哪個角落,她都會將晨泳的泳池照片張貼在Flickr上,與大家分享。她認為,這就是一種內容創造的行為(bit.ly/curate10)。

  伊莉莎白.薛拉特(Elizabeth Schlatter),是本書少數幾位名片上真的印有「策展人」的人士之一。她是學術界及博物館專業人士,在這過去相當單純的專業領域裡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不僅賦予她能量,也讓她面臨許多挑戰。當她發現「策」展這個字廣為許多不具博士學位的人所採用時,她決定進一步探究、了解確切發生了什麼事。就像任何一位傑出的學術人士,她做研究,她和同事及各式各樣採用策展這個字的人對談。策展的新人氣,對她的同僚們有什麼好處嗎?或者,就像有人告訴她的,這只會「淡化」了才能及其重要性?這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羅伯.史科博,是一位無所不在的科技部落客及影片製作者。史科博是以他的部落格Scobleizer.com最為人所知,那是他當年還在微軟擔任科技文件編輯人員(technical evangelist)時,便已經開始的部落格。史科博宣稱,策展是下一個「億萬」商機,並對關於報導矽谷科技新聞,他是否應該「創造或策展」說出自己的疑惑。史科博表示,策展人是「資訊化學家,他或她以建構資訊分子(info-molecule)的方式把原子混合在一起,然後再為該分子增添價值。」

  艾莉莎.斯柯達托(Alexa Scordato)是我所認識最聰明的年輕人。她之所以聰明,因為她非常了解自己有多幸運,能夠出生在這個後數位世界。她描述自己是出生在《生活日報》(Live Journal;透過網際網路提供寫作的虛擬社群服務),在臉書(Facebook)環境中成長,在LinkedIn施展她的專業,並透過推特持續和朋友及客戶對話。她「永遠在線」(always on),並花相當多時間思考,向試圖將他們的世界觀轉譯至「新連結的數位、策展-內容」世界裡的年輕人們,尋求「反向教導」(reverse mentor)的需求。

  安德魯.布勞(Andrew Blau)是一名媒體分析師、思想家,以及情境模擬規畫師(scenario planner),同時也是全球企業網路(Global Business Network, GBN)的共同總裁。全球企業網路和公司行號及非營利組織攜手合作,在面對諸多來自有關於它們自身未來、產業未來,亦或是這整個世界的未來的不確定性,不僅相當適應並從中成長茁壯。資料產出的大幅改變,加上大量湧自既新且不可靠來源的內容,無疑帶來了極大的不穩定。安德魯在二○○四年,針對獨立媒體的未來所做的情境模擬,即預測了深不可測的改變,如果你現在再讀它(bit.ly/curationnation2),可發現它就是未來六年的路徑圖。下一章布勞會看到什麼呢?策展顯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上述這些人,只是我為了撰寫本書而訪談的七十名受訪者中的六名。從企業領導人,像是新聞集團(News Corp)的強納森.米勒(Jonathan Miller),到愛德曼公關公司(Edelman)的史提夫.魯貝爾(Steve Rubel);從女性新媒體BlogHer的莉莎.史東(Lisa Stone),到網路廣告代理業者數據機媒體公司(Modem Media)的尚-菲利浦.馬修(Jean-Philippe Maheu);還有全球公認的內容策劃意見領袖之一的腦力交流公司(Brain Traffic)克里斯汀娜.哈沃森(Kristina Halvorson)。一群由品牌業者與電子零售業者組成的開創性族群,像是網路鞋店Zappos.com的謝家華(Tony Hsieh)及百事可樂(Pepsi)的波寧.博夫(Bonin Bough)。在這個同時存在「有目的地」及「不小心地」分享的年代裡,隱私成了關鍵議題,為此,「隱私未來論壇」(Future of Privacy Forum)的朱爾斯.波隆奈斯基(Jules Polonetsky)及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勞倫.吉爾曼(Lauren Gellman)是相當重要的聲音。此外,還有一群包括新生代及舊一代的內容創作者--有些已張開雙手擁抱消費者策展這個新年代,有些則還在掙扎適應中。美國線上團隊正努力思考「內容」這項議題,而《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的麥克.席爾柏曼(Michael Silberman)及讀者文摘協會公司(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旗下《美食雜誌》(Taste of Home)的芮妮.佐登(Renee Jordon)等人,則致力探索如何以令人振奮的新方法,揉合具創造的、貢獻的及策展的內容。

  當然,策展不是沒有批評者。馬克.古班(Mark Cuban)或許是其中色彩最鮮明的一位,他聲稱策展人全都是「吸血鬼」,並享受德古拉伯爵(Count Dracula)旗下媒體的所有目光。還有安德魯.基恩(Andrew Keen),他對這些業餘人士的控訴,為他在古班身邊贏得一席永久的席位。他認為,策展只是自由主義菁英們假藉民主之名、行掌控對話之實的另一種作為。不過,那些熱切指正的聲音,也向來不虞匱乏:行銷大師賽斯.高汀便很高興戳破古班的論述。二○○六年首次出版無法預測但有先見之明的《混沌理論》(Chaos Theory)一書的鮑柏.嘉菲爾德(Bob Garfield)也表示,品牌與廣告之路前充滿了複雜與危險。

  我們活在數位世界,這是事實。你可以在這個數位世界裡,報導、蒐集、匯聚並編輯一本書,這更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在此我必須把這一切歸功於,讓這本探討網路迅速發展主題的書籍得以順利出版的夥伴與科技,尤其這本書又缺乏製作所需的前置時間與資源。

Views: 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