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青:文化圖式的跨文化互動分析(13)

例10呈現了很具有代表性的對藏漢交往過程的評價。在許多不同類型的日常跨文化交往事件中,藏族同學和漢族同學因各自文化生活經驗而常常互相不能理解。比如,同學一起吃飯,藏族同學按照集體公平思維總是願意公平分賬,而漢族同學則更可能主張按照經濟公平原則各點各付。再如,藏族同學更願意在時間上照顧他人和集體,漢族同學相對較少犧牲自己的時間。這類事件的積累就讓藏族同學形成例10中的判斷。通常,如LS的敘述,此類跨文化互動涉及藏族同學的面子圖式和友誼圖式,也隱含了自我歸類,還涉及了幫忙圖式。“照顧別人的看法”是藏族青少年的面子體認之行為要求; “交心”是友誼的心理需求,也是推動友誼延續的動機; “吃虧”則往往是情感方面的也有物質方面的,與面子圖式和幫忙圖式都有關聯。通常,表情、語氣等細微而容易被感知的線索都容易成為激活面子圖式和幫忙圖式的信息。對事件進行行動和動機的序列分解顯示:“不敢交心”是行動結果,其前因(動機)是“自己吃虧”且不被理解(“不理解我”)。而“自己吃虧”的前提條件是“自己做事很顧別人的看法”的行為習慣,以及“別人不顧自己”的實際回饋。 

根據上述重要文化圖式的連接傳遞關係,藏族同學對此類事件的解釋流程可重構為:在許多日常交往細節中,藏族同學的面子圖式和幫忙圖式都極易被啟動,指導其習慣性、無意識地執行“顧別人看法”的行為; 同時,面對對方(漢族同學)的行為反饋,藏族同學被啟動的幫忙圖式對其解釋為“不對等”和“不照顧自己”; 這些信息進一步啟動友誼圖式進行解釋和判斷。藏族同學體會到自身情感受到傷害,或者實際利益(時間、具體事件的相關利益等)受到損失; 並且由於圖式的相對穩定性,藏族同學對環境事件作出的理解和判斷也是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因而對於一段時期內許多類似的日常細微交互行為,藏族同學都容易得到同類的負面情感結果,也強化對漢族同學在交往中不顧別人的體驗和判斷。反之,漢族同學的相應圖式也是穩定的,並不會持續且有效地針對藏族同學有所調整。因而,雙方處於互相不理解的狀態。最終,藏族同學覺得“對方不是一樣的人”,“不敢交心”。以圖式化程序表示為圖2。 

 

圖2所示的圖式化程序能夠解釋例10講述的這類典型現象:在藏漢青少年跨文化交往中,往往日久而生距離,“時間久了不敢交心”。事實上,日常生活中許多交互行為,都是建立在人們在何種類型情境下,處於何種人際關係時應該如何相互對待的預設和期望之上的; 這種預設和期望是文化圖式的產物,構成了潛意識中相對穩定而不易改變的解釋框架。由此我們更應該意識到:特定文化中的某一認知圖式,都是在為群體共享的實踐經歷中生成的,可視為一個群體共享的具有歷史深度的一種交流(作為理解他人的行動和指導引發個體的行動的)中介(見DeMunck,2013)。來自不同文化的成員相互交流時,在理解和解釋行為方面必然存在由於文化圖式差異而導致的誤解和衝突。關鍵問題是如何解決這些誤解和衝突。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