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林《管好我的嘴巴》(13)

何必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

一個人說話說多了究竟是好是壞?有人拿這個問題請教墨子。墨子回答說:“青蛙、蛤蟆整天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幹舌燥也沒人註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公雞每天按時啼叫,一啼叫人們就知道是天亮了。可見話說多了並沒有好處,只要說的是時候就行了。”墨子是通過青蛙、蛤蟆與公雞的比較,提醒世人:話說多了不僅沒有好處,甚至還有許多壞處。

平常與人相處,對話是難免的,但你若是一說起話來就習慣性地以自己為中心,滔滔不絕,就會留給他人一種“話雖多修養少”的感覺。況且話說得多了,出言不夠慎重,難免又在無意間得罪了別人,弄不好就要惹出一些事端來了。俗話說“言多必有失”,這句話雖然有點絕對,但話說多了容易出現口誤而導致“禍從嘴出”,這可是有太多的例證可查的。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多言”無益,比“多言”更無益的是刻意地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

有些人為了在別人面前賣弄自己的所謂知識底蘊,便找一切有人的地方與人“死說爛道”,極盡所能地“賣話”,自以為口若懸河,頭頭是道,簡直精彩得不得了,無奈他先天不足,話說得再多,遠兜遠轉地還是那些陳芝麻爛谷子,以致聽者紛紛昏昏欲睡。然而這種冷落似乎並不會讓他那張滔滔不絕之嘴因此而收斂,若逢得誰很客套地捧他兩言,他那“說話”的“熱情”就更攔不住啦!殊不知非理性的熱情會讓人情緒同樣處於非理性的亢奮,有多少為求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精彩,反倒造成口誤連連?如果只是一般性的交談而出現口誤還能讓人一笑了之的話,那麽一些高級領導人也張嘴閉嘴就犯這類低級的毛病就叫人實在是笑不起來了。即使口誤本身有些可笑,但因為出自高級領導人之口,所以留給人們更多的則是困惑——此乃語不想驚人都難啊!

最近,有關美國總統布什的新聞被許多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別的不提,僅是他為追求講話達到盡善盡美,結果屢屢造成既不善也不美反成嘴拙的口誤例子就足夠腌他老人家一菜缸子。

《環球時報》提及美國總統大選的日益臨近,布什開始了全國性巡回演講,這本該是他好好表現自己的機會,誰知道偏偏在這個時候,他又犯了說錯話的老毛病,而且這次犯的錯誤比以往歷次都要嚴重。《環球時報》援引的美聯社報道說,美國總統布什2004年8月5日在簽署國防撥款法案後就反恐問題發表了演講,結果他竟然一臉嚴肅地說他的政府“將從不停止考慮危害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新途徑”。

布什在強調政府的反恐決心時,情緒就激動起來。他說:“我們的敵人變換手法,隨機應變,我們也一樣。”他接著說,“他們從不停止考慮危害我們國家和人民的新途徑,我們也一樣。”

更奇怪的是,布什出現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口誤,在場的所有美國高級軍官和國防部官員居然沒有一個人立即做出反應。也許是因為這些高官們涵養高,早就習慣了怎樣去適應布什語欲驚人即犯錯這個老毛病。不過,布什這一次倒是意識到自己又沒管好嘴——露怯了,於是連忙不動聲色地改口道:“我們會永不停息地思考最好的對策,盡力去保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我們必須永遠想在敵人的前面!”

布什愛說話,他的話比美國歷屆任何一個總統都多,與此相應的口誤率也相應為最多。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布什向來嘴頭不太利落,說錯話已經是家常便飯了。比如2000年出訪加拿大時,他居然興高采烈地“感謝普坦總理”,而加拿大當時在任總理的名字分明是吉恩·克雷蒂安;比如2001年與北約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會面時,他把北約秘書長羅伯遜說成了“羅賓遜”;比如在2002年1月的一次公開講話中,把巴基斯坦說成了“巴基佬”……還用再舉嗎?上網輸入相關的關鍵詞,定叫你驚得目瞪口呆,胃口倒盡!

再說說我們國人吧!必須承認,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因為欲求“出眾”而多言,因為多言而失言者的確是大有人在。這號人就像一則則的笑料般,一茬跟著一茬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是為什麽呢?社會給予相對大的言論自由空間這是其一,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在這種空間恰恰會使那些人格素質低下、表現欲極強的人跳將出來,這號人根本沒有語言自律意識,充其量也就是小腦發達大腦愚鈍,以至話雖多意卻淺。然而這還不算“禍事”者,真正會“禍事”的,當屬這類人當中的所謂“精英”——既不會說話又自以為是的“語出驚人”者——他們經常把自我感覺良好的句式用於關鍵時刻,為的是在關鍵時刻能讓自己光芒四射,孰料每每一射,反倒使自己因為露怯而黯然失色。

有一位求職者,本來已經獲得了主考官的通過,主考官告訴他:“請你在一周內等候我們的復試通知。”哪想這位求職者很傲慢地“通知”主考官:“請在三天內給我答復,因為好幾家單位都打算錄用我。”一句話,所有的良好印象頓時煙消雲散。主考官斂起笑容,冷冰冰地回答:“那就請便吧!”無疑,這位求職者所暴露的正是我在前面批評的那類“語出驚人”者的低能本質,他蠻以為用“精彩”之語可以調來主考官向他下跪的味口,不料卻給自己設了一個莫大的暗道機關!

國人一向以“慎言”為持重,無論是“多語”還是“驚人語”,自古以來就不受聖人所推崇。恰恰有那些平常不太開口,可是一說起話來,條理分明,耐人揣摩品味,會心悟解,讓人打心底佩服其見地——這樣的人才真正無愧於“會說話者”的美名。聖人以:“守口,少說、莫傳”為“仁者”。由於“人在對面,心隔千裏”,所以要“守口如瓶,防意如城”,“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要練出這樣的功夫,就要“飽知世事休開口,縱會人前只點頭”,因為“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聖人之教化,自然出自人類長期的社會生活積累的總結,盡管有矯枉過正的一面,但對那些善“多言”“驚人語”者而言,其教益是毋庸置疑的。有矯枉嘛,就難免有過正——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中國足協掌門人閻世鐸他老人家在5年以前就職演說時說的。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會招惹是非的,但凡招惹是非者十有八九與嘴有關。中國成語中對嘴最經典的解讀莫過於“唇槍舌劍”,可以想見,最能要人命或保己命的“槍”與“劍”都被嘴占走了風光,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麽能比嘴更“利害”?難怪當魏人張儀在楚國被懷疑偷了和氏璧被打個半死、郁郁不得誌時,其妻垂淚告之“舌頭還在”,竟能讓他興奮不已:“舌頭在便是本錢,不愁發不了跡。”舌頭是什麽本錢呢?當然是說話的本錢。由此看,一根舌頭兩片唇,槍劍也——可以殺人也可以救人;可以降福消災也可以與禍同歸。人的願望都是好的,既然一張嘴既能生好事也能生壞事,誰不願意讓自己的嘴給自己多帶來些福而少些災害禍呢?然而這一切都基於一個前提: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嘴並不是叫自己的嘴不要說話,而是要學會怎樣說話。有城府而不言者很可怕,但比此更可怕的則是出口成禍者!

時機是分寸的調和劑
秦林

說話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夫者存亡,嘴舌有責。”這“嘴舌”作為一個人存亡的不可忽視部分,當然與權與責不可割斷。但人有說話的權利和責任並不說明人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胡言亂語。古人說:“舌為利害本,嘴為禍福門。”其意就是提醒人們:一個人的榮辱,在很多時候就取決於他的說話水平。好話可以利己利人,壞話則害己害人。那麽,什麽是好話,什麽是壞話呢?去問問“分寸”二字就行了。

我們從小就接受過有關“說話要註意分寸”的勸勉,但“分寸”到底在哪裏?這個問題就連教導過我們的父母親、學校老師也未必能概括性地解釋清楚。至於那些被人認為城府極深、老於世故一向以“嘴嚴”而著稱者,他們會說,“分寸”就是說話“滴水不漏”,把話說圓!

滴水不漏叫“分寸”嗎?對於這種觀點,我不敢茍同,至少不敢完全茍同。

當然,“滴水不漏”可以做到自己不吃虧。但如果一個人活著只想著自己不吃虧而叫別人吃虧的話,那麽他話說得再漂亮又有何用呢?因為只想著自己而不想著別人本身就是不講分寸。我以為,就分寸的本義而言,它就是一種不偏不倚、可進可退的中庸哲學。說話時把握好分寸,正是這種哲學的實際應用。說話關系到為人處事,把握好說話的分寸,能使人與人之間相處得和諧圓融,如果把握不好,就會導致各種不良的後果。

先說時機。和為人處事一樣,時機的“分寸”也是無所不在的。為人處事講究的是要視時機、視事件、視人物(對象)和視場合而定。說話時機的分寸同樣如此。打個比方,如果一個男子在一個女子面前吸煙討得女子的反感,這個女子想勸阻他,那麽她可以說:“餵,別在我面前吸煙好不好!”那男子一定會很不情願地將煙滅掉。但這絕對不是最有分寸的說話方式。如果她先是故意咳了兩聲,然後再說:“你看你,我都被你熏咳了。”情況又會怎樣呢?我想這個答案就不用再說了吧。後一種回答,無疑是一種理性的機宜:既恰到好處地顯示了女子的說話素養,又達到了讓男子自覺掐煙的目的。

可見,在與人相處中,如果說話的時機把握不好,他的話就很難打動他人,也更難做到愉快地與人交往。既然是交往,那麽在語言上就應該與人為善,同時也應該學會維護彼此的尊嚴和權利。要做到二者兼顧,就必須把握好每一句話說出口的時機。時機是分寸的調和劑。摸清這種調和劑的真義了,你對說話時機把握的能力也就得心應“口”了。

有一位叫邁克的男孩長得又高又壯,他的父母親擔心他在學校會欺負人,對他要求非常嚴格,教他怎樣與人為善,學會忍耐。結果同學們都以為他光長個不長力,經常欺負他。邁克對父親說:“我真想狠狠地揍他們,但我知道這樣做媽媽會生氣。”父親沒有理會他。

兩年後,邁克又對父親說了自己受委屈的話。這時,父親感覺時機成熟了,就平靜地對他說:“你不必揍他們,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讓他們知道為了維護自尊,你不能再忍受他們的欺負了。”

邁克記住了父親的話,當那幾個經常欺負他的孩子照例設法戲弄他時,邁克沒有像往常一樣站在那裏忍受,而是先用語言警告他們,結果越警告他們越放肆,邁克才“被迫出手”,把其中兩個緊緊摁在籃球場上,但沒有打他倆,只等他倆告饒為止。後來,邁克和那兩個孩子都各自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握手言和。他就是如今路人皆知的“飛人”邁克·喬丹。試想,如果喬丹的父母親一開始就允許他對欺負他的同學“自衛還擊”的話,尚未練得一定素養的他豈不對那些人早就大打出手?我想,喬丹的父親之所以會選擇那樣的時機教導喬丹“通過其他的方式”解決問題,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他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知道怎樣把握好分寸了。

反觀我們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麽多人自不量力,卻喜好幻想。幻想的東西本是虛無縹緲的,怎可當做真事亂談?你亂談,許下“以幻想代現實”之諾,到時候實現不了,那你就註定要給人留下笑柄。比如有些地方或基層官員對實際情況根本心中無數,僅僅為了搞政績,就憑著自己的想當然,根本不顧自己的身份和說話時機的理性把握,楞是把大話許在先,把大牛吹在前,結果自己所許下的一切到既定時間全成泡影。這就叫不會講時機的分寸。

2004年亞洲杯開賽之前,中國隊又有隊員不合時宜地說了大話:“不得冠軍,還做什麽人?”我倒認為,得不了冠軍未必不是人,即使得不了冠軍,能知道什麽叫分寸、什麽叫說話的機宜,那也還像人,倒是在沒有把握的前提下把大話說得沒了余地,那才叫不像人了。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類的事:在得意忘形時,說自己從來沒犯過什麽錯誤,跟著就會犯錯誤;說自己多長時間沒感冒了,第二天就打噴嚏。如果說這是巧合的話,為什麽這種巧合總是用於懲罰說話不講時機,尤其把大話說在時間前面的人呢?有人說這正是上帝的旨意,因為上帝是不喜歡不分時宜地講大話、吹大牛的人的。而我卻認為,巧合那是回避不了的,即使事先沒說那大話,沒吹那大牛還是犯了錯,還是打了噴嚏又怎麽解釋?關鍵是此前你知道什麽話該在什麽時機說了沒有?我謹以此勸告那些不會把握講話時機的人,真的該好好管管自己的嘴了。


事件是分寸的施展臺
秦林

說完了時機的把握,我想該談談對事件分寸把握的技巧了。其實對事件分寸的把握說到底就是要學會因事而論、視事而言——把握了事件性質的內核,也就把握了說話的分寸。什麽事當說,什麽事不當說?什麽事應該追根究底,什麽事可以一語而過?乃至什麽事說了以後會有什麽後果?這一切,都是分寸把握的具體原則。即使你是侃爺,即使你是碎嘴子,這些對分寸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侃的、你碎的事件是否對自己乃至他人甚至對集體產生了什麽影響。如果影響是積極的,說明你的分寸尺度把握得好;如果影響是消極的,你就要好生想想是不是又沒管好自己的嘴了。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古人有許多感言,簡而不凡總讓人讀之久久概莫能忘。“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道出了在關鍵時刻“一言”的舉足輕重。我以為它的機理不僅在於精彩的邏輯性,更在於它對語言豐富內涵的教義。誠然,“邦”可以理解為國家,或叫國家大事。既然是國家大事,自然由國君政客議商。要議商就要講話,這對政客而言,可不是隨隨便便可以拿不負責任的話來開國家玩笑的事。

政客如此,國君更應該如此。否則,你那掌握國家國民生殺大權之嘴稍有“不慎”,就很可能招致其亂。當年周厲王暴虐施政,民眾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大臣邵公虎聽到國人的議論越來越多,進宮告訴厲王說:“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改變做法,出了亂子就不好收拾了。”厲王於是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國人批評朝政。還找來衛國的巫師,要他們專門刺探批評朝政的人,說:“如果發現有人在背後誹謗我,你就立即報告。”被衛巫報告者,周厲王就把他們殺掉。於是,國人真的不敢在公開場合裏議論了。人們紛紛把自己的嘴管住,即使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談招呼。厲王見衛巫報告批評朝政的人沒有了,十分滿意,興沖沖地告訴邵公虎:“我有能力制止人們的非議,他們再也不敢胡說了!”

邵公虎聽了弭謗的經過,驚呼:“這是用強制的手段來堵住民眾的嘴啊!”周厲王聽了正要對他動怒,他卻不慌不忙地進一步解釋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意思是說,堵住民眾的嘴巴,其結果比堵塞急流直下的川水還要嚴重。河川被堵就會決口泛濫,即便有再多的戰士搶險救災,也肯定會傷害很多人啊;對於國民的議論難道不是如此嗎?正因為如此,治水的人便要排除淤塞,使其暢通;統治人民的人便要引導民眾,允許他們廣泛地發表言論。

這就是典型的因事而論,視事而言。邵公虎通過類比的手法,以極其簡練的三言兩語,把“危國”事情的嚴重性解釋得既得體又清楚(當然,這裏也蘊含時機把握的分寸),使得這個以暴政著稱的周厲王從中知得了“防民之口”所“利”與所“害”,不但不殺邵公虎,而且立即改正了自己的謬誤。可見在關鍵時刻,視事而言分寸的把握有何等的重要!

也許有人會覺得前面所談的事例離我們現實生活太遠,“邦”也太大。殊不知即使你所處的是一個小小的團隊,或是一個“三人制”家庭,同樣也會有許許多多讓你意想不到的事讓你去面對,同樣有你必須說話的時候。如果你不註意對事件本身的分析,你就很難正確地把握說話的分寸,你所處的團隊或你建立的家庭很可能就因為你“不慎”之言而跟著倒黴!

嘴碎侃爺無金口社會上有兩種人最討人嫌:一種是漏勺似地嘴碎的女人;一種是沒事找事胡吹神侃的男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是這幫人“說事”的天下。他們最大的共性,就是不管大事小事都能饒起舌來。在侃爺們嘴裏,天下就沒有他們不知的事,世上就沒有他們不敢罵的人。他們碎些什麽或侃些什麽,用16個字可以概括:天南地北海闊天空支離破碎烏七八糟!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以侃代樂,侃暈了拉倒。社會上有很多被歪曲了的事實,往往就是出自這號人之口。至於他們真正的能力究竟如何?天曉得!

碎嘴侃爺如果真的只會“侃暈拉倒”的話倒也罷了,關鍵是他們還樂於對過眼之事指手畫腳亂加指責。蓋因“碎功”或“侃功”了得,所以一說起話來,總是讓人聽了備感窩火。聽者一旦窩了火,雙方就會出現磨擦,就會平生事端。比如前些日子,在江蘇南京就發生了一起因侃爺碎嘴沒事找事,結果雙雙挨揍的事件。

侃爺張某與其妻劉某本是從蘇北到南京的搬運工。某天下午,夫婦倆將貨物運到市第二果品市場。在等工錢的過程中,張某見貨主不停地清點貨物,難挨之嘴便癢了起來,他說了一句:“箱子都數不清,大腦少根筋哦!”話音剛落,貨主就惱了,他回過頭來朝著張某雙眼就是一拳。站在一旁的劉某又再叨了一句:“你們不會講話只會動手打人呀,這話要是你們的頭兒說的,看你們怎樣?”這下把在場的所有搬運工都惹火了,一起沖上來對張某和劉某一頓拳打腳踢,直打得夫婦倆鼻青臉腫。行兇後,這夥人迅速消失……

動手打人當然要受到譴責。但事出有因。因在何處?碎嘴侃嘴中傷他人。其實,現實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正是因為自己“嘴癢”愛碎嘴胡侃,而屢吃拳頭或類似於拳頭之類的虧的呢。我看他們沒什麽好抱怨的,要抱怨就抱怨自己楞有那張不知分寸、沒事找抽的碎嘴侃嘴了。

要讓說大話者閃閃舌頭本來,愛說大話的人並不見得就是一無是處。按人們平常“該說話時就說話,該閉嘴時就閉嘴”的說法,有時候說點兒大話,還真能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比如馮銓,他能“一心事二君”,老而全身退之,其功夫就全在一張嘴上,其中的大話自然是少不了。可見,說大話要看針對的是什麽事,要先想好大話當說不當說。

在“沒有什麽話不能說”的當今時代,說大話差不多都快成為一種時尚了。只是人們在聽大話之時或多或少地都學會了留根筋就是了,畢竟說歸說,信歸信,你要是不願意信,說大話者也不會逼著你信的。問題是,許多事經人以三寸不爛之舌吹成了泡沫,竟還是不鮮見輕信者。

先看商界,例如國內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就有許多人不顧消費者把買房當作人生大事來抓的利益,毫不講究視事的分寸,屢屢沖破道德底線,大量雇傭巧言令色、油腔滑調的說客,對所開發的房產進行“兌水”“註水”式的宣傳,說大話,吹肥皂泡,搭花架子。然而這還不算最沒分寸,更沒分寸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向社會提供虛假信息,開空頭支票,或借助同樣有失道德底線的媒體,大搞無中生有的商業“炒作”,“以爛為菜”的汙染炒作,甚至以報道為由的“新聞炒作”,狼狽為奸,坑害消費者。現在很多消費者算是被這些無分寸、無度的房地產騙售行為折騰怕了,因此大家對這一行業也就提高了警惕性和維權意識。人們的警惕性和維權意識越高,那些愛吹泡泡、講大話、混淆視聽的人的空間就越小。不是嗎?

除商人外,人們最痛恨的恐怕莫過於官員說話不實事求是。比如有的官員官不大,口氣不小,什麽話都敢說,什麽事都敢答應。表面上,這些人好像是幹脆利落、雷厲風行,結果什麽事也沒辦成,實際上是一種不知分寸的失職。比如有的官員政績平平,卻也敢以吹出來的泡沫“政績”向上級“交差”,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威信。

宋代柳宗元有一句名言:“言而無實,罪也。”柳公把那些無事實根據的話,也就是不負責任的話視為犯罪,真可謂謹記箴言。凡夫俗子也好,商人官員也罷,長於“說”並沒有什麽不好,關鍵是要實事求是,用“分寸”二字管好自己的嘴,惟其如此,你才會過得塌實、從容,而且也無需為哪天因為說話失了分寸而閃斷舌頭憂慮重重了。

Views: 1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