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上周,在巴生中華總商會,主持肉骨茶業者的交流會。很自然的,人心所在的兩個議題浮現了出來:
一,巴生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市中心為何不斷在頹萎?
二,巴生歷史古跡、文化資源豐富,鄉土美食肉骨茶更是大大有名,為何偏偏無法進化成一個像樣的旅遊勝地?
一位業者極度惋惜的說,在剛剛結束的這個學校假期,他的店鋪先後來了一百多部巴士的外地旅客,吃過肉骨茶,覺得巴生沒什麼看頭,便北上適耕莊去看稻田,或南下丹絨士拔去看海。準備吃一頓海鮮再回家。
(「巴生肉骨茶」歷史照片16.3.2024更新: 說巴生肉骨茶,高人不少,站出來而非業界叫得出他們名字者,恐怕又不多。有必要多多介紹,先來兩位吧。他們的「肉骨茶」故事,把巴生經營得有點「鄉味」了。這都是好久好久以前他們起家時的珍貴寫照。[上圖]「老手」的李貴彬,做肉骨茶廚藝教育,歲月漫長得幾乎讓人遺忘了,他的祖傳肉骨茶藥方,是好些男女居家自賞或開店做買賣的信心來源;[下圖] 繼巴生福建會館楊氏肉骨茶,阿宗綁線肉骨茶是最早走出巴生的行家,讓肉骨茶美食成為一盤連鎖好生意。2024一開年,肉骨茶進入了國家美食遺產名錄,因為豬肉與宗教之間的「死穴」而吵翻了天,不少有識之士從「藥膳湯」角度說,「肉骨茶」料也可以煮雞肉等等而普及全民,阿宗(吳慶宗)出來跟媒體反應說:他早在十年前就註冊了「雞骨茶」專利。各方努力,讓肉骨茶變成地方特色經營得起來的原動力,也讓社區振興變得有可能。特產、人才與故事等關鍵資源都在了,剩下的,要看同業彼此的化學作用了。)
也許,大家已經習以為常,而沒提一件事,讓我補上好了:每一年春節,上百萬的人饒過巴生,到仁嘉隆的東禪寺去拜拜或遊玩。他們當中許多人,肯定在巴生吃了一頓肉骨茶才趕路。
然而,他們就是不會想到在巴生――特別是城南老街、巴生河左岸――逗留哪怕一兩個小時,看看白宮、觀音亭、聖母院、阿都拉倉庫、馬哈荻城堡……,想想曾在這土地發生的多少事,塑造了今日的馬來西亞。
還好,大家總結說,不要哀嘆啦;把美食與觀光產業創意地結合上來,其實就是復活巴生老街的生命力。
舊街場變成能量場
眼下的大馬企業人真可說困惑重重:全球金融海嘯浪已歇卻風未靜;東盟加中國自貿區開閘,零關稅其實是全面自由對打的同義詞;第十大馬計劃要出爐,“新經濟模式”雖說要提高國民所得,怎麼個玩法卻是個未知數……。
在這當兒,雪蘭莪政府宣稱將重組州內的四大舊區:巴生、八打靈、加影與安邦。想給層層困惑找答案的有心人,可要密切關注此事。邏輯很簡單:老街再造,讓美食、古跡、文物、歷史、民俗、民宿等文化資源入駐,鄉土經濟就會因為內需蓬勃、遊客光顧而重現光華。
表面看來,提倡國內旅遊能減低外匯流失,也促進本地市場;國外遊客則給我們帶來第二大的外匯收入。更深層的考量是,旅遊業讓世界看見並體驗到,大馬多元種族、語言、文化與宗教共存共榮的軟實力。
當越來越多人認可、欣賞這軟實力,它就變成舉世通用的國家品牌。一個有黏性的國家品牌,不僅深深吸引著遊客,也吸引了人才、投資家、留學生與有素質的移民;經濟自然就有競爭力。當整體的社會條件改善了,其他建國挑戰如種族平等、自由開放,也好談得多。
這聽起來似乎有點遙遠;;是否有具體而直接的做法,讓一般人在短期內可能去經營大馬的軟實力?有,老街再造,就是其中一個。只要有開拓的決心,加上文化創意,舊街場就是經濟競爭力的鍛造場。國內的馬六甲舊街場,大家熟悉,不說了,說一個臺灣的個案吧。
當美食碰上藝術
前陣子,在臺中弘光科技大學講課兩週。文化事業發展系的夥伴,從院長、系主任到老師們,每晚輪流陪我用晚餐。因為都是從事文化創意研究的,大家便費心的帶我上些特色餐廳。邊吃飯,邊看邊聊各個店主的經營抱負。
其中,去了臺中縣龍井鄉東海大學附近的藝術街兩回。一次,是許多五星級大飯店老板常光顧的克里夫歐式廚房;另一次,是仿若在英國貴族家中作客的古典玫瑰園。
克里夫主廚說,“當藝術與美食相遇時,你將感受到新享受主義。”把“美食”二字換上“老街”,整句話一樣管用――不論是從街上走過,準備進那家店去消費;正窩在店裏頭消費;還是消費了,從街上走回來,實實在在都是很美好的享受。
那兩晚,從餐館出來時,許多店鋪已經打佯。雖是冬季,走過每一間都是個性鮮明、有棱有角的店鋪,還是叫人禁不住停下來拍照留念。我想起了倫敦、巴黎、佛羅倫斯、布拉格,還有歐洲許多一時忘記了名字的古老街頭。駐腳在那些充滿店家設計奇想的玻璃櫥窗前,其實就像是流連在博物館;許多故事,許多聯想在綻開。
除了餐廳、冷飲店、畫廊與攝影棚,還有專賣服飾、古玩、擺設、茶具、茶葉、咖啡、舊書、熱面包、手工藝品、手工餅乾、兒時舊東西等等的小店。單是好好看看,尋寶的味道,就令人很開心。
這是許多人慕名而來的地方。好些餐廳,常是高朋滿座,一席難求。像克里夫歐式廚房,就只招待預訂的顧客,臨時上門者只好割愛。
任誰都很難想像,二十年前,這是一個空屋率高達七成,猶如貧民窟的三不管地帶,居民多是老兵和低層勞工。還有躲躲藏藏的黑道份子,以及蹺家的青少年。荒煙蔓草掩蓋廢置腐爛的樓房,三棟賣一百萬新臺幣都沒人要。
後來,一群有心人看出這地方靠近大學,足以吸引富有人文素養的男女,到此經營社區,投入藝術創業。在打造全臺灣第一個藝術街區的理念下,他們呼朋喚友,一個吸引一個,一方面互相取暖,一方面匯聚群智,逐漸開發出今日的創意商圈。(2010年1月6日 南洋商報經濟版專欄)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