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案例分析的目標——從故事到知識(10)

五、因果機制探索 

社會科學的定量和定性方法,都重視相關關係發現,但案例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在於它可以完整展示因果聯系的過程,一些研究者稱之為“因果過程觀察法”。

對於案例研究者而言,他們所關心的問題,不僅是自變量與因變量,或某種發現要素與被解釋要素是否相關。而且,還有二者通過什麼樣的特定機制發生關聯。

在多數情況下,普通相關要多於因果關聯,這就需要研究者有能力,把重要的因果關係,從一般相關關係中摘取出來,通過鑒別因果關係的連動機制,來提升論證的可靠性。

比如,對於不平等和社會不滿之間的關係,研究者想要了解的,不僅是不平等是否產生社會不滿,而且希望揭示,這種影響一般會通過什麼特定的因果機制,發揮作用。
 


因果機制的探尋,基於這樣一種思想:因果關係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線性穩定的關聯,更是一種動態力量。這樣的認識實際上預示著,有一個預先明確的對象(實體)在運動,其發出的力量影響後續事物的發展朝向某種方向,它們的連環作用使得某種結果出現。

在社會現象中,所謂預先明確的對象,往往是有觀念、知識、策略和利益的組織或者人,它們對於變動情境的判斷影響著行動,其中的不確定性完全可能導致那些已經揭示的因果組合和常規序列發生改變,因此案例研究者需要識別影響發生的具體過程,再把其中的一般要素聯動關係提煉出來。比如梯利等學者發現,由零散的個體事件發展為群體性的暴力活動,需要經過一系列中層機制才能實現:連接貫通(brokerage)、廣為擴散(diffusion)、協同行動(coordination action)、社會采用(social appropriation)、邊界激活(boundary activation)、證實確認(certification)和身份認同轉換(identity shift)
 

這里的要素影響彼此連接,是研究者推論因果鏈條的微觀基礎。它們顯然是在一系列具體過程中環環相扣生成的,而不一定是原先就已完備存在的。機制分析有助於把這種連動的生發性揭示出來。雖然“機制”需要根據特定的案例(證據)歸納而出,但作為因果影響,分析者需要具有“全局整體”觀念,力求使“機制”的發現作為一種知識,不僅可以解釋當前的分析案例,也可以用來解釋甚至預測其他類似的現象。在這個意義上,機制分析也是一項因果推論研究,如果一個“因果機制”只適用於一個案例,無法被其他經驗證據檢驗、證明或證偽,它的解釋力就會相當有限,其總結的“機制”也會缺乏一般性應用價值。

 

如果希望提升解釋力,讓一個案例資料變成有價值的社會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案例發現和一般知識之間建立聯系,闡明特殊知識和一般知識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單個案例不會自動地指向一般性因果,需要通過社會科學分析建立關聯。這要求社會科學分析基於良好的理論素養,具備在特殊知識和一般知識之間,進行準確區分和正確聯系的能力。不少學者認為,對知識的一般化提升是個體悟性所為,無法通過廣泛的訓練來掌握,因此不得不放棄總結“方法”。但亦有學者建議,從現象的“變異”(variation)入手,將觀察到的變異置於已知的各種關係中——比如邏輯上相似的情境、各種變化的過程、不同時間中的意義、不同情境下的狀況等——進行系統比較,亦即把一些看似不相關情境下的表現或變異,聯接起來並探索:分析它們作為證據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結果,與其他情況下出現的結果有何種程度相似,以確定此案例結果是否可能得到其他情況的證明。總之,重視案例發現的系統參照及可比性,有利於提高特定案例機制結論的解釋力度,使之趨近一般性知識的水平。或許這可以總結為:擴展參照系分析,注意不同環境下的變異比較,對於挖掘機制很重要。具體“機制”並不是阻擋一般性知識的借口,相反,它是通向一般性知識的橋梁。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