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回到經典本身,要求我們不再糾纏於理論思辨的概念分析,而是更加關切經典本身的形成中的諸多文化社會學問題。經典的形成是一個包含了極多複雜因素的過程,有些因素卻被我們忽略了。
實際上,在經典的論爭中已經提出了不少值得關注的研究方案。弗勒確信經典形成過程中,文類或文體因素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特別指出,在經典的形成過程中有兩個方面非常重要。其一是在經典建構中,一些翻譯和早期本土文學在經典演變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其二,“在決定著經典的諸多因素中,文類顯屬於最重要的因素之列。具體文類表面上看起來,不但被視為比其他文類更經典,而有些特定作品或段落,也會依據其文類的重要性,而給予或高或低的評價。”(37)所以,在經典形成的過程中,文類變化本身就承擔了確立經典審美標準和規範的功能。
古希臘時期,史詩和悲劇就被認為是更高形態的文類,文藝復興以降,小說作為一種現代文類異軍突起;中國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戲曲,明清小說等,都在特定的時代成為主導性的文類。顯然,文學經典最具體的載體形式就是文類,因此文類在經典演變中的變化,必然折射出社會文化的演變。霍爾伯格提到另一個研究的路向,即限制著經典變化的力量有時候呈現為技術問題。
比如,有些作家和詩人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適合於特定時代的經典範式,但是由於一些風格上、表達上、藝術上或技巧上的原因,他們的作品注定不可能成為經典。霍爾伯格認為,這一點從事文學生產的作家和詩人,要比批評家和理論家有更深切的感受(38)。
技術上的限制在多大程度上決定著經典形成?這些技術問題與經典的美學特性和價值又有何種關係?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探究的難題。如果我們能把政治實用主義的某些理念有機地結合進這些問題的討論,那麽原本被審美理想主義所孤立和片面化的美學標準、趣味、風格和藝術性的分析,就將引入了新的他者視角,形成了美學與政治之間“必要的張力”,進而使得經典形成的分析更有說服力。
經典形成的真實過程從來就充滿了各種複雜的張力,美學和政治的張力不過是諸多張力中最為凸現的一種而已。亦此亦彼的“灰色地帶”方案的引入,正是趨向於複雜的張力分析,這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還原經典形成的複雜過程。但是,在這種張力關係中,經典分析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價值評價。
我們看到,由於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興起,由於文化研究的影響等,文學研究已經越來越轉向文化政治的討論,激進的政治化爭論完全忘卻了文學經典的價值評價工作本身,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不難發現,激進政治實用主義關心的問題,與其說是經典的價值及其評價,不如說是誰的經典和由誰選擇經典(族群、性別、階級、階層等),“政治正確”作為一個既有批判性又有遮蔽性的口號,悄悄地取消了文學研究的審美價值及其評價。如史密斯直言: 時間所選擇和保存的那些文本,通常總是這樣的文本,即它們是適合於種種特定的需要、利益、資源和目的,因此檢測經典的機制,會免不了有其自身固有的偏袒性(39)。
問題是,我們如何超越這些固有的偏袒性?晚近的一些研究揭示了一些發人深省的複雜經典現象,凡佩爾發現,按照政治實用主義的觀念,贊美主導意識形態的作品理應進入經典之列,而與之抵牾的作品則在經典之外。然而,他通過對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布洛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兩個文本的分析,發現情況正好相反。後者極力迎合主導意識形態,而前者則對主導意識形態構成顛覆性的破壞。然而結果卻是,莎士比亞的作品進入了經典行列,而布洛克的作品則從未進入經典。由此凡佩爾斷定,作品的意識形態傾向決不是建構經典的根據,重要的是文本自身的“文學品質”。
他進一步指出,莎士比亞的劇作所以進入經典,根本不是批評家的功勞,說到底是觀眾對劇作的熱愛和接受,導致了《羅密歐與朱利葉》經久不衰地,出現在舞臺和文學選本的經典之中。盡管這不能得出結論說經典的遴選與政治無關,“經典絕對有這樣的作用,那就是經典會和它們出現在其中的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抵牾不和。……即使是西方文化經典中核心的文學文本,也會直接違抗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40)
如果凡佩爾的分析是可信的話,那麽,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文學與統治階級意識形態之間的張力,反倒是經典的動力學原因,當然還得充分考慮到美學價值的作用。我認為,即使凡佩爾所考察的作品,並不一定可以涵蓋文學史的總體情況,但它至少啟發我們,必須對經典形成的複雜性予以關注。
初步的結論是,經典乃是從美學到政治的多重因素合力作用的協商性結果,人為地將某些因素誇大無益於對經典的認識。今天,中國正面臨著一個巨大的社會文化轉型期,文學經典也面臨著深刻的變遷甚至危機。甚至人們關於經典的看法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面對這樣經典急劇變動的時期,文學(史)研究應該如何應對?從西方關於經典的文化戰爭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麽樣的經驗甚至教訓?我們如何轉向自己的文學經典的研究和新的建構?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亟須思考的問題。
注釋:
①利維斯: 《偉大的傳統》,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1—5頁。
②SeeJohnGuillory,"Canon,"FrankLentricchiaandThomasMcLaughlin,eds.,CriticalTermsforLiteraryStudy(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5),233.
③AlastairFowler,KindsofLiterature: An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GenresandModes(Cambridge: OxfordUniversityPress,1982),214-216.
④AlastairFowler,KindsofLiterature: An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GenresandModes(Cambridge: OxfordUniversityPress,1982),214.
⑤克莫德: 《變革與愉悅》,譯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頁。
⑥⑦⑧(26)(34)布魯姆: 《西方正典》,譯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頁,第29頁,第25頁,第26頁,第3頁。
⑨Charles Altieri, "An Idea and Ideal of a Literary Canon, "Robertvon Hallberg, ed.,Can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83),57-59.
⑩Wendell V. Harris, "Canonicity, "PMLA, Vol.106,No.1(Jan.,1991),115-117.
(11)See Patrucia Waugh, ed.,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An Oxford Gui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71.
(12)Stuart Halland Bram Gieben, eds., Formation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1992),6.
(13)安德森: 《想像的共同體》,臺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82頁。
(14)哈貝馬斯: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頁。
(15)霍布斯鮑姆等: 《傳統的發明》,譯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頁。
(16)E.DeanKolbas,CriticalTheoryandtheLiteraryCanons(Boulder: Westview,2001),17.
(17)參見周憲: 《審美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18)ArthurDanto,"Artworld,"CarolynKorsmeyer,ed.,Aesthetics: TheBigQuestions(Oxford: Blackwell,1998),40.
(19)迪基: 《何為藝術?》,李普曼編: 《當代美學》,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111頁。
(20)(21)鮑曼: 《立法者與闡釋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頁,第179頁。
(22)SeeRudolfPreiffer,HistoryofClassicalScholarshipfromtheBeginningtotheEndoftheHellenisticAge(Oxford: Clare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68).
(23)TonyBennett,LawrenceGrossbergandMeaghanMorris,eds.,NewKeywords: ARevisedVocabularyofCultureandSociety(Oxford: Blackwell,2005),21.
(24)WendellV.Harris,"Canonicity,"PMLA,Vol.106,No.1(Jan.,1991),110.
(25)RobertvonHallberg,ed.,Canons(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3),1-2.
(27)RobertvonHallberg,ed.,Canons(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3),2.
(28)Ibd.,1.
(29)MichelFoucault,"TheDiscourseonLanguage,"inHazardAdamsandLeroySearle,eds.,CriticalTheorysince1965(Tallahassee: FloridaStateUniversityPress,1986),149.
(30)TonyBennett,LawrenceGrossbergandMeaghanMorris,eds.,NewKeywords: ARevisedVocabularyofCultureandSoceity(Oxford: Blackwell,2005),21.
(31)TerryEagleton,"Ideology,"inStephenRegan,ed.,TheEagletonReader(Oxford: Blackwell,1998),236.
(32)PierreBourdieu,Distinction: 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4),2-3.
(33)JohnGuillory,CulturalCapital: TheProblemofLiteraryCanonFormation(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3),56.
(35)J.PaulHunter,"CanonofGenerations,GenerationofCanons,"ModernLanguageStudies,Vol.18,No.1(Winter,1988),39-43.
(36)SeeLawrenceCahoone,ed.,FromModernismtoPostmodernism(Oxford: Blackwell,1996),16.
(37)AlastairFowler,KindsofLiterature: An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GenresandModes(Cambridge: OxfordUniversityPress,1982),ff.216.
(38)RobertvonHallberg,ed.,Canons(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3),3.
(39)BabaraH.Smith,ContingenciesofValue.AlternativePerspectivesforCriticalTheory(Cambridge,MA: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8),51.
(40)Willievan Peer, "Canon Formation: ideology or Aesthetic Quality?" Willievan Peer, ed., The Quality of Literature: Linguistic Studies in Literary Evaluation (Amsterdam: Benjamins,2008),28-29.
(愛思想2015-12-15)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