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摘要:歷史學不是對經驗的總結,而是對經驗的綜合。一方面,歷史學試圖把碎化的個體經驗綜合為總體化的人類經驗;另一方面,歷史學又必須努力把抽象的人類經驗落實為具體的個體經驗。歷史學的功能之一在於把人類經驗和個體經驗綜合在一起,從而塑造出一種“新經驗”。心靈感應歷史的方式始終制約著我們對歷史的一般認識。
一
歷史學不是對經驗的總結,而是對經驗的綜合。因為經驗本身總是分散的、支離的、破碎的。把破碎的經驗綜合為一個整體,以便使生活獲得一個堅實的基礎。這樣,無窮無盡的瑣碎的日常細節便都具有了非凡的意義。基於這個觀點,歷史學無疑應該對人生經驗持有一種永恒不衰的激情、敏感和親和力。在歷史學手中,經驗成為一種堅實的結構、完整的形式。
歷史是人類的經驗總體,故而,歷史研究就是對人類經驗總體的重構。所謂人類經驗總體並不是屬於別人的,而是為所有人即整個人類所共同擁有。但這並非說人類經驗總體就是一種毫無任何個性的簡單抽象,或是某種抽象之物的簡單總和。事實上,人類經驗總體乃是基於人類獨特心靈而產生的一種普遍結構。歷史研究便是基於這種人類經驗總體的普遍結構而對人類獨特心靈的深刻溝通和本質詮釋。
歷史研究作為對人類經驗總體的重構與那種認為歷史研究是為了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這類觀點風馬牛不相及,相去何止十萬八千裏。因為,“人類經驗總體”是一個新的本體論概念,是一個包含有生命意識和歷史內涵的意義性範疇,而“經驗教訓”則是一個不倫不類的主觀性的認識論概念。它更多地偏重於倫理學的、政治的、意識形態的規定和取向。而“人類經驗總體”概念則更註重於人性、真理與心靈這方面的價值特性。
正象歷史研究是一個無限的沒有終結的過程一樣,對人類經驗總體的重構也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活動。每一個新的歷史觀點,每一種新的歷史認識,每一次新的歷史發現,本質上都會導致人類經驗總體產生一些新的變化,都會使人類經驗總體獲得一種新的形式,都會使人類經驗總體煥發一種新的精神,都會使人類經驗總體呈現一種新的意義。
歷史學的目的在於塑造人類的經驗,在於將人類的經驗塑造成為一種富有意義的形式。但這並不等於歷史學就是一門徹頭徹尾的純經驗科學。因為歷史學所研究和塑造的人類經驗並不是一種功利性的經驗,比如政治經驗、道德經驗等,而是一種文化性的經驗,比如人生經驗、心理經驗等。因而,歷史學對人類歷史的經驗性思考,並不意味著歷史學僅僅追求一種較為粗俗和淺陋的經驗性趣味。因為,在這裏,經驗更具有一種理性的意味,更具有一種哲學的內涵,更具有一種形而上的品格。毋寧說,經驗本身就是理性,就是哲學,就是形而上的東西。問題僅僅在於,歷史學如何去發現和對待這種經驗,以便把這種經驗建構為人類心靈和精神的決定性因素。
歷史學把人類那種道德性的經驗教訓變成一種精神性的文化經驗,它使人類的心靈變得更豐富,它使人類對生命的理解更具有文化意識和經驗深度。不管是否承認,這種獨一無二的文化意識和經驗深度的確是一種生命優越感的表現。因為,生命本身在歷史學中變得更直接、更純粹、更有意義,即生命變得更敏感了,更具敏感性了。在歷史學對人類經驗的重新構造中,歷史學證明了它是現代世界中能夠重新為人類精神和思想的完整和獨立提供重要保證的一支力量,即使不是唯一的一支力量,也必定是最為重要的一支力量。
人類經驗並不是歷史研究的目的,而是歷史研究的對象。人類經驗一般都是破碎的、缺乏深度的、過分私人化的。而歷史學則試圖通過研究而達到重建人類經驗總體的目的。歷史學有可能將人類經驗重新建構為一個有機整體,有可能恢復人類經驗的普遍聯系,有可能使人類經驗由私人感覺轉化為公眾意識。質言之,歷史學有可能使人類經驗具有更深刻的內涵。這種內涵就是人性、真理、生命。對生命的敏感性應該是人類經驗的本質。歷史學不僅應該揭示出這種本質,而且還應該保存這種敏感性。因為麻木意味著生命的死亡。歷史學深入到人類經驗的內部,試圖通過對人類經驗深層意識的發掘和開拓而使人類經驗成為人類生活中最有價值的豐厚財富。歷史學應該教導人類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的全部經驗。歷史學應該使人類培養成一種非常自覺和敏銳的經驗意識。歷史學應該使人類經驗以一種整體的方式參與到人類的歷史—現實的宏偉進程之中。歷史學應該使人類經驗變成人類生存狀態的一部分——而且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二
一方面,歷史學試圖把碎化的個體經驗綜合為總體化的人類經驗;另一方面,歷史學又必須努力把抽象的人類經驗落實為具體的個體經驗。這是相反相成的雙向努力。它既表明了歷史學的野心,又體現了歷史學的價值。但無論是哪一方面,它都具有足夠強大的吸引人的力量。所以,歷史學是許多人都感興趣的東西,也是許多人都願意嘗試的場域。
歷史學高度重視人類經驗,並不意味著歷史學有一種經驗主義的傾向。主張歷史學應該總結“經驗教訓”,那是第二種歷史的習慣性說法。第三種歷史並不如此理解。第三種歷史強調歷史學對人類經驗必須有新的理解和把握。歷史學既要把人類經驗綜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又要深刻揭示出其內在的生命個體性。換言之,歷史學既要把個人經驗整合為人類經驗,又要把人類經驗還原為個人經驗。人類經驗並不意味著它是一個機械的模式或僵硬的體系,相反,它內部充滿著各種可能性的躁動。有時,一個人的經驗變成了所有人的經驗;有時,所有人的經驗變成了一個人的經驗。人類經驗與個體經驗之間總是處於你來我往的相互循環狀態。而這種循環將使雙方受益。即人類經驗與個體經驗都將因此而變得豐厚起來。
在第三種歷史看來,有兩種現象必須予以克服,即,個體經驗的無限碎化和人類經驗的絕對抽象化。個體經驗一旦過於碎化,就無法被人分享和感知,就無法被整合進人類經驗的總體結構中,成為所有人的共同精神財富。同樣,人類經驗如果過於抽象化,就會遠離現實的個人,而與普通人的生活狀態格格不入,從而成為毫無實際價值的空洞言辭和虛假回憶。這樣,第三種歷史就必須確立兩個相關原則:個人經驗必須是人類的,人類經驗必須是個人的。即,二者是平等的。不存在人類經驗比個人經驗更“大”的問題。第三種歷史必須善於從個人經驗中發現最富於人類性的東西,同時,也必須善於從人類經驗中發現最富於個人性的東西。總之,第三種歷史決不隨意偏愛任何一方。在第三種歷史中,個人與人類均有自己相應的位置。最好的人類經驗和最好的個人經驗都能在第三種歷史中找到最好的分析和處理。
在這方面,第二種歷史就做的不夠好。一般說來,第二種歷史總是不厭其煩地過於強調人類經驗的重要性,致使把人類經驗弄得過於抽象和空洞,它與個人的現實生活發生不了任何聯系,我們在其中也絲毫看不出有任何個人所感興趣的東西。由於個人經驗在第二種歷史所構制出來的“經驗模式”中毫無真實份量,故而第二種歷史制造出來的“經驗體系”就變得輕飄飄的,沒有一點質感。因為人類經驗一旦刪除了個人經驗,那麽人類經驗本身也就沒有什麽意義了。這就是說,人類不能排斥個人,而必須接納個人。因為人類不是一個高於個人的抽象體系,而是一種融入個人的具體關系。總之,每個個人必須在人類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是第三種歷史的絕對要求。
人們常說歷史是一面鏡子。可如果在這面鏡子中,個人看不清自己的模樣,甚至根本看不見自己的影子,那麽人們要這面鏡子有什麽用呢?人們要麽把這面鏡子摔碎,要麽把它仍到一邊。毫無疑問,在人們拒斥第二種歷史的諸多理由中,缺乏對個人存在的終極關懷肯定是最重要的一個。雖然從道理上說,歷史學沒有理由不去關心個人的現實存在,但事實上,個人的真實存在在第二種歷史中卻得不到絲毫有價值的對待。每個有常識和感覺的人都會考慮:我為什麽非要讀這種與我無關的史書呢?我犯得著為它去浪費我的時間和精力麽?顯然,普通人的反應是正常的。既然第二種歷史摒棄了普通人的需要,那麽普通人也就自然要拋棄第二種歷史。個人是非常具體的,這種具體性體現於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種歷史力圖從現實的角度全面展示出個人存在的具體性。但這並不等於要求或暗示普通人在歷史面前必須“對號入座”,而是要求他們必須把歷史看成是和自己有關的事情,要求他們必須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不管歷史走到哪裏,人們都必須相信,歷史並沒有走遠,歷史就在自己身邊,歷史始終與自己在一起。
歷史與個人的一體化(或綜合化)是第三種歷史著力強調的內容。只有如此,人類經驗和個體經驗才能同時克服抽象化和瑣碎化的傾向,而雙雙實現總體化和具體化的目標。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