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錦宏·社會企業觀點下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1)

以台中縣兩個生產合作社為例

摘要

近年來,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已成為台灣尋求文化永續、改善生活空間、創造就業機會與振興地域經濟所採取的重要途逕或策略。這種透過社區自發性與自主性的文化作為,使得發展地方文化產業成為回應社會問題的社會機制,尤其在921 災後重建區的社區產業組織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各地社區組織在尋求地方再造的同時,以產業的「營利」作為來謀求組織財務自主與資源的擴展,也引發是否過度專注發展營利而忽略了社會責任的問題。

社會企業的研究是新興議題,亦被討論做為地方經營與發展的嶄新趨勢。社會企業除了強調直接參與市場中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並從交易中獲得利益外,更重視社會目的與社會責任的實踐。

換言之,社會企業是藉由營利的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一來可以健全NPO 的財務自主能力;二來能夠發揮福利系統的轉換,以創造就業機會、凝聚社會力、累積社會資本等功能。因此,社會企業的發展已成為歐美各國延續公共服務的新改革運動。

本文嘗試以社會企業的觀點,來討論921 災後重建工作中,透過與社區居民協力而設立貼近生活、在地生產且充滿創意的兩個地方文化產業組織-台中縣石岡鄉傳統美食生產合作社與東勢鎮客家美食生產合作社,並從政策環境、組織結構、社會影響等分析構面加以探究,同時佐以國內外社會企業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相關文獻的梳理,試圖建構出屬於台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社會企業模式,以期能讓「社區營造」與「經濟發展」接軌,讓「營利」與「公益」間的槓桿可以達到平衡,最後再據以提出建議做為政策的參考。

壹、緒論

在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下,社會的發展面臨巨大的衝擊,社會的失衡與危機相繼傳出,而其主要是來自於區域的不均衡發展,以及地方對於永續發展的落差。

這種變化,尤其是在發展弱化的地區,不僅失業問題嚴重,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社會價值也易隨著經濟泡沫化而扭曲,這些種種的問題顯示出一種能調和經濟與社會的新社會發展論述需被建立的迫切性(曾梓峰,2003:31-33)。在這樣的需求下,社區重建,建立社區意識與社區認同,強化社區原有功能,發展社區產業,成為回應這股趨勢發展的重要課題(陳錦煌,2004)。

就如Wallance(1999:
154-155)所指,1970 年代末期在政府權力下放、地方分權、去機構化與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地方經濟發展」逐漸形成,產生地方振興的力量,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社區經濟型式,包括很多不同類型的非營利組織,而社會目的企業的產生與動力,是能促進地方的發展與振興。

1994 年台灣推動一項具有時代意義的社區文化改造運動-「社區總體營造」(亦稱為社區營造)(community empowering),是台灣近年來具有相當突破性的公共政策。社區營造的提出,是一個對應於創造、再生文化生活價值機制的策略。

1995 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社區營造政策的架構下,提出了「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口號,期望地方在推動社區營造的過程中,思考將地方文化發展與地方產業結合的可能。

之後,政府在推動「921 災區重建工作」、「一鄉鎮一特色產業」、「國內旅遊方案」、「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挑戰2008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等政策,亦都是從「社區營造-地方文化產業」相結合的思維脈絡下,借重在地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的參與,並以其為服務遞送介面和作為回應社會問題的機制,來帶動地方的發展,期能解決景氣低迷、失業率高漲的困境。這也使得發展地方文化產業成為社區非營利組織在推動社區營造時的一個選項,甚至成為檢視社區營造成效的非常重要的參考指標。

Views: 19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