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讀藝術史,我喜歡上古的一段,喜歡那初露曙光時,初民單純的創造。單純,卻是一切的開始。”閱讀本書,聽蔣勛先生講述那遙遠時代的人類創造,那些遍及各地的遠古巖畫、壁畫、石器、陶器、青銅、甲骨、建築、衣飾、雕像、墓葬、村社、宗教,展示著無數鮮活的創造圖景,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文化性格、生活習俗和美的經驗都可以在這裏發現起始的原點。《美的曙光》將帶領我們,釋讀那些久遠的痕跡,回到最初的感動,回到純樸之美……
蔣勛1947年- 福建長樂人,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臺灣。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先後執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現任《聯合文學》社長。當代著名美學家、作家和美術評論家。其知識淵博,聞見極廣,文筆清麗流暢,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著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如《天地有大美》、《美的覺醒》、《美的沈思》、《身體美學》、《破解米開朗基羅》、《漢字書法之美》、《美的曙光》、《孤獨六講》、《生活十講》、《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這些作品深受海峽兩岸讀者的喜愛。
自序
在洪荒的大地上,人類搖搖擺擺站立了起來——遙望著遠遠的遼闊的地平線,遙望著遠遠的破曉前大地上初初透出的曙光。
將要黎明了,一輪紅日將從大地上升起,那個以後被漢字寫做“旦”的形象,原來正是太陽從大地上升起的畫面。
我們叫做“元旦”的那個日子,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的第一個黎明、第一個日出、第一個充滿朝氣與喜悅的日子。日出之前,有許多眼睛凝視著大地,凝視著一條廣闊的地平線,凝視著越來越盛大的黎明的光。
從暗紫墨黑中逐漸透露出的金黃、魚肚白、玫瑰的粉紅,那被叫做“曙光”的時刻,是夢想與渴望的時刻。
在尼羅河的兩岸,有鷺鷥鳥飛過。曙光微明,河岸邊有人裁切著堅硬的花崗巖,在整座巨大的巖壁上鑿出一個一個小孔,在小孔裏塞進木塞。等距離的小孔,都放進了木塞。木塞浸水,逐漸膨脹,沿著石壁的紋理,整塊巖石如刀切一樣裂開了。整整齊齊、方方正正的一塊石頭,沿著河流,在編排的木筏上漂流,運送到河谷兩岸去建造金字塔,建造獅身人面,在最堅硬的石塊上琢磨出“神”的容貌。獅身人面的巨大石雕,凝望著遠處地平線上微微透出的破曉曙光。
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中間形成了“肥沃月彎”,一片如同新月般的沃土。長腳的鷺鷥鳥在水湄尋找食物,河邊的居民用手圈著濕軟的泥土,把泥土搓成條狀,一圈一圈盤起來堆高,形成一個中空的罐子,把濕軟的罐子陰乾了,再拿到柴火中燒,燒成素坯。他們在素坯上用筆沾了有顏色的化妝土,在罐子上畫出了一隻一隻的鷺鷥鳥。長長的脖子,長長的腳,遠看著仿佛只是一條條直線,近看那些鷺鷥鳥就活了起來,仍然在水湄邊找魚。
鷺鷥鳥沿著河流移動,在印度河谷找到了棲息之所,仍然目不轉睛,盯著河水中閃爍的魚的蹤跡。
一個婦人在河水中漂洗著長纖維的棉花,銀白色的花的纖維像她的頭髮,在曙光裏發亮。
她把棉花的纖維鋪在河岸邊的石頭上晾曬,拆下頭上髮髻上插著的一支骨簪,把頭髮散開,也在河水中飄蕩。
鷺鷥鳥飛來,以為是魚,以為是水草上閃爍的魚群。
婦人唱起了歌,鷺鷥鳥飛走了。
天空的藍如同寶石,上面浮著一朵一朵白雲。
白雲多麼像剛采收下來的棉花,蓬蓬松松,放在皮膚上感覺到曙光的溫度。
婦人把棉花搓成一股一股,用一股一股的棉線紡織出布匹,用布匹圍成一條裙子。
美在人類歷史破曉的時刻被明亮的曙光一一照亮了。
那些裁切開的石頭——
那些用手盤築出來的泥土——
那些被編織起來的草繩、棉花或竹片——
那些被敲打成形的金銀的花紋——
人類的手是一切美的起點,在曙光照耀下,一雙雙的手開始了玉石雕刻,陶土摶揉,開始了編織,開始了“切”、“磋”、“琢”、“磨”。
孔子喜歡玉,喜歡玉是通過“切”、“磋”、“琢”、“磨”完成的晶瑩圓潤。
他喜歡把玉佩帶在身上,記憶著古老初民在歲月曙光中的夢想與渴望。
在黃河的兩岸,長江的兩岸,都有一個一個的聚落,用自己的手,“切” 、 “磋” 、 “琢” 、“磨”,使巖石從粗糙變得細致,從冰冷變得溫潤,從沈重變得輕盈,從大荒中一塊無知的頑石,變成沁透了人的精魂血汗的寶玉。
玉石文化便成為黃河、長江兩岸曙光裏最早的美學記憶。
談藝術史,我喜歡上古的一段,喜歡那初露曙光時初民單純的創造。單純,卻是一切的開始。
一個上古的玉璧,在玉石上確定一個“圓”的渴望。這“圓”,是每一天的日出,是每一個月的月圓。
現實多麼殘缺不全,心中都要有“圓”的期待。
所以天子要雙手捧著圓形的玉璧去禮天,“圓”是期待、是祈願,“圓”也是祝福、感謝與懷念。
曙光的時刻,沒有文字的年代,沒有金屬的年代,河流兩岸的居民用雙手制作出一片一片的玉璧,完成他們要傳承的“圓”的信念。曙光初期,他們撫摸著完成的“玉璧”,對著天空將要出現的“日輪”,知道“圓”是“周而復始”,知道“圓”是“圓滿”,“圓”是“團圓”。因此,“圓”就不只是設計出的造型,而是萬民的向往。
我時時回到曙光初明的時代,重新理解“美”在那渾沌茫昧歲月中的意義。
二 九年四月十日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