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漢佳·砂拉越三馬拉漢省打馬庚鎮的多元文化客家社會(1)

編者按:臺灣苗栗縣政府在2003年12月13日至14日,舉辦一項《客家、族群、多元文化學術研討會》,本州教育界前輩房漢佳受邀參加,並發表了一篇題為《打馬庚鎮的多元文化客家社會》的論文。由於論文尚未在本州發表,值得一讀,今特刊在國際時報「風下」副刊以饗讀者。

一、引言

我選擇打馬庚鎮的客家社會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客家社會的代表,因為它具有很獨特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環境,這些條件,是其他地區客家社會所沒有的。

從1987年至1991年,我調職到打馬庚,出任當地一間政府中學的副校長。在此期間,我對打馬庚的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社會作過一番田野調查,寫了一篇關於打馬庚客家社會的歷史「砂拉越打馬庚華人社會之變遷」,發表於1988年12月第12期的《亞洲文化》。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篇關於打馬庚客家社會的歷史。1991年我退休離開打馬庚中學時 ,曾經寫過一篇散文「再見,打馬庚!」,刊登於 1992年6月16日的國際時報。1994年 寫了另一篇有關於打馬庚的散文「白雲深處」,刊載於第 460號的《蕉風》月刊,後來 被編入《馬華文學大系》散文(二)中。有一位記者寫過一篇介紹打馬庚鎮的特寫,不 過,他在文章中已注明內容取材自「砂拉越打馬庚華人社會之變遷」一文。有關於打馬 庚的文字,就只有這寥寥數篇。


「砂拉越打馬庚華人社會之變遷」是一篇口述歷史,是作者當時與多位年長者作了訪談 之後,再參照史書而寫成。這一篇「打馬庚鎮的多元文化客家社會」則是以訪談和田調內容為主寫成。

文章後面所列參考資料,是有關於西婆羅洲客家金礦公司的文獻,砂拉越歷史和砂拉越 客家社會的一些記述文字,並沒有和打馬庚客家社會有直接關係的著作。


二、打馬庚的地理環境

打馬庚鎮(Tebakang)是砂拉越古晉省的一座鄉鎮,從首府古晉市向東南行,約40英哩,即抵達西連鎮(Serian)。在行抵西連鎮之前的半英哩處,折向西南,約八英哩,就到達打馬庚鎮 。從這里繼續前行,約17英哩,即抵邊境小鎮打必祿(Tebedu),通過關卡,進入印尼加里曼丹後,再向西行,就可到達西加里曼丹,即是十八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客家金礦公司所在地西婆羅洲。

打馬庚鎮擁有一排三段22間的店屋,前臨加央河,背負小土崗。河的對岸是馬來甘榜( 馬來人村莊),店屋左側,是鱗次櫛比的比達友族(Bidayuh)村落。三個民族的居住地點鄰近而井然有秩,這是別個地區所少見的。

本文有關於打馬庚鎮的歷史部份,主要是引自「砂拉越打馬庚華人社會之變遷」一文。 文章內容,是根據朱永富、朱永德,本固魯鍾登文和鍾永章諸先生的口述。至於打馬庚地方最新的社會發展與民族文化交流實況,則是最近多次訪問官有華先生及作田野調查的結果。


三、打馬庚鎮華人社會的歷史背景

官有華先生告訴我說,打馬庚鎮的華人是從上侯(Sangau)移居過來的,以姓官和姓朱最多,其次是姓鍾和姓黃等姓。很顯然,這些華人是舉家合族從西婆羅洲上侯遷徙至砂 拉越,情形與他們的先人從中國前往西婆羅洲從事開采金礦時一樣。

談到打馬庚鎮客家社會的歷史背景,我們首先要對十八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中葉西婆羅洲客家金礦公司的歷史作簡單的介紹。關於這一段史實,溫廣益先生曾經作過一番研究 。他在一篇文章中說:


「相傳曼帕瓦(Mampawah)蘇丹巴能帕漢(Panembahan)因為聽說華僑礦工擅長開礦, 首先於1740年間,從汶萊招徠20名華工,在百富院杜里(Duri)河之一帶開采金礦,並取得一定成績。接著,三發(Sambas)蘇丹奧馬爾·阿加慕汀(Oemar Akamudin)起而效法,以租讓方式將爐末(Lumar)和拉獵(Larah)出租給從中國來的華工,讓他們在 那里定居,開采金礦。繼第一批華工之後,不久又有其他華僑接踵而來,他們也被準許 在那里居住和開采金礦。於是自1754年以後的幾年中,三發蘇丹每年從爐末和拉獵那里獲得大量華僑上繳的租金。」

此後,華僑便逐漸由拉獵擴展到蒙特拉度(Monterado,華僑稱作鹿邑)和坤甸(Potian ak)所屬曼多(Mondor,華僑稱作東萬律)一帶,從事金礦的開采。(原載:國際時報「風下」副刊)

Views: 5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