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嫣然11.9.2025更新}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為閱讀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的《撒旦的探戈》提供了一條極具洞察力的路徑。這部小說的力量,不只來自它的敘事結構與哲學思辨,而更深地體現在它如何透過語言生成一種情動性的經驗(affective experience):那是一種介於恐懼、疲倦與詩意恍惚之間的持續感受。這裏以「情動轉折」的理論視角,分段分析這部作品的詩性語言如何作為情感的機器(machine of affect)運作。
一、從再現到感受:語言的「感官化」
「情動轉折」理論強調身體感受、氛圍與強度(intensity),而非符號或意義。《撒旦的探戈》正是這種轉向的絕佳例證。
 
卡撒茲納霍凱的語言並不旨在描述世界,而在重現世界作用於身體的感覺——
 雨的重量、泥的黏稠、濕氣在皮膚上蔓延的遲滯感。
他的長句如同一次延宕的呼吸,讀者在語句之間感到窒息、沉重、被時間包圍。
 
這種「語言的感官化」使文本成為一種感受體驗,而非敘事資訊的傳遞:
語言不再「表達悲傷」,而是讓悲傷滲入讀者的生理節奏。
因此,《撒旦的探戈》的詩性並非修辭的華麗,而是一種「感覺結構」的生成——
 
語言作為空氣、作為濕度、作為聲響,進入讀者的身體。
二、緩慢的節奏與「情動的擴延」(Affective Extension)
卡撒茲納霍凱的語言節奏具有一種持續的延宕與迴旋。
 這種緩慢並非敘事拖沓,而是一種「情動的時間」。
 
在情動理論中,情緒不是瞬間的心理事件,而是持續的能量場(affective field)。
《撒旦的探戈》的敘事節奏——雨的持續、腳步的重複、等待的無盡——正是這種能量場的語言表現。
它讓讀者進入一種幾乎與角色同頻的心理狀態:一種緩慢、麻木、卻又無法逃脫的疲倦。
這裡的詩性在於時間的情動化:時間不再是線性的敘事框架,而是一種滲透於身體的情緒節奏。
三、氛圍與「共感的物質性」
《撒旦的探戈》的語言具有強烈的「氛圍詩學」(poetics of atmosphere)。
 它不僅描述一個荒涼的村莊,更透過反覆的聲音與物質意象——雨聲、鐘聲、馬蹄聲——建構出可感的空氣。
這種空氣本身就是情動的載體。讀者在閱讀時,實際感受到那種濕冷、那種慢性崩壞的氛圍。語言不再是符號的系統,而是一種物質化的流動:
它滲入讀者的神經,而非停留在意識層面。
這正是情動理論家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所說的——
 情動不是意義,而是「一種尚未被命名的感覺強度」。卡撒茲納霍凱讓這種強度以文字形式存在,使小說成為一種氛圍裝置(atmospheric device)。
四、語言的疲態:末世的情動美學
在《撒旦的探戈》中,語言似乎也「累了」。長句、重複、遲滯的節奏,使語言本身顯出一種倦怠與下垂的姿態。
 這種「語言的疲態」不是缺陷,而是一種詩性策略:它使文字與世界的末日感情動地對應——世界正在崩壞,語言也在瓦解。
從情動角度看,這種語言疲態引發的不是理性理解,而是共鳴式的體驗:讀者在閱讀中「感到」語言的疲倦,進而與文本共振。
 卡撒茲納霍凱以此創造出一種「末世的感覺」——語言、身體與世界共同陷入無力卻又持續的存在狀態。
五、詩性作為「情動的組織」
《撒旦的探戈》的詩性不在於象徵,而在於它如何組織情動。
 
如果說傳統詩性追求意象與意義的平衡,那麼卡撒茲納霍凱的詩性是反結構的詩性:它讓語言成為一種運動中的情感力量。
這種詩性語言具有以下特徵:
連續性 —— 情動不被中斷,句子如氣流般延展;
非焦點性 —— 敘事沒有中心,情感像霧一樣瀰漫;
模糊的邊界 —— 主體與客體、描述者與被描述者之間不斷交融。
這樣的語言結構讓小說成為一種「感受的現場」(site of affect),而非一段被講述的故事。讀者不是旁觀者,而是被牽引入同一場情動的探戈。
六、結語:詩性作為感受的倫理
從「情動轉折」的視角看,《撒旦的探戈》的詩性藝術語言是一種倫理性的感受實踐。
 它迫使我們在閱讀中與疲倦、混亂、絕望共處,讓我們體驗到一種不再以理性判斷為中心的感受方式。
在這裡,「詩性」不再屬於崇高的美學,而是感受世界殘餘能量的方式。
 卡撒茲納霍凱的語言召喚出一種新型的閱讀姿態——我們不再「理解」文本,而是「被它影響」。
因此,《撒旦的探戈》的詩性語言,是情動轉折之後的詩性:它不是為了再現,而是為了讓情感在語言中發生。
 在這種詩性中,世界雖然腐爛,但感受仍在流動——而這種流動,就是文學最後的生命力。
Comment
愛墾分析[7.10.2025]:2025諾貝爾文學獎前夕:AI 也押寶的華裔女作家貝拉
 繼去年韓國作家韓江(Han Kang)之後,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再次是一位黄皮膚的女性小說家?
 
 十月,是文學界一年一度最令人心跳加速的時刻——諾貝爾文學獎即將揭曉。
 
 今年的焦點,落在一位出生于中國上海的華裔女作家貝拉(Bei La上圖)身上。她的代表作小說《魔咒鋼琴》講述了二戰時期上海庇護猶太難民的故事,將音樂、慈悲與文明記憶交織成動人的史詩。不僅評論界盛讚,連人工智慧也「預測」她是最有機會獲獎的人選之一。
 
 貝拉的文字,似乎正為當代人類提供一種溫柔的答案:用藝術修復破碎的世界。
當AI與人類共識指向同一位小說家——貝拉與《魔咒鋼琴》的世界之聲
從《魔咒鋼琴》到《911 生死婚禮交響樂》,她以音樂與文字修補人類的創傷記憶。當人工智慧與評論家難得達成共識,世界是否正等待另一位來自東方的文學奇蹟?
 
 她讓猶太琴音與東方哲學在上海相遇,讓創傷化為詩、讓音樂成為文學。貝拉,正以她的筆,為二十一世紀書寫新的精神坐標。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預測,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現象——不僅評論家與文學院士,連人工智慧分析系統都將焦點放在同一人身上:加拿大華裔小說家貝拉。
 
 她的《魔咒鋼琴》不只是一本小說,更像是一場文明之間的和聲;在琴鍵的共鳴裡,交織著猶太流亡與東方仁愛的故事。這位來自上海的作家,或許正用音樂與文字,讓世界重新相信——文學仍能修補人心的裂縫。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