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傑:「嗑CP」為啥比自己談戀愛還快樂?

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渴望獲得親密關係。而「嗑CP」低風險、低成本,人們不用親自參與就能體驗到戀愛的感覺,從而獲得滿足。

前段時間,隨著網劇《司藤》(下圖)熱播,在該劇中扮演男女主角的演員張彬彬和景甜也跟著火了起來,他們近期在多檔綜藝節目中親密互動,讓粉絲們直呼「太甜了」。不少觀眾,甚至希望他倆能從戲裡「甜」到戲外、假戲成真,而粉絲的這一行為也被稱為「嗑CP」。

在這裡,CP是英文Couple的縮寫,特指存在戀愛關係的情侶。而「嗑CP」則是指粉絲非常喜愛影視劇或小說中的情侶,甚至有點像嗑藥一樣,沉迷其中、難以自拔。

那麼,「嗑CP」的潮流從何而起?這與普通的追星有何異同?年輕人又為何熱衷於此?

「嗑CP」是偶像崇拜的衍化行為

在分析「嗑CP」現象前,我們先聊聊它的「近親」——偶像崇拜。偶像崇拜是指個體對自己所仰慕對象產生的一種欽佩心理,並由此引發出一系列的學習和模仿行為。在人類社會早期就存在偶像崇拜現象,比如崇拜大自然等,人們通過相信世上有某種「偉大的存在」,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

此外,偶像崇拜也是個體成長的必經之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的行為,特別是那些複雜行為,主要經由觀察與模仿而產生。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初的榜樣、崇拜的偶像,孩子通過觀察並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從而邁出了社會化的第一步。當孩子發展到一定年齡階段後,就開始認同父母之外的其他榜樣,如老師、同學、小說或電影裡的主人公或聚光燈下的明星。通過捕捉並認同理想榜樣的某些特征(如才華、美貌、智慧等),人們得以從外界獲取構建人格的「磚塊」,以此來完善自我結構,最終成為一個區別於父母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在筆者看來,「嗑CP」是偶像崇拜行為的一種衍化,只不過人們推崇的不再是某個對象,而是一段理想化的戀愛關係。「嗑CP」的同時,年輕的粉絲們或許也在觀察並捕捉這段理想關係的特征,從而為自己日後經營親密關係做好凖備。

用想像的方式間接滿足需求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蘭·米勒指出:人類社會屬性的核心部分,正是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渴望獲得親密關係。而「嗑CP」低風險、低成本,人們不用親自參與就能體驗到戀愛的感覺,從而獲得滿足。

在現實中,當人們墜入愛河時,大腦會分泌包括苯基乙胺、多巴胺、去甲腎上激素在內的「愛情激素」。這些神經興奮劑,使熱戀中的兩人感到精神抖擻、不知疲憊。而有趣的是,很多瘋狂「嗑CP」的粉絲也表示,當他們腦補心中CP在一起的畫面時,他們自己也會感到非常開心,就像自己在談戀愛一樣。在這種愉悅感的驅使下,他們能徹夜刷CP的微博動態,興奮到根本停不下來。

那麼,為何腦補別人戀愛,自己也能高興到起飛?

究其原因,這是因為人和動物的一大區別就是——動物只能用原始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本能衝動,而人類則擁有名為「想像力」的高級認知機能。借助認知、情緒與生理反應間的交互作用,當某種需要得不到實際滿足時,人類可以利用想像的方式,來使需要得到間接滿足。

 

「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將士們想像酸梅子,他們的嘴裡就能分泌唾液,想像力激活了人類的生理反應,這一點也適用於「嗑CP」。

背後動機決定「嗑」的境界

熒幕上或小說裡的愛情多是「甜」的,而現實生活中的親密關係卻是五味俱全。因此,很多人,包括不少粉絲也認為,「嗑CP」這種行為是對真實親密關係的一種逃避。究竟,這種觀點有無道理呢?

通常人們會把原本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事,解釋成似乎存在因果關係,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稱這種現象為「外部因果律」。「嗑CP」這個行為本身並無不可,而且在筆者看來,能用間接且符合社會規範的方式來滿足本能欲望,這本身也是個體心智發展良好的標志。

誠然,有些人在感情中碰壁後,就此對現實中的愛情萬念俱灰,大罵「童話都是騙人的」,從此蜷縮在幻想世界之中,將「嗑CP」作為僅有的、滿足親密需要的方式。對這部分人來說,「嗑CP」或許是他們逃避現實親密關係的借口。

不過,對多數粉絲而言,他們能在「嗑CP」和維系真實親密關係中找到平衡。有了這個小興趣,反而讓粉絲們追起劇來更加津津有味,在社交中也有了更豐富的談資,或許由此能結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更有個別出眾的粉絲,能將對CP的愛慕之情化為動力,創作後續的文學作品、譜寫相關的主題歌曲。對他們來說,「嗑CP」並非是一種阻礙,而是讓生活豐富多彩的「調味料」。

因此,「嗑CP」本身無罪,能否發揮「嗑CP」的正面作用,就要看當事人到底是把它當作一種情感逃避,還是將其視為一種成長動力。(本文作者祝傑: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2021-05-20來源:科技日報))

Views: 5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3 hours ago

黃舒駿:我的《未央歌》專輯

在我國中畢業的那個暑假,自己找來了《未央歌》這本書來看,當時我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類似瓊瑤的那種的連續劇的文章,那個劇照上最後一句話是這樣寫:「宛如《未央歌》時代的重現。」我當時對這句話很好奇,什麼又是《未央歌》呢?所以就去找這本書來看,連續三天就把這本600多頁的《未央歌》看完了。後來我上了台中一中,高一時我們班的導師在上課的第一天就為我們介紹《未央歌》這本書,說是希望我們高中三年能像《未央歌》裡面的情境一樣,感到幸福,感到溫暖。這時我嚇了一跳,心想怎麼會這麼巧啊……後來班上大部份同學也都看了這本書,還常以這本書裡面的情境去講所有的事情,還自己分配角色,去扮演書本裡面的角色。不過由於我們讀的是男校,一半的角色分配無法平衡,大家還希望能去外面找女主角呢。

在畢業時的校刊上,老師寫了一篇文章送給我們,其中一段就是在講《未央歌》。說我們這個班大部分的人都沉浸在《未央歌》裡面,大家都感到很幸福很溫暖。當時就有人提議要把《未央歌》拍成電影,反正我們班大部分人都已有《未央歌》裡的角色,接下來只須分配誰當導演,誰當編導等等,詞曲則由我來創作,老師也期許我們能夠做到。

高中畢業以後,大家各奔東西,各自在不同學校唸書,彼此間也少了聯絡,同學間的情誼也慢慢變淡。在我大三的時候被唱片公司發掘,當時我寫了四首半的歌,其中一首就是《未央歌》。後來又寫了九首,再選出十首來發行我的第一張專輯。當時我除了詞曲創作以外,還為每一首歌寫了一些文字來說明我為什麼要創作這首歌,至今我還保留著這些文字手稿。當時我腦海中常會出現一些《未央歌》情境的畫面,幻想著《未央歌》的作者是一個孤獨的老人,就好像是自己將來老了以後的寫照。這是我第一張唱片中文字部分的其中一段寫到的話。

1988年,當時我就想過要跟鹿橋先生聯絡,但透過出版社其它管道都問不到鹿橋先生的消息,直到1995年我又發行了《未央歌》精選輯,重新翻唱《未央歌》。還自己做導演拍了一支新MV。這時我又試圖跟鹿橋先生聯絡,但還是聯絡不上,好像是某些人故意不想讓我與鹿橋先生聯絡似的。直到1997年,我收到了名作家朴月女士的一封信,信中大概說:黃舒駿,我是鹿橋先生的侄女,鹿橋先生要我傳話給你,他聽說台灣有一個小伙子叫黃舒駿,很有才學,也寫了《未央歌》這麼一首歌。他要我傳達你不要害怕跟他聯絡。便留了鹿橋先生在美國的電話給我,我當時便馬上飛去美國找鹿橋先生。見面時鹿橋先生還開玩笑地對我說,我以為你會背著一把吉他來見我呢!第一天在他們家裡聽了鹿橋先生講了很多故事,鹿橋夫人也陪在一旁,也看了很多他們的照片,是非常愉快的一天。

鹿橋先生的《未央歌》在我們那個年代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一本書,對學子的影響也很大。1959年到1989年間,《未央歌》是各大書局熱門書籍,國中高中生看了後會開始響往大學生活,大學生看了《未央歌》後便會為書中人物所迷,常會在社團或一些表演活動上來表演書中的角色故事,也會常把朋友們比喻成書中的某一角色人物。當時《未央歌》風靡校園的情況,是現代學子無法想像的。(百度百科)

超樂性

未央歌 歌詞

中文流行音樂文創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14 hours ago

愛墾評註:文創的詩性呼唤,從文學到歌樂,到音樂劇。人类體驗的互文性與量子糾纏。

黃舒駿創作/演唱《未央歌》

當大余吻上寶笙的唇邊
我總算了了一樁心願
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個秘密
是否就是藺燕梅

在未央歌的催眠聲中

多少人為他魂縈夢牽
在寂寞苦悶的十七歲
經營一點小小的甜美

我的朋友我的同學

在不同時候留下同樣的眼淚
心中想著朋友和書中人物間
究竟是誰比較像誰
那朵校園中的玫瑰
是否可能種在我眼前
在平凡無奇的人世間
給我一點溫柔和喜悅

(中國音樂劇《馬不停蹄的憂傷 II》主题曲《未央歌》演唱者)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藺燕梅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童孝賢
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尋找一種永遠

經過這幾年的歲月

我幾乎忘了曾有這樣的甜美
突然聽說小童在台灣的消息
我想起從前的一切
為何現在同樣的詩篇
已無法觸動我的心弦
也許那些永恆的女子
永遠不會出現在我面前

我的弟弟我的妹妹

你們又再度流下同樣的眼淚
喔多麼美好的感覺
告訴我你心愛的人是誰
多麼盼望你們又一天
真的見到你的藺燕梅
伍寶笙和童孝賢
為我唱完未央的心願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藺燕梅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童孝賢
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尋找一種永遠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藺燕梅
你知道你在尋找你的童孝賢
你知道你在你知道你在
你知道你在尋找一種永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