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s Blog – January 2025 Archive (4)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4

當民族誌將自身界定為短暫性時,它並不將田野調查轉化為書寫,而是重新建立了一種持續發生的田野工作,並同時存在於多重場域與時間性之中。基於表演性(performativity)創造民族誌的介面,將引導我們探索多種書寫與文本的可能性,並尋求將文本的影響降至最低。



如今,創作者被視為一個「未被創造的形象」(uncreated figure),如同「無中生有」(ex nihilo)般誕生,而作品則被視為一種「存放之物」(creature-depository)。一種跨文本…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20, 202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3

書寫是一種區辨話語之意義與其脈絡的活動,即便是最簡單的描述性書寫亦然。當我們書寫時,我們會排除所有無法被文本化的意義——它們被推向邊界,而我們則定位所有制度所能夠生產的意義。在書寫的行動中,我們記住了語言體系,並使其變得當下可見。相比之下,在言語(speech)中,我們使用語言並推動它發生變化。我們透過多重意義來顛覆語言體系,讓其不斷更新,直到我們將其遺忘。…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14, 202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2

書寫批判所開闢的領域是廣闊而不連續的。舉例來說,巴赫金(Bakhtin)關於雙聲性(bivocality)與複調性(polyphony)的重要觀點,便是建立在書寫依附於、並衍生自「實踐中的言說」(lived enunciated)這一立場之上。如果沒有這一立場,巴赫金的理論便無法成立。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德里達所強調的書寫之不透明性(opacity)——即書寫作為「痕跡」(trace),已然與任何原始再現…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9,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阿卜杜勒·埃爾南德斯·聖胡安: "喚起"的蝕變 1

導論: 斯蒂芬·A·泰勒(Stephen A. Tyler)與我之間的哲學對話,始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這段對話是在1997年春季學期結束時,在萊斯大學人類學系經由面對面的會晤與討論中,以彼此的共識、動機與熱情促成的。當時,我與蘇爾皮克·安傑利尼(Surpik Angelini)共同策展並聯合呈現了一個名為《出神狀態的藝術家:藝術與人類學的七場展覽》Artists in Trance: Art and Anthropology in Seven…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3, 2025 at 4: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