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4, 2021 at 10:22pm


羅洛梅·洞見:創造性的自我意識

羅洛梅在《人尋找自己》裡面提到個人自我意識形成的四個階段與創造力的關係。第一個階段是嬰孩時期自我意識尚未形成的“天真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竭力爭取自由以確立自我感的“反抗階段”,第三個階段是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自己的成功或失敗、快樂或痛苦負責的“平衡階段”,第四個階段比較罕見,羅洛梅說“在此階段,個人可能會突發性地、無中生有地對某個問題茅塞頓開”。

這種頓悟經常出現在科學、宗教或者藝術活動中,凡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都知道這種“靈機一動”,也嚮往點子“冒”出來、念頭“迸現”或者被想法“打到”、“敲醒”、

“擊中”,這些語句描述的是一種創造性的經驗——某些觀念從知覺層次之下更深的地方破繭而出,羅洛梅在《人尋找自己》裡稱之為“創造性的自我意識”,在
《創造的勇氣》裡則稱之為“洞見”(陳文玲《羅洛梅密碼──背向市場的創意論述》2005,《廣告學研究》第23集,頁157-165)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3, 2021 at 7:29pm


辛波斯卡:人類獲得自由的隱秘小徑

“每個人都可能是自己時代的孩子,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所有方面都必須是時代的孩子。也許我在某些方面屬於十九世紀,而在另一些方面又屬於二十一世紀。我之所以屬於下一個世紀,是因為我並不喜歡本世紀的所有事情。”

辛波斯卡(1996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訪談《我站在人們一邊》中,如是說。


對她而言,可能性並不代表對待世界的相對主義態度,而是在人類認清了自己的必然束縛之後仍不懈求索而得到的自由,是召喚希望的入口。她相信個體的、日常而微弱的、對雄辯具有天然抵抗力的聲音,是人類獲得自由的隱秘小徑,盡管它曲折而漫長。

她在文茨卜的訪談中說過:“我覺得我只能拯救這個世界一個很小的部分。當然還有別的人,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拯救這麽一個很小的部分。”
(胡桑,2013 年 5 月 波恩,《為平庸的日常打開豐富的褶皺丨辛波斯卡 95 周年誕辰》丨2018-07-02 來源: 聽道講壇舉報)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1, 2021 at 12:32pm


冠毒:存在主義幫得上忙嗎?

存在主義者知道,一旦危機結束,誓言和承諾就很容易失去力量。但是,盡管存在主義提供了所有現象學上的豐富性和對例外生活的洞察,它卻很少提及未知領域的真實輪廓,並對我們的脆弱如何在時間中顯現出來,以及其如何塑造具體的制度、法律和儀式只字未提。哪些政治條件和文化習俗允許犯錯?我們如何確保弱勢群體得到應有的報酬?怎樣確保我們的學校不僅教會人們如何成功,而且教會人們如何失敗?記憶在多大程度上與負罪感有關?為什麼反對氣候變化的政治鬥爭沒有更加堅定地反映我們的脆弱性?存在主義很少面對這些類型的問題,但如果把目光從這些問題身上移開,就有可能使存在主義所批評的“無思” (thoughtlessness)成為永存的現實。 未來的存在主義對話將需要認真對待這些製度上和實踐上的觀察,以建立一個忠於自由和存在主義不確定性,並對此有著強烈呼籲的社會。(原題:疫情之下,存在主義哲學為何重新流行?文/Carmen Lea Dege 譯/劉夢玥 / 2020-09-21 10:44 來源:澎湃新聞)

Source:Leandro Erlich, The Swimming Pool, 21st Century Museum of Art of Kanazawa, Japan, 1996)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9, 2021 at 8:39am


陳明發《閃:靈光爆破》


社媒上偶見“閃詩”、“閃小說”等名稱。就其性質,雖有像早幾年網路青年男女“快閃”的行為藝術意味,但也似乎不忘隱喻美學之可貴。我看見“閃”在這裏之為詞,既是名詞、形容詞也是動詞。允許我先談談動詞的“閃”。我理解它是一種“靈光爆破”;神思忽生;創意立出等等與瞬間領悟、存在俱圓有關的領會。這樣的一種經驗現象,在文學、哲學、心理學、管理學、敘事學、宗教研究、文化研究等,前人都做過不少的專門研究。我針對這現象的發生與演進,做過一點點跨領域的文獻分析,暫時的結論顯示:它其實是一整個創作過程中的最後一個動作,我叫它“洞察”。我把這過程設定為四部曲:1 覺知、2 態度、3 風格與4 洞察。寫作人當然不需要知道這創作過程後面的“生命衝動”原理;但我在協助地方文創人/單位做鄉土文化資源開發時,會采用自己的這個模式。以便這些地方旅遊業者與導覽、主題館經營者和教育單位改革人等等,更容易超越現實環境的限製,而能發揮其主動的創造力。就像一位卓越的作家揮灑其才華那樣。(7.6.2021)

                                                                                        (https://www.pinterest.com)


十餘年前,我曾在南洋商報的經濟版專欄,針對這四部曲寫過好幾篇分享——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3》:木頭說故事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2》:靈感夢裏求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1》:誰不會上網挖料?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0》: 灼見孫中山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7, 2021 at 11:45am


赫舍爾:神祕主義的一道雷電霹靂

赫舍爾(Abraham Joshua Heschel 1907 – 1972)神祕主義信仰也表現在他對世界的觀察中。赫舍爾特別喜歡看樹,各種樹都會引起他的興趣,並從樹的觀察看見神。由其一段話可體驗他的神祕經驗:“有那麼一個時刻,一道雷電霹靂,將我們內裡不讓人知的冷酷無情劈開。不可言喻的靈顫抖地進入心中,它就如一道光射入湖水中般,進入我們的意識。”神秘經驗非常主觀,非他人所能驗證,只有浸在其中的人才有所得。而赫舍爾是一邊在靈修中經歷神祕主義,一邊查考聖經實踐理性信仰,可說是信仰平衡的模式。(張大虹(校園書房出版社市場部同工),〈二十世紀的先知——赫舍爾〉)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6, 2021 at 11:34am

(法國)勒內·夏爾(RENÉ CHAR)歸還他們

將他們身上不再顯現的歸還他們,

他們會重見收獲的谷粒在麥穗裏

合攏並搖擺於草地。

記住他們,從墜落到升騰,他們

臉上的十二個月。


他們將珍愛心靈的空虛直至欲望再起;

因無人會去遭難或視灰燼為樂;

而他得見大地通向果實,

失敗無動於衷盡管他喪失一切。

(樹才 譯)

愛懇編註:曼德爾施塔姆的“命名”努力;海德格爾的“從存在者發現存在”。一顆谷粒的力量。)


                                                                                  (Source: LA Museum Day)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2, 2021 at 12:28am


社會學家厄里:整體感覺

幾乎在任何的場所裡,各種不同的感官會互相聯合起來,共同製造出一種融合了該時空所有人與物在內的整體感覺。(厄里,John Urry《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2007,第八章,葉秀燕譯,臺灣國立編譯館與書林公司)

這種歷史感的丟失和媒體的一些特點聯系在一起:我們越來越多地生活在“三分鐘文化裏”。在這種文化氛圍裏,人們在幾分鐘的時間裏不斷地轉換電視頻道,卻不能集中與任何一個主題。(《遊客凝視》,John Urry,2009,第113頁 文化變遷與旅遊重建〉,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y 26, 2021 at 4:14pm


羅蒂·背棄理論,轉向敘事

羅蒂作為後形而上學文化的提倡者,不再從形而上學角度把握“想象力”,無論是“先驗”還是“存在論”都為羅蒂放棄,羅蒂繼承發展的是杜威的“道德想象力”概念。

盡管杜威《藝術即經驗》指出了藝術與道德的內在聯系,卻並未清晰界定“道德想象力”的內涵,按其思路,是人類作為“活的生物”對其環境做出的反應,因而“道德想象力”是一個經驗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概念。

美國學者費什米爾將杜威意義上的“想象力”,區分為兩類:

一,是“移情投射”———“采取他人的立場刺激我們克服我們偶爾麻木不仁的狀態”‘

二,是“創造性地發掘情景中的種種可能性”———即“根據事物之能是而具體感知所面臨的事物之所是的能力”( 費什米爾99) 。可以說,這兩重意義的“想象力”都為羅蒂所繼承發展。

羅蒂對於納博科夫小說《洛麗塔》的闡釋,就從“敘事倫理”角度解讀出韓伯特從麻木不仁到敏感到他人的痛苦,因而這類美感享樂為主的小說也有道德啟迪意義,所以羅蒂主張“背棄理論,轉向敘事”( against theory and toward narrative)


羅蒂對於奧威爾和狄更斯之類作家的重視,就在於小說作為“敘事”比哲學理論更能直接展現個體所經受的“殘酷”,從而發揮“不要殘酷”的作用。
(李曉林《論理查德·羅蒂“想象力”概念》,
2018,文藝理論研究2018 年第5 期)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y 23, 2021 at 11:32pm


羅蒂·想象力與移情作用

羅蒂作為後現代哲學陣營中的一員,已經放棄了神學和傳統哲學的語匯,所以他將人類團結的基礎放到“想象力”。

羅蒂舉例說,富人對於窮人的幫助不是基於哲學或宗教信念,不僅是富人感到安全了,“也是因為他們的想象力,足以把握到窮人是什麼樣的”( 《實用主義哲學》323)


羅蒂的這個例子,對於富人幫助窮人的原因,並未提供“共同人性”之類依據,也並非對於“想象力”一詞的濫用,從杜威“移情投射”角度,可以說明富人能夠經由想象力達至對於窮人悲慘狀況的體察、情感的敏感度得以提升。
(李曉林《論理查德·羅蒂“想象力”概念》,
2018,文藝理論研究2018 年第5 期)


延續閱讀 》

雷戈:經驗、心靈與生命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


民主的外在制約

讓文學取代宗教、哲學主導地位


“想象力”概念的意義 / 時間病患 / 充分起作用的人

與時間和好的輕鬆關係

福柯·關懷自身

王曉華:身體詩學:一個基於身體概念的理論圖式(12)

棲居的詩學

令人瘋狂的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的詩學轉向與莊子哲學

別讓“互聯網+”遮蔽了“詩意”

海德格爾:詩人何為

德里達的“補充”與海德格爾的“在場”

我們如何得體地描述生活世界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y 21, 2021 at 3:28pm


羅蒂(美國哲學家 Richard McKay Rorty,1931年2007年)

羅蒂“詩性文化”是文學取代宗教、哲學主導地位,而注重“想象力”的文化; “詩性文化”推崇文學之於個人完美和人類團結的作用; 在此“文學”不僅包括小說、詩歌等傳統文學體裁,也包括新聞報道、民俗誌等,甚至在語言的隱喻意義角度,將“哲學”也理解為“文學”; 羅蒂“詩性文化”主張“自由主義”和“反諷主義”,倡導個體成為“自由主義的反諷主義者”( a liberal ironist) 。(李曉林《論理查德·羅蒂“想象力”概念》,2018,文藝理論研究2018 年第5 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