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1, 2024 at 3:16pm

 沈致隆·科學與藝術結合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人

「愛因斯坦的理論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數學很美」……科學家們這樣說,是因為大自然本身簡潔有序、高度概括、和諧統一,具有無比美妙的規律。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科學家的直覺、靈感、想像和形象思維能力,需要科學家的情感動力和對美的追求,所以傑出科學成果中具有明顯的審美要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多處提到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著力提高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局面」。

怎樣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什麼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本文在古今中外實例的基礎上,論述科學與藝術的共性、審美和藝術教育對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的作用,探討創新人才的特征。

「錢學森之問」啟示科藝結合

2009年11月,錢學森去世不久,安徽省多位教授發表了給教育部部長的一封公開信,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之問」的來龍去脈,要由2005年7月29日溫家寶總理去錢學森家裡看望他時說起。總理向他介紹了航天方面的工作後,錢學森說:「您說的我都同意。但還缺一個。我要補充一個教育問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小時候,我父親就是這樣對我進行教育和培養的,他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就是把科學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

在聽見總理贊同自己的意見後,錢學森坦誠指出了中國教育的缺陷:「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從小在父親的督促下同時學習科學與藝術,不僅科學課程成績優異,而且在書法、繪畫上盡顯才藝。1929年錢學森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後常去聽音樂會,且成為學校樂隊的主力圓號手。

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導師與合作者、20世紀最偉大的航空工程學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實驗室領軍人物馮·卡門曾說:「我的朋友錢學森是1945年我向美國空軍科學顧問組推薦的專家,他是美國一流的火箭專家……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對美國火箭研究作出過重大貢獻,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進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科學的發展,他這樣的天資是我不常遇到的。人們都說是我發現了錢學森,其實是錢學森發現了我。」

錢學森無論早期在美國工作,或者被美國聯邦調查局軟禁,還是回國投入「兩彈一星」的事業並成就不朽功勳,只要聽到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或鋼琴奏鳴曲《悲愴》,他的心便會與之共鳴,感受到一種崇高力量的激勵和催動。在這壯美音樂的激勵下,他領悟了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他此生的使命。

1991年10月16日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授獎儀式上,錢學森在講話中說:「下面我還要利用這個機會表示對我愛人蔣英同志的感激……她是女高音歌唱家,專門唱最深刻的德國古典藝術歌曲,正是她給我介紹的音樂藝術以及這些藝術裡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於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

錢學森為什麼說「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特別強調文化藝術修養對於培養科學創新人才的重要性?這不得不從科學與藝術的共性談起。

科學與藝術求美的共性

表面上看,科學和藝術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為什麼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說,「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並題詞「融合科學與藝術,發展世界之和諧」?這就要從科學與藝術的共性說起。

科學與藝術的重要共性之一,就是對美的追求。也就是說,科學不但求真也要求美,科學家像藝術家一樣追求美,是科學取得創新性成果的原因之一。

莊子說:「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是因為大自然本身很美,揭示大自然規律的科學原理、方程、實驗,也必定存在著審美要素,這是很多著名科學家的切身體會。

英國劍橋大學經典名著《數學原理》的作者、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特蘭·羅素說:「數學包含的不僅是真理,也是無上的美,一種冷峭而嚴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塑。」

對愛因斯坦創建相對論給予重要影響的荷蘭物理學家、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洛倫茲說:「愛因斯坦的理論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每個愛美的人都希望它是真的。」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員、著名物理學家羅森評論愛因斯坦:「在構造一種理論時,他所采取的方法與藝術家所用的方法具有某種共同性,他的目的在於求得簡單性和美。對他來說,美在本質上終究是簡單的。」

自牛頓以後英國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量子力學的創始人、31歲即獲得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劍橋大學教授狄拉克,在領獎演說中的名言是:「物理學理論都應具備數學美。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就是以漫長的一生追求美。」

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囊括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克拉福德獎三項大獎的哈佛大學數學教授邱成桐說:「數學很美。數學的美和藝術的美是相通的。數學家追求的研究成果必須是真的。真與美總是聯系在一起的,這種對美的探究和追求,是讓數學家不停鑽研的動力。」

科學家這樣說,是因為大自然本身簡潔有序、高度概括、和諧統一,具有無比美妙的規律。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科學家的直覺、靈感、想像和形象思維能力,需要科學家的情感動力和對美的追求,所以傑出科學成果中具有明顯的審美要素。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11, 2024 at 8:39am

(續上)愛因斯坦從6歲起到14歲正規學習並演奏小提琴,具有很高的技巧和修養,可以舉辦獨奏音樂會。這一事實,人盡皆知。他從小學到大學都被認為沒有出息,大學畢業後被關在學術機構大門之外,不得不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當小職員,工作日審查專利,週末組織樂隊排練演出,當然談不上申請科研經費和科研項目,更沒有先進的設備和實驗室,也無名師指導。

但人們說,1905年是世界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因為愛因斯坦這位當年26歲默默無聞的專利局小職員,在承擔著結婚、生子重任的同時,在物理學的三個未知領域內齊頭並進,在不長的時間裡發表了三篇重要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分子熱運動論所形成的平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和《有關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分別揭示了狹義相對論原理、布朗運動的數學規律和光的量子本質,如閃電劃破了理論物理學的夜空,創造了人類科學史上的奇跡。他究竟靠的是什麼?

除了深厚的物理學、數學造詣和頑強的科學探索精神之外,愛因斯坦在科學研究中運用了形象思維,發揮了藝術家的想像力,體現了驚人的創造才能。

相對論自1905年誕生以後,很少人理解並接受。直到1919年5月日全食,英國天文學家在非洲和南美都觀察到光線通過太陽引力場時的偏轉,而且與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數學推導出的偏轉角度一樣,證明了時空彎曲,相對論才獲得廣泛認可。

這時愛因斯坦說出了驚世駭俗的名言:「我相信直覺和靈感……當1919年日食證明了我的推測時,我一點也不驚奇,要是這件事沒有發生,我倒會非常驚訝。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

「直覺和靈感」既是藝術構思的特征,也是科學創新的特征,想像是科學從藝術過程中獲取靈感的重要手段。

不僅如此,愛因斯坦曾以自嘲的口吻說:「為什麼創建相對論的人不是別人而是我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不會研究空間和時間的問題,這是他在童年時早已經思考過的問題。但是我的智力發育滯後,所以一直到成年,才開始對時間和空間的問題產生好奇心。因此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比起正常的兒童,自然會更加深入。」

音樂既是時間的藝術,也是空間的藝術,愛因斯坦高超的音樂素養,使他比一般科學家具有更高的空間智能,這恐怕也是促成相對論在他頭腦中誕生的原因之一。

除相對論外,現代科技兩大支柱的另一個是量子力學。而量子力學重要創始人中,德國的普朗克、海森堡、玻恩,法國的德·布羅意,奧地利的薛定諤和泡利等6人,分別獲得1918年、1932年、1954年、1929年、1933年和194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都和文學藝術有著不解之緣。

普朗克(Max Planck)是量子力學最重要的奠基人,但他上中學時就擅長演奏鋼琴、管風琴和大提琴,還曾為多首歌曲和一部輕歌劇作曲。普朗克每次和愛因斯坦討論學術問題的間隙,常常合奏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鳴曲,愛因斯坦拉小提琴,普朗克彈鋼琴。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1927年提出的「測不准原理」。這一原理被認為是自然科學中最深奧、意義最深遠的原理之一,給予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全新的視角和方法。海森堡10歲就可以用鋼琴流暢地彈奏巴赫的經典作品,成年後與其師玻恩在兩架鋼琴上同時演奏雙鋼琴奏鳴曲,更被人們稱贊為「出神入化」。

另外三位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中,泡利對德國詩人歌德的作品極有研究。德·佈羅意曾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和文學碩士學位。薛定諤曾出版過詩歌作品,為解釋量子態的疊加,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想像力無比豐富,比喻十分神奇,不能說與其詩歌造詣沒有關係。

1983年在哈佛大學誕生了掀起全球教育改革浪潮的多元智能理論。其創始人霍華德·加德納教授說:「少年時代我曾是一個認真執著的鋼琴家,同時還熱情地投身其他藝術活動……因此我早期的學術目標,就是在心理學領域中為藝術尋找一席之地……如果沒有對藝術長期的興趣和研究,我是絕對不可能提出多元智能理論的。」

中國科學家的文學藝術修養也毫不遜色。除錢學森以外,地質力學的創始人李四光創作了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此曲曾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演奏,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播出。大數學家華羅庚有60多首令人稱贊的詩歌作品發表並成集正式出版。

拉小提琴並不能造就科學家,僅僅接受藝術教育的人也不能催生科學真理。從錢學森、袁隆平、加德納、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多位奠基人等科學家的創新理論、傑出貢獻、科學與藝術結合的人生以及他們的感悟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科學家從小同時接受的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對於他們擁有驚人創造力所產生的影響,在他們取得重大成就中所起到的作用。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因此各級各類學校對於藝術教育都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采用正確的方法,以提高學生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作者 沈致隆 系北京工商大學原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化學系主任、教育部第四屆藝術教育委員會委員;見:《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05日第8版)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June 5, 2024 at 4:55pm

繼承家學·永守箴規:錢學森祝賀堂侄永健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北京時間昨日(10月8日)下午6時左右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此前被權威機構看好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與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自1967年楊振寧、李政道首開華裔科學家獲諾貝爾獎先河,錢永健至此成為第七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在他的身前,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等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他也是第二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有意思的是,錢永健還有一個特別的背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昨天,在北京接到消息的錢老一家很高興,向錢永健表示了祝賀,錢永健的堂哥還特別向記者介紹了錢家不為人知的一些軼事。 

得知錢永健獲獎的消息,如今正在家休養的錢老聽說後,很是高興,並表示祝賀。「永健雖然出生在美國,但他父母都是堂堂中國人,因而此次獲獎既是中國人的光榮,也是我們錢家人的光榮,可喜可賀。」當記者打電話去錢家時,錢老之子、錢永健的堂哥錢永剛教授受其母之托,正忙著給錢永健發賀電呢。 

說起錢永健,錢永剛向記者詳細介紹:原來錢學森與錢永健父親錢學矩為同一祖父,後因錢學矩家中途沒落,作為叔叔,錢學森的父親負擔起了錢學矩姐弟的學費,錢學矩與錢學森兩人一起從上海交大畢業,並赴美國留學。錢學矩與錢學森雖說是堂兄弟,可關係不亞於親兄弟,兩人成績優秀,而且都是搞航空研究的,錢學森回國後,錢學矩憑自己的努力,曾擔任過美國波音公司的總工程師。 

「至於我們的名字,還特別有個講究呢。」錢永剛告訴,由於錢家支脈較多,故曾有家規,從第30代孫起啟用家譜———「繼承家學,永守箴規」,而這八字箴言也因此成為錢學森一家的家訓。「永健的子女,至今還都是按照這個原則來命名的,」錢永剛告訴。這也可以看出錢永健在觀念上仍深深扎根中華傳統文化。 

「錢學矩有三子,錢永健是老三。」錢永剛說,「自打老爺子回國後,我們兩家一度中斷了好多年聯系。後來,尼克松訪華後,錢學矩夫婦曾攜子女幾次回國探親,兩家人又有了交往。由於當時我在部隊,無緣見面,不過我媽媽與永健他們都挺熟。」 

對於自己的科研生活,錢永健曾有句話:「你的科研應當理想地貼合你的個性,這樣,當你在那些不可避免的失敗時才會有一些內在的快樂支持著你。」這句話,似乎正是他人生的寫照。從小就對化學興趣濃厚的錢永健,小時候由於身體不好,時患哮喘病,因此他只能待在屋裡看著哥哥們在外栽花逗草,這也讓在屋裡的他養成了對光和顏色的偏愛。小學時,父母買了一套化學實驗用具給他,不久家裡的地下室就成為了他的實驗室,擺滿了他的瓶瓶罐罐。

16歲時,錢永健用他研究如何將金屬與硫氰化合物結合的論文,獲得「西屋科學天才獎」,這個獎是全美最負盛名的科學類比賽,獲獎者常被譽為「小諾貝爾獎獲得者」。此後,錢永健獲得獎學金進入哈佛攻讀,20歲畢業後再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開始了他真正為之奮斗終身的化學研究事業。

「雖然有傳言和預測,但我還是沒有想到真的能獲獎。」昨天,得知了獲獎消息的錢永健還是有些驚訝,「因為我是華裔,可能很多中國人受到很大鼓舞,希望更多中國年輕人也能投身到基礎理論研究中來。」(原題:繼承家學 永守箴規 錢學森祝賀堂侄獲諾獎;作者:夏俊 徐敏 梁建剛 來源:解放日報 發布時間:2008-10-9)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y 15, 2024 at 5:05pm


格局:《有小小的快樂就滿足的「少年JUMP」世代》


自己的能力應該由自己判斷。自己想做的事,應該根據自己的判斷,由自己來決定。但是日本的孩子卻受偏差值管制下的世界,度過了訓練自己判斷能力最重要的時期。也就是說,日本的孩子們失去了靠自己的力量判斷自我的能力,而且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偏差值來決定自己想做的事。」(248頁)「調教就是透過填鴨方式,把老師所教的東西背起來,考試的時候,只要把背起來的東西再正確的吐出來,偏差值就能高高在上。」
(250頁)(大前研一《低IQ年代》,2010,台北商周出版)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y 6, 2024 at 2:31pm

陈明发:视角 perspective matters II

在课室里,我告诉学习伙伴说:

由此刻起,我们换个不同的角度看这世界吧。

很多人会抗议说:说换就换吗?

几十年来我都是这样看世界的,

你叫我怎么个换法?


好在那些拼了老命想卖你东西的人,

他们有足够的耐性与感性,

拼了老命在寻常中事物中

尝试不同的角度,看见不同的改变

In the classroom, I told my training partners:

From this moment on, let's look at the world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Many people might protest, saying, "Can we just switch like that?"

For decades, this is how I've seen the world.

How can you ask me to change now?

Fortunately, those who are desperate to sell you something,

They have enough patience and sensitivity,

Striving desperately in ordinary things,

To try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see unique changes.

(By Dr. Tan Beng Huat )


“You are too fickle!”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y 5, 2024 at 2:46pm

陈明发:视角 perspective matters

造物主不给你好看,你就给他好看吧;

性感不性感,由我们的视界造成。

If the Creator doesn't give you something nice to look at,

then you should give Him something nice to look at;

whether something is sexy or not

depends on our perspective. (12.12.2011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April 12, 2024 at 4:49am


詩歌療愈


1.1 引言

詩歌療愈是指使用特定的語言、象徵和故事,來達到干預效果、教育意義或者團隊建設性的目的(Mazza, 2012)。美國心理學家阿瑟·勒內說:「詩歌在治療過程中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說教」(杜浩,2017)。但以往的研究中,對於詩歌的療愈機制鮮少被提及。詩歌的療愈機制可能來源於詩歌可以有效改變創傷者的認知方式,從而對創傷者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干預。

盡管在應用層面詩歌療愈一直都佔有一席之地(Alfrey et al., 2021),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詩歌療愈才有了長足的發展(Mazza & Hayton, 2013),使它成為基於表達藝術治療領域中一個較為年輕的分支(Heimes, 2011)。

(Toon Joosen's Amusing Collages Art)


詩歌療法的應用十分廣泛,其應用場景包括心理健康診所(Schwietert, 2004)、精神病院干預(Danila et al., 2018; Johnson, 2017)、社區(Sjollema & Hanley, 2014)、監獄(Rothman & Walker, 1997)和學校(Sassen, 2012)。詩歌療法可以改善的病症也多種多樣,包括治療各種心理健康困難、建立心理韌性(Tegnér, Fox, Philipp, & Thorne, 2009)、發展共情(Ingram, 2003)、改善認知(Danila et al., 2018; Levine-Madori, 2007)、預防心理與行為問題(Esterling, L‘Abate, Murray, & Pennebaker, 1999)、風險評估(Sharlin & Shenhar, 1986; Stirman & Pennebaker, 2001)、社區創傷中的意義形成(Whitworth, 2017)以及支持青少年發展(Kloser, 2013; Williams, 2011)。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詩歌經常被用來補充其他形式的心理治療,特別是基於正念的方法(Shapiro, 2001);形成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Segal, Teas-dale, Williams, & Gemar, 2002)和基於正念的減壓(Santorelli, Kabat-Zinn, Blacker, Meleo-Meyer, & Koerbel, 2017)的課程的一部分。

其實,關於詩歌療愈的實踐,中國古代也不乏先例,比如杜甫好友鄭少文之妻患「情志病」(屬於抑郁症類),杜甫便以詩句「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夜寐」讓她反復吟誦,不久她的病情逐漸好轉。2003年「非典時期」醫務人員創作的「抗非典詩歌」,2008年汶川地震引起的地震詩潮等現象都是采用詩歌療愈作為心理干預的有效方式(葉靜靜等,2012)。當代在閱讀療愈方面也曾經有過嘗試,但就國內而言,詩歌療愈的概念還停留在文學理論的層面,缺乏心理學上的論證分析。

拼貼詩是以詩歌為載體,借用拼貼藝術療法中的拼貼手段,完成的一種「極具美感,是一種視覺享受,但大多與單詞本身的意義無涉(Segebrecht, 2005)」的藝術形式。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人作為「未被承認的人類立法者」,「世界的推動者和塑造者」,必然涉及疾病這一人類最基本的反面生命經驗(吳迪,2004),拼貼詩作為一種極具美感的詩歌形式,必然能對人的心理起到愉悅和療愈的作用。而這種療效兼具詩歌內容方面對於人認知的干預,也包含「拼貼」這一行為對潛意識層面所起的干預作用。

「拼貼」一詞最初源於繪畫,是在畫板或畫布上將各種不同的材料重新拼合以創造出新的美感的一種技巧。這個詞語後來被借用到文學領域, 這種文字的組合方式與傳統文本的敘述方式不一樣,它將不相干的信息碎片組合在一起以創造出新的意義,產生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張帆&馮曉春,2011)。這樣的表述方式關照人內心世界的無意識活動,融合人的各種感受(朱芳,2021)。

(陳思穎,方紫夢,艾麗皮熱•吐魯洪,陳佳欣. 詩歌療愈對情緒的干預作用——以拼貼詩為例;Intervention Effect of Poetry Healing on Emotion—Taking Collage Poetry as an Example[J]. 心理學進展, 2023, 13(03): 1125-1133.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3135 / 作者單位:陳思穎1*,方紫夢1*,艾麗皮熱·吐魯洪1,陳佳欣2;1湖北大學師范學院,湖北 武漢;2湖北大學文學院,湖北 武漢))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April 8, 2024 at 4:40pm


陳明發博士·契謝米亥:最佳體驗

我们在前头的系列谈了许多有关“自我意识”和“他者意识”,现在谈环境意识。我们的意识要是发生失序现象,成功将离我们很遥远。甚么是“意识失序”?当我们在进行一项工作时,掠过我们的意识的资讯、讯号,与我们的原意不符,使我们烦躁、伤神、分心。疼痛、愤怒、焦虑、妒嫉、不必要的戒防。心理能量受到干扰,人变得没有效率、颓丧。

Chinese artistLuo Li Rong creates the most realistic feminine sculptures. This precise work and graceful lineaments give you an impression that the time has stopped and a second after the sculptures will move. You can almost see them breathing.

我要向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契谢米亥(Csikzentmihalyi)借用“意识失序”(Consciousness Disorder)或“心灵熵”(Psychicentropy),来说明现代人需要文化创意体验,来带给他们和谐的意识状态。所以,提供这方面体验的、体悟的创意人,首先需要来把握这知识。

“意识失序”的反面,则是“最佳体验”或“最充分体验”(Optimal Experience)。契谢米亥称之“流畅感体验”(Flow),因为根据他的研究结果,许多人在工作或生活中,体验过悠然忘我的陶醉时刻,过后都会感觉得轻飘飘,好像自己整个人在“浮动”、“漂游”(Float)一般。

在“流畅感体验”的状态中,一个人的注意力,自由而高度集中地投注于心头所想、手头在做的事。他的意识不必分散去留神其他甚么事,或准备与谁过意不去。性灵能量便透过所需的资讯、精力、创想、热情,犹如鲜泉源源不断地奔涌、喷发。即使是例常重复的日常工作,也变得有意义、非常享受。意识很舒畅、很清醒,有条有理;一切都很自然而顺利地发生,不必费太大劲。

流畅感体验催生更繁复的自我,帮助我们成长。

繁复的自我诞生于两种心理过程:区异与圆融。区异(Differentiation)趋向于独特性,使自我与他人有所分别;而圆融(Integration)则是与他人的联结,包括在实体和见解上,与人有所相同、一致。繁复的自我将这两种趋向统一起来。

流畅感体验让我们觉得更与众不同,因为它促使我们超越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我们便变得更自信,更自觉有能力。就像一位爬山高手所对契谢米亥说的,你回过头,看自己所完成的历程,你会很惊讶地想,自己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

繁复当然意味着复杂,艰巨与混乱。情况可能真的是这样,不过,那是指一个人只陷于“区异”。可是,繁复也涉及独立个体群的“圆融”。例如,一部复杂的机械,虽然具有许多不同的零配件,功能不一,但每个部分都保持高度敏感,因为它联系着其他的部分。和谐地操作着。少了那份融洽的关系,那将是一片混乱。

流畅感体验(Flow)使人高度地集中注意力,意识聚焦,促使我们的自我整合起来,进入圆融状态、秩序分明。思想、动机、感觉以及全部感官都集中在同一个目标。体验是和谐的。当一个流畅感体验过去,我们越发感觉得“和自己站在一起”;不仅如此,也感觉得与人特别亲近,跟世界特别的亲近。(陈明发取材自了英文版,39-41页,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990, 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原載: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465210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April 5, 2024 at 8:19pm


與生命的韻律一致

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于尋找某一件事來做,用于追尋成長完美的途徑,而正在這段時間內,我的生理機能、我心中的神,或隨便稱之為什麼的東西,卻在滴答流失,而我們須做的,其實正是去與這生命的韻律一致。
Hugh Prather 修普萊瑟《大地行吟》頁31〈問題與追尋〉

你說你想要“成為某某人的樣子”--那麼,顯然你并不想成為你自己。Hugh Prather 修普萊瑟《大地行吟》頁24〈真正的人〉

Comment by Rajang 左岸 on March 28, 2024 at 8:57am

石博進“臉書”帖子·自我磨礪超越

廢紙堆中撿拾原欲丟棄小畫,噴水攤平皺紋,加墨添彩修飾,當時才能不濟,如今只需吹灰之氣,便姑且不太妨礙觀瞻。時光不能徒然虛度,心智當隨歲月消短而增長。願人間坎坷都因自我磨礪而圓順平坦。


陳明發·藝術與成長團體

欣賞石博進老師的帖子,常有驚喜。這次,不止一個,是三個。一,畫本身就是一個富足的作品;二,了解畫家創作的心理歷程,加深了對畫的欣賞;三,這個對創作與欣賞過程的把握,在更大的議題上,何嘗不是生命學習的一個途徑?

坊間有不少成長團體,說是採納了完形和感官等治療技法,西體中用,能幫助人們開發生命潛能。欣賞石博進老師的創作心靈過程,平平淡淡卻是實實在在的道出,怎樣從尋常瑣事,甚至是“廢物利用”,提煉出好作品,真正的奧妙在於那一份貼近生命脈搏的創造力。“願人間坎坷都因自我磨礪而圓順平坦”,是多大的成長能量?講開發生命潛藏,我建議不妨參與藝術創作坊。其實,人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藝術家。(April 27, 2015 原創)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