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陳明發詩想《人設》
直播靠人設?但人設是什麼?
“人設”,就是:人物設定。
就像是Cosplay那樣的一回子事
設定得當,就在線上當網紅。
在網上紅了,自然就有本事當“網笑”。
能笑多久?有機會要問馬雲。
當“網紅”成了“網洪”
“網笑”,恐怕有一天就成了“網嘯”
會嘯多深?想想螞蟻金服的啟示好了。
我們也曾有個時期,
由網紅治國。政績?
鐵粉終經不住他們本身的酸液蝕質
短期內就“恨鐵不成鋼”
成了“人設崩了”的惡搞劇
最可憐的是,那些無端端
“被人設”者,個個人仰馬翻
直播下半場?
別期待“網紅救國”啦
讓直播回到文化傳播的本位
讓大家成為綫上带動者吧
带動雙向奔赴
(13.2.2021 地方文化營銷 1.6:新媒體))
個人的勝利
環顧世界,我們還看到了個人力量和責任的復活。
在過去200年左右的時間裡,先是各國政府,然後是工業巨頭幾乎統治了社會的每一領域。
現在,消費者變得至高無上——他們擁有著從全球最佳產品和服務中進行選擇的權利和能力。這也將包括我們每個人有責任選擇我們最佳的教育——從全世界教育體制中選擇最好的教育體制,這是具有革命潛力的一場變革。
顯然,以上這些不是唯一的占主導地位的變化。我們沒有提及正在世界許多地方發生的精神復興,也沒有提及許多宗教中原教旨主義的復活。其他數十種著作已經提及了生態學的重要性,生物學的新時代也已在許多書中被提及。
但本章的15個要點代表了主要的趨勢,我們相信,這些變化趨勢令人信服他說明應有一場相應的學習革命。
抓住所有機遇將不只改變政府和工業的面貌,還會改變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的性質和將要培養我們迎接未來的教育體制和學習體制的性質。
貫穿本書的主題,就是如果我們不對教育和學習新方法不斷增加投資,我們就不能取得教育上的突破。
今天,沒有人會再鑽木職火。但如今被稱為教育的許多東西,卻仍基於同樣過時的概念之上。(見:《學習革命》第一章·未來)
陈明发·“青工哲学”补遗(1)
一个组织的文化遗产,在参与者的集体记忆里。
“青工哲学”,以及从这概念延伸出来的“青年成才之家”愿景,成书于1989年(见《终极为了关爱——青年工作者的灵视》)。
对有心了解这一波青年运动的友好,《终》一书无疑是一份正式的历史文献。
参与此书的个人到他们家人后来的生活,不少历练可说从中找得到“来时路”。
即使不挂“青工”之名,那“哲学”对他们也有具体的意义。
从1989这年算起,“青工哲学”与“青年成才之家”,到了2024,刚好35年。
“青工哲学”的文献证明是35年,但催生它的实际工作经验,可追索到1985年联合国世界青年年前后,青运所推动的系列“开拓新边疆”工作。算来,快40年了。
过去3、40年,知识的演变、折旧与淘汰非常的快。可是,“青工哲学”与“青年成才之家”,还被青运人提起,相信主要是“集体记忆”的关系。
新世纪以后,哲学家对“集体记忆”的追索,有了更多元但更完整的认识。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记忆”存在着长时间与个人境遇对话/互动的作用,实现了个别的特殊“绵延”,从而展现了各种个人或集体的新机遇。
年纪大的青运人,自然知道“个人机遇”是怎么回事;但集体(尤其是民族)机遇是什么?我们怎么把它接生出来利惠新一代,则恐怕得透过彼此互动才找到聚焦/出发点。
青年部已把“青年”的年龄定义,降低到30岁以下,在1980年代接触到“青工哲学”、“青年成才之家”的一代人,家里头新一代恐怕都超过这年纪了。但想想这个社会要日胜一日,关键在30岁以下那代人,适当的培训是怎样的?真的需要众筹一些“新创意”才是。(23.12.2023)
高質量“一帶一路”教育方案
金秋十月,稻菽千重。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中國方案求解全球發展難題,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康莊大道。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沈甸甸的成就,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開辟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語言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合作、人文交流研究等方面精心謀劃、精準發力。一條滿載著語言、文化、技術的智力絲綢之路,跨越時空界限、語言阻隔,成為連接世界各國的多彩紐帶。
語言互通,夯實民心根基
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互聯的前提、民心相通的橋梁。
不久前,第22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落下帷幕,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語言學院學生李一帆獲得全球總冠軍。臭豆腐、螺螄粉、烤串……說起中國的地道小吃,李一帆如數家珍。
「中文啟發了我的過去,影響著我的當下,也將塑造我的未來。」參加「漢語橋」夏令營的青年學生大多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他們說中文、寫中文、唱中文,熟稔詩詞、茶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些得益於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開展的國際中文教育。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密集出臺,「語言互通」成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
南非、埃及、新加坡、老撾、塞爾維亞、古巴……從西亞到東歐,從非洲到拉美,國際中文教育受眾規模不斷擴大。「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餘個國家近5萬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國家10萬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中文、體驗中國文化。
2022年,100多位來自沙特的青年中文學習者和愛好者給習近平主席寫信,分享學習中文的收獲和感悟。不久後,他們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習近平主席在信中鼓勵沙特青年學好中文,為增進中沙、中阿友誼作出新的貢獻。
國際中文教育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千家萬戶。截至目前,沙特9所大學建立中文相關專業,累計培訓300多名本土教師,支持1000多名大學生參加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在線研修班;埃及簽署《關於將漢語納入埃及中小學作為選修第二外語的諒解備忘錄》,建成23個中文系、3所孔子學院和4所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學習人數達到5萬人……
埃及資深國際事務學者、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桑·拉傑布說,十年來,國際中文教育在埃及蓬勃發展,中文教學形式多樣,通過講故事、詩朗誦、辦比賽等活動,為當地民眾了解中國語言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也為中埃兩國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誼搭建了橋梁。
「語言橋」的根基還在不斷夯實。十年來,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的設立,助力培養出一大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中文教師;「外國人講中國故事」「故事裏的中國」等系列文化叢書的打造與《冬奧中文100句》《大運中文100句》等中文學習讀本的推出,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文學習者的熱烈歡迎。
人才共育,加強交流對話
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一個個優質合作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急需一大批能夠讀懂彼此、深入對話的人才。
10月2日,雅萬高鐵正式啟用,這是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首條高速鐵路。正在中國電建印尼代表處擔任市場開發經理的黃朝欽,通過電視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作為一名留學生,真希望印尼發展能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曾在中國留過學的他情不自禁回憶起在中國乘坐「復興號」高鐵的經歷。
黃朝欽曾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留學4年,畢業時,通過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舉辦的「來華留學人才招聘會」入職中國電建印尼分部,現在主要負責對接當地政府和企業。「留學中國的經歷給我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篤定地說。
像黃朝欽這樣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還有很多,他們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話的使者。
今年7月,習近平主席給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的留學生回信指出:「希望你們與中國同行加強交流、互學互鑒,通過審計這個窗口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為深化國家間友誼與合作積極貢獻力量。」
截至2023年6月,設立於2016年的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已累計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審計機關培養了數百名專業人才。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共育規模不斷擴大。來華留學生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生人數過半,「留學中國」品牌越來越響亮。與此同時,前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增加,2017年,我國有6萬多人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且人數不斷增加。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中國教育部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通過部委合作、省部合作、高校合作3種模式培養共建國家人才。支持具有學科優勢和國際合作基礎的高校,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要求與發展戰略,開展高新技術、基礎能源、現代服務、政策與金融等四大行業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廣西、雲南、福建等19個省(區、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支持其發揮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創新培養模式;與4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在23個共建國家開展境外辦學,與共建國家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已為26個共建國家培養了近200名和平利用核能相關專業的碩博士研究生。共建國家還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示範帶動作用,深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作。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以來,已成為中國—東盟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教育合作平臺;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累計吸引新加坡、俄羅斯、匈牙利等56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所院校參展;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深化中國—中東歐教育交流合作,區域教育交流合作網越織越密。
技術共享,增進民生福祉
中歐班列宛如鋼鐵巨龍翻山越嶺,中老、匈塞、蒙內、雅萬等鐵路仿若動脈拓展延伸……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在福建農林大學校內,一片四五米高的菌草林蓊郁蔥蘢。一批菌草鹿角靈芝正在菌草林的遮蔽下,快速生長。來自盧旺達的艾瑪布爾正在福建農林大學讀博,從2018年入校起,他就開始深入學習關於菌草的各類知識。對於菌草種植技術的研究,一方面源於科研興趣,更多是因為學成回國後,他想將中國的菌草技術帶給盧旺達當地的農民。
在盧旺達、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民眾親切地將菌草稱為「中國草」「幸福草」「太陽草」,菌草技術為當地許多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的農民帶來了希望,也為農村和偏遠地區提供了新的食品和營養來源。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關鍵技術共享成為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引擎。
2018年,中國教育部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印發《高校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支持高校發揮高鐵技術、先進核能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與製造技術、生物育種等方面技術優勢,共享相關領域關鍵技術,推動高校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技術援助。
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中亞之行,「魯班工坊」是高頻詞之一。「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的「魯班工坊」成為中國境外辦學的「新名片」,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共同發展。
「魯班工坊」由中國教育部指導,經天津市原創並率先主導推動實施。工坊采取「學歷教育+技術培訓」方式,用中國標準培訓當地教師,再由當地教師教授學生,在認同的基礎上,將中國職業教育優秀成果與其他國家分享。
以「魯班工坊」為媒,中國職業教育揚帆「出海」。自2016年全球第一家「魯班工坊」——泰國「魯班工坊」建成運行以來,天津、浙江、陜西、四川等省市相關院校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圍繞中非、上合、金磚、中阿等多邊機制,參與建設「魯班工坊」。「魯班工坊」落地泰國、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吉布提等20多個國家。
在巴基斯坦「魯班工坊」農機培訓海外實訓基地,「魯班工坊」的學生操作著農機培訓實訓設備「中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技能,玉米摘穗、苞葉脫皮、提升排雜、稭稈還田;在葡萄牙「魯班工坊」,塞圖巴爾理工學院學生亞歷山大·熱拉爾多不僅學會了使用各種機器人、視覺設備等,還開發了一個工業通信研究項目;在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泰國教師黃可瑩與中國教師孫健鵬因「魯班工坊」結緣,攜手培養異國現代「魯班」……
截至目前,「魯班工坊」開設有自動化、雲計算、電子信息、動車組檢修、工業機器人、城市熱能應用等70多個專業,累計招收學歷生6100餘人,非學歷生31000餘人次,培訓外方專業教師4000餘人次。中外院校合作開發教材220余本,多個職業教育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納入合作國國民教育體系,與數家中國企業、海外企業開展深入合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中國古話,如今正伴隨著「魯班工坊」以及工匠精神,在新絲路上熠熠生輝,成為鋪就「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幸福路」的不竭動力。
教育關乎未來,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篇章,更是「一帶一路」上增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的橋梁。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回望來時路,展望未來途,我們更將攜手同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更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發展繁榮。((原題: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寫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2023-10-17;來源:《中國教育報》記者 李萍)
陳明發《魏源Ekolier》
我很猶疑要不要把自己的詭異際遇冩下來。2021年7月,在我平生閲聽經驗中完全陌生的晚清人物,魏源,一連三個凌晨同個時段入我夢來。
在第三天(21.7.2021)早晨,我實在按捺不住,顫栗地冩過一首短詩《夢魏源》。
接着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讀他的事跡。可是,魏老究竟為何入我夢来?千頭萬緒的,這兩年多來我一直沒答案。
昨天 (22.9.2023) 早晨臨醒,夢見自己在上網,網面內容看不清楚,唯頁首右側的其中一個標示,有個陌生的單詞特別地清晰:Ekolier。
醒來趕緊查看這字眼是什麼意思。
互聯網説,Ekolier是法國的一個數字教育平台。再檢閱其他網絡材料,發現法語的écolier,是學生的意思。
魏源和Ekolier,對現實生活中的我來説,曾經都是極度陌生的詞。
二詞之間,互相暗示了什麽;召唤了什麽?我還在思索中。(22.09.2023)
附錄:
《夢魏源》一詩在(21.7.2021)同步發表在臉書“詩人俱樂部”社團頁面。并留言如下~~
人和他的存在,真的會有所詫異的感應。我研習釋夢藝術三十餘年,這一年來的世事變化給了我極不一樣的捕夢、釋夢實踐。這幾天的經歷,頗叫我好奇兼不安。坦白說,魏源對我實實在在是不曾聽聞過的人物,居然在大前晚到我夢裏來。我無從解釋此事,也不清楚其意涵。是故在第二晚、第三晚孵夢追問其符象,到目前為止還是不甚了了。我暫且當此夢是一齣“日常的玄學”好了,繼續觀察。
鲁班工坊接棒?中国职教中心进驻一带一路国家
随着中国孔子学院在各国陆续被关闭,另一个少为人知的中国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正在进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在南亚,泰国大城商务技术学院的学生正跟着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学习应用电子技术。在非洲马里,学生们跟着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老师研习中医手法。在非洲吉布提,天津铁道职业学院的老师教授当地学生工商知识,以便未来服务亚吉铁路和吉布提经贸港口。在欧洲,中餐大厨师傅落地英国,教学生们如何炮制正宗中国菜。
在遍布19个国家这些职业技校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鲁班工坊。
鲁班工坊由天津市政府启动,以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工匠鲁班为名,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居民提供职业教育。从机电一体化到应用电子技术,从自动化到机器人,各地鲁班工坊教授的项目随当地的需要进行调整。
从2016年在泰国设立第一个鲁班工坊以来,目前在全球19个国家有25家鲁班工坊。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葡萄牙以及中亚国家,到处都可以找到鲁班工坊的身影。
“鲁班工坊可以塑造中国在东道国行为的叙事,旨在给中国更多的政治活动空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全球管理学院研究员德克·范德克雷(Dirk van der Kley)对美国之音说。
“按照目前的规模,鲁班工坊对东道国的贡献有限,它们作为地缘经济或软实力工具的作用也有限。但如果该工坊继续扩大规模,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他补充说,“鉴于中国当前的经济逆风,我们正在观察这是否会成为现实。”
鲁班“出海”
自2017年以来,越来越多人担心孔子学院成为中国宣传其软实力及意识形态的机构。过去四年里,美国大学里的118家孔子学院有104家已经关闭。
鲁班工坊与孔子学院的输出模式基本相同:中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在当地学校落地并开设课程,教授中国标准的相关技术,而学生毕业后投入服务当地的项目。
2020 年 2 月 8 日,老挝琅勃拉邦有关“一带一路”项目的标牌。磨万铁路是连接中国和老挝的第一条铁路线,这是北京跨越湄公河的“一带一路”项目的关键部分。
2020 年 2 月 8 日,老挝琅勃拉邦有关“一带一路”项目的标牌。磨万铁路是连接中国和老挝的第一条铁路线,这是北京跨越湄公河的“一带一路”项目的关键部分。
(續上) 鲁班工坊的中方统筹是天津政府。不过,中国主席习近平多次在国际场合提到这个职业教育网络。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今年,习近平在与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会晤时,都提到了在他们的国家建设鲁班工坊。
“虽然鲁班工坊是由天津政府负责,然而习近平和其他中国高层领导人在与外国元首会晤时频频提到这个职高体系”,范德克雷说,“这说明现在这个项目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
按照中国教育部的说法,鲁班工坊给当地带去“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和教学资源”。
范德克雷说,这些鲁班工坊着眼于东道国的技术短缺,也就是东道国想要的任何技能。
一般来说,这些特定项目与中国在这些国家的一带一路项目有关。第一个鲁班工坊2016年在泰国设立,为配合中国在泰国投资70亿美金的一带一路高铁项目,鲁班工坊设立了铁院中心,开设高铁动车组检修技术和高铁铁道信号自动控制两个专业。在吉布提,鲁班工坊的专业是铁道运营管理和商贸,服务于一带一路项目,中国企业建设的亚吉铁路。
除此之外,配合蒙内铁路、匈塞铁路、中老铁路等一带一路项目,鲁班工坊在沿线各地国家开设了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新能源、铁道、动车组检修、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课程。
在开设鲁班工坊之前,东道国合作院校一般会与中方院校讨论当地的一带一路项目需要哪些技能。确定课程之后,中方提供设备、教师和翻译。
环球时报在一篇报道中指出,鲁班工坊是“中国软实力的更新发展,着眼职业培训领域,从而帮助一带一路项目配备人员”。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范德克雷说,中国大力推广鲁班工坊有几个原因。其一,对于中国官员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与其他项目比起来,需要的资金相对不那么多。第二,这塑造了中国在东道国的积极形象,让当地人民更加欢迎中国。第三,鲁班工坊通过培训当地劳动力,让中国的项目性价比更高。例如中国在印尼的一些农业项目,将能够雇佣当地劳动力。
“这是地缘经济的考量,让中国的项目更有吸引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将自然而然的成为这些东道国的首选合作伙伴,当地学生也更加熟悉中国的技术”,范德克雷通过邮件对美国之音说。
没有免费的午餐
鲁班工坊在其开设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受到欢迎。
“毕竟,这是在急需领域免费的技术培训”,范德克雷说,“这可能在未来造成对中国技术的依赖。学生们学习中国技术,也更有可能去到购买这些技术的公司工作。”
一些专家认为,鲁班工坊将使得中国和发展中国家(Global South)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在地缘经济上占据优势。北京将这个区域视为与美国竞争的重要一环。
“你不能责怪发展中国家接受提供的资源,如果中国是唯一的提供者,他们自然会接受中国的资源”,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副教授苏利文(Jonathan Sullivan)对美国之音说。
“你也不能责怪中国,如果发展中国家对这些项目的需求或胃口为零,那么没有人会报名参加,这些项目就会慢慢消亡”,他说。
苏利文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西方世界提供一个与鲁班工坊媲美的项目,进行良性竞争。
范德克雷指出,中国目前的对外贷款大幅下降,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有很多中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和项目招标。而对员工的免费培训可能使得这些中国公司更有吸引力。
他认为七大工业国(G7)以及四方安全对话(Quad)应当提供类似的项目,一个更加透明,并且直接与这些国家就业市场相联系的项目。“全世界的技能短缺严重,能够容下另一个这样的项目”,他说。(本文原题:孔子学院下台,鲁班工坊接棒?中国职教中心进驻一带一路国家;2022年11月6日 ; 本文作者:易文)
马中大不同,我们何去何从?
能见贤思齐,对逆流而进才有用
每天花个10分钟,看中国如何
往“2035年文化强国”议程冲
回头来想想如何在马来西亚接力
打造一个21世纪的新兴文化民族
#愛墾網公益 微学习,掌握三个名词
就是民族振兴的三步战略~~
微专业
——与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短课,连接戰略性新興産業,以培養産業所需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值得马来西亚“乡产学”协作参考。
六卓越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和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一拔尖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
高校微專業設置
劉仲矩‧林碩鶴: 組織美學知覺與幸福感
摘要:組織美學是近年來管理領域的發展主題,對員工效能可能會產生影響,而當員工工作投入程度有高低不同時,是否會有差異亦值得研究。本研究以組織美學知覺為自變數,幸福感關聯為因變數,工作投入為干擾效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二:1. 探討組織美學知覺與幸福感是否有顯著相關性;2. 探討工作投入變數對組織美學知覺與幸福感關係扮演干擾角色。本研究回收有效問卷 338 份,研究採取相關分析與階層回歸分析,發現組織美學知覺與幸福感有顯著關係,工作投入有部分顯著干擾效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彙:美學,組織美學知覺,幸福感,工作投入
壹‧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類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古代哲學家追求美,現代社會也追求美。古代德國哲學家認為美學已悄然無聲的影響人們生活中的一切,囊括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在 ,就如同信仰 對人的重要性一樣 ,美學大師蔣勳(2005)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美學是透過藝術和美感結合所生的哲學科學,深深影響人類的各式活動,融入了人們的審美觀念,是上述生活經驗的總合,藝術活動如美術、書畫和音樂等各式創作,幾乎也都會牽涉到大眾的審美觀(蔣勳,2006)。
∗ 作者簡介:劉仲矩,國立臺北大學企管系教授;林碩鶴,國立臺北大學企管系碩士。
有關美學的起源,可能是源於希臘語 aisthetikos 此字,其最初意義應是感觀的感受(林儷家,2012),之後學者將美學定義為研究美感藝術的一種學科與哲學(李澤厚,1988);美學感受兼具客觀與主觀(Santayana, 1995; 詹偉雄,2005),因為可以感受美學範圍很廣泛。「美學」(Aesthetics)一詞直到十八世紀中期才被德國哲學家鮑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 1714-1762)提出,使美學成為哲學的分支學科,故被稱為「美學之父」;而鮑加登所提及的美學內涵則包含感性和理性二部份,感性的事物屬於知覺的學科,要用低階認識能力去認識,而理性的事物則用高階認識能力作為邏輯的對象去認識(李醒塵,1996)。
除了以知覺面向的高低階認識能力來探討美學意涵之外,陳貞蓉、蔡娟秀及陳以昌(2011)研究護理美學時,將美學區分為兩類,其一:基礎美學涵括哲學與美學科學,其二:應用美學(又稱實用美學)涵蓋文藝批評及藝術欣賞相關的議題。所以當組織面臨瓶頸或限制時,美學的經營或許是企業或產業創新的另一種思維,當成員具備了美學素養才有審美力及觀察力,也因美學訓練培養出人員敏感度,進而突破僵局。當今,美學的概念與意識越發興盛,美學的展現不再僅是拘泥於藝術或抽象的層次,更加以多種樣貌融入於日常之中,例如:生活美學、自然美學、空間美學等之應用,顯見美學已經潛移默化於生活中,而且我們深受其正面影響,使現代人生活的經驗中「美學感受」成為日常的一部份(Lash & Urry, 1994)。Linstead & Hopfl (2000)認為組織是屬於有機的生命體,人類扮演 著主要角色,透過知覺展延產生環境想像,美學貫穿人類與環境,造就兩者的和諧。而組織亦可透過感官知覺等方式來體驗美學,影響員工人際
互動,精進產品設計與行銷技巧,更進一步藉由美學涵養創造員工人性化的美學工作環境(李珊瑋等人,2011;沈文玉,2011),進而提升工作職場人員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
有關幸福感部分,Witmer & Sweeney(1992)認為幸福感是個人將其內在心靈、智慧與身體合而為一,以最好的健康模式與快樂感受為主的生活方式。談到組織,關於員工投入的議題就顯得重要,根據韋伯(Webster)大辭典解釋,「投入」(Involvement) 是含有個人注意力的集中或個人情感上的承諾之意,所以「工作投入」(Job Involvement)可以定義為個人對工作注意力的集中或個人在工作情感上的承諾(張佩琪,2006)。工作投入也可指員工對工作參與程度的高低,不只是投入多數時間於工作,心理上也需對工作感到認同,而工作環境、主管領導風格、個人個性特質及人際關係都會影響員工投入工作的程度。工作投入又可以區分為投入工作角色及投入工作情境,前者所謂員工投入特定工作已完成任務的程度,後者 則是指員工投入到現在的工作環境中完成任務的程度(Paullay, et. al., 1994)。(下續)
(劉仲矩‧林碩鶴,組織美學知覺與幸福感關聯性之研究:以工作投入為干擾變數探討,輔仁管理評論,2015年9月,第二十二卷第三期,63-9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