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2004年,美國學者蘇珊尼·諾瑟(Suzanne Nossel)在《外交》雜志上提出「巧實力」(Smart Power)概念,認為實現美國的外交目標,需要把硬實力和軟實力巧妙地結合起來。受此啟發,2007年,約瑟夫·奈和美國前副國務卿理查德·李·阿米蒂奇(Richard Lee Armitage)合作,共同撰寫了題為《巧實力戰略》的研究報告,試圖通過運用「巧實力」幫助美國擺脫外交困境,鞏固美國全球霸主地位。
約瑟夫·奈還針對一本關於美國硬實力的著作寫了一篇書評《巧實力:探尋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平衡》(「Smart Power: In Search of the Balance between Hard and Soft Power」)。在該文中,他一如既往地批評布什政府對軟實力的忽視,同時強調,要把硬實力和軟實力有效地結合為「巧實力」,運用「巧實力」。但是,他對巧實力並未進行深入解釋。
在《靈巧的超級實力》一文中,約瑟夫·奈又結合「打擊伊斯蘭極端恐怖主義的戰爭」推銷「巧實力」。但他回避了美國同反恐戰爭的關係,認為「這場斗爭的雙方不是伊斯蘭和西方世界,而是伊斯蘭內部的戰斗,對立的一方是少數恐怖分子,另一方則是非暴力的伊斯蘭信徒的主流。美國必須吸引伊斯蘭信徒的主流以使得恐怖分子無法招募新的成員,才能擊敗『聖戰』極端主義。」
「美國需要像冷戰中所做的那樣,把硬實力和軟實力有效結合成『巧實力』。
反恐戰爭既需要軍隊、情報和國際警察部門通力合作來打擊強硬恐怖分子;同時,還要吸引伊斯蘭主流民眾,孤立極端分子;起著關鍵作用的還是軟實力。」
在另一篇文章《巧實力和反恐戰爭》中,他還進一步闡述了「巧實力」在反恐戰爭中的運用問題。而在《美國能夠重獲「巧實力」》一文中,他強調「巧實力」是美國領導世界的「工具箱」。這一思想後來被美國政府采用。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2011年11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宣布美國要實施「轉向亞洲」戰略,或稱之為「亞太再平衡戰略」。即口頭上,盡管美國政府否認遏制中國崛起,但事實上,美國通過重新平衡亞太各國的力量對比,來達到美國重新主導亞太意在針對中國的主要目的。其具體實施的謀略正是運用「巧實力」。
一方面,美國不斷在中國東海和南海炫耀武力,另一方面,又不斷挑撥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係。到了特朗普總統任期,其巧實力中的軟實力,變成了毫無底線的造謠、誹謗、打壓。拜登上任後,迫於國內政治壓力,基本延續了特朗普的對華政策而無實質性變化。
不難看出,在約瑟夫·奈等人的推動下,近年來美國政界更加青睞和試圖運用「巧實力」。但是,「巧實力」概念並無太多新意。以「軟硬兼施」手法形成「巧實力」,古已有之,難稱其「新」。雖然在宏觀戰略實施過程中,「軟硬兼施」的「巧實力」更有效,乃至其聲譽一度壓過「軟實力」,但就思想創新性而言, 「軟實力」的學術創新價值仍然超過「巧實力」。所以,時至今日,「軟實力」術語出現的頻率仍然比「巧實力」高。
梳理約瑟夫·奈在不同論著和場合中的提法,所謂「軟實力」理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運用非強制性手段控制別國的能力。
約瑟夫·奈提出,傳統觀點認為,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通常是衡量一國實力的重要指標;然而國與國之間的超強實力的來源正在發生變化,不再是擁有資源的能力,而是改變其他國家行為的能力;國家綜合國力可劃為兩種,即硬實力(Hard or Command Power)與軟實力(Co-optive or Soft Power)。國家實力不僅包括資源、經濟、軍事和科技等硬實力,而且還包括文化、價值觀、制度、國際話語權等軟實力,硬實力和軟實力兩者缺一不可。
對美國來說,在21世紀的超強能力不是擁有多少資源,而是控制國際政治環境的能力以及讓其他國家按照美國意願行事的能力,因此要從過度依賴硬實力轉向同時重視軟實力。在《軟實力的挑戰》一文中,他對「軟實力」概念進一步作了概括,認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所產生的吸引力,它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來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並獲得理想的結果,目的是使其他國家信服地跟隨你,遵循你所制定的行為標准或制度,並按照你的設想行事。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信息的說服力。
如果一個國家可以使它的立場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並且鼓勵其他國家依照尋求共存的方式來加強對它們有利的國際制度,那麼它無需擴展那些傳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為何再不能單純依靠軍事力量》一文中,他強調,在21世紀,由於軍事力量的使用會危害一國的經濟實力,加之道德方面的約束,使得軍事力量的使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不能再單純依靠軍事力量,而應更多地使用軟實力。
他在另一部著作《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中,進一步充實了「軟實力」概念,提出「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它能通過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誘來達到目的。這種吸引力來自一國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當在別人眼里我們的政策合法、合理之時,軟實力就獲得了提升」。在該書中,他從行為分佈和潛在資源兩方面比較了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區別。由於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思想旨在服務於美國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所以他在論述時難免多以美國為例,包括美國如何以軟實力服務外交意圖。他認為,建構世界新格局不能只依靠軍事武力,還要運用文明、文化、價值觀念才能成功。
2004年,在比較各國軟實力時,約瑟夫·奈提出,在大眾文化領域,「蘇聯文化談不上具有軟實力」;「封閉的體制、缺乏吸引力的流行文化、笨拙的外交政策,這一切都意味著,冷戰期間蘇聯在軟實力方面從來就不是美國的真正對手」。從軟實力資源角度看,與美國力量最接近的競爭者是歐洲。亞洲國家也具有豐富的軟實力資源。依他的觀點,在亞洲的日本是軟實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總體上亞洲國家軟實力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但是,到2013年,約瑟夫·奈又有新的判斷,認為亞洲的軟實力到2025年會顯著提升,甚至可以達到歷史上最好水平。
單從學術角度看,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無疑是一個貢獻。這個概念形象地概括了思想、文化、精神、情感、制度、話語權、國家形象等影響力的「柔軟」共性。從這一「共性」出發,約瑟夫·奈認為蘇聯解體是因為「在軟實力方面從來就不是美國的真正對手」。但他這種觀點是在蘇聯解體14年之後提出的,而在他的「軟實力」開山之作中他對蘇聯的力量還是敬畏的。因此,「從來」一詞,有些欠妥。就事實而言,十月革命勝利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內,蘇聯文化軟實力可謂生機勃勃,充滿吸引力。僅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不知影響了多少國家的熱血青年。約瑟夫·奈本人在其早期著作中也曾承認,「戰後早期,蘇聯從這些戰略軟資源中獲益頗多,諸如共產主義、跨國的共產主義機構等。」
約瑟夫·奈認識上的偏頗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其一,他僅僅把「軟實力」看成外交戰略和國際博弈的權謀,完全沒有重視軟實力對國內的影響;其二,他沒有從發展演變的角度來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興衰,把蘇聯解體時的軟實力等同於蘇聯全部歷史的軟實力;其三,他提出「軟實力」的宗旨是在論證美國得以在世界上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這顯然有違各國人民對國際民主與世界和平的期盼。
第二,利用信息革命提升「軟實力」,以彌補硬實力的不足。約瑟夫·奈敏銳注意到,信息革命極大地提升了軟實力作用,即提升了意見、文化和政策的吸引力。信息革命、技術進步以及全球化並不能取代某個國家,但會愈發增加國際政治的複雜性。他認為,21世紀美國要想繼續在全球政治中保持領導實力,取決於以下因素:美國經濟保持強勁、社會不衰退;保持現有的軍事實力但又不過度軍事化;不因憑借自己的力量而變得過度單邊主義和傲慢,以致浪費其軟實力資源;不會發生重大災難性事件,使得美國朝著孤立主義方向發展;以更廣闊的、更富有遠見的視野綜合全球利益來重新界定國家利益。
他還分析了非政府組織、信息和通信領域的技術革命對軟實力的影響,認為「信息革命正在造就跨國界的團體和網絡。跨國公司和非政府機構(包括恐怖組織)將發揮更大作用。很多這樣的組織吸引我們的公民加入他們的跨國聯盟,形成它們自己的軟實力。」「信息和通訊領域的技術革命分散了政府的權力,使得個人和團體能夠在世界政治中發揮過去只有政府才能發揮的作用。」
在《權力大未來》(The Future of Power,2011)中,他從全球事務的權力分配出發,探討了21世紀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和軟實力,分析了軟實力資源如何適應信息時代,以及運用巧實力時為何不能僅僅依靠軍事實力。約瑟夫·奈看到,以往由政府控制的信息現在大眾也可以操縱,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非政府組織和普通百姓很容易獲得軟實力資源;非政府組織和普通民眾可以在家中對政府發動網絡襲擊,甚至制造令全世界感到恐懼的安全威脅。因此,網絡時代的主權國家增加了軟實力的「新邊界」。約瑟夫·奈對網絡無政府狀態表示十分憂慮,他說:「不受監管的網絡世界正變得日益危險,這不僅僅對網絡空間本身造成影響,而且對經濟、地緣政治、民主社會,以及戰爭與和平等基本問題都有嚴峻影響。」「在全球軍事沖突領域,計算機網絡已成為除傳統的陸、海、空、天四大領域之外的第五個領域。」
約瑟夫·奈關於網絡的見解是睿智的,深刻地反映了網絡給非政府組織所增加的能量,以及給政府組織提出的嚴峻挑戰。他看到了非政府組織和網絡信息相結合,將發揮過去只有政府才能發揮的作用。特朗普主政四年的美國政府幾乎從反面印證了約瑟夫·奈15年前的告誡:21世紀,美國已經很難「繼續在全球政治中保持領導性的實力」,美國經濟不再「保持強勁」、社會已經「衰退」。當此之時,特朗普卻把「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傲慢」推向了極致;只求選票,不顧民生,乃至造成了大量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這是美國軟實力衰敗無法掩蓋的證據。特朗普連任總統的夢碎,顯然有其軟實力失敗導致的必然性,而媒體巨頭特別是互聯網巨頭對特朗普的限制和封殺,無疑加劇了其因軟實力失敗而招致的競選連任的失敗。
第三,公共外交政策的退步導致美國軟實力衰落。
約瑟夫·奈稱,傳統觀點認為,一個國家的實力主要體現為戰爭能力,即軍事能力,隨著20世紀中葉「核時代」的到來,美國和蘇聯不僅擁有工業力量,還擁有核武器和洲際導彈。
然而,當今時代,美國實力的基礎正在發生轉移,單純使用軍事力量越來越受到限制。一是核武器盡管威力巨大,爆炸後破壞性比較強,但理論上一般不會使用,除非極端情況。二是民族主義興起,使得通過霸權來控制覺醒的民眾越來越困難。三是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發生巨大變化,後工業時代社會主義國家更多地關注社會福利而不是榮譽,因而除非生存受到威脅,他們已厭惡戰爭。四是對當今人類社會的大多數國家而言,使用武力會嚴重損害他們的經濟實體。
綜合以上情況,約瑟夫·奈認為,在當今國際優勢較量中,軍事實力已不再起主導作用,而經濟實力的影響力將變得越來越大;美國要想保持強大,必須關注軟實力。在《伊拉克戰爭之後的美國實力與戰略》一文中,約瑟夫·奈批評小布什發動伊拉克戰爭及之後采取的外交戰略:「世界是不平衡的。如果有人質疑美國壓倒性的軍事實力,那麼伊拉克戰爭無疑很好地消除了人們的質疑。」
但他同時認為,美國政府過分關注國家間軍事力量的不均衡是錯誤的,2001年「9·11」事件的發生,使得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和評論家摸不著頭緒,仍在黑暗中前行,不知如何應對。
在21世紀,美國仍是實力最強的國家,但對越來越多的事務失去控制。盡管美國在傳統事務上應用硬實力游刃有餘,但這些措施不能適應由於全球化和技術民主化所帶來的世界政治轉變。美國缺乏處理國際和國內一些沖突的能力,這些衝突主要是監控轉型發展威脅美國安全的問題。在處理當今社會的一些關鍵問題,如國際金融穩定、反毒品、疾病控制尤其是新型恐怖主義時,單純使用軍事力量並不能取得成功,且有時候軍事力量的使用會產生不良後果。
因此,應重視使用軟實力。約瑟夫·奈還深刻檢討了美國冷戰後公共外交政策的退步和由此遭受的災難與仇視,以及帶來的軟實力衰落,即美國政策的合法性及其所體現的價值觀對其他國家產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受到質疑。就如何更好地發揮美國的軟實力,他提出了短期、中期、長期戰略。最後,他告誡美國,「與硬實力不同,軟實力的運用更不能實行單邊主義,這是美國還沒有認識到的事實。為了與世界有效地溝通,美國首先需要學會傾聽。」
約瑟夫·奈關於美國「單純使用軍事力量越來越受到限制」的分析有其道理,但他把美國權力的局限僅僅歸結於「美國冷戰後公共外交政策的退步」和「軟實力的衰落」則是片面的,未看到問題本質,即美國霸權主義貪婪掠奪的實質。
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實際采納了約瑟夫·奈的觀點,更多地運用了美國的軟實力。然而,美國以功利性為目的的軟實力策略只能在短時間內產生一點戰術效益,不可能改變大的戰略格局,其亞太再平衡戰略也不會成功。
二、約瑟夫·奈「軟實力」思想的主要問題
約瑟夫·奈說:「當我提出軟實力這個概念時,我認為它是一個學術概念,以彌補國際關係學者對權力思考方式的不足。」但事實上,約瑟夫·奈是把「軟實力」當作政治武器的。約瑟夫·奈於2022年9月發表新作《面對中國崛起,美國有哪些應做與不應做的事》。盡管約瑟夫·奈並不是主張打「新冷戰」的反華強硬派,不贊成在經濟上和中國「脫鉤」,也不認為「妖魔化」中國有利於美國,但是,約瑟夫·奈始終站在維護美國霸權主義的立場上,這是一以貫之且旗幟鮮明的。只有看清楚這一點,才能正確理解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的宗旨和運用「軟實力」的策略。
不可否認,約瑟夫·奈闡述「軟實力」功能、作用、影響,對一系列國際問題作出有參考價值的分析,是他對國際政治學的貢獻。但是,他沒有對「軟實力」概念給出一以貫之的界定,諸多觀點也不夠嚴謹。特別是他的一些「軟實力」觀點因缺少辯證思維而經不起推敲。例如,他曾「提醒」別人對「軟實力」進行「再思考」,而事實上他在提醒過程中的某些論斷同樣需要再思考。
《軟實力的再思考》一文中,針對一些人關於軟實力的看法和觀點,約瑟夫·奈進行了回應。這也是約瑟夫·奈比較集中闡釋他的軟實力思想的一篇文章。但是,他的「再思考」存在明顯不夠嚴謹之處,經不起推敲。主要有以下九個方面。
其一,「軟實力是指文化的實力——這個觀點僅部分正確」。約瑟夫·奈在批駁這段引文時,認為某個國家軟實力主要源於那個國家的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對外政策。他認為,其中「文化」只是軟實力的來源之一。顯然,他對「文化」在「軟實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夠深入。因為軟實力的所有要素都無法和文化切割;離開文化,「政治價值觀以及對外政策」就無從談起。政治價值觀的取向和對外政策的思路,均與提出者、制定者和規劃者的文化視野、文化功底、文化偏好密切相關,因此文化必然滲透到軟實力的各個環節和要素。因此,文化並非僅僅是「來源之一」。
其二,「經濟實力是軟實力——情況不是這樣子的」。認為經濟實力等同軟實力,顯然站不住腳。不過,約瑟夫·奈認為,經濟實力能夠轉化為軟硬兩種形式的實力,經濟制裁是硬實力手段,財富吸引是軟實力。約瑟夫·奈在這里最主要的問題是沒有區分「經濟實力」和「經濟制裁」。「經濟實力」是硬實力,而「經濟制裁」則是制定和實施某種懲罰性的經濟政策和策略,屬於智慧創造過程,是一種「軟」實力;即便「經濟實力」比較弱的國家,同樣可以利用自身經濟資源的某種特點而具有的相對優勢制裁對手,迫使對手改變政策,這也是一種軟實力。約瑟夫·奈把經濟制裁簡單地等同於硬實力,顯然欠妥。
其三,「軟實力比硬實力更仁慈——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約瑟夫·奈認為,由於軟實力通常被當成硬實力的替代物,所以主張以道德為重的學者和制定政策的人經常使用軟實力。同任何形式的實力一樣,軟實力既可以用來做好事也可以用來做壞事,關鍵看誰掌控這種實力、如何運用這種實力。
約瑟夫·奈的反駁還可以更深一步。事實上,硬實力本身也是中性的,不存在善惡之分。硬實力僅當被掌握並運用於不同性質的行為時,才有善惡之分。因此,當硬實力被用來維護正義時,它便是「仁慈」的;當硬實力被用來踐踏正義時,它一定是殘暴的。軟實力不同於硬實力,它並非中性的。軟實力屬於意識形態,本身就有正負之分,並不都「仁慈」。服務於霸權主義和侵略者的軟實力,不可能是仁慈的,而服務於維護世界和平正義的軟實力,本質必然是「仁慈」的。
其四,「硬實力能夠衡量,而軟實力則很難——這個觀點是錯誤的」。約瑟夫·奈認為,對軟實力資源進行量化是可能的,比如可以測量和比較文化溝通能力、外交資源等;可以通過民意調查來量化一個國家吸引力的變化。事實上,即使硬實力,也不那麼容易量化,對硬實力資源表面上准確的測量在很多情況下是膚淺的,可以成為「有形的謬論」。
上述觀點表明,約瑟夫·奈並沒有嚴格區分「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理論界限。軟實力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言的:一切有形的、可以計量的、能表現出強制性作用的實力都是硬實力。而軟實力所以稱之為「軟」,恰恰因為它是無形的、柔性的、難以計量的,表現為精神、情感、智慧、形象、吸引、凝聚、感召等影響力。約瑟夫·奈認為「民調」可以量化軟實力,這種看法也有點簡單化。因為,每個「民」都是活生生的個體,有不同的經歷、處境、知識結構、價值取向和判斷,所以依據「民意調查」來評價軟實力難免存在誤差,甚至是顛覆性誤差。因此,針對軟實力的評價,僅靠「民意調查」的量化研究是不行的,必須進行深入的定性研究,才能觸及問題本質。
對「硬實力資源」的評價,如果完全離開文化軟實力考量和辯證思維,僅僅依據量化研究,那就不僅是什麼「有形的謬論」的問題,而且有時甚至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例如,軍隊數量和武器裝備可以計算其科技含量、數量和威力,但計算結果並不等於戰斗力(硬實力)。軍隊的戰斗力必然是各種要素所形成的合力,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軍人的理想、信念、智慧、忠誠和勇氣,而這些恰恰歸屬於無法計量的文化軟實力范疇。
其五,「歐洲關注軟實力的應用,而美國則關注硬實力的使用——確實如此」。約瑟夫·奈認為,歐洲成功地運用軟實力,使政治和經濟一體化獲得了它想要的結果,而美國的行為則表現出似乎軍事實力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理念,但應注意的是,單純依賴軟實力或硬實力中的任何一種都不正確,應把二者有效結合成「巧實力」。事實上,在「軟實力」應用上如何評價歐美異同,需具體分析,不應一概而論。現在看來,英國已經「脫歐」,約瑟夫·奈對歐洲政治和經濟一體化的評價,顯然與事實落差很大。但他主張軟實力和硬實力應有效結合,無疑是正確的。
其六,「布什政府忽視了美國的軟實力——這個觀點比上一個觀點更正確」。約瑟夫·奈認為,布什在第一任期內因忽視軟實力而付出了高昂代價,而在第二任期內則顯示出對軟實力更多的關注,開始重視對外政策的價值,增加了公共外交的預算。顯然,約瑟夫·奈屬於民主黨人,他批評布什政府,可以理解,但是,他對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評價是片面的,完全稱不上「更正確」。事實上,布什政府雖然沒有使用「軟實力」概念,卻並沒有忽視軟實力運用。無須多舉,布什的就職演說,乃至其一系列國際戰略權謀,就是其對軟實力的表達和運用。
其七,「有些目標的實現只能依賴硬實力——這是毫無疑問的」。約瑟夫·奈認為,解決所謂「朝核」與「伊核」問題,只有使用硬實力才能取得預期效果。這一觀點值得懷疑。因為,任何硬實力都離不開軟實力,否則硬實力就是一堆毫無靈性和智慧的廢物。特別是他認為軟實力並沒有影響朝鮮和伊朗擁核,顯然不確切。其實,在面對任何所謂威脅時,美國政府向來都是軟硬兼施。在解決「朝核」和「伊核」問題等國際對話、協商與會談當中,美國也是這樣做的。例如,在所謂「朝核」和「伊核」問題的博弈中,處處可見美國的軟實力,而談判被中斷與破裂,無不與武力(硬實力)威脅存在關聯。如果美國政府根本不考慮朝鮮的合理安全關切,只知尋求朝鮮半島「無核化」,那近於緣木求魚。
其八,「軟實力很難把握——這個觀點部分正確」。約瑟夫·奈認為,政府能夠傳播大眾文化,但不能改變大眾文化,所以軟實力的核心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政府控制的。他實際上認為軟實力的創造主體既有政府組織,也有非政府組織,其中非政府組織難以控制。但不論是政府組織,還是非政府組織,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作用並不相同,故不能僅僅依據非政府組織數量的多少來衡量軟實力的強弱。約瑟夫·奈曾以美國非政府組織多、中國非政府組織少來斷定美國軟實力如果打90分,中國軟實力則只能打60分。顯然,他完全忽略了國情差別,認識過於簡單。事實上,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主要來自中國人的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五千多年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與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緊密融合,在中央堅強領導的政治組織優勢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作用下,其實力之強大,絕非西方非政府組織所能望其項背。
其九,「軟實力與當下的恐怖威脅無關——這是個錯誤觀點」。約瑟夫·奈認為,西方需要用硬實力來對付本·拉登這樣的極端恐怖分子,但在伊斯蘭世界的內戰中,需要適時贏得人心的戰略,軟實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這里,又一次顯示出約瑟夫·奈認識的片面。消除恐怖主義是人類的共同責任,但反恐必須標本兼治。從長遠看,治本更加重要。只有清除滋生恐怖分子的「土壤」,才能根除恐怖主義。約瑟夫·奈把「反恐」僅僅歸結為伊斯蘭世界的內戰,顯然有撇清美國因素之嫌,這可另當別論。但他認為對付本·拉登式的極端恐怖分子只能使用硬實力,可能有點絕對化了。事實上,美國在伊斯蘭世界所做的「爭取人心」的事情,不是太少,而是很多。問題是,美國對伊斯蘭文化的偏見、對阿拉伯世界的分化、對以色列的偏愛,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掠奪,才是滋生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的「土壤」。因此,軟實力必須以公平正義為前提和基礎。
三、「文化軟實力」研究及其理論創新
「軟實力」概念傳播到中國後,中國學者基於中國文化的背景,對其進行研究和闡釋,結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理論果實。1993年,中國有學者曾提出「軟權力」(實則是「軟實力」)概念及其內涵,其中包括政治系統和政治領導、民族士氣和民族精神、國際形象、對外戰略、確定國際體制的能力以及科學技術等范疇。
經過十多年發展,中國學者開始自覺地從不同視角推動「文化軟實力」深化研究。
(一)中國學界深化研究文化軟實力的五個維度
(1)關於「文化軟實力」的內涵研究。包括歷史生成、語義分析、外延遞減、文化功能等著眼點。有學者則基於廣義或狹義文化、文化功能整合、文化創生力、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作用等視角進行研究。
(2)關於文化軟實力構成要素研究。包括「資源要素說」(即從文化軟實力資源的來源分析其構成要素)、「合力要素說」(即從文化軟實力的「力」的具體表現來切入)。
(3)關於文化軟實力特征屬性研究。包括無形性、非強制性、人性化及作用時間持久性;內容結構的層次性、作用方式的隱蔽性和實施效果的不確定性;社會主義導向性、時代性和民族性。
(4)關於文化軟實力實踐研究。重點是梳理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成就;也有學者揭示文化軟實力建設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困難;還有學者揭露西方敵對勢力對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蛀蝕和破壞;另有學者則著眼於學習借鑑國外文化軟實力發展經驗。
(5)關於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路徑。對這個維度,學者們的討論和研究比較多。他們多是從宏觀視角提出一些對策建議,諸如「五化能力」「四種戰略」「系統十力」等;也有學者專注於從某一具體領域,比如文化體制改革視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提升國際話語權視角等進行研究。
總體來看,這期間「文化軟實力」研究是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同頻共振的。盡管這些研究見仁見智,各有優長,也難免各有偏隘,但畢竟標志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已經告別了那種照搬西方、囿於介紹約瑟夫·奈觀點的「模仿階段」,真正進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階段,為文化軟實力研究理論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中國學者對文化軟實力研究的理論創新
需要指出的是,學界對文化軟實力研究的理論創新,主要源於中央對文化和文化軟實力研究的重視。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習近平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講話中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從「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中國夢的宣傳和闡釋」「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和「提高國際話語權」等多個維度,為文化軟實力研究理論創新指明了方向。而此後,習近平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講話,又為建構中國特色文化軟實力理論體系拓寬了研究視野。正是立足這一文化軟實力研究的宏大背景,我們對文化軟實力理論創新形成以下若干思考。
1.從學理層面來看,軟實力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文化軟實力總是受制於特定國家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在思想導向上必然有別於其他國家。「軟實力」來到中國,只有扎根中國文化土壤,才能根深葉茂並為我所用。我們在研究「軟實力」時,理所應當推動「軟實力」研究的理論創新,使之中國化、時代化、系統化、大眾化,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因此,對西方「軟實力」思想進行實質性改造和理論超越,勢在必行。這種改造、創新和超越的目的,就是要使「軟實力」研究扎根中國大地,形成中國特色,服務中國利益。
2.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最重要的任務是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理論體系。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就很難形成有說服力的話語權。因此,必須在頂層設計的規劃下,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確定科學合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內涵、基本范疇、體系架構、理論價值、研究宗旨、研究的問題域等,使中國文化軟實力具備獨具中國特色的系統邏輯架構。基於上述考慮,立足中國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質,我們把中國文化軟實力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歸結為「八對范疇」和「十六個問題域」。
八對范疇:(1)軟實力和硬實力的關係;(2)文化軟實力和物質硬實力的關係;(3)古代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軟實力的關係;(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類共有價值觀的關係;(5)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軟實力一元指導的關係;(6)文化產業商品屬性和文化產業意識形態屬性的關係;(7)文化軟實力生成的內環境和外環境的關係;(8)文化軟實力基礎研究和對策研究的關係。
十六個問題域:(1)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文化軟實力;(2)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軟實力;(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軟實力;(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軟實力;(5)當代中國教育的文化軟實力;(6)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軟實力;(7)當代中國新聞傳播的文化軟實力;(8)中國文學藝術的文化軟實力;(9)民主法治建設的文化軟實力;(10)中國民族政策的文化軟實力;(11)中國宗教政策的文化軟實力;(12)中國文化產業的文化軟實力;(13)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文化軟實力;(14)中國國際交往的文化軟實力;(15)中國國家形象的文化軟實力;(16)中國文化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當然,作為文化軟實力理論體系研究的延展,還需要有與國外學者的對話及研究方面的內容。
(三)中國「文化軟實力」理論對西方「軟實力」思想的超越
上述文化軟實力研究的理論創新,從四個方面超越了西方「軟實力」思想的界域。
強化了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價值。文化軟實力強弱事關民族和國家的興衰成敗。西方學者對軟實力作用的認識,往往只停留在指向具體對象的戰術層面上,還沒有上升到具有普遍規律的戰略高度。而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理論研究從根本上超越了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的西方立場。無論是美國共和黨,還是美國民主黨,都是把軟實力研究作為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手段。我們則摒棄其侵略擴張的霸權主義傾向,而著眼於增強自身綜合國力。對內,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價值引領力;對外,樹立中國和平友好形象,營造和諧的國際環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突出了「文化」在「軟實力」中的地位,拓寬了「軟實力」的內涵。約瑟夫·奈把文化看成軟實力要素之一,我們則把「文化」置於「軟實力」的靈魂和經緯的地位,使文化發揮根本性的作用;「靈魂」把握軟實力方向,「經緯」貫穿軟實力各環節。系統地建構了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理論體系。約瑟夫·奈雖然提出「軟實力」概念,但並沒有形成軟實力理論體系,我們則通過概念界定、宗旨改造、邏輯重構、內涵拓展、功能延伸,設計出八對范疇和十六個問題域,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的理論創新超越了約瑟夫·奈「軟實力」理論的思想界域,不僅賦予「軟實力」以鮮明的中國特色,而且從學理層面超出了西方國家關於「軟實力」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四)關於進一步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思考
綜合考慮中國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實踐,我們認為,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水准,應著力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科學界定「文化軟實力」概念,為中國特色文化軟實力理論體系奠定學術基礎。要深刻把握文化軟實力和物質硬實力的辯證關係,給「文化軟實力」以更清晰、更明確、更合理的定義。文化軟實力是所有難以看見、無形的、難以量化的、非資源性、非物質性、非社會實體性、擁有柔性和滲透性作用的力量,諸如精神、道德、智慧、情感的力量,其主要功能是以非強制性方式影響人心、塑造觀念和引領價值取向。
著眼於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來提高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戰略定位。約瑟夫·奈進行「軟實力」研究,只是為美國進行國際政治博弈獻計,旨在為維護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出謀劃策。我們發展文化軟實力,必須跳出約瑟夫·奈的「宗旨藩籬」:對外,倡導和平,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著眼於在國際上傳播好中國聲音,樹立好中國形象,掌握好中國話語權,營造好和平、合作、和諧的國際關係;對內,著眼於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文化自信、深入推進理論武裝,大力倡導精神文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努力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一言以蔽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旨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的國內外思想文化輿論環境。
將「文化」作為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靈魂」和「經緯」。西方學者往往把文化看成軟實力的一個要素,使其與「價值觀」「制度」「政策」「話語權」等平行並列。我們則必須把「文化」擺在「軟實力」最高層次上,使其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缺少文化高度的軟實力是短視的,缺少文化深度的軟實力是膚淺的,缺少文化廣度的軟實力是狹隘的,因為它視野狹窄,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很難統攬全局。缺少文化開放的軟實力是封閉的,因為它容易坐井觀天、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更何況,離開文化,價值觀、制度、政策、話語權都無從談起。因此,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軟實力」發展的第一要務。
將全方位塑造人的人文精神作為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中之重。凡是文化,都是「人」的文化。文化是人創造的,說明人是文化的主體。文化的作用,在於「以文化人」,說明人又是文化的客體。因此,發展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人本」原則。文化軟實力建設實質就是對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熏陶和自我熏陶、塑造和自我塑造。一言以蔽之,就是全方位塑造人的人文精神。文化軟實力建設只有對全社會人進行全方位的人文精神塑造,才能使文化軟實力生生不息,越來越強大。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理論基石。其實,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總是與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制度密切相關。那些沿襲「冷戰」思維的美國政客,無視美國自身暴力、凶殺、種族歧視等嚴重問題,卻經常以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為借口,上演抹黑中國的丑劇,這樣的「雙標價值觀」只能令人鄙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當然重要,因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發展強大所依靠的,最持久、最深厚的動力是其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經過長期探索凝練出來的,最適應中國發展進步要求,我們豈能廢置不用而照搬美國虛偽的「雙重標准」的價值觀。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最大優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潮流中站穩腳跟的根本所在。其中許多精華具有跨越時空、超越國度、蘊含當代價值和具有永恆魅力的文化基因。對此,約瑟夫·奈也承認。他認為,「軟實力」概念並不具有美國特色,中國古人對軟實力很早就有深刻的理解和嫻熟的運用,並以老子思想的例子予以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涉及治國理政、哲理智慧、人格修養、勵志立志等方方面面。只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將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吸引力,從而鞏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獨特優勢。
(張國祚:中國文化軟實力理論創新——兼析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思想;愛思想 2023-07-03;作者單位: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長沙410082];原載:《中國社會科學》2023年第5期P188—P203,本站有更動)
繼承家學·永守箴規:錢學森祝賀堂侄永健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北京時間昨日(10月8日)下午6時左右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此前被權威機構看好的美籍華裔科學家錢永健,與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沙爾菲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自1967年楊振寧、李政道首開華裔科學家獲諾貝爾獎先河,錢永健至此成為第七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在他的身前,是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等這些星光熠熠的名字。他也是第二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有意思的是,錢永健還有一個特別的背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堂侄。昨天,在北京接到消息的錢老一家很高興,向錢永健表示了祝賀,錢永健的堂哥還特別向記者介紹了錢家不為人知的一些軼事。
得知錢永健獲獎的消息,如今正在家休養的錢老聽說後,很是高興,並表示祝賀。「永健雖然出生在美國,但他父母都是堂堂中國人,因而此次獲獎既是中國人的光榮,也是我們錢家人的光榮,可喜可賀。」當記者打電話去錢家時,錢老之子、錢永健的堂哥錢永剛教授受其母之托,正忙著給錢永健發賀電呢。
說起錢永健,錢永剛向記者詳細介紹:原來錢學森與錢永健父親錢學矩為同一祖父,後因錢學矩家中途沒落,作為叔叔,錢學森的父親負擔起了錢學矩姐弟的學費,錢學矩與錢學森兩人一起從上海交大畢業,並赴美國留學。錢學矩與錢學森雖說是堂兄弟,可關係不亞於親兄弟,兩人成績優秀,而且都是搞航空研究的,錢學森回國後,錢學矩憑自己的努力,曾擔任過美國波音公司的總工程師。
「至於我們的名字,還特別有個講究呢。」錢永剛告訴,由於錢家支脈較多,故曾有家規,從第30代孫起啟用家譜———「繼承家學,永守箴規」,而這八字箴言也因此成為錢學森一家的家訓。「永健的子女,至今還都是按照這個原則來命名的,」錢永剛告訴。這也可以看出錢永健在觀念上仍深深扎根中華傳統文化。
「錢學矩有三子,錢永健是老三。」錢永剛說,「自打老爺子回國後,我們兩家一度中斷了好多年聯系。後來,尼克松訪華後,錢學矩夫婦曾攜子女幾次回國探親,兩家人又有了交往。由於當時我在部隊,無緣見面,不過我媽媽與永健他們都挺熟。」
對於自己的科研生活,錢永健曾有句話:「你的科研應當理想地貼合你的個性,這樣,當你在那些不可避免的失敗時才會有一些內在的快樂支持著你。」這句話,似乎正是他人生的寫照。從小就對化學興趣濃厚的錢永健,小時候由於身體不好,時患哮喘病,因此他只能待在屋裡看著哥哥們在外栽花逗草,這也讓在屋裡的他養成了對光和顏色的偏愛。小學時,父母買了一套化學實驗用具給他,不久家裡的地下室就成為了他的實驗室,擺滿了他的瓶瓶罐罐。
16歲時,錢永健用他研究如何將金屬與硫氰化合物結合的論文,獲得「西屋科學天才獎」,這個獎是全美最負盛名的科學類比賽,獲獎者常被譽為「小諾貝爾獎獲得者」。此後,錢永健獲得獎學金進入哈佛攻讀,20歲畢業後再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開始了他真正為之奮斗終身的化學研究事業。
「雖然有傳言和預測,但我還是沒有想到真的能獲獎。」昨天,得知了獲獎消息的錢永健還是有些驚訝,「因為我是華裔,可能很多中國人受到很大鼓舞,希望更多中國年輕人也能投身到基礎理論研究中來。」(原題:繼承家學 永守箴規 錢學森祝賀堂侄獲諾獎;作者:夏俊 徐敏 梁建剛 來源:解放日報 發布時間:2008-10-9)
人文建設·青年圓夢
1、知識策展:整合知識資源(把網上零散的資料組織/智慧組織上來,知識管理,知識是生產原料、半成品、整合成可以傳播、學習的內容,第一期包括~~)
2、一處教學,全民受惠
3、知識再生產:用途~學府、課程、業者認可
4、鄉產學模式 [ELP—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加速內爆時代:電子信息技術寫
首先,由許道軍老師對本次工坊活動作開場白。對於媒介變遷、人工智能進化、AI寫作日益成熟等時下狀況,許道軍老師介紹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消極的,認為人工智能因其不斷學習、迭代等進化優勢,遲早會取代與寫作相關的學科老師,成為更好的寫作指導者;另一種觀點則是樂觀的,認為信息技術只是可以被利用的輔助工具,能幫助作家與寫作教學者完成基礎性工作。而人只需要「規訓」人工智能,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工作效率。許老師表示自己的觀點偏向後者。他認為寫作活動與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選擇」,尤其是與情感相關的「選擇」。人類在這方面的主導地位目前還無法被人工智能影響。隨後,本次工坊活動正式進入發言與評議階段。發言與評議
發言人程倚飛以「論賽博朋克文學類型寫作——以《全息玫瑰碎片》為例」為主題,圍繞威廉·吉布森《全息玫瑰碎片》、萊恩·考斯基馬《數字文學:從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等書目展開探討。她指出,基於生物技術、互聯網技術誕生的賽博朋克文學類型創作具有內封閉的,黑暗的特征,往往鑲嵌在狹隘的都市視野中。其敘事主人公大多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玩世不恭、隨性頹廢的底層人物。賽博朋克文學的敘事極度缺乏中心,呈現出隨意化、零散化,實感與幻覺的界限和模糊。正如萊恩·考斯基馬所言:「用賽博格作者這個概念來指創作文學性文本的人類和機器的結合」。因此,她以威廉·吉布森《全息玫瑰碎片》為對象,結合萊恩·考斯基馬對於賽博作者的思考,從創作者主體與創作內容的類型特征來觀照數字文學時代的賽博寫作。
評議人李昔潞針對《全息玫瑰碎片》文本中的畫面描繪、城市圖景等細節展開探討。她指出,小說文本所描繪的畫面色彩要麼是灰、黑、白等冷色調顏色,要麼是金黃、紅色等高飽和度的顏色,兩種類型的色彩碰撞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同時,作者熱衷於營造雜亂、骯髒、總是下著雨的、犯罪猖獗的未來城市。這一城市圖景顛覆了人們想像中科技烏托邦的光鮮動人,而盡顯混亂骯髒,帶有強烈的反烏托邦精神。總體而言,賽博朋克藝術並非是標新立異,而是用張揚的反叛表達人類自身的焦慮與不安,反思與人類精神意志不匹配的高科技,批判技術無限發展帶來的社會現實問題。賽博朋克類型的小說創作是有積極現實意義的。
發言人鄧冰冰以「論賽博入詩之可能」為題,以《全沉浸末日腳本》為討論對象。她指出,科幻文學以小說為主要表現體裁,詩意是許多優秀科幻小說的共同特征。正如陳靜將賽博格視作一種文化景觀,認為賽博格是對人類在信息社會中主體性的文化新表征,新詩也開拓新的審美空間,筆觸探向科幻領域。由此,可借分析翟永明的《全沉浸末日腳本》的多重特征與豐富內涵,試論賽博空間、賽博身體及賽博想像入詩之可能性。(下續)
(原題:趙天琥「加速內爆時代:電子信息技術對寫作者的延伸、遮蔽和取代」閱讀激發工坊,2023年5月26日8:30到11:30,在上海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文學院308學術研討室順利舉行,工坊由許道軍老師指導,由陳勇彬同學主持。)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